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5
  • 15
  • 1
  • Tagged with
  • 16
  • 16
  • 8
  • 8
  • 5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元朝衰亡文化因素之研究

張瑞成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蒙元衰亡,豈「民族革命」可為解釋?本文試由文化因素之觀點,擇其重大情節及關鍵所在,據理印證,而要略詮釋之。期予此一中國邊疆民族政權衰亡之實質,作成合理報告。 本論文分六章,玆,Ⅵ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並提出(1)文化特質;(2)涵化與同化;(3)政治文化與政治發展等三則觀念,以為其後諸章節論之基本態度與架構。 第二章,元代在國史上之地位。分三節:一、元以前中國境內之邊疆民族政權;二、元史之範圍;三、元代在國史上之特殊地位。其中引衛特福格爾(karl A.wittfogel )氏之『征服王朝』理論,解釋蒙古入主中國建立元朝之性質。並由『正統』之說,確立其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之應有地位,俾可以中國傳統史觀衡量其得失。 第三章,元朝衰亡之一般性見解。分二節:一、元朝衰亡之各家解釋:二、元朝衰亡與中國歷代王朝崩潰原因之比較。本章首則敘述一般對元朝衰亡之看法,而與其後筆者所提出不同意見加以比對。次由中國『一治一亂』史觀及歷代王朝崩潰之型態,比較元朝衰亡之性質。 第四章,元朝衰亡之本質。分四節:一、元朝建國之特性與基礎;二、元朝文化之發展:三、秦亡之關鍵;四、元朝衰亡與主要文化因素之關係。首言元代建國之意義、規模及其隱优。次則說明元代文化『多元性』發展,尤其漢文化與西域文化互相推移與消長,所造成文化發展上之困難、弱點及其影響。繼則引湯恩比(Arnord Joseph Toynbee )「歷史研究」巨著中對對文明衰落之詮釋,藉以指出元朝衰亡之關鍵。本章即從文化特須以揭露元朝衰亡之真象。 第五章,元朝衰亡之基本因素。分三節:一、政治衰微之性質:二、經濟衰弱之性質:三、社會不安以至解體之性質。敘述元代領遵階段層腐敗而表現於實際政治之衰象,以及經濟政策偏差所造成財政衰落之事實。二者創乃肇社會不安之因,社會不安則是政權解體之前奏。本章由文化特質加以剖析,意在端正若干有關元朝衰亡『倒果為因』之說法。 第六章,結論。元朝之衰亡,因素殊多。除上所述外,蒙古人在各期統治階段心理意識型態之□變:(1)元朝內部之矛盾與心理弱點;(2)『奉天承運』之理想與精神喪失,影響元朝政權存亡至大。最後,總述:一、蒙古文化之性質;二、帝國擴充後之文化融合;三、治理中國所持之政治趨向。乃揭樂蒙元統治中國之特異性,則益見其衰亡之實質因素。
2

虞集書法研究

林豐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宋代自蘇軾、黃庭堅、米芾追求書法意趣,強調個人面目後,由於三人理論實踐並重,書翰精美,天下人翕然從之,遂蔚為風潮。然而後人未具備蘇、黃、米的書學根柢,徒然肆逞己意,遂造成「怒張筋脈、屈折生柴」的奇狀怪態。 元初,趙孟頫登高一呼,提倡以魏晉古法挽救南宋書壇流弊,鮮于樞、鄧文原等人呼應,不僅一改宋末怒張燥露為清新雅正的書法,同時也振興唐宋以來罕見的篆、隸、章草等書體。虞集於壯年來到大都,曾親詣於趙孟頫,又嘗與鄧文原為同事,以個人書法理論與創作實踐,繼續引領復古潮流。經由前面數章的討論,我們看到了元代中後期書壇,有不同於元初趙孟頫所帶動的妍美典雅、流暢遒麗的風格表現,呈顯更多樣的面貌。 從虞集的書法理論可以窺知元代這股風潮的淵源和內涵:一方面虞集以史家觀點歷敘北宋以來到元代書壇的遞嬗演變,對於北宋、金代和南宋、金亡和南宋末、元初四個時期書壇風尚、書學對象及其弊端,皆一語中的,為後人一再引用;尤其遍觀內府庋藏後,更慧眼獨具指出南宋皇室、吳說已經出現學習二王以改革書風的做法,元初趙孟頫、鮮于樞等人只是將此一伏流引導為當代主流,兼以個人書畫藝術創作的實踐配合,為習書者建立標竿,挽救衰頹不振的書壇。另一方面則以個人美學觀點品評前人書畫,首先將書品和人品聯繫對應,故要求創作者先立人品這一基礎而必要的質素,再輔以文學、書畫的藝術修養,特別是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心性涵養工夫,以達到學問廣、胸次高、見識廣的人格修養;次則進一步強調藝術作品的興觀群怨功能,藉由美的形式使人的精神產生感發、激勵、淨化的昇華,並轉換為理性的道德認知、實踐,以達到助教化、成人倫的社會功能。第三方面則接受趙孟頫的書畫同源論,以書法的技巧作畫,強調筆墨,重視書寫本身的趣味,把唐宋以來工筆畫的形似造型轉化為元代文人畫的簡率意象。虞集以此一美學觀點評價繪畫作品,對於當時畫風也起著推波助瀾的功用。 虞集的書法創作與書學理論可以相互映證:虞集遒美妍媚、流暢典麗的行草風格帶有二王的影子,含蓄蘊藉、清健勁秀的前、後期行楷面貌,分別受到虞世南、歐陽詢的影響,以及書寫久不受重視的篆隸書體,這些都表現出時代特色;而虞集刻意選擇顏真卿書學,作為個人情感意念的表露和投射,融鑄隸法於書作,展現樸質挺健書風,這些則是迥異於時人的獨特表徵。 元代書法風貌多樣且富於變化,尤其是中晚期。本文從虞集書法切入,嘗試從其書法理論與實際創作,深入掌握其書法風格、特色,以建構出虞集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希望藉由這一主題的研究,能使豐富多樣的元代書法更全面而完整。
3

元曲小令譜別體例釋

黃炫國, HUANG, XUAN-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之目的在了解小令之格式,以便嘗試創製小令,共分一冊,九萬餘言,茲 概述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共分二節,第一節略述研究動機、方法與討論範圍,第二節探討令 之特色及種類。 第二章:「小令之格律」共分二節,第一節探討小令之聲律及□律;第二節深討小令 之字怐,其中包括襯字、對偶、務頭之運用。 第三章:「元曲小令譜別體例釋」訂作十個宮調內一百二十餘種牌之元令譜,其製作 方法如下:先收集宜於作小令曲牌之部分元人小令,根據這些小令,逐一勘對,比較 歸納,然後作成定論,除了常用之格(即正體)以外,若干變例亦一起併列,並加以 說明。 第四章:「結論」對本論文研究重點作一總結。
4

元代易學的時位觀

涂世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5

元代鄭玉思想研究

袁中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鄭玉思想為主題,意在透過個案研究來定位鄭玉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歷史地位。全文以鄭玉思想的特質為主要切入點,依序探究鄭玉的儒學思想內涵、實踐的起點與價值、對思想史上「朱陸會同」課題的貢獻。鄭玉儒學思想的內涵有對先秦儒學、宋儒的繼承,亦有對宋儒思想的修正。他側重的儒學問題大多圍繞在倫理問題與個人修身成德的部分,同時,他對於人事之理的興趣大於對形上之理的興趣。鄭玉以「傳經之道」自任,心中理想的士人形象是「不以隱約而弗務」的仁者,而士人成德的關鍵取決於「盡心盡性」、「能知能行」,為世為民的應世態度。最後,本文將「朱陸會同」問題獨立一章,以謹慎的態度考證出鄭玉對朱、陸兩家學術抱持著「思同不辨異」的態度。因為「朱陸會同」是南宋以後才出現的新問題,所以鄭玉在此問題上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明代儒者「合同」與「辨異」的發展。鄭玉在思想史上兼有延續傳統、開展新題之功,在討論宋、明間的學術樣貌之時,鄭玉的歷史地位值得被重新認識。 關鍵詞:鄭玉 元代 儒學 朱陸
6

元雜劇歷史戲之研究

鄭義源, ZHENG, Y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凡分五章,約八萬字. 研究動機及方法:以一個外籍生的立場來看,我覺得中國古典文學最具偶特色的是「 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依此而言元代的代表文學就是雜劇.在現存一百六十多種元雜 劇作品中,以依據歷史故事而編成的戲劇特別多.研究元代歷史劇可說是窺知整個元 雜劇的基礎.另外,筆者也一向對歷史故事和戲曲方面存有高度的興趣.這是促使筆 者以此為題撰寫論文的動機. 本論文綜合整理至今為止的有關歷史劇個別作品的研究論文,並加入個人的見解.首 先筆者修正從前學者普遍偏重研究曲文、曲律的傾向,而著眼於歷史劇作品本身具有 的各種主題思想,同時又重視作品情節和歷史人物塑造的特色,茲略述各章內容大要 如下: 首章:先論述歷史劇的定義.本論文所謂的歷史劇則是專以正史為依據,舉凡劇中主 要人物和關目必須有史可稽,以達到「史有其人,人有其事」的條件.其次再論述已 分類好的歷史劇三十一篇之劇目及版本. 二章:本論文所選評的歷史劇共三十一本,本章將先做簡單的敘錄.在每一本作品的 敘錄之後,附帶其歷史故事情節之來源及人物事件與史實之異同,以便以後的討論. 三章:敘述歷史劇的主題思想.文學作品與時代環境關係密不可分,尤以戲曲文學為 然.元人所寫的歷史劇不僅是搬演古人的故事,而且往往是借古鑑今,充滿著憤慨之 情,諷諭之意,把身受蒙古人壓迫的一股憤恨,盡情流瀉.換言之,這些歷史劇並不 是簡單的再現歷史,而是概括了作者對現實生活的體驗和感受.本章主傲考察每本歷 史劇作品□直間接表現的各種主題思想. 四章:敘述歷史劇本身具有的完學技巧.分別從情節布局、人物塑造技巧、歷史劇特 有的辭采諸方面來探討.
7

帕摩竹巴政權興起之研究

程碧惠, CHEN, BI-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帕摩竹巴是元末取代薩迦的一個政權。因為史料不足,常為近世史家所忽略,但其與 西藏政教合一制度有密切關係,實有深入研究之必要。本文擬參酌漢藏史料,以探究 其興起之原因、過程及影響。 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前言,敘述研究之動機、目的與方法,並評介有關帕摩竹巴政權的藏文史籍及 本文之研究限制。 第二章帕摩竹巴政權興起前的吐蕃,先就整個大環境描繪出帕摩竹巴政權興起前的吐 蕃局勢,分析薩迦政權因何而起及其建立後的內部隱憂,再以大規模反薩迦的止貢林 洛事件,顯示薩迦政權的不穩定。 第三章帕摩竹巴萬戶的崛起,則是小環境的介紹,由帕摩竹巴萬戶的由來、中衰、崛 起,探討在薩迦政權統治下的衛藏情勢,以及帕竹萬戶的特殊性。 第四章帕摩竹巴政權的建立,除了從創建者絳曲堅參充滿傳奇的一生,導出帕竹興起 的原因、過程之外,並深入研究元朝、薩迦昆氏以及絳曲堅參三者的互動關係,以明 帕竹政權取代薩迦政權的真正因素。 第五章「帕摩竹巴政權興起的影響」,是針對絳曲堅參政教措施的內容,探討絳曲改 革時弊的原因與影響,並從日後西藏政教情勢的發展,與帕竹的政策息息相關,肯定 帕竹在西藏歷史上的地位。最後在第六章結論部分,則從佛教傳入吐蕃後的發展,找 出西藏政教糾紛的癥結,並說明帕竹政權的興起與政教合一制度的關係。
8

喇嘛教對元代政治的影響

黃正旭, HUANG, ZHENG-X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探討喇嘛教與喇嘛教傳人蒙古之情形,分為四節。包括喇嘛教的意義、派別 ,蒙古王室和喇嘛教接觸的情形,蒙古接受喇嘛教的原因,以及接受對元代王室、臣 民的影響。 第二章:探討元代喇嘛教的政治地位,分為四節。首先討論宗教與政治的關係,接著 論及諸帝王對喇嘛教的態度,與喇嘛教徒的職掌,最後析論喇嘛教政治地位的消長。 第三章:分析元代的喇嘛教政策及其影響,分為四節。包括設立掌理教務的專門機構 ,與教務的處理原則,接著才討論機構設立後僧官對政治的影響,以及喇嘛教徒擁有 特權的影響。 第四章:主要探討喇嘛教對元代政治的功過,分為五節。包括喇嘛教對元代社會、政 治方面的貢獻,以及其對社會、經濟、律法的破壞,造成政治不安的負面影響。 第五章:綜論元代喇嘛教對政治的影響,分「帝王對喇嘛教禮遇的統計分析」,及「 影響政治的因素探討」二節詳述,以為結語。
9

元代伊蘭教徒在華之活動

吳瑞麟, Wu, Rui-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分三節。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和研究的範圍。 第二章 元代伊斯蘭教徒之東來。分三節。先敘述元以前伊斯蘭教徒之東來,再述 其與蒙古關係之濫觴。 第三章 元代伊斯蘭教徒在華的政治活動。分三節。首言一般伊斯蘭教徒入仕之途 徑。次言伊斯蘭教徒在中央與地方任官的實際情形,再言伊斯蘭教徒與漢 人政治勢力的消長。 第四章 元代伊斯蘭教徒在華的經濟活動。分三節。說明伊斯蘭教徒與元代財政的 關係,如何實行其對華的剝削及伊斯蘭教徒在元代的國際貿易上所扮演的 角色。 第五章 元代伊斯蘭教徒在華的軍事活動。分三節。敘述伊斯蘭教徒入直怯薛及為 軍事將領的情形,並言伊斯蘭教徒在軍事上的特殊貢獻。 第六章 結論。綜上所述,做一總結,並述其對整個元朝的影響。
10

元代硬譯公牘文體 -以《元典章》為例 / Stiff Translatorese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of the Yuan Dyansty

胡斐穎, Hu, Fei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元代的時候,我們都知道,元朝是以蒙古人為中心,與其他民族聯合所建立的政權。由於帝國幅員廣闊、民族眾多,在政府各級機關中,均設有譯史、通事、怯里馬赤等翻譯人員,進行蒙漢或其他語言文字的翻譯工作。   然而,有些譯史在翻譯蒙文公牘時,因為過分地按照蒙古語的語法形式翻譯,使得譯成的漢文變得相當生硬,成為一種「蒙古式漢語」的公文,即具有蒙古語語法特徵的漢譯文,令人讀起來很不順暢,甚至詰屈聱牙,艱澀難懂。我們把這種譯文的文體就叫作「硬譯文體」;而因元代的官方文書中,出現許多像這樣的公文,所以就稱這類文獻的文體為「元代硬譯公牘文體」。   不過,有些學者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元代漢語白話。雖然,我們不否認這些翻譯的公文,多是用元代漢語白話寫成的,但它那濃厚的蒙古語語法特徵,卻使它像「混合語」一樣,是漢語、蒙語之外的另一種新的「語言」,因此,是否還能稱它做「元代白話」或「元代漢語白話」,都是值得商榷的。   筆者針對元代硬譯公牘文體產生的背景、原因,及其語法特徵三方面進行討論,希望能夠釐清一些觀念,並瞭解其內容。

Page generated in 0.013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