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董仲舒的儒學轉化及其政治實踐--西漢儒生的困境:知識與權力的辯證徐秋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西潮下的儒學: 熊十力與新儒學劉釋光, LIU, SHI-C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在研究熊十力的儒學思想。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熊十力並未受到應有的重
視與研究。過去研究熊氏思想的著作,在中文方面側重其哲學層次,而外文方面則未
有深論者。因此本文之重點乃將熊氏之思想置於歷史脈絡中予以探討。
本文共分六章,約七、八萬字。
第一章導言,對全文做一簡要的敘述,並略述熊十力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應有之地位
。
第二章敘述熊十力早年生活,討論少年時代所受之教育,以及當時思潮所給予熊氏之
影響。章末敘述熊氏當時傾向佛學的原因。
第三章敘述熊氏到北京後,對於當時思潮中最盛行的科學主義,從本體論的立場予以
駁斥。而傳統的思想中,自然知識向未受重視,熊氏則又予以自然知識一種定位。
第四章剖析熊氏自本體論上如何建立其人性論。同時探討其人性論如何與近代民主理
論接筍。
第五章研究熊十力基於何種立場來肯定傳統的價值。而反傳統的態度在走向富強之路
中,會造成何種後遺症。
第六章為結論,除扼要說明本論文之發現,並試述其理論是否跳出傳統的侷限,其成
就為何。
|
3 |
西潮下的儒學:熊十力與新儒學劉祥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在研究熊十力儒學思想中的幾個核心問題。過去雖不乏人研究熊氏之思想,然因熊氏之哲學所涉及之範圍廣泛,仍尚有研究之餘地,因此本文之重點乃將熊氏之思想置於歷史脈胳中討論。
本文共分六章,約六萬字。
第一章導言,略為敘述儒學在近代史上所受科學主義攻擊的情形,並扼要描繪科學與儒學思維方式之差異。
第二章敘述熊氏之早年生涯,參與辛亥革命之經過及退出實際政治活動之動機。
第三章敘述其本體論。分析熊氏如何駁斥科學主義。以及他對知識如何在其思想體系內定位。
第四章描述其性善說,並分析其思想有何內在侷限。而對於備受攻擊的「吃人的禮教」又如何詮釋。
第五章則描述熊氏對儒家政治思想與近代民主理論接筍的情形。本章重心主在分析其自由、平等與民主之觀念。
第六章為結論,除扼要說明本論文之發現外,並試述其理論是否跳出傳統的侷限。且問題何在。
|
4 |
宋儒道統思想之研究黃瀚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統」這一名詞的正式創用與成為時代焦點是在宋代,但在先秦儒家思想體系中已具有道統思想的成分,只是尚未明確提出,其理論針對性也不明確。直到唐代的韓愈,以弘揚儒家聖人之道為己任,明確提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和「傳授系統」,以挽救儒家倫理道德規範不為人所重視下,造成的社會動盪之局面。韓愈的〈原道〉標誌著儒家「道統」觀念的明確提出,又北宋前期的道學先驅,孫復與石介師徒亦繼承韓愈的道統思想。
時至北宋中期,張載與二程為孔、孟之後的儒家倫理道德規範提供形上學的理論依據,以求更有效地反擊佛、老學說,再次將儒學積極入世的精神加以發揚,所以張載與二程皆否定漢、唐諸儒的傳道地位,而程頤以程顥接續孟子以後失傳的儒家聖人之道,也開啟了宋代道學家建立儒家聖人「心傳」的道統思想。時至南宋的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正式創用「道統」一詞,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內涵」是《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內聖與外王合一的上古聖人,聖聖相承的「道統」精義(「道體」),也是《中庸》所詮釋的幽微至理;又朱熹認為儒家聖人之道的「傳授系統」,重點人物是孔子開創「道學」以保存與發明內聖外王合一的「道體」。因此,宋代道學承繼的是先秦孔、孟闡明內聖外王之「道體」的使命,以「內聖之學」的探討為其特色,但「內聖之學」的闡明目的不僅是達到聖賢的道德造詣,而是能夠實現「外王事業」,對於人間秩序進行合理的重建。
宋儒秉持著對於朱熹「道統」的信仰,立身治學並不循功名利祿之途,而是試圖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個人修養,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不僅顯示出中國文化重視內省修養的特點,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聖賢的理想人格和以倫理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以及重文化傳統的特色,這是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區別之處。如此,宋儒的道統思想,其影響可謂深遠。
|
5 |
兩漢儒學研究夏長樸, Xia, Chang-P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寫作的目的,主要在對兩漢的儒學能有一較具體而明確的瞭解。全文分上下二編,上編為﹁兩漢儒學的發展」,係對兩漢儒學作縱的剖析,寫作方式以史的敘述為主,對儒學在漢代獨尊的原因、經過,及儒學成為漢代官學後本身的演變情形,作提綱挈領的討論,學術上的關鍵事件,列為寫作時的重點。下編為「兩漢經學與人事」,對兩漢儒學作橫的解析,寫作時則著重面的擴展,就經學在人事上的應用情形,及其對當時政治、社會產生的影響,作深入的探討,儘量以個案為主體。
|
6 |
元代鄭玉思想研究袁中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鄭玉思想為主題,意在透過個案研究來定位鄭玉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歷史地位。全文以鄭玉思想的特質為主要切入點,依序探究鄭玉的儒學思想內涵、實踐的起點與價值、對思想史上「朱陸會同」課題的貢獻。鄭玉儒學思想的內涵有對先秦儒學、宋儒的繼承,亦有對宋儒思想的修正。他側重的儒學問題大多圍繞在倫理問題與個人修身成德的部分,同時,他對於人事之理的興趣大於對形上之理的興趣。鄭玉以「傳經之道」自任,心中理想的士人形象是「不以隱約而弗務」的仁者,而士人成德的關鍵取決於「盡心盡性」、「能知能行」,為世為民的應世態度。最後,本文將「朱陸會同」問題獨立一章,以謹慎的態度考證出鄭玉對朱、陸兩家學術抱持著「思同不辨異」的態度。因為「朱陸會同」是南宋以後才出現的新問題,所以鄭玉在此問題上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明代儒者「合同」與「辨異」的發展。鄭玉在思想史上兼有延續傳統、開展新題之功,在討論宋、明間的學術樣貌之時,鄭玉的歷史地位值得被重新認識。
關鍵詞:鄭玉 元代 儒學 朱陸
|
7 |
朱熹四書體系的心性論述與成德工夫 / The exposition of Mind-Nature and the moral efforts in Zhu Xi's Four Books system吳略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朱熹以成德為其生命本懷,並以《四書》為其學問宗旨,其以知行互進的方式體證儒學義理而留下大量重要的哲理文獻,其中,《四書章句集注》乃其終生心力的智慧結晶。因此,本文以《四書章句集注》為核心,然後旁及相關文獻,並立足於此乃朱子以其實踐所得之真實體悟,然後對其所言說的心性洞見與成德工夫進行詮釋。簡要言之,朱子在肯認道德心性之價值的同時,對氣稟物欲的限制也深有體會,是以其成德工夫乃採內外參合、循序漸進之實踐進路。
|
8 |
繼承與開創——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與影響 / Inherit and Creat: On Confucius' Disciples'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吳曉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孔子弟子」為研究對象,探討孔子之下第一批儒家從學者對於孔子之學的發展。主要藉由觀察孔子弟子的儒學發展,分析前人所謂「弟子分化」的關鍵點與整體趨向,並討論孔子弟子對於儒學、乃至先秦學術所造成的影響。除推證、釐清前人對於孔子弟子的相關論述,展現孔子弟子於儒學發展的重要作為以外,亦期能稍以增補戰國儒學傳承的線索。
全文共分五章:一、「緒論」,說明本研究形構的背景;二、「孔子弟子從學的背景與表現」,從社會背景、事行表現與從學情況三主題,觀察孔子弟子與孔子之教的連繫情況,並建立對於孔門從學者的具體認識;三、「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趨向」,自政治參與、六藝之學以及德行之學三面向,討論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情況,同時觀察其整體趨勢;四、「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影響」,根據前章所得,分就儒學理論、儒學實踐、戰國學術三方面,說明孔子弟子儒學發展的影響。五、「結論」,總結本文研究成果與未來展望。相關資料整理,則另列於「附表」。
|
9 |
懷德堂的創立及其思想-論日本近世的儒家與大坂商人之融合 / The foundation and ideology of Kaitokudo:The influence of early modern Japanese Confucianism over merchants in Osaka水野圭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吸收中國學術文化已有長久的歷史,但長期以來,接受者往往以上層階級,如貴族、僧侶等為主;換言之,中國學術一向是菁英專用的知識。這個現象到了17世紀,日本近世時期,發生極大的變化——漢學開始風行草偃地傳佈到庶民社會。「懷德堂」正是於這樣時代思潮中,在大坂創立的機構。1724年,五位商人(所謂「五同志」)共同出資,建立學習儒學的學校——「懷德堂」,隨後為官方所批准、認可。從日本近世到明治初期約一百四十年中,懷德堂為大坂的學術發展與商業道德的養成貢獻甚鉅,陸續栽培出許多優秀的學者,不只成為大坂朱子學派的中心,亦成為當時西日本學術交流之樞紐。
本論文從「儒」與「商」互動的觀點來重新檢討懷德堂,深入探掘近世大坂社會中,「儒家—神聖性」與「商人—世俗性」可以結合的動因,最後說明在近世日本思想史中,懷德堂的主張及其意義,重新認定懷德堂的價值。
為了探討上述的議題,本論文首先從外在的環境談起,分析日本近世的社會背景與制度演變,主要闡述懷德堂在大坂出現之因素及後來發展的軌跡。先自釐清歷史背景開始,接著申明內在因素。儒學在日本近世開始有了新的發展,形成所謂日本化的儒學,同時更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筆者在此鉤沉日本儒學各種學派影響懷德堂學說的線索。
大致勾勒出懷德堂建立的外圍條件之後,本論文進入探討懷德堂內部的儒與商互動,以懷德堂儒者與町人學者作為觀察對象,研究儒家與商人融合之過程。懷德堂儒者為了將儒學進一步落實到民眾,追求符合日本社會的儒學而其學問愈發邁向世俗化的道路,形成具有開放性的朱子學。大坂商人則積極地吸收儒家思想,引用儒家經典肯定商人的意義,並解釋商業活動,以「均天下之富」為商業的原則而其精神逐漸儒者化。
最後,本論文超越儒者或町人的分野,更能清楚看出懷德堂儒與商融合的結果,懷德堂學者在日本近世大坂町人社會裡,如何呈現其儒學精神並躬行儒道。透過分析懷德堂學者的學說,說明懷德堂學者無論儒者或商人,其精神都一致,即是關懷社會,承擔治天下的使命感。可見他們雖然僅僅是個町人階級的人,卻懷抱著所謂「以天下為己任」的宋儒士人意識,是不折不扣的儒學實踐者。
|
10 |
張純甫儒學思想研究陳琬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內容在敘述本論文之寫作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並且整理前人研究的成果,以點明本文所欲進行之方向。
第二章「生平與思想背景」,首先介紹張純甫的家世背景、生平事蹟以及著作;接著再從張純甫所處的臺灣儒學環境、政治因素,以及外來文化衝擊等三方面,從中找出其思想形成與之間的相關性。
第三章「在經學上的研究與反思」,主要是從張純甫在經學方面的研究著作:《是左十說》、《孝經同倫解》、〈孔子之說孝〉及其他成果來進行分析,以了解其經學觀、經世致用的目的以及治經的成果與主張。
第四章「延續國族文化的史學研究」,主要是從張純甫在史學方面的研究著作:《漢族姓氏考》、《古今人物彙考》、《詠史雜詩》,以及其他詩文集中所呈現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評論等成果來進行分析,以了解其史學觀、治史態度與原則和治史的成果,並從中作出評價。
第五章「對儒墨內涵之分判比較」,主要是以張純甫的《非墨十說》為本,來了解其對墨學思想的檢討、儒墨兩家思想的分析與比較情形,並透過與同時代的陳柱、連橫和黃純青等人的墨學研究相比較,說明其堅主儒家本位的時代意義。
第六章「對社會的關注與省思」,主要是從張純甫在詩文集中所呈現對當時社會風氣轉變所作的評論,以了解其關心民生,強調教化之功的用心,展現純乎儒者的應世態度。
第七章「評價與定位」,主要是針對上述內容中張純甫在學術研究上的各項表現提出評論;並且,試圖為張純甫在日治時期臺灣儒學研究上尋出其歷史定位;。
第八章「餘論」,除了總結本論文對張純甫儒學思想的研究心得之外,另外,則提出本論文中尚未能解決的問題,以留待後來進一步的研究。
|
Page generated in 0.024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