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1
  • 1
  • Tagged with
  • 3
  • 3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焦循《易》學之數理思維

李雅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在清代《易》學中,焦循的《易》學面貌與眾不同,他建立了旁通、當位失道、時行、相錯、比例等《易》學法則,作為卦爻運動的規律,並將《易》辭視為符號,就像琴譜上的音符或者棋譜中的將士車馬,他認為《易》辭就是指示卦爻運動的指標。 這種特殊的解《易》方法,與他的另一學術背景有關:他曾致力於算學十餘年。爾後他便由此領悟出《易》之理有類九數之理,因以數之比例求《易》之比例,建立以《易》辭為指示符號,遵循上述五種運算規則(旁通、當位失道、時行、相錯、比例)而形成體系,成為《易》學史上的獨特面貌。 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焦循生平及當代學術氛圍」,說明焦循治《易》學的淵源,與從事算學的始末。當時正是乾嘉經學興盛之時,也是學者開始整理中國傳統算學的階段,治經者開始兼治算學,經學與算學有了某種程度上的聯繫。 第三章「焦循的算學著作與思想」,介紹了焦循的算學著作,焦循在算學上所重視的是「所以然之理」,與傳統算書中注重算法、過程的面向不同,顯示出他對於規律之理的追求。 第四章「焦循之《易》學法則」,說明了焦循《易圖略》一書中所列出的五種圖,解釋卦爻運動的方法與原則,是焦循《易》學的基本架構。 第五章則試圖呈現焦循的《易》學與算學間的聯繫,期望略為闡明焦循倚數理注《易》的特殊方法。
2

焦循《孟子正義》研究. / 焦循孟子正義研究 / Study on Jiao Xun's Mengzi zhengyi / Jiao Xun "Mengzi zheng yi" yan jiu. / Jiao Xun Mengzi zheng yi yan jiu

January 2005 (has links)
林永堅. / "2005年8月" / 論文(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參考文獻(leaves 113-125). / "2005 nian 8 yue" / Abstracts also in English. / Lin Yongjian. / Lun wen (zhe xue shuo shi)--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2005. / Can kao wen xian (leaves 113-125). / Chapter 第一章 --- 引論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焦循生平及著述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焦循《孟子正義》的成書與版本流傳 --- p.3 / Chapter 第三節 --- 焦循《孟子正義》的硏究槪況 --- p.5 / Chapter 第四節 --- 硏究目的與方法 --- p.7 / Chapter 第二章 --- 《孟子正義》的成書背景 --- p.9 / Chapter 第一節 --- 清初之考據學 --- p.9 / Chapter 第二節 --- 乾嘉時期之考據學 --- p.13 / Chapter 第三節 --- 戴震與焦循 --- p.16 / Chapter 第三章 --- 焦循《孟子正義》與趙岐《孟子章句》 --- p.18 / Chapter 第一節 --- 「疏」體的形成與發展 --- p.18 / Chapter 第二節 --- 焦循《孟子正義》之訓詁特點 --- p.20 / Chapter 1. --- 《孟子正義》對趙注之闡發 --- p.21 / Chapter 2. --- 《孟子正義》對趙注之補正 --- p.22 / Chapter 第三節 --- 餘論 --- p.33 / Chapter 第四章 --- 焦循《孟子正義》與戴震《孟子字義疏證》 --- p.35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35 / Chapter 第二節 --- 焦循《孟子正義》對《孟子字義疏證》之繼承 --- p.35 / Chapter 1. --- 以「欲」明「性善」 --- p.36 / Chapter 2. --- 以「知」爲「善」 --- p.42 / Chapter 第三節 --- 小結 --- p.48 / Chapter 第五章 --- 焦循《易》學與《孟子正義》 --- p.50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50 / Chapter 第二節 --- 焦循《易》學之義理特點 --- p.51 / Chapter 第三節 --- 焦循《孟子正義》之《易》學發揮 --- p.56 / Chapter 1. --- 以《易》釋「性善」 --- p.57 / Chapter 2. --- 以《易》釋堯舜之道 --- p.68 / Chapter 第四節 --- 餘論 --- p.78 / Chapter 第六章 --- 焦循之《論語》學與《孟子正義》 --- p.80 / Chapter 第一節 --- 引言 --- p.80 / Chapter 第二節 --- 焦循《論語》學著作簡述 --- p.80 / Chapter 第三節 --- 《論語通釋》內容槪述 --- p.82 / Chapter 第四節 --- 《孟子正義》對《論語通釋》之發揮 --- p.90 / Chapter 1. --- 《孟子正義》之實事求是 --- p.90 / Chapter 2. --- 《孟子正義》對楊、墨學說之闡釋 --- p.93 / Chapter 3. --- 《孟子正義》之人性論 --- p.98 / Chapter 第五節 --- 小結 --- p.106 / Chapter 第七章 --- 結語 --- p.108 / 參考書目 --- p.113 / 附錄 / 附錄一:焦循著述版本知見目 --- p.126 / 附錄二:焦循《孟子正義》引「近時通解」彙錄 --- p.131 / 附錄三:焦循《孟子正義》補正趙注彙錄 --- p.158 / 附錄四:焦循《孟子正義》引《孟子字義疏證》彙錄 --- p.176 / 附錄五:《孟子字義疏證》內容槪述 --- p.198 / 附錄六:焦循《孟子正義》引《易》資料彙錄 --- p.213 / 附錄七:焦循《易》學之主要發明 --- p.308 / 附錄八:《周易》六十四卦旁通圖 --- p.326 / 附錄九:《周易》六十四卦相錯圖 --- p.329 / 附錄十:《周易》六十四卦當位失道圖 --- p.332 / 附錄十一:《周易》時行圖解 --- p.336 / 附錄十二 :《周易》比例圖解 --- p.339 / 附錄十三:焦循《孟子正義》引《荀》證《孟》彙錄 --- p.344 / 附錄十四:《論語通釋》對時人治學之批評 --- p.352 / 附錄十五:《論語通釋》成書年代考 --- p.359
3

清代荀子學研究

田富美, Tien, Fu-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儒學,跳脫以孟學為儒家唯一價值的衡量標準來看待荀子思想及荀學的流衍,是本文論述的基本態度。全文可分成兩部分論說。首先釐清荀子思想中最受矚目及爭議之議題,即:天人之分、人之性惡及法後王,作為論證清代思想的對照範式。整體而言,荀子思想所關懷的是人在具體經驗世界中的安頓問題,因而其追求的目標是「盡倫」、「盡制」的聖王,相對於孟子言盡心知性以知天的超越、內在性格,其理路有顯著不同。 其次論述清代的荀學。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清儒校釋《荀子》書的著作及荀子學說的評論。基本上,清人校釋《荀子》是在「以子證經」的前提下所衍生;同時,清儒在尊經及經典傳承的體系研究中肯定了荀子,使荀學得以擺脫「異端」之名而回復於儒家之列;且《荀子》書的整理,也使得荀學獲得重新被檢視的契機,具有一定的意義。清儒試圖對宋明以來非議荀子思想的議題提出新的解釋,包括性惡、非思孟、法後王等論題,然而,這些迴護荀子的論述卻受限於以孟學為學術唯一準則的意識型態所囿,往往只是在以孟學為主體的思考下調和孟、荀差異,在深究荀子思想體上的論述上則相對貧乏。因此,清人考校《荀子》書、評述荀學,雖具價值,但並不能全部概括清代荀學的內涵。 清代荀學的另一層面,是以顧炎武、戴震、焦循、淩廷堪、阮元為主軸的清儒,在「以氣為本」的基礎上所建立的心性論以及成德工夫論所呈現的荀學理路。清儒在「以氣為本」的立場下,肯定了人性中情、欲存在的正面意義,而理義即內在於欲、情之中;心知本具有思辨、擇取理義之能,人們透過以問學為主的修養工夫加以擴充培養之後,便能衡定人欲人情合宜的進退得失,由個人所欲所情推及至群體,能通達天下人之情,遂天下人之欲,使之無所差謬、不爽失,即是理義。在此理路下所呈顯的成德工夫,一方面重視經典及文獻史料之價值,強調由文字訓詁以明理義的問學;另一面,由於所論理義的內涵是群體生養之欲的滿足、情感過與不及的調節與疏通,故而講求人我間言行事為依據準則的禮學興起,清儒藉由禮制的考證、禮意的論辯重新核定社會禮儀秩序,作為修己治人之具。 分析了清儒的人性論及成德工夫論後,對照荀子所論人性的內涵及道德修養的主張,不難發現二者思想理路是一致的:包括以欲望情感及心知為人性本質,強調培養智識在成就道德上的重要性,倡議禮儀法度以調節人欲人情等,均呈現了強烈的荀學色彩。只是,清儒並沒有意識到其理路與荀學同途;批判宋明理學,卻認同理學家所建構以孟子為孔子思想正統繼承者的道統觀,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焦循作《孟子正義》,自詡為孟學真正傳人,欲取代宋明理學在儒家道統的傳承地位,但實際上闡揚的卻是荀子的理路。因此,本文將清代傾向荀子理路的人性論、工夫論稱之為「潛藏的荀學理路」。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抉發清人在義理思想上的荀學傾向,相較於清人肇因於經典考據而擴及《荀子》書校釋、荀學評價等層面的討論,無疑是更具意義的。至於二者的主從關係:如前所言,清人從事校釋《荀子》、評述荀學,從而提高了荀子的學術地位,而這個校釋、評述是源於經典考據的擴大而來,而考據學的興起是源於問學的成德工夫,而問學的成德工夫又是源於「潛藏的荀學理路」。可見,清代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在無形中促進了荀學的研究,荀子地位的提升,恰恰呼應了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的存在。

Page generated in 0.020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