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9
  • 19
  • 1
  • 1
  • Tagged with
  • 21
  • 21
  • 13
  • 10
  • 9
  • 6
  • 4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宋代的西湖與杭州

宋仁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湖既依附於杭州而隨之發展,則杭州在整個宋代的歷史轉變(由北宋時期的南方都會轉而成為南宋時期的全國首都)必深深影響了兩者間關係在宋代的發展,而其間發展的歷程更值得進一步的審視。本文乃擬自此一角度出發,分別從三個面向來討論西湖與杭州之關係在宋代的的發展。 西湖對於杭州在水利民生上的重要性顯是二者關係的基礎。僅以水資源而言,城市所在地區能提供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制約著城市的發展規模, 易言之,杭州城之所以存在,乃至於能夠成為南宋的首都,西湖水所提供的民生、經濟功能正是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因此,要了解宋代西湖與杭州間的緊密關係,杭州城民生水利上對西湖的倚賴乃是最為基礎的入口。 其次,西湖之所以名聞遐邇,最主要的便是其湖山美景。闕維民指出在杭州的發展歷史中,西湖與杭州城區乃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城區是杭州的人文載體,而西湖則是杭州城市的自然載體,人文與自然的水乳交融構成了杭州的誘人魅力。 由此可知,西湖麗景的聞名實與杭州的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因此,要了解宋代西湖遊賞之風的盛行,便須從宋代杭州歷史發展的角度著眼。 最後,伴隨著西湖在宋代成為重要遊賞勝地而來的另一影響,便是西湖在宋代文學作品中愈形常見。所有的文學藝術樣式均是社會文化活動的產物,是某一特定社會文化生活的載體, 因此以西湖為題詠對象的文學作品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時西湖與杭州間關係的現況。雖然西湖與杭州之間的聯繫在這一方面的呈現或者無法如水利民生或遊賞等方面明顯可見,但是這樣的關係卻是基於上述水利民生及遊賞等面向衍生而出的。故要了解宋代西湖與杭州間的緊密關係,則宋代的西湖題詠作品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線索。
2

宋代諫官御史化問題之研究

李沛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代以後,君主介入日常政務並掌握決策權力的程度,又較隋唐之時更為提高,集權的傾向也愈加明顯;同時,唐末五代以來官失其守的混亂局面,卻也提供了宋代基於時代需要而重建諫官制度的機會。自北宋發其端,至南宋而成型的諫官御史化現象,正是在此種君主政治實權不斷強化的背景之下,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與制度的實踐所造成的一種可謂是「制度上的轉向」,即:宋代諫官的職權性質逐步由「建議」轉為「彈劾」,進而形成「臺諫合一」的趨勢。宋代諫官的御史化,在中國傳統言諫系統朝向監察體系趨近並逐漸為其整併的過程中,實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
3

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

黃瀚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統」這一名詞的正式創用與成為時代焦點是在宋代,但在先秦儒家思想體系中已具有道統思想的成分,只是尚未明確提出,其理論針對性也不明確。直到唐代的韓愈,以弘揚儒家聖人之道為己任,明確提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和「傳授系統」,以挽救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不為人所重視下,造成的社會動盪之局面。韓愈的〈原道〉標誌著儒家「道統」觀念的明確提出,又北宋前期的道學先驅,孫復與石介師徒亦繼承韓愈的道統思想。 時至北宋中期,張載與二程為孔、孟之後的儒家倫理道德規範提供形上學的理論依據,以求更有效地反擊佛、老學說,再次將儒學積極入世的精神加以發揚,所以張載與二程皆否定漢、唐諸儒的傳道地位,而程頤以程顥接續孟子以後失傳的儒家聖人之道,也開啟了宋代道學家建立儒家聖人「心傳」的道統思想。時至南宋的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正式創用「道統」一詞,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是《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內聖與外王合一的上古聖人,聖聖相承的「道統」精義(「道體」),也是《中庸》所詮釋的幽微至理;又朱熹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傳授系統」,重點人物是孔子開創「道學」以保存與發明內聖外王合一的「道體」。因此,宋代道學承繼的是先秦孔、孟闡明內聖外王之「道體」的使命,以「內聖之學」的探討為其特色,但「內聖之學」的闡明目的不僅是達到聖賢的道德造詣,而是能夠實現「外王事業」,對於人間秩序進行合理的重建。 宋儒秉持著對於朱熹「道統」的信仰,立身治學並不循功名利祿之途,而是試圖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個人修養,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不僅顯示出中國文化重視內省修養的特點,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聖賢的理想人格和以倫理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以及重文化傳統的特色,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區別之處。如此,宋儒的道統思想,其影響可謂深遠。
4

宋代詠花詞研究

俞玄穆, YU, XUAN-M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五章,都九萬言。 第一章:緒論。分述詠花詞之義界、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宋代詠花詞之先聲。就宋以前詠花詩、賦、詞作一介紹。 第三章:宋代詠花詞之盛行。就詠花詞盛行之因素作一探究,並概述北宋、南宋,及 宋末元初遺民詠花詞之發展與演變情況;同時選列各期詠花大家數人,舉證以明之。 第四章:宋代詠花詞之研析。就詠花詞之題材、寫物、寄興等表現法,分別闡述之。 第五章:結論。就詠花詞於文學上之價值作一論評。
5

兩宋孟子著述考

趙國雄, ZHAO, GUO-X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考述兩宋有關孟子著作之初步面貌,期能藉此辨章兩宋各學派研究孟子之流 源本末,並可由各家討論孟子仁義、心性、王霸等問題,得以探尋宋代理學之一端。 全文分序例及總論、現存書目考述、亡佚書目考述、結論四章,約十萬言,各章大旨 如下: 一、總論:總述歷代有關孟子著述之情形,略於漢唐,詳於兩宋,而求其影響元明清 者。兩宋之部,則分列學派以述,並及於其間之關係,俾便探究兩宋孟子學術。 二、現存書目考述:不予分類,惟以作者寺代先後排列,就作者、宗旨、內容、評述 、版本(著錄)分項敘述,期能便於學者尋檢。 三、亡佚書目考述:分可輯佚書目及不可輯佚書目二類。可輯佚者,則於後人著作中 搜羅,以補闕失,並予評述。其不可輯佚者,則查考文(集墓誌銘)、史志、方志等 資料,詳其作者,探其孟子著述旨趣,以見其書之大概。惟里氏生平不可考,又無文 集留存,後人亦未述及者,則列目以存,俾為參考。 四、結語:綜述全文,分述兩宋孟子著述之特點並其影響。
6

宋代樞密院之研究

胡鴻仁, Hu, Hong-R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八萬字。分五章十節。 第一章及第節敘述樞密院制度在宋代中央政制的重要性,並述及研究本題所使用的歷 史研究法、衝突理論及流動理論。第二節敘述唐、五代藩鎮與宦官如何掌握樞密之權 。 第二章第一節敘述宋之樞密制度承唐、五代之制,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成為維制君 權的正規制度。 第三章第一節進一步分析,樞密的職權與中書省職權相互間的衝突。第二節則再分析 在中書、樞密相互衝突的過程中,君權的角色究竟如何? 第四章則於第一節先就樞密院官員之出身加以分類分析,再於第二節討論樞密院官員 升降流動之情形。 第五章結論,分兩節。第一節檢討樞密院與君主集權的關係。第二節則對整個宋代樞 密院的利弊得失全面分析。
7

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

吳萬居, WU, WAN-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七章,都二十萬。 言第一章:緒論。旨在界定研究之範疇,說明撰述之旨趣,提挈論文之綱領。 第二章:中國書院制度之起緣起與發展。旨在剖析中國書院制度形成之內因、外緣及 流變。 第三章:宋代書院興盛之原因及其功能。旨在考察宋代書院何以興盛及對社會之頁獻 。 第四章:宋代書院之教育宗旨與內涵。旨在論述宋代書院教育之方針及實質。 第五章:宋代書院教育之精神特色。旨在論述宋代書院教育自由講學、尊師重道、教 訓合一及循序漸進之教學精神。 第六章: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旨在探討書院講學對宋代學風、經學及理學之 影響。 第七章:結論。旨在評議書院之得失,期以其精神濟當代學風之弊。
8

南宋遺民詩研究

潘玲玲, PAN, LING-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南宋遺民詩為研究主體,全文分為緒論、木論、綜論三篇,共十章,約十二 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上篇緒論 第一章:前言。首釋遺民一詞之名義。次敘遺民詩人之界定,蓋南宋之亡也,遺民特 多,然何者當入遺民詩之人之列,可者當擯而不取,又文天祥可否稱為遺民詩人,本 節皆有詳述。期能為本文之研究,確立範疇與標的。 第二章:南未遺民詩之時伐背景。遺民詩之產生,係由於時代環垃以促成,是以本章 擬就南宋之政治環境、社會習尚、學術風氣三方面分論南宋遺民詩之時代背景。 中篇本論:重要詩人及其作品研究 南宋遺民詩人固多,然志節特出且有較多詩作傳世,足資研究者,但文天祥、謝枋得 、鄭思肖、謝翱、汪元量、林景熙六人耳,茲分六章,分生平傳略、作品分析、集評 三點探論其人及其詩。此外,並附錄南宋遺民詩人一覽表,就載籍所錄,詳加稽考, 以見南宋遺民詩人之概貌。 下篇綜論 第一章:南宋遺民詩之特色。本章以重要詩人之作品為主,再參諸其餘詩人之作,從 內容、風格、形式三方面,對南宋遺民詩所蘊含之特色,逐一剖析。 第二章:評價。就南宋遺民詩於時代上之意義,予以評價。
9

程朱學派與宋代婦女貞節觀之研究

朱曉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段話在朱熹以後的學術界一直未受到任何挑戰,甚至在明、清之際產生極度發酵作用,朝廷更公開表揚烈婦、節婦的行為,讓守節成為眾人心目中的「應然作為」,殉節、守節、貞女、烈女……等記載不勝枚舉,彷若貞節此一「典範」的行為,已變作婦女的「規範」行為。 直到清代戴震反理學的思想出現後才聽見批評的聲音。 而後,由於西風東漸,透過康有為、胡適……等人的批判,婦權漸受重視,「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遂被認為是不當的觀念。朱學門人黃榦、真德秀大抵承繼程、朱二人之理欲觀,而分別提出「人心如火,持守為力」以及「純乎義理,物欲消盡」等思想,對程朱學說之發揚可說不遺餘力,然而二人皆並未針對程頤或朱熹的婦女貞節思想加以發揚,真德秀僅重申漢代即有之「從一而終」概念,黃榦更是未提及與守節相關的隻字片語,程朱後學並未將二人之婦女貞節思想列為主要學說,可見婦女守節並未程朱二人之思想重點。   在文學與史學觀察上,民間婦女與士大夫階層婦女在貞節觀實踐上,有相當的差距存在;而士人鼓吹或女子教育在婦女守節的落實上也並未呈現正相關。《夷堅志》或宋代的筆記話本小說,儘管在婦女守節觀念上具有教育或警惕意義,但礙於實際生活需要,守節婦女的內容在全書比例上仍不高;而《宋史》中的列女人數亦只有卅八人而已;《福建通志》的宋代記載,人數也遠不及明代,可見宋代婦女在貞節觀上並未出現急遽轉嚴的趨向,而與程朱學派互相參照下,則發現程朱學者的提倡以「存天理去人欲」為主。對婦女貞節觀的期許,也只是提升士大夫階層節操概念的一環而已,與婦女守節被實踐與落實仍存在相當的差距。
10

工業革命興起之比較研究 - 以 Big Push 模型分析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Rise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 Take "Big Push" as a Model

黃靖翰, Huang Jing-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嘗試以 Bug Push 模型解釋英國工業革命成功之原因,首先分析英國工業革命前的歷史背景,再說明英國產生工業革命的條件因素,同時敘述工業革命對英國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進而闡述中國可以產生工業革命的有利條件與阻礙條件。 由於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可能發生工業化的朝代,本文嘗試剖析宋朝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情況,解析宋朝不能工業化的原因,進而論述在現代的經濟體系下,一個國家可以產生工業化的條件。

Page generated in 0.03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