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6
  • 40
  • 6
  • 3
  • 1
  • Tagged with
  • 50
  • 15
  • 13
  • 8
  • 8
  • 8
  • 8
  • 7
  • 7
  • 7
  • 7
  • 6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蛋白質質譜模擬之研究 / A Simulation Study of Proteomic Mass Spectra

林芳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進入後基因時代,蛋白質體學成為很多科學家有興趣的主題。蛋白質鑑定成為重要的一環,而質譜儀在縮氨酸分析及蛋白質鑑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腫瘤、卵巢癌及攝護腺癌等研究亦已成為質譜儀上的應用。Coombes 等人 (2004) 提出了一個線性的數學質譜儀模型,而且建議這個模型可被應用在建立質譜儀的模擬中。本文中,我們利用虛擬的質譜儀產生虛擬質譜資料並加以研究。虛擬的質譜實驗包括了前、後兩部份。樣本資料要放入虛擬質譜儀之前,可能出現的蛋白質其強度(intensity)必須先隨機地被決定,之後強度必須被轉換(calibration)變成離子化的個數(abundance) ;之後將樣本資料丟入虛擬質譜儀中,每一個蛋白值的飛行時間(time of flight, TOF) 將會被紀錄。另外一個轉換(calibration)是將飛行時間(TOF)轉成質量電荷比(mass-to-charge ratio,m/z)。質譜儀和兩個轉換都會在資料中產生誤差。在本文中,一個完整的模擬過程將會一步一步被介紹。同時,兩個轉換的方法所產生的誤差也會被探討。之後,我們將此模擬方法應用於模擬一組攝護腺癌中。 / Entering the post genomic era, proteomic has become the topic that scientists are interested in. The authentication of protei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tem of the topics. Mass spectrometry (M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ptide analysis or proteomic authentication. There are many applications of MS such as oncology, ovarian cancer, and prostate cancer. Coombes et al.(2004) propose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a virtual spectrometer and suggested that the virtual spectrometer can be applied in conducting a MS simulation. In our study, we focus on designing a simulation study of spectrum data from a virtual MS experiment. The virtual experiment includes two stages: pre- and post-virtual spectrometer. Before the sample data are put into the virtual spectrometer, a virtual popul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all possible proteins should be determined; a virtual sample is randomly drawn; and the generated sample of intensity should be calibrated to abundance, which is the number of molecules ionized and desorbed from the biological sample. The sample data are then put into the virtual spectrometer and the time of flight (TOF) of each ionized molecule is recorded. Another calibration is employed to transfer a TOF to a mass-to-charge ratio (m/z). The spectrometer and the calibration processes produce variation in MS data. In this study, a complete simulation design of mass spectra will be introduced step by step. Moreover, the calibration effects caused from the two calibration procedures will be investigated. A simulation based on a real data set from a prostate cancer study will be also given as an illustration.
2

元曲小令譜別體例釋

黃炫國, HUANG, XUAN-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之目的在了解小令之格式,以便嘗試創製小令,共分一冊,九萬餘言,茲 概述各章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共分二節,第一節略述研究動機、方法與討論範圍,第二節探討令 之特色及種類。 第二章:「小令之格律」共分二節,第一節探討小令之聲律及□律;第二節深討小令 之字怐,其中包括襯字、對偶、務頭之運用。 第三章:「元曲小令譜別體例釋」訂作十個宮調內一百二十餘種牌之元令譜,其製作 方法如下:先收集宜於作小令曲牌之部分元人小令,根據這些小令,逐一勘對,比較 歸納,然後作成定論,除了常用之格(即正體)以外,若干變例亦一起併列,並加以 說明。 第四章:「結論」對本論文研究重點作一總結。
3

以MEGA-PRESS頻譜編輯技術偵測大腦乳酸 及探討平均頻譜次數與擬合參數之影響 / The detection of lactate in human brain using MEGA-PRESS spectral editing technique and the affect between times of average spectrum and fitting parameters

粘政緯, Nien, Cheng 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乳酸(Lactate)是一種人體內常見的代謝物,也是無氧代謝後的最終產物。人體在運動過後血液中的乳酸濃度會上升,但在一般情況下大腦中的乳酸含量非常低,正常人腦乳酸濃度約低於0.5毫莫耳(mM),由於腦乳酸的低濃度,以及在磁共振頻譜中的乳酸訊號與大分子(macromolecular)部分訊號重疊,導致在正常大腦中不易得到乳酸的頻譜訊號。近年來,有文獻指出在3T的磁場下利用MEGA-PRESS技術可以量測到乳酸在大腦經由低氧與高氧交替過程中的改變,而Mescher-Garwood(MAGA) point-resolved spectroscopy sequence(PRESS)頻譜編輯技術是由原本的PRESS脈衝序列再增加兩個選擇性的脈衝,透過頻譜相減消除不具有J-耦合特性的代謝物,來針對具有J-耦合特性的代謝物訊號做測量。本研究的目的為在3T的磁場下,利用MEGA-PRESS技術量到乳酸的頻譜訊號之外,再藉由不同的擬合(fitting)方式以及處理頻譜平均次數來得到不同條件下乳酸頻譜的標準差及變異係數值,以衡量利用在視覺刺激下是否能得到大腦視覺區中乳酸的改變差異,並提供一份乳酸對擬合參數的改變及平均次數多寡的參考依據。
4

兩岸同產業股市價格關連性之研究--紡織業、食品業、電器電纜業、橡膠業

余慕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5

從旗人家譜看清代滿族的宗族制度 / The study of Manchu linage system in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ight banners' genealogy

陳曉菁, Chen, Hsiao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家譜是家族歷史的彙編,除了世系人名之外,還常包括了族姓起緣、支派源流、家族遷徙等紀錄,所述內容涵蓋到民族身分的認同和形塑過程,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之一。清代滿族承襲了自宋明以來近於完善的譜牒體例,開始了以文字書寫家譜的方式,記錄家史而使其流傳於世,更加入了滿族的習俗、文字,在拜譜儀式與續譜活動中,強烈顯現了其民族特色。 滿族的宗族制度,不僅是家族組織,同時也是國家基層組織的雛型,清代旗人家譜作為旗人承襲世爵的憑證,顯示了家譜對於家族成員身分的承認,並凸顯清朝國家體制將家譜作為社會控制的手段之一。 本文透過滿族的神話、歷史、八旗制度到血緣集團的紀錄來看滿族宗族制度的形成及其內容,透過對史料檔案的解釋,並蒐集中國大陸搶救古籍及其後續保存出版的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滿族史的創建、清代滿族對外部文化的選擇、適應,以及滿族民族認同等幾個面向。
6

從執照取得及頻譜管理探討數位化時代電信與有線電視產業管制政策

王敏利, Min-Li W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迎接二十一世紀資訊化社會來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注意並投入電信、傳播媒體與資訊科技匯流(convergence)發展之研究與規劃,希冀藉由科技之突破及法規之解禁能使電信、媒體、廣播、資訊、電腦及網際網路等相關產業均產生交互運作及整合,例如美國即於一九九六年完成The Telecommunications Act of 1996之立法程序。在這樣一個廣建通訊網路及普及資訊應用新趨勢之下,電信、傳播媒體及資訊科技未來將朝向多媒體通訊方向逐步匯流,網路架構升級為雙向寬頻網路提供整合性服務,不同的網路平台(network platforms)將可提供相類似之服務,而各擷取資訊之終端設備如電話、電視、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及個人電腦等亦會發生突破與變化,這個風潮已呈現在歐美各個原屬不同行業領域之大型企業彼此結盟購併或合縱連橫以及各項新產品之研發。 於全球電信自由化風潮驅動下,如何維持我國電信產業之國際競爭優勢已成為政府當前電信政策修訂之首要方向,而藉由知識之長期累積與有效應用,並轉化為生產力及競爭力提昇,即為知識經濟發展方案之中心課題。目前法律對該等事業之規範仍然各行其是,廣播事業受到廣播電視法、衛星廣播電視法之規範,電信事業受到電信法之管轄,而有線電視事業則受到有線廣播電視法之約束。各種不同事業之主管機關不同,取得經營執照之條件互異,例如特許或許可制、頻譜之分配、執照之有效期間、區域及展延、經營者之條件不同,乃至競爭行為之規範亦有不同,例如交叉補貼、平等接續。 本論文嘗試分析在數位匯流趨勢下,未來產業在朝向整合的管制規範與政策並探討現行電信與傳播相關法律規範,檢視這種各自為政的法律機制是否可因應未來可能產生的整合性新興產業,進而歸納出以服務為基準的法律架構。然而,限於時間與篇幅之故,無法逐一探討各項引發之爭議與影響公平競爭的因素,故以影響進入市場的主要障礙的相關法制--執照的取得為本論文的出發點,探討目前電信、有線及無線電視廣播與資訊服務事業之定義是否有重新加以界定之必要?現有執照發放機制及頻譜分配機制是否有加以改進之必要,譬如頻譜用途之指定、新服務如何取得頻譜(拍賣制是否為最佳方式),以及如何鼓勵頻譜之有效利用等等。 本研究希望經由文獻調查找出歐盟在面對整合趨勢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與處理問題的方式,從而歸納出因應策略後,配合台灣本土特有的國情文化,考量台灣社會本身的環境,提供政策與法規在面對整合趨勢時,進行修正或立法時的參考。未來的發照制度,必須符合「加速推動資訊化社會」之政策目標,以及促進競爭之原則,除因無線電頻率及其他的物理因素(physical constraints)所造成業者家數限制之情形外,不應限制經營者之數目。發照制度應提升無線電頻率之有效利用。執照的種類應儘予簡化,並以每一事業持用一張執照為發照原則。發照程式應符合客觀合理及比例原則,並儘可能以登記、報備,取代許可、特許程序,以降低行政成本及受管制者之負擔。 首先,我國現行執照發放之制度設計可概分為「特許制」及「許可制」二種,對於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經營係採「特許制」,第二類電信事業之經營則採「許可制」。經營第一類電信事業之申請案件,均須依行政院公告之業務項目、範圍、時程及家數,並須於交通部公告之期限內提出申請,造成國內外潛在經營者無法依市場變化而迅速投入,不僅貽誤商機,更將減損我國電信市場之國際競爭性。然為配合電信、傳播及資訊產業匯流化發展之趨勢,以及因應國際間對於電信市場解除管制及法規鬆綁之潮流,當前以「事業」為主要分類基準之方式勢將面臨極多挑戰,我國對於電信事業經營前之申請與審查規定,實有配合檢討放寬之必要。 電信事業被區分為第一類與第二類不符合通訊科技匯流以及因此引發之服務與經營方式匯流的大趨勢,未來第一類電信事業與第二類電信事業均將成為電子傳輸產業的一環,應適用單一之管制架構,沒有必要再區分第一類電信事業與第二類電信事業。本文認為應修改電信法,廢除第一、二類電信事業之區別。目前我國電信事業之執照種類,係按照所經營業務種類分別核發,不僅執照種類過多,若業者同時經營多項業務時則須重複申請執照,執照管理及核發所造成之行政成本耗費甚鉅。因此,我國似可參考新加坡的制度,將執照種類予以簡化,針對每一事業核發一張執照,並於執照載明經營業務或提供服務之項目,倘持照人日後欲增加經營業務或提供服務之項目時,則按視其新增業務或服務項目,向主管機關申請或登記,即可辦理執照內容變更。我國應借鏡歐洲聯盟以「報備」制度簡化事業申設程式,承認業者有提供數位網路服務的自由及營業自由,並不需要特別的許可或特許執照,只要報備即可開始營業,僅針對從事資源稀少之無線電頻譜與號碼使用等業務,才需賦予一定義務。 再者,頻譜為珍貴的稀有資源,傳統上,國家對其採用高度的管制,在實證經驗裡,產生頻譜執照發放不效率,無法將資源分配給市場上最有能力的業者;另對頻譜的限制,阻礙頻譜為有效率的利用。本文以為,頻譜資源屬於私有財,國家不應過度干預,市場的力量即能使其達到最佳的配置。為求最大之經濟效益,頻譜之價格應由市場來決定,透過市場競爭的力量讓使用者頻譜之權利由出價最高之人取得,各種分配方法中以拍賣為最接近市場運作的手段;而頻譜用途與交易之管制方面,應落實頻譜財產權制度,讓執照擁有者得自由轉售、出租、分割使用與自由決定應提供何種服務。於財產權制度下,業者得選擇最有利的服務,當其發現服務效率不佳時,亦得變更頻譜用途、出售、出租頻譜執照或將頻譜分割使用,使頻譜效益能發揮至極限。至如何促進頻譜的有效利用以滿足社會整體公共利益,牽涉到管理機關的設置與任務定位是否恰當外;決定程序與方法應透過何種場合選擇,更是避免糾紛且有效達成分配的關鍵。
7

張腔散文系譜研究

龐淑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張愛玲現象是台灣文學無法迴避的書寫主題,故本論文以台灣張學研究為出發點,探討所謂:「張迷」、「張學」、「張腔」。本論文首章整理了近三十餘年來,在台灣以張愛玲為主要考察對象的專書評論,除此之外,並論及近十餘年來,台灣以張愛玲為研究對象的碩、博士論文。 綜觀張愛玲一生,其散文相較於小說在數量上誠屬不多,卻依然卓然有成,故本論文在第二章探討張愛玲散文風格,申論其精神內涵與書寫技巧。張愛玲散文亦強調參差對照的手法:既庸俗又脫俗,既艷情又絕情。 台灣女性散文藝術為一值得關注的領域,「張腔散文」便是一個極佳的觀測切入點,釐清張腔散文在台灣的流布與形塑,將可建立更完整的張學系譜,亦有助於台灣散文史的建構。本論文第三章便由張腔散文出發,並探討其周邊問題,張學在台的重要性是逐漸累積起來的,張愛玲作品的引介至台灣,前後經歷了長達十餘年的過程,本論文回溯張愛玲文學在台的「接受史」與「抗拒史」,不但整理了張派小說理論,並延伸討論張腔散文的成形,再論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與建立。 本論文第四章延續了第三章對張腔散文作家系譜的界義,探討張腔散文的承繼與轉化。張愛玲熠熠生輝的名號也許遮蔽了張腔作家,本論文探討的張腔散文正是為了凸顯張腔女作家的成就,系譜的建立不是為了簡單的化約,而是為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希望在與張腔女作家有關的各式議題下,關注文學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藉由研究張腔女作家文本彼此間的多重互文關係,開拓台灣女性的書寫的新視野。 本論文第五章藉由對張腔女作家文學思維的整理,以了解她們對文學的執著與堅持,並將張腔作家與其同世代、前後作家比較,並由此肯定張腔女性散文的藝術評價。 本論文冀望能藉由張腔散文系譜的建立,為張腔散文尋找更合理適切的文學定位,也為台灣文學史上的女性散文作一點小小的填補。在張腔散文中,後繼研究者將可各自找到自己關心的議題,正視張腔散文,建立張腔散文系譜,台灣女性的書寫也將由邊緣漸趨向中心。
8

系譜、教法及其整合:東晉南朝道教上清經派的基礎研究

張超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若以天師道作為道教發展的開端,其教團式的組織形態特別重視一種橫向式的連結,透過命籍、道誡或道籙的形式穩固宗教組織。這樣的宗教形態易令當政者產生威脅感,因此很快便遭瓦解。天師道傳到南方之後與江南方士傳統接觸,因此有了新發展。方士傳統特別重視具有天文性質的經典,並採行秘密的傳經授訣儀式。如同中國古代醫學的傳授情形那樣,方士傳統也是依靠「傳授活動」,使其傳統得以延續、發展。相較於天師道的教團形態,上清內傳所呈現的宗教形態更接近於重視經典傳授的方士傳統。內傳這種由弟子為其師立傳,並且詳附入門修行方法的特殊文類,明顯具有建立傳承系譜、提供歷史教育以及作為修行教材的多種功能。上清經派在新興階段運用多種這類傳記作為宣教教材,可以說上清經派便是這些不同的傳承系譜匯整而成的結果。本文旨在分析三種確定在東晉中期成書的上清內傳,深入了解其中所欲建立的傳承系譜、各自系譜根植於何種宗教傳統,以及宣揚何等教法。而且,上清內傳所記述的傳授活動不只在於建立自身的傳承系譜,同時也在傳授經訣的過程,推動經法的發展。這個部分,本文即以三部內傳中分別具有關鍵地位的「三一之道」、《玄真經訣》、「《大洞》口訣」作為案例,討論其中的經法發展過程。   隨著六朝時期不同宗教傳統的競爭,道教經法不斷發展。上清諸傳所提供的經題與經群概念,成為崇奉者發展、整備經教的重要依據。隨著經法的發展,內傳所提供的宗教形態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環境與需求。上清崇奉者轉而運用科律統合這些新舊經教,甚至為了能夠拓展宗教勢力,而為入世的奉道者設計一種異於內傳所述但卻符合當時需求的奉道法門。隨著新法門的提倡,更加速了宗教型態的轉變。亦即,本文主要關注兩種與傳統活動相關的文類──內傳與科律,藉以討論傳授活動在道教發展過程所發揮的作用。對於一個傳統的建立與維繫來說,傳授無疑是其中至為重要的運作機制,道教所採行的秘傳主義在這方面更能發揮其功效;但是本研究也顯示,傳授活動同樣也是舊經法在面對新環境時能夠不斷自我調整、隨時保持彈性的重要機制。為了適應環境而在傳授的過程所做的調整,便成為推動該傳統發展的重要因素。
9

《納書楹曲譜》研究—以《四夢全譜》為核心 / A study about Nashuying Qupu with emphasis on Simeng Quanpu

林佳儀, Lin, Chia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乾隆年間蘇州曲家葉堂刊行的《納書楹曲譜》,為戲曲工尺譜之首,不僅在曲譜的發展脈絡中具有開創意義,且兼具選本性質,又為崑曲音樂作法集大成之作品,故筆者以其為研究對象,期對乾隆時期崑曲劇目的內容、作曲手法的發展,及葉譜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展開翔實且深刻的論述。 葉堂於乾隆49年(1784)至60年(1795)間陸續刊行的曲譜,包括初刻《西廂記譜》、《納書楹曲譜》(正續外補四集)、《四夢全譜》、重鐫《西廂記全譜》,皆為帶曲文、板眼及工尺,不帶科白的樂譜,一時風行,號稱「葉譜」,其內容豐富,計收566齣/套曲,且訂譜成就向受稱道,影響深遠。筆者於撰述時,首先梳理乾隆時期蘇州的崑曲活動、葉堂之志趣及交遊、葉譜的刊行及影響,以為全文論述之基礎;繼而開展兩個主要的關注面向,第二章為葉譜選錄的內容,第三、四章則為葉堂訂譜的作法,為集中焦點,乃選擇最具曲樂創作意義之《四夢全譜》為核心,討論葉堂如何為馳騁才情、不拘格律的湯顯祖《四夢》曲文訂譜,以見在曲律及曲樂發展上的重要意義。 就葉譜選錄的內容,筆者歸納其特色有三:(一)「散齣」與「全本」兼收:《納書楹曲譜》選錄自元至清前期,名家名作與時俗流行的散齣,而《西廂記譜》與《四夢全譜》則為全本劇作。(二)「劇」與「曲」雙重觀照:除大量選入有曲可唱之演劇散齣,兼及新興時劇,又收錄部分可供清唱的散曲及散齣,尤其好尚北套曲。(三)「流行」與「追憶」並存:除選入當時流行的劇目,又有《千鍾祿‧慘睹》等,當是因葉譜收錄而引領演出風潮,至於《桃花扇》等漸次退出劇壇的散齣,葉譜的記錄則帶有追憶性質。再將葉譜收錄的內容與其前《九宮大成譜》等、其後殷溎深傳譜等刊行的曲譜相較,則可見收錄內容頗為相近;然而,曲譜的性質,則由重「曲」轉而至重「戲」,頗可比喻為「加上板眼、工尺的《綴白裘》」,由以記錄唱腔為主之樂譜,變為於演出頗有助益之臺本。 關於葉堂訂譜的作法,筆者以《四夢全譜》為核心,第三章先論「宛轉相就」之法,討論葉堂如何改調就詞,在譜曲時妥貼適應湯顯祖不盡合律的曲文。首先析論其中較富變化的集曲作法,以見不同曲牌的摘句如何銜接為集曲;其次,取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馮起鳳《吟香堂牡丹亭曲譜》、劉世珩《雙忽雷閣彙訂還魂記曲譜》,與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共同參照,綜論並評議各譜宛轉相就的處理方式,相較於諸家的作法往往較向「律」傾斜,葉堂訂譜的特殊之處在於:追求文、律、樂之間的平衡,故可見增刪部分曲文字句、移動板位以使語氣更為流暢、致力於以樂傳情,某些作法甚至遊走於合律邊緣,葉堂的手法固有獨到之處,然宜置入清前期曲律及曲樂發展的背景下考察,由《南詞新譜》、《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漸次收錄《四夢》曲牌,可見曲律鬆動之趨勢,這些迥異於往的曲牌,無法套用既有腔調,故需曲譜記錄唱腔,然而,曲譜的刊行,雖便傳唱,卻也形同「定譜」,若過度襲用,反而侷限曲調發展。 第四章則比較諸譜《四夢》之曲腔,切入點有二:其一乃葉譜本身作法之比較,葉堂於相同曲牌,鑑於情境不同,各有變化發揮,展現曲牌音樂在律定字句及點板之下的活腔作法;其二乃與其他曲譜之比較,取葉堂為《四夢》所訂之曲腔,與其前《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其後《遏雲閣曲譜》等相同曲牌比較,固不乏曲腔一脈相承者,然亦見細節處的板眼、行腔參差變化,甚至腔句、曲牌之音樂構思不盡相同者,可見乾隆時期曲腔活潑變化之情形。最後,藉由比較的結果,探討曲樂相關問題,在曲文字聲與曲腔旋律方面,「依字行腔」雖是原則,然遇韻腳等處,則往往需配合全曲的結音;在曲牌行腔與固定曲調方面,每一牌調雖有其音樂框架,但實際的行腔,則是字聲與曲調互相調適而成;而綜觀葉譜的音樂成就,除首次為《四夢》訂定完整的工尺譜,更在於其作法有繼承亦有開創,可謂集曲樂作法之大成。 本文最後以「葉堂之曲樂觀點」、「葉譜之價值」綰結全文。就葉堂的觀點而言,重樂輕律,以盡度曲之妙;雅俗兼備,適度採錄時俗唱法、流傳劇目,俱見一代曲家的朗闊襟懷。就葉譜之價值而言,於刊行曲譜具有開創意義,為首度刊行之崑曲戲齣唱譜,收羅甚廣,兼有選本性質,乃藉譜以傳曲;且於曲樂發展具獨特貢獻,藉實際的訂譜成果,彰顯「不合律即不可歌」之謬,並將訂譜的觀照對象,由單隻曲牌之行腔,擴展為套內諸曲的和諧,其所譜曲腔,不僅穩稱湯顯祖揮灑才情之曲文,促成《四夢》在舞台上展演流傳,且安腔訂譜之法亦成為典範。
10

睡前不同色溫光照對主觀嗜睡程度、腦波、心跳速率與後續睡眠之影響 / Effects of color temperature of pre-sleep light exposure on subjective sleepiness、EEG、heart rate and sleep

薛旭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過去的研究已經證實睡前的光照會影響後續的睡眠,包括增加入睡所需時間以及減少第一個睡眠週期或前半夜的深睡。然而這些研究使用數千勒克斯(lux)的強光或特定波長的單色光且照光時參與者需要維持不動的姿勢或是暴露同一光源下6小時以上的時間,因此實驗情境與現實生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目前還不清楚這些研究結果是否可以類推至現實生活中。本研究將實驗情境貼近日常生活,探討現代化生活的光照是否會對睡眠產生影響。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受試者內設計來進行實驗。以市售3000K和5000K兩種不同色溫的光源進行實驗,將亮度固定在300多勒克斯,並將結果與弱光(<10 lux)進行比較。九名21至31歲的正常參與者維持規律睡眠一星期後,前來實驗室三晚分別接受睡前三小時不同的光照以及整夜的睡眠記錄。在三小時的光照期間,每半小時測量一次參與者的腦波和心跳速率,並要求他們填寫卡羅連斯加嗜睡量表(The Karolinska Sleepiness Scale)。睡眠資料的部分,針對三個依變項進行分析,分別為入睡時間、前兩個睡眠週期的深睡期以及Delta波的頻譜功率。 結果:高色溫光源相較於低色溫光源更能降低主觀睡前嗜睡狀態,並影響後續的睡眠,包括入睡時間較長以及深睡期較短。高色溫情境與弱光相比,除了上述變項同樣有效果外,Theta-低頻Alpha波(5-9Hz)的頻譜功率在5000K的光照後,有出現下降的狀況,但其它腦波的頻譜功率並沒有出現光照效果。心跳速率和前兩個睡眠週期的Delta波頻譜功率在各比較上均不達顯著,此外3000K光照和弱光在所有依變項上的比較均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結論:本研究將實驗情境貼近日常生活後,仍大致可看到與過去研究類似的結果,即睡前高色溫的光照相對於低色溫,會降低嗜睡程度並影響後續睡眠。另外,現代化生活的光照,與弱光相比,會增加參與者的入睡時間以及減少前半夜的深睡,但室內燈強度的低色溫光源並不會對參與者的睡眠產生這些影響。因此本研究結果建議睡前可選擇低色溫的光源,以避免光照對入睡時間及深睡的影響。 / Objective:Previous studies confirmed that light exposure before sleep has negative impacts on sleep, including increased sleep onset latency and decreased deep sleep in the first sleep cycle. However experimental manipulations in those studies, such as exposure to bright light or to monochromatic light of specific wavelength and participants keeping a constant posture or light exposure for more than 6 hour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daily life situation. It was not clear that whether those results could be generalized to everyday life. In our study, experiment condition was designed to approximate everyday life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resleep light exposure on daily life situations. Methods:The present study adopted within-subjects design. We used fluorescent light of color temperature of 5000K or 3000K in the experiment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dim light. Nine normal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They kept a regular sleep schedule during week before experiment. They came to sleep lab on three experiment nights and exposed to different light for three hours before sleep. During light exposure, EEG power, heart rate and subjective sleepiness were assessed every 30 minutes. For the sleep after light exposure, we analysed sleep onset latency, slow-wave sleep (SWS) duration and delta power after light exposure. Results: Subjective sleepiness decreased, sleep onset latency increased and SW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under color temperature of 5000K compared with color temperature of 3000K and dim light. Theta/low-frequence alpha (5-9Hz) power was lower under the color temperature of 5000K than dim light, but there were no effects of light on other EEG power. Effects of light exposure on heart rate and delta power were not evident. When 3000K compared with dim ligh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all the variables.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previous experiments, our study showed similar results when experiment condition was close to everyday life. Exposure to light of high color temperature decreases participants,sleepiness and influences their sleep by increasing sleep onset latency and decreasing SWS duration. When compared with dim light, exposure to light of low color temperature does not influence sleep. These findings implies that light of low color temperature should be used before sleep in order to avoid th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light on sleep.

Page generated in 0.018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