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戴東原. / Dai Dongyuan.January 1982 (has links)
許文浩. / 手稿本(cops. 2 & 3 複印本) / Thesis (M.A.)--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歷史學部. / Shou gao ben (cops. 2 & 3 fu yin be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78-85. / Xu Wenhao. / Thesis (M.A.)--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yan jiu yuan li shi xue bu. / 引論 --- p.1 / Chapter 第一章 --- 生平事略 --- p.3 / Chapter 第二章 --- 學術淵源 --- p.19 / Chapter 第三章 --- 學術路向與為學方法 --- p.44 / Chapter 第四章 --- 哲學思想 --- p.60 / Chapter 第五章 --- 餘論 --- p.75 / 參考書目 --- p.78 / 附錄──年譜簡表 --- p.86
|
2 |
戴震經學之研究林文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清代是中國經學集大成的時代,乾嘉時期又是清代經學極盛之時,戴震則是乾嘉時期經學的領袖人物,故了解戴震的經學,對於掌握乾嘉經學乃至整個清代學術之發展,實具有關鍵的地位。戴震的經學成就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科學性的考據工作上,建立了嚴密的解經方法;其次,其經學更能由考據進至義理哲學的建立方面,樹立清代義理學的典範;最後,戴震的經學不純粹是「考古」,亦關心現實的社會問題,具有「經世」的觀念,觀其「理欲一元」與「達情遂欲」的主張可證。因此,綜合戴震訓詁考據與義理哲學,才能了解其學術主張之全幅,進而掌握「清學」發展之脈絡。
|
3 |
清代荀子學研究田富美, Tien, Fu-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儒學,跳脫以孟學為儒家唯一價值的衡量標準來看待荀子思想及荀學的流衍,是本文論述的基本態度。全文可分成兩部分論說。首先釐清荀子思想中最受矚目及爭議之議題,即:天人之分、人之性惡及法後王,作為論證清代思想的對照範式。整體而言,荀子思想所關懷的是人在具體經驗世界中的安頓問題,因而其追求的目標是「盡倫」、「盡制」的聖王,相對於孟子言盡心知性以知天的超越、內在性格,其理路有顯著不同。
其次論述清代的荀學。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清儒校釋《荀子》書的著作及荀子學說的評論。基本上,清人校釋《荀子》是在「以子證經」的前提下所衍生;同時,清儒在尊經及經典傳承的體系研究中肯定了荀子,使荀學得以擺脫「異端」之名而回復於儒家之列;且《荀子》書的整理,也使得荀學獲得重新被檢視的契機,具有一定的意義。清儒試圖對宋明以來非議荀子思想的議題提出新的解釋,包括性惡、非思孟、法後王等論題,然而,這些迴護荀子的論述卻受限於以孟學為學術唯一準則的意識型態所囿,往往只是在以孟學為主體的思考下調和孟、荀差異,在深究荀子思想體上的論述上則相對貧乏。因此,清人考校《荀子》書、評述荀學,雖具價值,但並不能全部概括清代荀學的內涵。
清代荀學的另一層面,是以顧炎武、戴震、焦循、淩廷堪、阮元為主軸的清儒,在「以氣為本」的基礎上所建立的心性論以及成德工夫論所呈現的荀學理路。清儒在「以氣為本」的立場下,肯定了人性中情、欲存在的正面意義,而理義即內在於欲、情之中;心知本具有思辨、擇取理義之能,人們透過以問學為主的修養工夫加以擴充培養之後,便能衡定人欲人情合宜的進退得失,由個人所欲所情推及至群體,能通達天下人之情,遂天下人之欲,使之無所差謬、不爽失,即是理義。在此理路下所呈顯的成德工夫,一方面重視經典及文獻史料之價值,強調由文字訓詁以明理義的問學;另一面,由於所論理義的內涵是群體生養之欲的滿足、情感過與不及的調節與疏通,故而講求人我間言行事為依據準則的禮學興起,清儒藉由禮制的考證、禮意的論辯重新核定社會禮儀秩序,作為修己治人之具。
分析了清儒的人性論及成德工夫論後,對照荀子所論人性的內涵及道德修養的主張,不難發現二者思想理路是一致的:包括以欲望情感及心知為人性本質,強調培養智識在成就道德上的重要性,倡議禮儀法度以調節人欲人情等,均呈現了強烈的荀學色彩。只是,清儒並沒有意識到其理路與荀學同途;批判宋明理學,卻認同理學家所建構以孟子為孔子思想正統繼承者的道統觀,戴震作《孟子字義疏證》、焦循作《孟子正義》,自詡為孟學真正傳人,欲取代宋明理學在儒家道統的傳承地位,但實際上闡揚的卻是荀子的理路。因此,本文將清代傾向荀子理路的人性論、工夫論稱之為「潛藏的荀學理路」。從學術思想史的角度來說,抉發清人在義理思想上的荀學傾向,相較於清人肇因於經典考據而擴及《荀子》書校釋、荀學評價等層面的討論,無疑是更具意義的。至於二者的主從關係:如前所言,清人從事校釋《荀子》、評述荀學,從而提高了荀子的學術地位,而這個校釋、評述是源於經典考據的擴大而來,而考據學的興起是源於問學的成德工夫,而問學的成德工夫又是源於「潛藏的荀學理路」。可見,清代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在無形中促進了荀學的研究,荀子地位的提升,恰恰呼應了這個「潛藏的荀學轉向」的存在。
|
4 |
戴震反程朱思想之研究胡健財, HU, JIAN-C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之研究,旨在檢討戴震反對程朱思想的意義,以澄清戴震對程朱思想的誤解,
並評估戴震哲學的價值.參考文獻以戴震《原善》、《緒言》、《孟子私淑錄》、《
孟子字義疏證》以及《戴震文集》為主.(上述各項,係以里仁書局重新標校之《戴
震集》為底本)又後人之論述戴震思想及其反程朱之相關論著,亦儘量加以參考.研
究方法則就戴震批評程朱的三個層面:形上學、心性說、工夫論,分別處理.處理方
法是:首先說明戴震的批評意見,其次介紹戴震的思想,最後是對戴震的批評加以檢
討.
本論文全一冊,計十萬餘字,分六章十四節.第一章是緒論,說明本文的研動機、方
法與宗趣,並考察前人的研究意見,以及說明本文所依據的資料等.第二章介紹戴震
的思想淵源、哲學著作、治學精神,以及戴震與程朱的關係;其次,則是分析戴震反
程朱思想的背景,以作為本文的研究基礎.第三章說明戴震對程朱「理氣論」的批評
,介紹戴震「理存於氣」的主張,並檢討他反對程朱「理氣論」之得失.第四章說明
戴震對程朱「心性說」的批評,介紹戴震「血氣心知」的主張,並檢討他反對程朱「
心性說」之得失.第五章說明戴震對程朱「工夫論」的批評,介紹戴震的「工夫論」
,並檢討他反對桯朱「工夫論」之得失.第六章是結論,檢討戴震反程朱思想的意義
,以及評估戴震哲學的價值.
透過本論文之研究,可知戴震對程朱思想的批評,是出於誤解;但無可平認,程朱思
想有其嚴峻的一面,因而有過度抑制情欲的流弊;戴震哲學的價值即來自對情欲的肯
定,而其缺失,卻也因此而產生.
|
5 |
荀子、董仲舒、戴震氣論研究段宜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以氣論的角度,切入荀子、董仲舒、戴震的哲學,並考察荀子、董仲舒、戴震的氣論型態為何,三者是否有相似之處。而為求研究的正確與詮釋的合理,故探討的範圍及於本體宇宙論、人性論以及修養工夫論。在三大主題下都可揭櫫三者的氣論型態其實是相同的,只不過荀子、董仲舒的氣論是較為素樸、隱微不顯的「氣本論」─更確切地來說,是「自然氣本論」,而戴震則是自然氣本論無疑。由此可知,在自然氣本論的典範下,荀子可謂是開其端緒,到董仲舒逐步衍化,而至戴震則極為成熟、明朗。這樣的研究有其雙重效果、雙重貢獻,其一可以將董仲舒、戴震歸屬於荀學性格(思路);其二可以看出荀學在思想史上發展的軌跡為何。也就是說,能夠找到荀學思想史的發展脈絡,以及抉發出荀學內在理路的結構線索。而此一線索,或許可以提供給之後研究荀學的人作一參考,期盼能將失聯的荀學都串聯起來,發展出波瀾壯闊的荀學思想史。
|
6 |
明淸儒學轉型探析: 從劉[chi]山到戴東原. / Ming Qing ru xue zhuan xing tan xi: cong Liu Jishan dao Dai Dongyuan.January 1995 (has links)
鄭宗義. / 論文(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學部, 1995. / 參考文献 : leaves 178-187. / Zheng Zongyi. / 序論一一寫在哲學與思想史之間 --- p.I / Chapter 第一章: --- 形上與形下之間的緊張´ؤ´ؤ明末王學的再省察 --- p.1 / Chapter 一、 --- 引言:宋明儒家的形上與形下世界 --- p.1 / Chapter 二、 --- 内聖層面的緊張:玄虛而蕩與情識而肆 --- p.8 / Chapter 三、 --- 東林的救正與學風的變動 --- p.21 / Chapter 四、 --- 外王層面的緊張:儒學、亡天下與综當代之務 --- p.31 / Chapter 第二章: --- 心學系統内的救正 --- p.38 / Chapter 一、 --- 引言:廣義的王學者 --- p.38 / Chapter 二、 --- 劉蕺山誠意愼獨之敎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 p.42 / Chapter 三、 --- 黄宗羲一心萬殊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 p.62 / Chapter 四、 --- 附論孫夏峰與李二曲 --- p.83 / Chapter 第三章: --- 心學系統外的救正 --- p.98 / Chapter 一、 --- 引言:朱子學的再興 --- p.98 / Chapter 二、 --- 明末清初朱子學的三種型態及其消長 --- p.101 / Chapter 三、 --- 附論反宋明儒思潮 --- p.134 / Chapter 第四章: --- 明清儒學的轉型 --- p.151 / Chapter 一、 --- 引言:形上心靈的萎縮 --- p.151 / Chapter 二、 --- 經世、考證與達情遂欲哲學 --- p.153 / Chapter 三、 --- 附論「實學」的實義 --- p.160 / Chapter 第五章: --- 達情遂欲哲學衡論 --- p.162 / Chapter 一、 --- 引論 --- p.162 / Chapter 二、 --- 分論一:陳乾初 --- p.165 / Chapter 三、 --- 分論二 :戴東原 --- p.170 / 參考資料 --- p.178
|
Page generated in 0.01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