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5
  • 93
  • 12
  • 2
  • Tagged with
  • 107
  • 107
  • 67
  • 46
  • 46
  • 45
  • 45
  • 42
  • 38
  • 38
  • 38
  • 38
  • 38
  • 27
  • 2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熊十力的形上學硏究 = A study of the metaphysics of Hsiung Shih-li

鄭祖基, 01 January 1993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兒童哲學在台灣-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發展史(1976~2010) /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in Taiwan: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aterpillar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foundation (1976-2010)

錢宥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兒童哲學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為美國哲學教授Mattew Lipman (1992-2010) 創始,是美國批判教育思潮下的教育實驗方案之一。兒童哲學在台灣發展始自1975年,結合本土教育理念西方教育思潮,卻未受既有理論框架侷限,在台灣社會文化及教育環境中持續發展。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為台灣唯一以「推廣兒童哲學教學與研究」為宗旨的非營利機構,長達三十多年的推廣閱讀及師資培訓,其發展脈絡歷經台灣解嚴、經濟發展、教育改革等背景相互呼應,呈現「以兒童哲學批判思考引起社會回應,再以實踐建構理論」的特殊歷程。   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透過目的式隨機抽樣,訪談14位在台灣參與兒童哲學、投入兒童哲學推廣或教學工作,以及曾參與毛毛蟲組織運作發展,長時間深入瞭解毛毛蟲之對象,將重要訪談內容輔以實物資料之分析,描繪兒童哲學在台灣發展的歷史面貌,探索兒童哲學文化群體的價值信念和行為。研究提出兒童哲學在台灣所呈現的「開放性概念」是重要發展特色,卻同時也是最大挑戰,以致較難在短時間內成功培訓具兒童哲學思維的教師。最後,本研究建議教師應透過不斷嘗試、觀察、自省、檢視、修正,跳脫觀念的既定框架及對權威的倚賴,將經驗轉化成為研究熱情,共同成為台灣兒童哲學的開拓者。
3

邵康節先天易學之歷史哲學研究

張新智, ZHANG, XI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德勒茲的差異哲學 / Deleuze's Philosophy of Difference

楊李榮, Young, Lee Yo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是處理德勒茲的差異哲學,由討論柏拉圖以原本-拷貝的對立模式而 來進行對擬像的排除開始,哲學就將差異對立於同一,因此使得哲學的活動 變成只是去發現那既有的思想影像.而德勒茲提出的差異哲學並非是對立 於柏拉圖主義的另個排除異己的哲學,而是只有柏拉圖的哲學把擬像視為 是必須排除的,因而對立於差異哲學.而差異哲學所主張的正是其獨特的先 驗主義,它認為哲學從事思考的活動乃是獨特的與異質性的相遇,而非是對 相同的認定.最後,本論文則由批判哲學的立場說明德勒茲的差異哲學的特 殊處,乃在於他對批判哲學的旨趣.但在不落入傳統批判哲學的困境中,德 勒茲以肯定哲學的這種特殊立場為批判哲學重新命名,而使得差異哲學不 只是負重式的肯定,而是提出問題的藉由肯定差異去提出批判. / Deleuze's genealogical reading of Plato's original-copy model provides usto understand the philosophy of difference.It also reissues what's philos-ophy's future and what does doing philosophy means.From Deleuze's viewonly transendental empiricism can let us immue from the image of represen-tation. Futher﹀his paper try to︷larify what interest Deleuze's to propsephilosophy of︸ifference is his concern about critical philosophy. Not trapin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critical philosophy,Deleuze develops his understanding of critical hilosophy not negative but affirmative.
5

日本式管理哲學之研究 / The study of Japanese-style Management Philosophy

劉書寧, Liou, Sue N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方組織與管理學之發展迄今已近百年,它是美國近一百年來成長最為迅速、體系最為完備的一學科。我國管理理論的發展,一向都是依循美國的發展軌跡而演進,吾人縱然自西方的管理思想與制度中獲益良多,但亦陷入某種困境;著重效率、效能與價值中立,使得我國當前的公、私部門多存在組織龐雜,生產力低落的現象,而逐漸顯現出以工具理性主導下組織管理的狹隘不足之處。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相對論」、「量子力學」及「混沌理論」的相繼出現,突破且修正了自牛頓以來的唯物論與機械觀之基本假定,轉而逐漸朝向心物合一之整體觀與重視時間演化之生態觀發展。日本於七○年代所締造的經濟奇蹟,迫使理性主義者反思,因為在促成日本奇蹟的因素中,顯然含有某種與理性無關的成分(即使不是「非理性因素」);第一層面所謂與理性無關的因素,是各種「影響力」的微妙混合體;它能夠因應模糊、不確定、不完美等狀況,並印證「相互依存」為最理想的關係模式;另一層面則是指某些軟性的、可彼此分享的價值觀。主張整體觀之新物理典範的觀點,與日本式管理哲學有許多契合之處,實是值得處於一整體社會環境迅速變動的環境之下的我們予以重視。   因此,本研究於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與限制,及管理哲學等相關概念的界說。第二章,探究日本管理哲學的內涵,從文化價值觀切入,再論及禪與儒家思想對日本式管理哲學的影響。第三章,論及日本式管理之特質,以集團主義理念為主,形成一命運與共、採長期觀點及人性尊重主義之有機體式組織。第四章,探討管理新典範與日本式管理哲學之交融,及探討使日本成功之「全面品質管理」的理念。第五章,為本研究的結論,及日本式管理哲學對公共組織與公共管理的意涵,以及其之未來與展望。
6

臺大哲學系事件之研究 / A study of philosophy department incident of NTU

游欣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大哲學系事件,是指發生於1972年12月到1975年6月之間,臺大哲學系內發生的多起風波,最後並導致多位哲學系教師,被迫離開哲學系。這些教師離開之後,還繼續受到事件所帶來的困擾,處境都不太理想。由於臺大哲學系事件除了令受害教師權益受損,並改變了臺大哲學系的學術發展之外;也因為,整起事件處處充斥著恐怖的政治氛圍,使得臺大師生人人自危,進而致使臺大的自由學風轉趨保守,並引發各界對於政治力干預學術自由,及介入校園的質疑。   雖然臺大哲學系事件一直被視為思想、學術自由遭到迫害的重要抽樣。但在未能取得直接證據的情況之下,臺大哲學系事件的真相與疑點似乎一直無法釐清。因此,本論文透過全面檢視目前已公開的官方檔案、調查報告,以及相關研究成果,並配合訪談資料,對臺大哲學系事件進行完整的研究及分析,以剖析臺大哲學系事件的諸多疑點。雖然當年政治力不當介入校園的現象、以及不完善的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但是有關學術自由與教師權益的維護,仍是必須被徹底落實的議題。期盼各界能以臺大哲學系事件為殷鑑,使思想自由、學術自由能得到絕對的保障。
7

龍樹在<<中論>>裏所闡發的方法論及眞理觀 = A study of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conception of truth as presented in the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梁萬如, 01 January 1996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羅逖(Richard Rorty)教育思想之研究

王長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羅逖正是當代美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倡導的反再現論和後哲學文化觀的影響力,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學術爭論的範圍,越出了美國國界,而且其所指出的問題具有世界性的普通文化現象的意義。本論文嘗試對羅逖的教育思想,作系統而深入的探討,並突顯羅逖哲學理念在教育上的意義。 本研究之旨趣可分為下列幾部分: 一、 研追溯羅逖之生平傳略、時代背景及追溯其思想遞進與形成之情形,並簡述其後哲學文化之要旨,以便為進一步探究其哲學思想之基石。 二、 解析羅逖對傳統鏡式哲學的批判,包括哲學家們努力尋找的「基礎」、「心為自然之鏡」的隱喻,以及人類祟拜了二千多年的「理性」,並且揭示當代西方哲學發展的基本趨向與轉向的邏輯起點。 三、 闡釋羅逖陶養哲學的社會實踐意義,以及哲學如何進行主題轉換和思維方式的轉型;首先是以「詮釋學」取代「認識論」,從超驗的本體回到現實的經驗世界,展示了一個反常態的哲學圖像;陶養哲學的目的是維持談話的繼續進行,由「客觀性」轉向對「協同性」的嚮往,也因而鼓勵對於「弱理性」的追求。 四、歸納羅逖之新實用主義之精義,並論述其在教育上的意義與啟示。由探討羅逖之人類圖像出發,指出其在教育上給我們的啟示:呈現一個容納多元文化的社會,促進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整合人文與科技,使「科技人文化」;發展想像力與創造力,突破既有知識的瓶頸。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0 第二章 羅逖生平與思想淵源-------------------------------------------12 第一節 生平與經歷與時代背景--------------------------------------12 第二節 思想遞嬗與主要著作-----------------------------------------19 第三章 無鏡哲學------------------------------------------------------------29 第一節 基礎的坍塌-------------------------------------------------------29 第二節 鏡面的破碎-------------------------------------------------------40 第三節 理性的幻滅-------------------------------------------------------48 第四章 陶養哲學------------------------------------------------------------58 第一節 詮釋學取代認識論----------------------------------------------58 第二節 協同性替代客觀性----------------------------------------------72 第三節 弱理性替換強理性----------------------------------------------79 第五章 羅逖思想的教育涵義---------------------------------------------87 第一節 新實用主義之人類圖像與學習理論------------------------87 第二節 多元文化的社會與教育----------------------------------------97 第三節 通識教育新取向----------------------------- -------------------105 第四節 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培育---------------------------------------116 第六章 結論----------------------------------------------- -------------------124 參考文獻-- ----------------------------------------------------------------------129
9

孫逸仙社會學思想研究--兼論三民主義社會學之範疇

莊明哲, Zhuang, Ming-Z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將 民主義 社會學 做了一個連結,標示了筆者所感到興趣並思 研究的方向。 民 義 的研究,指涉了孫逸仙的一套以倫理、民主、科學為其本質,以民生哲學其為基礎的思想與實踐的體系。「其目的對內在求中國境內各民族的一律平等」,民權的伸張受到尊重,均富的理想得以成真;「對外在求中國的 列強之中解放」,以獲取獨立的國格: 社會學 的研究,則著重於對人類社會中的人,團體與社會本身以及本身以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作探討。 結合起來粗略的說,三民主義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以中國的各式情狀為出發點殆無疑義。但是,若要縮小範圍以獲致較為具體的研究面向,那麼,進一步的分析將有必要。 在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 上,筆者將透過歷史法以及就文獻本身所作的內容分析法來探討。同時在方法論(methodology) 的層次上,將通過詮釋學(llermenuties)的角度來接合東、西方的社會學觀點,讓孫中山思想與西方的社會學傳統能展開有意義的對話與結合,並據此建構孫中山的社會學體系。筆者擬從二條途徑出發,一是依據孫逸仙的全部著作為論述的藍本,並嘗試自其中詮釋孫中山的社會學觀點。二是透過對西方社會學傳統中主要範典的介紹,從而提供三民主義社會學建構的主要參考與比較 。再者,筆者有意採取比較的觀點來呈現孫逸仙與馬克思 (這位在三民主義中佔有不少篇幅的德國思想家)二者社會學觀點的相同與相異之處。 綜合上術的概略性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架構將透過以下的方式呈現: 第一章〈結論〉。說明研究本論題的動機,架構與方法。 第二章〈西方社會學的主要傳統〉。透過對西社會學主要傳統的引介,希冀能提供較具建設性的線索以作為建構三民主義社會學的基礎。 第三章〈孫中山思想中的人,群體與社會〉。基本上,社會學所關懷的對象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並無不同,然社會學所關注的焦點則有差異,它著重於社會中的人,群體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探討。因此,筆者擬循著此一脈絡來整理,分析孫中山在這方面的見解。 第四章〈孫中山思想中的社會變遷〉。本章試圖釐清孫中山對社會變遷的看法,並以之與現階段復興基地臺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整體發展相比較,來說明「臺灣經驗」與三民主義社會學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三民主義社會學研究範疇之分析〉。首先對西方社會學的範疇作一個文獻上的分析與回顧,再以相似的方法對國內有關的三民主義社會學文獻--包括期刊,論文與書藉--作一個分析與整理,以勾勒出三民主義社會學的範疇。 第六章〈結論〉說明本篇論文的現實意涵,並嘗試性地描述三民主義社會學未來的關注面向。最後,將指出本論文的研究限制與困境。
10

黑格爾國家論之解析

林瑞旭, LIN, RUI-X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計六萬餘字,分七章。 第一章導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論述之範圍,使用的方法及資料的使用。 第二章:就西洋哲學思想之變遷,討論黑格爾國家論所欲解決的兩組政治對立的問題 :審慎╱科學。共同體╱個人。 第三章:論述構成黑格爾國家論之屬於黑格爾自身的相關思想。 第四章:國家論概念一般。即就「國家」之概念本身,予以總地說明。 第五章:國家構成法內容:立要討論國家內在自身的區別。 第六章:反省與批判。旨在指出其與現代政治社會的關係。 第七章: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1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