•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6
  • 34
  • 4
  • 2
  • 1
  • Tagged with
  • 41
  • 41
  • 14
  • 14
  • 13
  • 12
  • 10
  • 10
  • 9
  • 8
  • 8
  • 8
  • 8
  • 8
  • 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先秦儒道政治思想中自由觀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Notions of Freedom in Pre-Ch'in Confucian and Taoist Political Thoughts

朴仁洙, Park, In-S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馬克弗森(C. B. Macpherson , 1911-1987) 的政治理論。論文共分七章,約十六萬字,各章之重點如下。 第一章"導論"闡明馬克弗森政治理論之主要關注在於從人做為一個自身能力之發展者及實踐者的立場,去解析當前西方政治秩序裡的民主、自由及平等的實質,並試圖使政治理論重新回歸到人的可能性的開發的問題上。 第二章”佔有式個人主義與政治理論" .分析做為政治思想史家的馬克弗森如何歸結出西方政治現代性的主要內容──佔有式個人主義。 第三章"民主動性的展開及限制"討論馬克弗森對自由主義民主思潮的模式分析,以及民主想像之再展開的必要性。 第四章"經濟的政治(一) :財產"及第五章"經濟的政治(二) :經濟民主、經濟正義與市場"討論馬克弗森的政治經濟學,亦即他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之政治作用的總體評估。 第六章”民主社會的格局"分析馬克弗森參與式民主的主張,並探討其所蘊涵的自由及平等理念。 第七章"結論" .對馬克弗森政治理論的貢獻及限制做總結,並評估其政治理論能否做為新的、更人道的政治現代性的憑藉。
2

先秦儒家「內聖外王」思想之研究

彭孝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荀子思想中人格的實踐與開拓

吳靜如, WU, JING-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儒家的人生理想是將個人道德,推之於政治倫理的範疇;在客觀世界中不斷地努力, 這才能為人類「立人極」。荀子也是遵循著此一路線,因此本文欲透過荀子對人格的 分等、評價,及對理想人格的期許與要求,來了解他對理想人生的追尋與現實世界的 關懷,俾能對我們的生命有所點化與安頓。 本文參考文獻以王先謙的荀子集解為主,以經書為輔。研究的方法採取義理的分疏、 歸納與闡發,而不以考證為主。 本文分為六章,略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為兩節,包括「荀子的生平及時代背景」,「荀子在儒家的地位」 。 第二章:人格建立之基礎與特色。包括三節,「就天人之分言」,「就性偽之分言」 ,「天生人成」。 第三章:人格之等級與價值觀。包括三節,「人格之分等」,「義利之辨」,「社會 階層之劃分與溝通」。 第四章:實踐個體人格之步驟。包括三節,「積化」,「環境與師法」,「禮樂」。 第五章:社會倫理之架構與實現。包括四節,「君子之責任與義務」,「定尊卑長幼 之分」,「各守其分」,「互相合作」。 第六章:政治倫理之完成與開拓。包括三節,「協調和諧之社會秩序」,「維齊非齊 之經濟理想」,「正理平治之政治文化」。 本文最後綜上所述作一結論。透過「荀子思想中人格的實踐與開拓」,可以了解到荀 子對安頓生命、歷史文化的關注,也可了解中庸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深刻意義。
4

論語本末觀念之研究

鄭錠堅, ZHENG, DING-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本文的目的,直接說,是整理論語思想中的本末觀念;間接說,是嘗試整理傳統 文化的生命義理、人生哲學--論語思想在這方面尤顯重要--以提供學術、生活的 借鏡。因為我們相信:廣大的生活實踐(行)永遠是學術研究(知)的原動力。 在文獻的取材上,以論語原典為主,並參考魏何晏、宋朱熹等諸家註解,以及馬一浮 、唐君毅、徐復觀等當代大儒的著述。 至於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廣大生活去體證論語義理為主,而以有限材料去經營論文 結構為輔。也就是以生活體證為動力,以分析材料為表達。 關於本文的研究內容和結果,大略如下: 第一章緒論,建立起本文討論的基點、根據、方向和大體的格局。 第二章論語本末觀念總論--「仁本禮末」的觀念,也就是從心靈發展到文化的理序 。 第三章論語本末觀念分論(上)--「學」的本末觀念,也就是成長問題的理序。這 是儒學中內聖、修己、修仁的一面。 第五章結論,嘗試綜合說明和評論整個論語本末觀念,而且嘗試尋找從孔子開始建立 的中國文化的規模、方向和缺點。 最後,我們發現:論語的本末觀念是一個「根本」、「整體」、「生活」的人生哲學 、文化方向,在這□,正凸顯出「主客合一」的人文精神,但缺點就是:對「主客分 離」的科學精神,卻隱而不彰了。
5

荀子論禮思想及其運用------以<禮論>為中心的研究

盧中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旨在以荀子〈禮論〉為主軸,進而建構荀子禮論思想之架構。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論題之緣起、論題研究之概況、及本文研究進路。第二章論述荀子禮論思想之哲學基礎,主要從同為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探討二者對禮之看法。第三章則是分別從禮之起源、內容及功用,說明荀子禮論之內容特色。第四章說明荀子禮論在政治的運用,荀子以禮為其治國原則,因此他將禮延伸具法的意涵,擴大禮之意義﹔並主張以聖君賢相為其用人原則,亦將禮融入教育,全面拓展了禮之廣度與寬度。第五章則為結論,希望透過本文之分析,了解荀子論禮思想之豐富與多彩,及奠定荀子儒學地位之深層原因。
6

當代人權價值與儒家思想關聯性之研究

莊景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權思想在西方社會的歷史淵源,可上溯至古希臘羅馬時期,而發展成理論性的認識則是發生於文藝復興時期之後;二十世紀中期以後,人權更是在國際間逐漸獲得正式的承認,而成為普世最關切的議題之一。雖然台灣社會在八○年代以後,人權價值雖也成為大家所追求的信念,但在實踐人權的面向上,仍有甚多名不副實之處,很少有人從本國歷史文化的根源處去探究其原因。本文藉由對人權觀念的起源與演變、人權價值的核心內容以及對當代人權實踐的相關國際條約規範進行整理後。對應我國的文化源流,以儒家傳統典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讀本─為範疇,耙梳整理先秦儒家典籍可做為當代人權價值探索的資源。並經由文本的分析比對,探討儒家思想與西方人權價值衝突之處或可接軌轉化之處。其目的並非要證明儒家傳統已包含現代的人權思想,而是想藉由研究分析過程,試著尋找儒家思想的內涵中是否存在與當今人權價值相關的素質。筆者相信,經由我們以開放的心態予以檢討,從我們固有文化的精神內涵中來認識人權、發展人權,將會對人權精神的實踐更有助益。
7

儒家聖王思想之研究

許素娥, XU, S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秉承歷史文化意識,深入歷史文化的脈絡,來研究與詮釋儒家內聖外王思想 ,進而結合時代環境,以「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精神,建構儒家內聖外王思想 的現代意義。除緒論、結論外,全文分為五章,共約八萬餘字。 緒論:從詩經、書經的「天命觀」,指出天或帝、君王與人民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以 三代聖王原初政規業跡的德治典範,敘述「聖王」思想的起源。 第一章:論述孔子的聖王思想。從孔子「仁」教的提出,而重建了三代聖王一貫相傳 的道統。進而剖陳「仁」、「禮」、「天」三概念之間的關連。仁、禮、天是孔子聖 王思想的重概念,而「君子」更是其聖王思想實踐的起點,如何透過道德的實踐,使 人從君子而趨於聖人,以完成圓滿的人格。 第二章:論述孟子的聖王思想。先論述人性向善論是孟子聖王思想的動力;身心合一 與天人合德的修養論則是整個道德實踐的進程;「仁心仁政」則是從內聖到外王的表 。 第三章:論述荀子的聖王思想。先論述荀子聖王思想的根源-「天」的概念;其次引 申其「君子」與「聖人」的意義及其對「人性」的詮解;進而申論荀子的「禮」論, 做為其聖王思想的展現與終結。 第四章:對先秦孔、孟、荀-系發展直到近代的儒家聖王思想,做一義理與結構的反 思。並結合時代環境,分別指陳其內在價值及缺陷,冀望連結傳統與現代,說明「返 本開新」的重要。 第五章:論述「內聖外王」思想的現代意義,以「創造的轉化」精神,詮釋吾人所建 構的聖王思想,藉以明說本文用心之所在。 結論:說明三民主義是儒家聖王思想的結晶,有其返本開新的意義,是我國從事現代 建設的重要典範。
8

魏晉士人論禮∼以喪服議為中心之探索

孫瑞琴, SUN, RUI-G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魏、晉間任誕之風流行,然而儒家之禮,非但未在此思潮下衰弱,反而藉由士人熱烈 之議論,益見發展.針對此一思想特色,故筆者乃思從史料、典籍著手,從社會、政 治、文化之角度作一通盤檢討,以明於魏、晉政局紛亂、社會失序之際,禮所顯現之 意義及其在人類群體綱紀中之適切性. 本篇論文共分六章研討如下: 第一章:緒論.論述研究動機、方法,及外緣問題之概述. 第二章:共分為四節.從社會風氣,以及實際環境之需要,考察士人論議禮之背景. 第三章:共分為三節,就士人本身之意識型態及行為,探求禮於當時社會之定位. 第四章:共分為五節,就以喪服議為主之論題,作一內容分析. 第五章:共分為三節.據上述之肉容分析,探求魏、晉禮論之特質. 第六章:結論.
9

從佛到儒-梁漱溟的思想與轉變

柳麗敏, LIU, LI-M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梁氏的一生,無論在思想上、在行動上,都可說是多彩多姿,前人有關其之著作大都 側重其一生行動之一面,如其之鄉村建設運動。本論文主在研究梁氏思想之一面,然 而思想與行動在梁氏而言是不能截然劃分的,梁氏幾乎在其每本著作中都極力否認自 己是個學問家,他稱自己是“問題中人”,“行動中人”,凡其所探究都起于有感於 人生世事而有之問題,其中包括中國問題及其個人的人生問題,梁氏研究這些問題的 目的就在尋找可為其行動之指標,有鑒於此,筆者擬以梁氏所提出之問題串連全篇論 文,至於其思想與行動間之配合狀況則不在討論之列。 梁氏一生思想階段的劃分,主要是依其人生態度之轉變而來,梁氏在十九歲前抱持著 實用功利主義的人生態度,二十歲時自殺未成轉入佛家,及至一九二二年梁氏正式宣 佈放棄佛家生活轉入儒家,從此積極入世,致力於救國理論的建立與實踐。一九四九 年共產黨建立政權後,梁氏歷經批鬥,自知無法施展抱負,乃轉而專心從事學術著作 。本論文研究重點在於分析梁氏各階段轉變的原因及其如何由形上學、歷史哲學以至 文化社會學的研究中建立其救國理論-鄉村建設理論。 筆者從研究中發現梁氏的理論來源相當混雜,並不只有儒家,還包括佛學及某些西方 哲學,如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叔本華的唯意志論等等。故從思想上看來,梁氏並非純 粹儒家,他是本其歷史哲學之研究結果認為中國前途在民族精神、特別是儒家“剛” 的人生態度之復興乃轉入儒家思想,一九二一年他的棄佛所棄的只是佛家的生活方式 ,佛家思想之價值梁漱溟在其歷史哲學中另有安排。 本論文所使用的資料主要是梁氏的專書著作,其一九四九年後者亦大致收齊。
10

熊十力「內外聖王」思想之研究

藍日昌, LAN, RI-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熊十力所探討的儒家之內聖外王思想為研究範圍,前人對熊十力思想的研究 。解有就其對儒家之詮釋做過系統探討者,按經學為儒家內聖外王思想所寄託者,本 論文著重於透過熊十力對經學之土釋以闡釋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 本論文共分六章,約九萬餘字。 第一章,導論、略述內聖外王思想在歷史中之演變及熊十力為學歷程。 第二章,敘述熊十力對體用論的反省,及如何展開對西方思想及佈道二家思想的批判 。 第三章,敘述其如何尋繹、闡繹儒家經學的精神。 第四章,敘述內聖外王的理論,著重於內聖學,熊十力對內聖學的闡述,部分見諸體 用論中,所以此章須與第二章參看。 第五章,此章著重於外王學部分。 第六章,結論,說明其對內聖外王的探討已跳出傳統的囿限而呈現出新貌。

Page generated in 0.194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