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6
  • 143
  • 37
  • 14
  • 13
  • 11
  • 2
  • Tagged with
  • 215
  • 37
  • 35
  • 34
  • 33
  • 33
  • 29
  • 29
  • 28
  • 25
  • 25
  • 21
  • 20
  • 19
  • 18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中國古代天下觀與戰略文化-以兩漢及隋唐對外和戰思想為例

丁士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戰略文化」是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主要是認為一國的歷史、文化、意識形態等內在生成的條件會影響該國決策精英的思想、觀念、認知,從而影響、導致該國在一段較長時期內具有基本一致的戰略偏好,進而做出與他們觀念認知相符合的戰略行為,此可為理解中國對外戰略認知與行為,提供一個文化觀點的研究途徑或理論解釋。 本論文借用美國學者江憶恩(Alastair Iain Johnston)對「戰略文化」的分析,實際考究兩漢與隋唐對外來威脅的認知、用武的態度、和戰的立場與偏好,發現古代中國王朝具有對外壓制的戰略偏好,與江憶恩認為中國是強勢現實主義(parabellum)戰略文化的觀點一致;但本論文認為,造成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受到為儒家提倡與擁護的「天下觀」理念之影響所致。 「天下觀」理念是中國周朝思想家們對於爭奪及治理天下領土、政權及民心的思想或觀點,他們以推動及維護「中原王朝主導的天下秩序(中原天子為天下唯一主宰,外邦族皆應臣服)」為核心價值,並透過型塑「禮治等級制度」推動「以夏變夷」,外部勢力若悖於該一文化結構,就視同破壞天下秩序,視同是對中原政權的安全威脅,武力在此情況下就被賦予了「誅暴平亂」的道德化與除罪化的工具意義而被允許使用。在「天下觀」理念影響下的中原君臣,會認為最大的不安全感來自於一個不臣服且實力又大的外部政權,因此對外以壓制、凌駕、征服來袪除他們的不安全感,此即構成封建中國對外用兵、崛起稱霸的戰略文化邏輯。 /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ursuit the reason of the ancient China’s rising and its triggering a war toward foreign threat. By analyzing the perception of the use of force of the Han, Sui,Tang Dynasties when dealing with the external threat, this paper, using the approach of the strategic culture analysis by the American scholar Alastair Iain Johnston , has found that the strategic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had a coercive preference toward the external threa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lusion of Johnston that the strategic culture of China is parabellum(realpolitik).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such preference was affected by the “Tianxia discourse”(a thought toward the world)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ianxia discourse” mainly acclaimed by the Confucianism is a paradigm of how the Chinese emperor dominates “the world”. In” Tianxia discourse”, the ideal subject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should establish or maintain the unipolar structure of “Li(禮) hierarchy system ”.In other words, the world order must under control by the Chinese emperor, any regimes that try to rebel this structure is regarded as a threat to the Empir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is order, the use of force is allowed and necessary. Through “Tianxia discourse”, we can well understand the strategy and behavior of the empire, knowing the logic of the use of force when it faces an external threat and discovering the reason of the ancient china’s expansion.
2

論朱天文《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的「記憶」. / 論朱天文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與《荒人手記》中的「記憶」 / "Memory" in Chu T'ien Wen's fictions A city of hot summer, Fin de siècle splendour and Notes of a desolate man / Lun Zhu Tianwen "Yan xia zhi du", "Shi ji mo de hua li" yu "Huang ren shou ji" zhong de "ji yi". / Lun Zhu Tianwen Yan xia zhi du, "Shi ji mo de hua li" yu "Huang ren shou ji" zhong de "ji yi"

January 2005 (has links)
葉嘉詠. / "2005年7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參考文獻(leaves 106-123). / "2005 nian 7 yue".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Ye Jiayong.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5.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06-123). / Chapter 第一章 --- 導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本文的硏究方法及目的 --- p.2 / Chapter 第二節 --- 「記憶」的界定 --- p.4 / Chapter 第三節 --- 章節說明與內容安排 --- p.6 / Chapter 第四節 --- 朱天文的硏究槪況回顧 --- p.9 / Chapter 1. --- 學位論文 / Chapter 2. --- 單篇論文 / Chapter 第二章 --- 細節描寫與「記憶」 --- p.17 / Chapter 第一節 --- 照片:重複與重塑過去 --- p.18 / Chapter 第二節 --- 花:以色/與香暗喻失落的情感 --- p.23 / Chapter 第三節 --- 紀念物品:懷緬與遺忘往事 --- p.29 / Chapter 第四節 --- 小結 --- p.35 / Chapter 第三章 --- 「敘述者」與角色的「記憶」對話 --- p.37 / Chapter 第一節 --- 第一人稱「敘述者」 --- p.37 / Chapter 第二節 --- 「全知敘述者」 --- p.41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46 / Chapter 第四章 --- 社會情況的改變 --- p.47 / Chapter 第一節 --- 「都市」:陌生與熟悉的空間 --- p.47 / Chapter 第二節 --- 「世紀末」:虛幻的時間與「頹廢」的性愛關係 --- p.60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76 / Chapter 第五章 --- 「張派」的「記憶」寫作 --- p.78 / Chapter 第一節 --- 社會背景與經歷及其小說風格的關係 --- p.80 / Chapter 1. --- 家庭背景與成長經歷 / Chapter 2. --- 社會環境與小說風格的轉變 / Chapter 3. --- 寫作理念 / Chapter 第二節 --- 「記憶」的題材與敘述特色 --- p.89 / Chapter 1. --- 共同以細節描寫敘述成長「記憶」 / Chapter 2. --- 顯現不同的「記憶」題材與敘述方式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100 / Chapter 第六章 --- 總結 --- p.103 / 參考書目 --- p.106 / 附錄 / 附錄一朱天文著作及其評論篇目 --- p.124 / 附錄二單行本篇目及初刊資料 --- p.156 / 附錄三《三三集刊》中的朱天文作品篇目 --- p.166 / 附錄四《INK印刻文學生活誌》「電影的故事」與「劇照的聯想」專欄篇目 --- p.169 / 附錄五其他文集中的朱天文作品篇目 --- p.170
3

漢代天文學與陰陽五行說之關係

王璧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賽夏族祈天祭的研究

潘秋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觀察、記錄並分析台灣原住民賽夏族傳統祭典--祈天祭 (a'uwalr) 之儀式過程,以及賽夏族以此傳統祭典為背景所展現的種種信仰面相;首先以本民族觀點將賽夏族之起源及遷移歷史作--概括性敘述,以文獻與傳說並陳之方式將賽夏族歷史推向十七世紀明末清初時代。而賽夏族與道卡斯族的關係本文也以稱謂的角度探討,Amutoura 與 a--motoila 發音的雷同,可提供日後賽夏族研究一個新的方向。 其次本文完整記錄祈天祭的儀式過程,與過往學者的記錄並陳,以方便比較,而祈天祭主祭傳承系統的記錄亦具正本清源之效。在祈天祭儀式分析的討論中,將賽夏語 tatini、koko、bake 及 habun 等名詞定義,往學者的研究當中,認為賽夏族並無「神」的觀念,但如深究賽夏語 tatini 一詞的意涵及使用範圍,則可將賽夏族之泛靈信仰再予鬼靈信仰、祖靈信仰及神靈信仰等不同層次之詮釋。 祈大祭的神話源頭與雷女湘關係密切,而小米為雷女之象徵物,以往在本族內外均不被重視,本文以祭屋內小米神力傳接的角度探討,認為小米地位實不亞於現今儀式中較被重視的貝珠,甚且尤有過之。 祈天祭雖為全族性祭典,但有關祭典事務均由氏族祭團 (sa’pang) 所主導,祈天祭氏族祭團基本上是由 shawan 氏族組成,但經由血緣的連結,kas’amus 氏族亦認同為祭團成員之一,因此,祈天祭氏族祭團的社會運作模式為結合血緣關係超越地域的社會組織。而賽夏族人對於祭團內部我群/他群及儀式中我族/異族概念的分野及因應之道,本文均加以深入分析及敘述。 本文最後探討賽夏族歷經社會變遷,外來宗教陸續傳入,基督教、天主教及民間信仰對祈天祭及整個賽夏族社會所產生的衝擊及影響,並討論賽夏族人面對此一情境所為之對應,其中尤以民間信仰滲入後企圖結合傳統信仰進而整合賽夏族傳統祭典於一尊的五福龍賽堂之產生,更使傳統信仰面臨前所未有之變局,此一影響方興未艾,其發展仍應賦予關注。
5

葉天士奇經論治法研究 = A study of extrameridain therapy of Ye Tian Shi

張曉明, 01 January 2012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中國天人合一思想之研究--以蔣公天人合一思想為終結

李光泰, Li, Guang-T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約十萬字,共分五章。 第一章導論:說明研究的動機範圍和目的,章節的安排等。 第二章天人合一的基礎:說明中國先哲和蔣公對「天」、「人」、「心」的看法,「 天」 (天道) 是合一的對象,「人」是合一的主體,「心」是合一的主動能力,三者 須充予以闡明。 第三章天人合一的本題:說明何謂「天人合一」?首先由歷代「天人關係」的類型中 ,找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類型。其次說明先哲和蔣公對「天人合一」境界的體會。 第四章天人合一的方法論和價值論:前者方法論,在說明中國先哲和蔣公達到「天人 合一」境界的方法。後者,價值論,指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國哲學所居的地位和影響 ,並說明歷代先哲和蔣公對「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視。 第五章結論。綜合以上所述,做精要的總結,並提出「天人合一」思想,可能開展的 新方向。
7

邵康節先天易學之歷史哲學研究

張新智, ZHANG, XI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天龍八部》美學研究

吳明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金庸小說雖然屬於通俗文類,但在審美價值上,它卻迥異一般的通俗小說,而能近於高雅文學的藝術高度。所以我們可以說金庸小說是通俗小說的「變體」,它用通俗的題材,通俗的文類範疇,而以創新、融合另種類型小說——歷史小說——的手法,嚴肅的創作態度與宏觀的思想來寫作,所以取得較高的成績。在主題思想上,《天龍八部》表現了「慈悲與自由」的精神主旨。不管是情節、人物或在象徵意義上,非如一般論者所言這是一部只單純彰顯佛教思想的小說,而是在整體上,將三家思想恰當地表現出來。所以三位主人公心中充滿「慈悲」之念,他們以「仁義」(廣義,非儒家式的)對待他人與人世;與他們相反,慕容博、慕容復、鳩摩智…等人都是「不慈悲」的,書中正是以「不慈悲」來強烈對比「慈悲」之可貴。但三位主人公卻因有拘執在心,或外力橫加,而無法達到「自由」的境界;同樣的,書中許多人物也是不自由的,連講究「逍遙」之逍遙派,也不得自由,這所以襯托自由之可貴與難得。「慈悲與自由」是此書之精神主旨,回到陳世驤教授所言,「冤孽與超渡」,它的對應面也即是「慈悲與自由」。 《天龍八部》由於結構龐大,整體結構分為三線敘述,又因小說世界的傳奇性與離奇性,及其對人情人世的揭發與諷刺,使得小說顯得結構鬆散。但因為金庸敘述以「人」為焦點,由人之活動帶出情節,這樣就使得他的敘事非僅是線性的敘事結構,而是又擷取了中國傳統小說散點敘事——以書中人物活動、性格及作者的意向為主的敘事結構方式——的優點,而造成一種藝術上遮掩的效果,使得文本雖結構鬆散,但又不會令讀者覺得凌亂與突兀、不可理解,反倒被情節之傳奇與離奇性所吸引,而易忽略其結構鬆散、無因果性,進而感到敘事之自然流暢。這是線性與散點敘事結構並用的優點。在敘述視角上,小說不斷變換視角,使得敘述生動而不單調。在空間的描寫上,因為小說敘述基本上以寫人為主,所以空間的描寫屬於次要之地位,但無可諱言這是《天龍八部》一個弱點與瑕疵之處。 細部分析小說的巨大敘事魅力,語言的使用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小說敘述者的語言,是一種典雅近文言之白話文,它的典雅風格讓人有一股優美的流暢感。而人物語言可以表現人物的性格及其動作形象,口語的使用,又令人有親切的感受。小說中成語的大量使用,使得小說語言文字含量大、表現力強、富中國文化韻味,這是其獨特之優點。而各種藝術技巧使得敘述精彩多變,這是吸引讀者閱讀的重要因素。 《天龍八部》小說人物眾多,男子多於女子,這是因為江湖世界畢竟是屬於男子縱橫的領域,女子多半圍繞男子,是「情癡」的角色。但事實上,在《天龍八部》中誰人不癡?這許多人物,性格雖然各異,但其卻有其共通點——癡。愛戀事物,沈迷不返,每一個人物各有他所癡之人事物,因為「癡」,所以才能敷演出一個苦痛掙扎的世界。「書中人物情節,可謂無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寫到盡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寫得離奇不可」,正因為要將常人常情都寫得離奇,所以書中大多人物的塑造都具有較突出的某面性格特徵,他們是「尖形人物」,是「帶有類型性特徵的典型人物」,作者從人物複雜的性格中著意描寫人物最突出的特徵,使其「超常而強烈」,因此他們讓我們印象深刻,強烈吸引我們的情感與眼光,這是金庸塑造人物較成功之處。 作者化用各種文化元素在文本之中,使得文學性與文化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並使武藝文藝化、醫道文藝化…等等,這些都豐富了文本的內容。而小說內容使讀者產生優美感、崇高感、喜劇感、悲劇感等獨特情態,因此小說世界不是完好的孤立存在,而是讀者漫步其中時,觸目所及產生的情感反應充實了這個小說世界。在這個意義上,是讀者的情感賦予小說世界以各種感人的力量。所以文本與讀者是雙向的交流溝通,情感與美感的產生,在文本與讀者接觸交流的每一刻,都源源不斷給予雙方融會與激盪。 《天龍八部》雖作為一部通俗作品,但與一般純文學文本相較毫不遜色。筆者所做美學上的探究,就是要分析出文本中「藝術的感染力」。這多元審美藝術感染力的結合,即是小說的價值所在。但藝術的感染力,卻不是低俗的感染力,而是能真正引發人內心深層的情感及對人性、人生、生命、生存景況的省思與感動,才可以說達到的真正文學藝術上的美學價值要求。《天龍八部》的價值也在此彰顯出來,它確實達到文學較高的藝術高度;同時也可以預期金庸小說在未來文學史上必佔有一席之地,並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9

元代易學的時位觀

涂世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10

《列子》達生思想研究

楊玉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1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