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10
  • Tagged with
  • 10
  • 10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焦循《易》學之數理思維

李雅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在清代《易》學中,焦循的《易》學面貌與眾不同,他建立了旁通、當位失道、時行、相錯、比例等《易》學法則,作為卦爻運動的規律,並將《易》辭視為符號,就像琴譜上的音符或者棋譜中的將士車馬,他認為《易》辭就是指示卦爻運動的指標。 這種特殊的解《易》方法,與他的另一學術背景有關:他曾致力於算學十餘年。爾後他便由此領悟出《易》之理有類九數之理,因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建立以《易》辭為指示符號,遵循上述五種運算規則(旁通、當位失道、時行、相錯、比例)而形成體系,成為《易》學史上的獨特面貌。 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焦循生平及當代學術氛圍」,說明焦循治《易》學的淵源,與從事算學的始末。當時正是乾嘉經學興盛之時,也是學者開始整理中國傳統算學的階段,治經者開始兼治算學,經學與算學有了某種程度上的聯繫。 第三章「焦循的算學著作與思想」,介紹了焦循的算學著作,焦循在算學上所重視的是「所以然之理」,與傳統算書中注重算法、過程的面向不同,顯示出他對於規律之理的追求。 第四章「焦循之《易》學法則」,說明了焦循《易圖略》一書中所列出的五種圖,解釋卦爻運動的方法與原則,是焦循《易》學的基本架構。 第五章則試圖呈現焦循的《易》學與算學間的聯繫,期望略為闡明焦循倚數理注《易》的特殊方法。
2

杭辛齋易學研究

張耀龍, CHAN , YEW LO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 辛齋其人與其易學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幾乎不可能離開杭氏其人來理解他的易學;同時,除了「理解之同情」外,就沒有法子認識並契入其易學之根本精神與價值了。本論文在這一點上欲著重指出的是,杭辛齋先生乃不是為了易學而易學,而是為了人生而易學,甚至要指出,在這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彷若是一種宗教式、信仰式的的強烈情感與使命感,而非易學內容上的針對種種枝節問題的「客觀的學理式的論究」,一切主題圍繞在「復興大易,綿緒聖學;弘道救世,安身立命」十六個字上,此乃是「杭氏易學」的大本大根之所在。 二、 「杭氏易學」的本質就是杭辛齋這麼樣一個極富使命感的易學家將其精神折射且寄托在「易學」之中的一種展現,抽去了這個最關鍵的本質因素,就不會有《杭氏易學七種》這一整個龐雜的體系;所以「杭氏易學」最根本的價值倒還不在其內容之種種,而在於貫徹其中的「精神」,而這於其後起著貫徹作用的精神、動機與豐沛的使命感,乃是偉大的,悲壯的,而辛齋其人是令人萬分欽佩的;正是在清末民初那樣一個大時代的激蕩之下,杭辛齋在晚年將他的一生全部的徬徨與憂患、追索與寄托、激情與忿慨乃至於一種宗教式的信仰,都投注貫徹到易學之中;面對過去與未來,舊學與新知,承先與啟後這樣一個傳統中國與世界文化大轉變與大合流的交界面上,在回顧與前瞻之間,奠定了他在易學史上影響一時的獨特的地位。 三、 「杭氏易學」屬於傳統圖書象數易學派中尤為典型的一例。杭氏甚為推崇,且時時申述其意的端木國湖及沈善登等人,也是象數易派發展到清代中、末期時的典型;杭辛齋在他們的基礎上再往前走的這樣一種傾向與實踐,可以說是圖書象數派發展到後來幾乎趨於極端的一種典型了。因此,進入「杭氏《易》學」的具體內容,就彷若進入一座無比繁複,「參伍錯綜」的圖書象數名物之迷宮。 四、 杭辛齋是把「易道」視為「聖道」,視為「信仰」的,將一股豐沛的使命感貫注其中,使《杭氏易學七種》充滿了講論、弘揚與闡發的熱忱、激情;就本人來說,他這種對「易道」的信仰般的激情與熱忱,無疑是可愛復可敬的;然而,也正在這樣一種信仰般的激情與熱忱之下,成就了他全部易學的這樣一個龐雜的內容。其中,讓本人所深切感受到「可愛者不可信」的,也正就是針對《杭氏易學七種》中的這樣一個龐雜的內容部分及其詮《易》傾向。杭辛齋既把「易道」視為一種宗教式的信仰,自然就會賦予它一種「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高度。 五、 正因為對「易道」懷著這樣一種宗教式的信仰,杭辛齋就必然前題性地、公理性地將易學 (相當於我們今天依歷史層累的眼光所區分的「經」、「傳」、「學」三大部份) 看作一個內外圓滿、融通自洽、無所不包的有機整體系統;因此,他對經傳文辭、卦爻象數等的所有詮釋,皆無不由這個無可懷疑的(在杭辛齋確是如此)、公理性的前題出發;而其詮釋的目的,主要就是(用盡一切方法)去滿足那樣一個無可懷疑的,公理性的前題,因為這正是作為一種宗教式的信仰的前題。順理成章地,杭氏既在傳統的認知下深信作《易》者為自遠古伏羲以迄於孔子的「歷代聖人」(以孔子為中心),其中綿緒、蘊藏且寄托了聖人們「歷代相傳的心法」,因此自然也就將這些歷代的聖人們,隨著《易經》一起神化了 六、 正是這樣一種在信仰式的激情下將《周易》與作《易》之聖人「神化」的大前題之下,自然就會把把中西歷代,自古迄今所增累下來的種種,當作是《周易》所固有,聖人所固知的了,因此我們會發現,杭辛齋在詮釋經傳文辭等各方面的的時候,幾乎可說是沒有任何界限或限制的:──「辭」與「辭」之間,「辭」與「象數」之間,「辭」與歷代「易例」(自伏犧劃卦的神話以迄於清代端木國瑚、沈善登乃至辛齋自創的心得,通通包括在裡面,跨時數千年)之間、「辭」與「各種古今中外龐雜的文化內容」之間…等,都可被「各隨所需」地取了來「相互參證」,這樣就把《周易》的外延無限的擴大,無論怎樣都可以「參伍錯綜」地說得很「圓滿」;在大多數情況下,還往往牽合幾乎想得到的方方面面,明顯地把許多《周易》中原本沒有的東西給強加上去,比附上去,再曲折地說成是《周易》本身所固有的,結果把雪球滾得愈來愈大,愈來愈繁複與龐雜;而這種作法,我們今天會覺得它實在是近於某種圖象游戲和文字游戲,且往往得出極為牽強乃至荒誕、令人不可究詰而不可置信的種種「想當然耳」的「推論」過程及其結論來。總之,杭辛齋的目標就是努力要達成上述那種信仰式的「圓滿」,也就是要滿足以上那個無可懷疑的,具有公理性的前題。 七、 杭氏易學的內容及其詮《易》方式的主要特徵就正如論文本文中所指出的,要求牽合幾乎任何跟易學有關(或其實根本無關)的所有可能的要素,來談論任何一個具體的易學問題;反過來,每一個具體的易學問題,往往又可以牽連到幾乎任何的易學要素或項目。這些要素或項目,包括兩漢易學的各種易例(卦氣消息、八宮飛伏、納甲納音、五行九宮、爻辰升降、半象兩象…等等)、宋代易學的各種新說創見(如河圖洛書、先後天方位、周子太極圖說…等等)以及漢宋而降,以迄元、明、清各代易學家們所新提出來的易例、易說、易論;還有古今中外,有始以來的各種名物制度、風俗典章、神話傳說等等,用以上所舉的種種共同雜揉起來來講論《易經》,又處處強調必須貫合舉凡氣、心、象、數、卦、爻、辭、徵、傳、傳文的音韻之陰陽… 等等,以觀易之象數,詮易之文辭,論易之微旨。總之,就是相信且要求一種諸項目之間「全方位」的綿密無間的「互通、互證、相發明」,以呈顯出「易道」作為「聖學」的那種「至高無上,無所不包」的宗教式的、信仰式的高度。總之,杭辛齋就是這樣「前題性地」把通過《周易》所體現的「易道」,視為「所有一切的中心」,從這個中心可以導出一切,解釋一切,而此「中心」與種種龐雜的內容,共成為一個內外圓滿、融通自洽、無所不包的有機整體系統,試圖體現「易道廣大,無所不包」的執著,且處處要展現其「兼包漢宋,囊括古今,橫通中外,融於一爐」的某種使命感,凡易學中所涉及到的幾乎一切條目,都是不可相分離而言之,企圖貫通「古今中外,世界所有」的「一切」來講論《易經》;舉凡涉及其中一個項目的詮釋或講解,則必須聯繫起其他所有與之相關的項目一起來加以「參證」它,才能為這個被詮釋的對象,找到最熨貼也最圓滿的定位及瞭解認識。 八、 「杭氏易學」的龐雜內容及詮《易》傾向是「可愛者不可信」的,正是基於本人對「杭氏易學」的理解而言。在本人看來,所謂「杭氏易學」中的大部份內容及其當時被推崇、被認可的所謂的易學「新論」或 種種具體的主張與詮釋方法 ── 經過這80幾年的歷程,無論從今日「地球村」時代的科學認知水平或這80幾年來,國內外世界性的、後出轉精的種種易學研究最新成果的比對,襯映之下,則我雖然作為辛齋易學的研究者,也得要發自內心深處,老老實實地說一句心平氣和的話 ─── 大半都已經被後來易學發展的新成果與新認識給超越了。且不說「杭氏易學」對《周易》的認知依舊局限於傳統的「人更三聖,世歷三古」、「孔子作《十翼》」、「經傳不分地將兩者視為一體」、「聖人則河圖洛書畫八卦」、「將漢代以迄於清末的大部份因時代需要創發而來的各樣易例,當作原《周易》所固有」等完全忽略「歷史發展性」這樣一種框限之下,其嚴重的更在於舉證及立論方面,往往有「實證性論據」與「推論嚴謹性」不足的缺憾,譬如「神話傳說與歷史真相雜揉不分混為一談,經不起起碼的究詰」、「因推論邏輯的飛躍而來的,無限制的發散性表面類比思想」、「西學中源」的迷思、「易道」外延的無限擴大,以及與此「無限擴大」相適應,相終始的,對《周易》象數及文辭的「過度的詮釋」等等,【以上這些都是本人在研讀與思索之過程中,經過重重的困頓、徬徨、迷惑與多重的反復曲折之後終於確定下來的由衷之想法與定論,不敢試圖為賢者諱, (雖本人自始自終乃深自欽佩,杭辛齋真是中國近現代的一位非常之志士,偉大的豪傑也!) 或為之曲為迴護乃致於作無謂的溢美之言,以免於「自欺欺人」也。】平心而論,應該都不再能贏得我們大部份人的相信或贊同了。 九、 廖名春先生等人從對後世「科學易派」的影響,來看待「杭氏易學」,認為它正是「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歸之為「新象數派」,與尚秉和、黃元炳二先生所歸屬的「傳統象數派」相區別開來,個人認為這種論述跟劃分是很有啟發性的;然而「杭氏易學」既作為「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這「過渡的橋樑」之本質究竟是甚麼呢?本人在此論文中嘗試提出「廣義的廣象」這一概念,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所謂「廣義的廣象」的來源及其涵意,就正如本論文第四章第一節的〈「廣象」論〉中所提到的,是本人通過相對比較於杭辛齋在《易楔》卷三的「卦象」這一部份,其中針對〈說卦傳〉篇後部份中的一百多個八卦之象所作的命名與歸類,即把〈說卦傳〉中這一百多個八卦之象歸之於「廣象」一詞;本人以「狹義的廣象」來稱呼、標示以上這種原初意義(如《易楔》中所定義的「廣象」,主要針對固有的傳統文化內容)上的廣象,而以「廣義的廣象」來稱呼、標示那種於內容上越出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而以「西學」之種種文化內容為對象的「廣象」;並指出這兩者除了有廣狹之分外,都不過是「廣象」的體現而已,並沒有本質上或實質上的不同。因此,本論文在這個問題上提出的主要觀點就是要指出,「杭氏易學」中所涉及的種種「西學」之內容,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就以其與種種「易象」互為「參證」,相互「發明」,以突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這一點而言,這些「西學」內容亦無非是另一種形式的「廣象」而已,是原來「廣象」意義的一種推廣,還不足以說得上是後來一般所稱謂的「科學易」也!所以本論文的立場在於給出 ──「杭氏易學」之被看作是「傳統象數學向科學易過渡的橋樑」,而這「過渡的橋樑」之本質」,就是將「西學」中的種種文化內容(尤以「西方自然科學」中的具體之名詞、學科、原理、觀念等最為凸顯),作為《周易》的一種「廣義的廣象」;而這種「廣義的廣象」是因為杭辛齋及其易學著作對當時及後來者的影響較大,所以才會成為後世「科學易的橋樑」,而《杭氏易學七種》中這種「廣義的廣象」,還不足以稱為「科學易」也。
3

邵康節先天易學之歷史哲學研究

張新智, ZHANG, XI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

侯秋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元代易學的時位觀

涂世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6

高攀龍易學思想研究

蔡龍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欲探究晚明心學中,經過四句教與四無說以及三教合流思想等衝擊之下,心學所產生的問題、及心學如何被救正的問題。 高攀龍以「易」為體為用,貫串並建立他的思想體系,並運用「易」的種種含義,來建構他的心性論及工夫論。於此論文中,分別探討他的思想淵源、思想核心、實踐精神與事蹟、注《易》的內容概略;並突顯他救正心學之「虛」的過程與回歸心學本質的用心。 此外,本文欲突顯高攀龍以「即體即用的易學」、「易體心學」等思想架構,來說明三個重點:一是高攀龍的思想核心並非一般所言的繼承程朱為主,而是以陽明之心學為體,援程朱工夫為用。二是他的「易體心學」是他的思想特色,徹底的使用「即體即用」的易學,來救正心學。三是強調他的實踐精神與作為;高攀龍除了繼承程朱工夫論而採「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之外,更把儒者的使命感實際的運用在他的每項作為上,乃一真正的「實踐之儒」。
7

惠棟易學研究

陳伯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清代學術發展,乾嘉時期以惠棟、戴震為首的學風,高舉漢學旗幟,對理學進行批判與揚棄,打破宋明以後理學的思想箝制,營造拔宋纛而立漢幟的局面,形成「乾嘉以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的燦然中天之盛況,走向對傳統學術的全面整理和總結。 漢代尊尚象數易學,歷經學術演變與時空因素,典籍散佚,漢《易》衰竭,千百年來,難成明白清晰的脈絡,今日能見漢代易學的詳略輪廓,必因清代樸學家窮其精力對漢《易》的宗崇與推闡之有功。當中,惠棟即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惠棟在清代學術史上並沒有相對得到較多正面的青睞。 惠棟「以博聞強記為入門,以尊古守家法為究竟」,即在詁詮經典上,以「尊尚古學」為志。力圖重返漢《易》的本來面目,採集自漢魏諸家《易》說,使學者「疏其源而導其流」,窺見漢儒解《易》之門徑,以荀爽、虞翻等《易》論為主,融會其說,推闡古義,一字一句,具有淵源,故「不可謂非一代之儒者宗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其長在博,其短亦在於嗜博;其長在古,其短亦在於泥古」。臧庸難其「好用古字,頓改前人面目,以致疑惑來者,亦非小失」。王引譏諷其「考古雖勤,而識不高,心不細,見異於今者則從之,大都不論是非」。陳澧《東塾讀書記》指陳其「自伸其說,卒之乖舛疊見,豈能掩盡天下之目哉」。梁啟超稱其「凡古必真,凡漢皆好」,「功罪參半」,尤其罪在致使「啟蒙時代之懷疑的精神,批評的態度,幾夭閼焉」。反思惠氏在清代學術史上的地位,此等迥異的褒貶,耐人尋味,疏理真象,躍躍欲試,為研究之重要動機!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一、認識惠棟易學思想內容,董理其易學所表現的主要特質,特別從象數與義理兩大方面進行陳述。二、藉由惠棟對漢《易》之考索,探述漢魏諸家之思想內涵,認識漢魏易學家主張的關係。掌握惠氏對漢代《易》家易學所持的觀點,作為探尋漢人理解《易經》的本然特性,以及疏理漢代易學源流的重要參考。三、評述惠棟易學對漢代易學的復原價值。四、釐清有清一代易學的發展,惠棟易學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清代易學史上的定位。五、檢討惠棟治《易》的通盤得失,期能獲得客觀之允評。   本研究主要探討之內容: 一、考索漢代諸家《易》說之重要內涵,主要針對孟喜、京房、虞翻、荀爽、鄭玄諸家之述評。   二、惠氏述《易》之主要特:(一)文字訓詁之法。(二)群籍眾說之文獻運用。(三)《易緯》的重要地位。(四)經文之改易。(五)之卦訓義之法。(六)卦爻象釋義之法。(七)互體取象之法。(八)爻位述義之法。(九)半象、兩象易、反象、旁通、震巽特變等其它象數主張。   三、探討惠棟的義理觀,主要內涵包括:(一)宇宙觀、(二)《中庸》與《易》理融攝。(三)《易》與禮、史會通。(四)其它如有無的概念、虛、「道」與「理」的概念、日月為易等等。   四、校勘與輯佚之檢討。 五、述《易》上的文獻運用缺失:未原本原說而斷作剪裁;轉引古說而未明出處;所明出處錯誤或有瑕疵;引用內文改易或闕字;改易所引原文為古字。 六、惠棟易學的評價與影響。從純粹漢學的歷史意義作評價;立於惠棟立場的正面評價。在主客觀的因素下,這某些學術必然被冠以主觀上價值低廉的標籤。在這種情形下,在強勢的主流價值之壓迫下,那些被視之末流者,很快就流失殆盡,那些原本可以多元豐富的文化內容,將在一波波的新的價值取代下,「傳統」漸漸渺茫,歷史的軌跡漸漸模糊;從文化發展與傳統承繼的角度看,這是我們所不願樂見的。從一個人治學的普遍性看待,一個人治學處事,終有未竟全功,亦有瑕陋不當之處,不能強求臻於完美。平心待之,用心體會,從惠棟的角色觀照惠棟,會得到較真實的惠棟易學。 七、從象數思維的定位與詮釋學思潮反省惠氏易學。 關鍵字:惠棟、乾嘉、象數易學、易漢學、周易述
8

朱熹《易》學研究──尊經與崇理的交融 / A Study on Zhu Xi's Yi Learning: Fusion of Honoring the Classics and Esteeming Li

周欣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朱熹《易》學與理學的交涉」為探究視角,著重去考察朱熹《易》學中「尊經」與「崇理」的表現,探究朱熹欲回歸經典本義的尊經態度,與他以窮理為旨趣、義理建構為核心關懷的崇理思維,如何在其《易》學中產生交融,試圖由此具體而微地見出朱熹理學與經學間的關聯,並更深入地了解朱熹《易》學的特色及其在《易》學史上的定位。 論文中一方面對朱熹的義理《易》學與理學的「本體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的交涉進行全面的探究,主要包括取義說與其理本論思維的關聯,以及朱熹透過對《易》之太極與陰陽的論述,在理氣的離合、動靜、強弱、孰為主宰等問題上所展現的主張,從中也更深入去評定朱熹《易》學所形塑的本體論思想之精神特色;筆者亦循著天人一貫脈絡,進而去考察其《易》學對於性與情的強弱、心與性孰為主宰、未發與已發間的深微變化等心性論課題有何影響?對於朱熹理學中的工夫論之方法和精神又有何啟發? 另一方面,文中亦探究了「朱熹的象數《易》學與理本論思維的交涉」,分析朱熹基於理本論思想的立場,在採用取象說的方法上,與一般象數《易》學派的學者有何不同?而他兼採取象說的做法是否亦回過頭來對其理學思想的精神產生變化。此外,筆者亦詳細闡述朱熹如何透過對《易》圖中象數規律的探索與闡發,建構出理學的道體之內涵,由此彰明他以《易》圖為主要特色的象數《易》學,在其理學本體論的思想形塑中所佔有的重要地位;並梳理朱熹由後天《易》學中的蓍數變化所考察出的陰陽之理,及其〈卦變圖〉對陰陽變化規律的掘發,從中乃清楚地揭示出朱熹整體的象數《易》學研究,從先天到後天、由《易》圖到蓍數,均與理學「窮理」的核心關懷緊密相連。 此外,筆者並由朱熹的《易》圖之學去探究相關的「儒道交涉問題」,觀察一向重視儒、道思想之辨的朱熹,在面對所看重的《易》圖被質疑為道教之學時,於其中所呈現出的錯綜曲折的思路轉折;從他既對《易》圖傳授的道教淵源能開闊涵容、又對《易》圖之學論道體與性命之源等大關鍵處的思想內涵要求必須精準嚴實、不流於異端之學的表現中,凸顯出朱熹「宏闊」與「嚴謹」兼具的學術態度,與不同於考據的獨特視野。 最後,文中也探究了「朱熹《易》學的經典詮釋」,考察他在讓《易》學如此廣泛而深入地參與理學的建構當中,所運用的詮釋方法與訂定的詮釋規範;並針對朱熹在其《易》詮釋上所須面對的「占筮的宗教意味」與「理學的義理關懷」間的落差問題進行探討,考察他在占筮《易》與義理《易》兩種詮釋方向的拉扯和齟齬中,如何進行融合?檢視他是否真將《易》與理學間的差異融釋無間?而其《易》詮釋在呈現經典的「客觀性」與思想的「創造性」上,又以何者為勝? 筆者透過對上述面向多元且系統性之探討,力求將朱熹《易》學與理學交涉的精采表現與豐富內涵,更深刻而全面性地揭示出來,從中便可見朱熹《易》學對於理學建構的參與,乃是深入且全方位的;而朱熹理學的思想內涵與學術性格,亦對於其《易》學的特色和面貌,產生不容忽視的影響。
9

惠棟之經學研究

耿志宏, KEN, ZHI-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分二節:第一節政治背景,第二節學術風尚,以見當時之學風與惠棟之 關係。 第二章惠棟之生平考。分三節:第一節惠棟之先世,第二節惠棟之經歷,第三節惠棟 之交遊考,以見其一生之梗概。 第三章惠棟之家學與著述考。分二節:第一節惠棟之家學,第二節惠棟之著述考。 第四章惠棟之易學。分六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易例探述,第三節周易述探述,第 四節易漢學探述,第五節周易本義辨證探述,第六節結語。 第五章惠棟之尚書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古文尚書考探述,第三節與閻若 據古文尚書疏證比較,第四節結語。 第六章惠棟之禮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明堂大錄探述,第三節禘說探述, 第四節結語。 第七章惠棟之春秋左氏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左傳痡註詁訓略例,第三節 左傳補註缺失,第四節結語。 第八章惠棟之九經古義學。分四節:第一節引,言第二節九經古義要義敘述,第三節 九經古義缺失,第四節結語。 第九章結論。總論惠棟治學特色及得失。
10

《東坡易傳》研究 / Study of "Dongpo Yi Zhuan"

楊子萱, Yang ,Tze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為九章,三十節。首先點出《東坡易傳》的哲學義理概要及其研究價值,由當時時代背景探究《東坡易傳》興起之源由,進而討論時代背景,瞭解其政治因素對學術思想的影響,從三蘇的思想流變到洛蜀黨爭等。 本論文涉及面向包括《東坡易傳》的架構及其內涵、特色,分析蘇軾在《東坡易傳》對〈序卦〉的強調以及對〈雜卦〉的修訂,在《東坡易傳》的思想內涵,討論其儒、道、佛貫穿其中之思想特色,並做一綜述性的小結。而後針對《東坡易傳》卦爻的解釋方法闡述。在五、六、七章分別討論探討《東坡易傳》的宇宙觀、價值觀以及美學三大方面,可以說這三大方面為哲學探討的核心問題,所在這三個章節裡面,分別以宇宙觀、價值觀及美學為主軸,探討幾個重要的觀念。宇宙觀的部分包括其形上思想及「道」,分別論述幾個形上概念在卦爻中出現的情況以及其義理的分析。第六章的價值論即是指中國人所注重的傳統人倫,包括人生哲學、社群生活、家庭、社會、國家等等,本章亦是提出幾個概念作為一主軸思考深入探析,從其心性問題進而討論宋儒注重的性命問題。在價值觀的部分首先會說明宋以前的心性說,然後由蘇軾對前代學者的批評發現其中心思想,批評之後在進而說明《東坡易傳》對「性」論觀點,在美學的部分,第七章乃由《東坡易傳》發現蘇軾這樣一個文學氣質蓋天下的大家,敢批評吳道子,善為文人畫、書法自成一格,為北宋四大家之一,知音律、曉醫藥,堪稱吾所不學無所不能無所不見,對美學思想的把握及闡發。此三個章節的預期效果是希望由宇宙觀、價值觀到美學之間的環節,探討《東坡易傳》對生活世界、對天下萬物的一種生生不息的態度。 最後以時代點來作為一檢視標準,將蘇軾的觀點與宋代的同時代的學者比較,例如程頤以及南宋的朱熹,並由其中分歧之處作交互評論,藉以發揮了解其不同的涵義。本論文展望性之角度重新審視《東坡易傳》,一方面探究《東坡易傳》思想的內在困難與種種問題、一方面總結《東坡易傳》的特色與影響,另一方面討論的是《東坡易傳》之發展及其後世價值。

Page generated in 0.028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