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6
  • 5
  • 2
  • Tagged with
  • 13
  • 13
  • 5
  • 5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近代廣州商人與政治(1905-1926)

胡其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探討近代廣州商人與政治的互動關係;討論的時間範圍,始自1905年廣東總商會成立,終於1926年國民政府北遷武漢。 由於清末開放口岸貿易的關係,使廣州失去了以往「一口通商」的獨佔地位。但廣州商人倚仗著對外貿易的經驗與雄厚的外僑資本,依舊藉著商人組織的轉型,建立新式商會,在廣州社會裡,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之後,他們在立憲運動中開始建立自治組織,並且參與清末許多國內與國外的政治事務,但也由於清政府的許多作為與表現,使得商人轉而寄望革命,並投身於革命運動中。辛亥革命起,商人發揮了安定社會與援助革命黨的作用,但卻因為革命後的動盪不安,而使他們再度走向「反革命」的路線。 隨著護法運動的展開,廣州商人成為護法政府不可或缺的經濟來源,但也由於護法政府的羽翼未豐,因而對商人有所讓步,這樣的態度,在五四運動後的政商關係中相當明顯;商人的社會地位,也在五四運動之後益形重要。但是,商人畢竟沒有堅強的武力作為後盾,因而在護法政府勢力愈來愈強的同時,商人在政治上的表現,也由主動漸漸轉為被動,對於各個實力派的興替,僅僅只是做著「送往迎來」的工作,而不主動介入政治。 1924年的商團事件無疑是商人對護法政府不滿情緒的反撲,影響所及,是護法政府對於商人的管控變得更加嚴格,甚至以政黨的力量,籌組商民協會,利用大小商人之間的利益衝突,達到掌控商人的目的。最後,由於國民政府北遷,廣州成為權力的邊陲,使得廣州商人漸漸淡出政治舞台,政商關係又進入了另一個新的局面。
2

《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

黃惠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三言》、《二拍》故事題材來源多元而豐富,其描寫的觸角深入民間:優妓女子、工商業者、三姑六婆、尼姑道士等市井小民,在文學的舞台各展姿態。尤其是文本所描繪的時代,商品經濟逐漸走向繁榮發展,商人階層的興起與壯大,對於社會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馮夢龍、凌濛初關注到此現象,並反映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不管是婚戀、友誼、遇仙、發跡變泰等各種題材,均可發現商人的身影。看文學如何表現商人?不僅是文學上的課題,往往也有社會學的義涵牽涉其中,因此《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的探究,更顯得具有開發的意義與價值。 / 本論文共分六章,各章章旨要義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論文的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論《三言》、《二拍》的商業經營。本章將《三言》、《二拍》中所提及的商人及其商業相關的經營分為行商、海商、串街走巷的生意人、兼營手工業的商人、地主,牙行、當鋪、茶坊酒肆等幾大類別,就歷史上的考察,探討該行業在當時社會上的經營運作概況,試圖進一步了解文本中商業描寫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更藉由評析文本中有關商業經營以及商業空間的描寫,進而探究其在文本敘事結構中的意涵和作用。 第三章論《三言》、《二拍》中商人的精神世界。本章將研究的觸角由外延伸至內,以探討文本中商人的價值體系為主軸,試著挖掘《三言》、《二拍》中商人較為深層的內心世界,以及當中可能呈顯的社會意涵;並從商人在經商與出仕、道德與財利的兩端間,如何權衡取捨、安身立命的課題切入。 第四章論《三言》、《二拍》商人在愛情與婚姻中的形象。愛情與婚姻一直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唐傳奇中才子佳人的婚戀模式,因著明代以來商人勢力的興起而起了變化。在《三言》、《二拍》的某些篇章中,商人越位為婚戀題材的主角,其中有以浪漫筆觸寫追求、結合的過程,也有以寫實的筆法關懷商人特殊生活型態下所遭遇的諸如外遇、嫖妓等婚姻問題。因此,本章乃就上述所言,探討商人的愛情與婚姻,並試圖探析商業元素在愛情故事當中是否發生了某些作用。 第五章論《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的藝術手法。不同於早期口頭說書藝人的話本,《三言》、《二拍》是由文人潤飾編纂和獨立創作的結果,其敘事的藝術方法與效果與宋元舊作必定大異其趣。因此,本章將焦點置於文本中商人形象的命名、形貌、行動、言語、心理……等藝術描寫手法,試圖由文字敘述上掌握商人的形象樣貌。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簡要說明《三言》、《二拍》商人形象研究的意義,以及本論文有待發揮之處。
3

紅頂商人:胡雪巖(1823-1885)的文本考察

黃韻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胡雪巖由一介寒微的錢莊夥計,平步青雲,受賜二品秩與具特殊勳功才賞賜的黃馬褂,一躍成為顯赫一時的「紅頂商人」。鼎盛時期,置田地萬畝、擁資產兩千餘萬兩,經營領域廣達錢莊、當鋪、絲業、藥號等,現今馳名中外而有「江南藥王」之稱的「胡慶餘堂」僅是當年胡氏企業中的一支。 從清朝至今,關於胡雪巖傳奇性的一生,一直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題材。其商人形象不斷地被敘述,不斷地被複製、被消費。透過不同時代、不同視野的書寫,展現出迥異的形貌。本論文將以清朝以來有關胡雪巖的史料與文學創作為研究範圍,由宏觀的系統化觀察,以時間脈絡與材料類型為劃分概念,由細部中微觀分析,以探討胡雪巖之商人形象於當中的特徵與變化。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其各章章旨及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文獻檢討、研究範圍、研究方法。 第二章、史傳材料中的胡雪巖 由晚清新舊嬗變、紛紜複雜的變動時代中,探討胡雪巖能由錢莊夥計成為呼風喚雨的頭號「官商」之因,並從相關的奏稿、日記、書信、批札、方志、雜記、傳記資料中,拼湊出胡雪巖一生起落的輪廓。 第三章、小說中的胡雪巖 本章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探討,一為「晚清筆記、野史」;二為「晚清小說」;三為「高陽《胡雪巖》系列」。由《南亭筆記》與《清朝野史大觀》,《胡雪巖外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海上花列傳》、《九尾狐》、《市聲》等清朝作家的作品中,觀察胡雪巖在其筆下的形貌特色,相較於民國高陽《胡雪巖》系列作品中對胡雪巖的再創造,探討時代與作家對胡雪巖商人形象之塑造有何影響。 第四章、影視小說中的胡雪巖:鍾源、瀛泳的《胡雪巖:紅頂商人的傳奇故事》 影視作品的文學化複製--「影視小說」,乃一依循文化藝術市場運行規律而生的新文類。結合影視特質的影響與迎合大眾口味的需求,胡雪巖在此重新被解讀、被塑造,展現當今經濟發展與文學商品化的潮流之下的獨特視域。 第五章、結論 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說明百年來胡雪巖之商人形象隨時代眼光與潮流所趨而呈顯的加分過程,並提出研究的觸發與可能。
4

西アフリカにおける気候帯を越えた民族の連携と結節 -サバンナおよび森林地帯の生業とコーラナッツ・ビジネスの展開-

桐越, 仁美 23 September 2016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20021号 / 地博第203号 / 新制||地||72(附属図書館) / 33117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アフリカ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准教授 大山 修一, 教授 重田 眞義, 教授 伊谷 樹一, 准教授 平野(野元) 美佐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5

<威尼斯商人>中的物質宰制 / The Force of Object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周家慈, Chou, Jia C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莎劇<威尼斯商人>已被廣泛地從種族、性別和宗教等角度討論。然而這些非物質的角度並無法全然地描繪全劇。劇中有許多物件,並且深深地影響著劇中的角色們。這篇論文將試著探索物件和人們之間的關係,以三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來著手:猶太人和基督徒、父母親和子女以及愛情和友誼。很明顯的,在劇中,角色和物件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甚至物件的力量會高過人們,進而產生控制。維根斯坦以聖奧古斯丁的論點來做為他的語言哲學的開端:語言以物件命名為基礎。但維根斯坦認為語言的運用並不全然建立在為物件命名,而是在不同的情境之下使用且產生不同的意義,換言之,語言重要的目的不是表達意義,而是在情境中發揮功能。而這樣使用語言的方式,描繪了人們的生活形式(Form of Life)。在劇中,物件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有著不同的意義。由於戲劇能夠反映人生,因此透過探索劇中物件與角色間的關係,可以反映出人們的真實生活抑是和物件密不可分,也反映出人們的生活形式。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has long been discussed with the view of race, gender and religion. These immaterial aspects, however, are not able to depict the totality of the play. There are many material objects in the play, those objects which strongly involved in characters’ relationships. The thesis aims to explore when people grant force on objects and objects act upon people in return by examining objects in the play. The importance of objects can be found in three relationships: Shylock and Christianity, parents and children, love and friendship. It is obvious that objects function diversely in different situation and objects do have influence on characters. Ludwig Wittgenstein starts his linguistic philosophy with St. Augustin’s observation: the use of languages starts from naming objects. However, Wittgenstein thinks that languages function in activities, so we should consider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 within activities of life instead of an abstract meaning. The way people use languages can be seen as participating in activities which presents the form of life. Similarly, objects function differently in activities and have diverse impact on characters. Drama is formed by many activities and reflects people’s life. Through finding the importance of characters and objects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result can reflect people’s real form of life.
6

紀元前4世紀アテナイをとりまく商業活動を支えたメカニズムに関する考察――海上交易と銀行業を中心に――

杉本, 陽奈子 23 July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1979号 / 文博第804号 / 新制||文||677(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歴史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南川 高志, 教授 小山 哲, 教授 金澤 周作, 教授 髙橋 宏幸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7

懷德堂的創立及其思想-論日本近世的儒家與大坂商人之融合 / The foundation and ideology of Kaitokudo:The influence of early modern Japanese Confucianism over merchants in Osaka

水野圭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日本吸收中國學術文化已有長久的歷史,但長期以來,接受者往往以上層階級,如貴族、僧侶等為主;換言之,中國學術一向是菁英專用的知識。這個現象到了17世紀,日本近世時期,發生極大的變化——漢學開始風行草偃地傳佈到庶民社會。「懷德堂」正是於這樣時代思潮中,在大坂創立的機構。1724年,五位商人(所謂「五同志」)共同出資,建立學習儒學的學校——「懷德堂」,隨後為官方所批准、認可。從日本近世到明治初期約一百四十年中,懷德堂為大坂的學術發展與商業道德的養成貢獻甚鉅,陸續栽培出許多優秀的學者,不只成為大坂朱子學派的中心,亦成為當時西日本學術交流之樞紐。 本論文從「儒」與「商」互動的觀點來重新檢討懷德堂,深入探掘近世大坂社會中,「儒家—神聖性」與「商人—世俗性」可以結合的動因,最後說明在近世日本思想史中,懷德堂的主張及其意義,重新認定懷德堂的價值。 為了探討上述的議題,本論文首先從外在的環境談起,分析日本近世的社會背景與制度演變,主要闡述懷德堂在大坂出現之因素及後來發展的軌跡。先自釐清歷史背景開始,接著申明內在因素。儒學在日本近世開始有了新的發展,形成所謂日本化的儒學,同時更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筆者在此鉤沉日本儒學各種學派影響懷德堂學說的線索。 大致勾勒出懷德堂建立的外圍條件之後,本論文進入探討懷德堂內部的儒與商互動,以懷德堂儒者與町人學者作為觀察對象,研究儒家與商人融合之過程。懷德堂儒者為了將儒學進一步落實到民眾,追求符合日本社會的儒學而其學問愈發邁向世俗化的道路,形成具有開放性的朱子學。大坂商人則積極地吸收儒家思想,引用儒家經典肯定商人的意義,並解釋商業活動,以「均天下之富」為商業的原則而其精神逐漸儒者化。 最後,本論文超越儒者或町人的分野,更能清楚看出懷德堂儒與商融合的結果,懷德堂學者在日本近世大坂町人社會裡,如何呈現其儒學精神並躬行儒道。透過分析懷德堂學者的學說,說明懷德堂學者無論儒者或商人,其精神都一致,即是關懷社會,承擔治天下的使命感。可見他們雖然僅僅是個町人階級的人,卻懷抱著所謂「以天下為己任」的宋儒士人意識,是不折不扣的儒學實踐者。
8

《威尼斯商人》中的禮物交換 / Gift Exchange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李筱釩, Lee, Hsiao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世紀以來,《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1596-1598)的批評總聚焦在「猶太人問題」(the Jewish question) 與「女人問題」(the woman question) 上:劇中放高利貸的夏洛 (Shylock) 體現了猶太人的原型,而富有、機智的波黠 (Portia) 則是強勢女性的代表。然而,這種閱讀方式將兩個問題分開處理,忽略了兩者在劇中密切的關聯,僅只以審判一景聯繫兩個角色所代表的問題。   本論文嘗試以「禮物交換」(gift exchange) 重新閱讀《威尼斯商人》。牟斯 (Marcel Mauss) 的著作《禮物》(The Gift, 1925) 初步定義原始社會中的交換行為與其涵意,奠定了禮物研究的基礎。禮物交換所建構的社會關係複雜多變,因此,除牟斯外,本論文亦援引佳寶 (Jacques T. Godbout) 與楊 (Iris Marion Young) 的理論,以期透視《威尼斯商人》中的角色在禮物交換之下的互動與劇情發展。   根據喜福特 (Alan D. Schrift) 所言,禮物描繪了「主體間的互動」(intersubjective interaction)。立基於此概念,並以上述等人的理論為架構,本論文由三個面向逐步探討《威尼斯商人》中基督男性的「自我」(self) 與猶太/女性「他者」(other) 間的禮物交換:(一)禮物交換的基礎;(二)禮物交換的聯繫與風險;(三)非對稱交換關係與重建關係。劇中安東尼 (Antonio) 與巴薩紐 (Bassanio) 的友情為禮物交換的基礎,進一步展現禮物特色,牽連/牽絆夏洛與波黠,發揮禮物效應,帶出多重「非對稱」(asymmetry) 的要素,終致重建四人的關係。 / For centuries, the Jewish question and the woman question have always been the salient concerns for criticisms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1596-1598): whereas Shylock the usurer embodies a Jewish archetype, Portia the clever heiress presents a powerful female figure. Nevertheless, treating the Jewish question and the woman question separately, this kind of reading ignor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n the play, and connects them loosely only with the trial scene. This thesis reads The Merchant of Ven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gift exchange. Founding the studies of the gift, Marcel Mauss’s The Gift (1925) firstly defines the reciprocity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gift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 Since social relationship established by gift exchange is subject to change, this thesis also draws on Jacques T. Godbout’s and Iris Marion Young’s theories to probe into the interaction of characters and the movement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According to Alan D. Schrift, the gift depicts “intersubjective interaction” (18). Based on this concept and structured with the above theories, the thesis examines gift exchange between the Christian male “self” and its Jewish/female other in The Merchant of Venice step by step in three dimensions: (1) the basis of gift exchange; (2) bond and risk in gift exchange; (3) asymmetrical reciprocity and reestablished relation. In the play, gift exchange brings its effect of bond and feature of asymmetry into full play. Grounded on the friendship between Antonio and Bassanio, gift exchange links/restrains Shylock and Portia, and reestablishes the characters’ relationships as a result.
9

コンゴ民主共和国東部における流通ネットワークの再興と社会変容 / Regeneration of Local Trading Networks and Social Change in Eastern DR Congo

高村, 伸吾 23 May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地域研究) / 甲第21974号 / 地博第253号 / 新制||地||96(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研究研究科アフリカ地域研究専攻 / (主査)教授 木村 大治, 教授 高橋 基樹, 准教授 安岡 宏和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Area Studie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0

ボディントン家とイギリス近代 ロンドン貿易商1580-1941

川分, 圭子 24 November 2017 (has links)
ボディントン家とイギリス近代 ロンドン貿易商1580-1941. 川分 圭子/著 --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 2017.2 /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文学) / 乙第13128号 / 論文博第634号 / 新制||文||651(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西洋史学専攻 / (主査)准教授 金澤 周作, 教授 南川 高志, 教授 小山 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1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