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6
  • 40
  • 6
  • 3
  • 1
  • Tagged with
  • 50
  • 15
  • 13
  • 8
  • 8
  • 8
  • 8
  • 7
  • 7
  • 7
  • 7
  • 6
  • 6
  • 6
  • 6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例 / The concept of I-kuan Tao Heavenly Mandate—a case study of Bao-guang-chung-jeng Branch

王承祺, Wang, Che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探討一貫道的天命觀,以寶光崇正道場為研究主體。首先,從歷史脈絡釐清天命觀在政治以及宗教場域中各自代表之意義;從政治天命到宗教天命,轉換之原因與脈絡。次論宗教天命所產生之末劫論背景,以及一貫道承襲此一歷史背景,其中的傳襲與改變,還有其基本教義與末劫思想跟天命的關係。 接著,探討一貫道的天命觀落於實踐面,論述天命實踐者-點傳師的愿力、資格與教育訓練,並與羅馬天主教的晉秩條件做了簡單的比較。最後,討論一貫道孫慧明師母開始之天命金線系譜傳承,如何認定天命金線承接之正統,以及後續多條天命金線系統所衍生的組織發展變化。
12

喬中和《元韻譜》研究

廉載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元韻譜》的作者是喬中和。喬中和,字還一,河北省內丘人。他的生卒年代未詳,用他著作中的資料來推測,他大約生存在明代萬曆、崇禎年間。喬氏的著作有《說易》、《說疇》、《圖書衍》、《葩經旁意》、《古大學注》、《陰符經注》、《元韻譜》、《大九數》等。 《元韻譜》韻圖有如下的特徵: (1)每圖一韻,韻名列於圖首,如一□佸、二□佸、三奔佸、四般佸等。 (2)橫列字母,分四小圖,第一小圖:「幫滂門端退農雷鑽存損中揣誰戎翁懷光孔外」,第二小圖:「幫非微冬彤紉倫遵從雪追穿順閏喻訓倦群元」,第三小圖:「幫滂門德透能來臧倉三臻產沙仍恩寒庚慨咢」,第四小圖:「並皮明定剔泥林精清心知徹審日影曉見奇疑」字母凡有十九,故每圖分十九行。 (3)每圖分為四個小圖,其界限以四呼分,不以四等分。至於四呼之次序,柔律合之開呼則是合口,柔呂合之合呼則是撮口,剛律開之開呼則是開口,剛呂開之合呼則是齊齒,合、撮口呼同在一圖,開、齊口呼同在一圖。 (4)聲調分為上平、下平、上、去、入等五聲,五聲共居一格。 (5)共分54韻,上平、下平、上聲、去聲各12韻,入聲6韻,54韻用12佸統攝,陽聲韻6佸,陰聲韻6佸,陰聲韻6佸直接用博、北、百、八、孛、卜6個中古入聲字作為標目。 (6)前六圖本無入聲,其入聲排概以●(黑圈)表之。後六圖本有入聲,則有字者陽梓。 (7)有音無字則○(白圈)示之。 《元韻譜》韻書部分是把韻圖的每個字當成小韻作的同音字典。《元韻譜》的韻書只有釋義,沒有反切,而且,釋義大部分是抄《廣韻》、《集韻》等著名韻書。 《元韻譜》超越傳統韻書的規範,以時音為依據,定十九聲母及十二佸,再以陰平、陽平、上、去、入聲來表示當時河北西南部的語音系統。
13

修身與化民:論明末清初功過格的儒學內涵 / Moral characters cultivation and edification : A discussion about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s Confucianism ingredient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方思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透過對明末清初時功過格的文本考察,以突顯明清之際儒者參與功過格改造此一歷史現象背後之儒學內涵。由於明末清初此一特殊的時空背景造就了儒學現象的多元性,而在功過格改造此一層面便突顯了儒家「修身」與「化民」兩種實踐特質的突顯。功過格本為宗教性的修身指導手冊,藉由其因果報應、現世謀福等觀念以促使民眾修身改過;當功過格的特質為儒者們所注意,並將之轉為儒門所用,則我們便可以在其轉化的過程中看到儒者價值的權衡、在改造的過程中看到其用心所在。當然,所謂「儒門功過格」的興起,本文著眼於儒學內涵展現並與明清儒學思潮相連結,故對於「儒門功過格」是否為民所接受、是否能取代傳統宗教性功過格等討論面相仍有待深入探究之。總而言之,有關明清之際儒者如何透過功過格以展現其儒學實踐特質是本文的關注所在,在此紛亂的時代,由小而見大,以觀儒者在時代困境下的理想與堅持。 本文之第二章,首先要處理的,便是對儒者應用功過格的背景脈絡作一考察,算是為其後的文本討論建立起堅實之基礎。功過格在早期本是佛、道教內部的修行法。其規範標準與對象也是指向教團內部的,這便跟後期功過格普及民眾、士人之間有所不同。早期的功過格雖不是本文關注的目標,但也需要對功過格此種形式文本的產生作一溯源。其次,功過格的開始普及與盛行是在明代以後,而此時也正是宋明儒學的另一個興盛期。因此,後續所處理的便是功過格與儒學接觸的初步情況,內容包含袁黃、王學門人對功過格的態度;以及功過格「福禍自招」、「現世致福」觀念對儒者的影響。再來則直扣明末清初諸位儒者對於功過格之轉化作討論,點出如顏茂猷、陶石簣以及陸世儀、陳瑚等人的功過格運用,甚至後世認定居於明末儒學宗主的劉蕺山也是「儒門功過格」改造的一員。最後歸納出「儒門功過格」發展的兩個傾向,即是「修身」、「化民」兩種模式,以便進入後續的討論分析。 第三章進入對劉宗周及其《人譜》的討論。本章試圖探討劉宗周如何運用功過格形式成就其「改過」之學,並以之達到客觀規範的修身實踐。首先從「內在理路」的角度來討論其撰《人譜》之原因,背後涉及劉宗周對於明末以來王學積弊的修正與反省。當王學發展面臨了尋求客觀道德規範的困境時,功過格恰巧提供了此時儒學發展的不足,也為劉宗周撰《人譜》找到解釋的脈絡。其次則針對《人譜》文本之形成作一的介紹,包括其編纂過程、文本編制以及實際運用情況等方面作討論,初步進入文本脈絡之中。而後對文本的義理內涵作一介紹與討論,從中揭示出其「論過不論功」之特點。這種特質的展現,對照其內容對道德標準訂定之高、動念起心要求之苛可謂在功過格發展上前所未見,可以將之視為功過格儒化的極端表現。這種現象的產生,反映了劉宗周將《人譜》明確指向於士人、知識分子,將之視為菁英階層所當對自我的嚴苛要求。最後則專注在劉宗周之後,《人譜》在弟子及其他儒者之間的流佈情況,算是對功過格在修身實踐此一脈絡上的後續發展作一交代。 第四章對於陳錫嘏及其《彙纂功過格》的討論,為儒者功過格運用的另一個化民面向之發揮,此正也是功過格最為擅長的區塊。《彙纂功過格》的編纂者陳錫嘏師從於黃宗羲,對於劉宗周之思想、傳承有一定的深度。然而黃宗羲其學術興趣著重在經史之學的經營,故單從黃宗羲與陳錫嘏之間很難看出功過格的脈絡性;然若從黃宗羲往上溯劉宗周,便能夠看到運用功過格之傳統早已存在於師門之中,而非憑空歧出而生。其次便進入《彙纂功過格》的體制內容、編纂過程之討論,而更多的著重於從其序文中,標舉出其編纂功過格之用意所在。其中包括章卷安排上所反映出的價值安排、功過標舉背後所反映的道德內涵等等。突顯其編纂功過格所反映出的道德價值規範與禮儀指導功能,可見在善惡內涵發微的拉距便是儒者用力之所在。相對於前一章《人譜》的嚴格規範性,當儒者面對教化民眾需求之時,原本在劉宗周《人譜》中所不能容忍的因果報應與論善積功思想,在《彙纂功過格》中能夠得到理解與認可。其原因或許並不只能從歧出的角度作判准,而應該放置於儒者「神道設教」的大脈絡下來檢視。最後有關《彙纂功過格》後續傳佈的討論,進一步討論到《彙纂功過格》與《立命功過格》、《功過格輯要》的傳承關係,反映了《彙纂功過格》在清初流傳的興盛情況。 第五章則進入功過格之多重內涵討論,本章從一後設的角度,來看待經轉化後「儒門功過格」的共通特質。在前面討論中,我們漸漸發現功過格之所以為儒者所接納、運用,乃在於其被賦予了多重層次的內涵。這些內涵特質往往有其各自的發展淵源,而能夠在功過格上有恰當的表現,此或許也正是功過格能彌補當時儒學不足之所在。而就本文來說,明末清初儒者對功過格的應用,便是儒學實踐性展現的其中之一面。從修身走向化民,一直是儒學思想體系中的必然。當面對化民的需求時,其賦與功過格的價值內涵勢必要作一定的調整以合民情。如此我們便能發現功過格在化民的表現上承繼了聖喻、官箴、鄉約、家禮等諸多傳統,其脈絡或許有所差異,但其教化於民的目標是一樣的,而如此集大成的功過格便是儒者用以化民實踐的依據。最後,不論是修身或化民,我們都看到功過格在其中的發揮。其原因一方面在於功過格提供明確的善惡標準、一方面促使奉行者具體自計善過。從這兩特點中,我們看到了功過格出現類似經典「規範性」的特質。正如我們在前面所論及的,儒者對於經典的推崇有很大成分在於經典所具有的「規範性」展現:儒者在嫻習經典的過程中,運用聖人之言以修身、以教民,此不僅是經典之學,也是實踐之學的展現。而功過格地位雖然不及傳統儒家經典的崇高,其卻展現出一種「類經典」的特質,成為儒者對己、對人展現「規範性」之依據。上述種種脈絡,成就了功過格文本的儒學化,為儒者所注意,而發揮了修身、化民之實踐特質。
14

由食譜資料探勘料理特徵樣式 / Mining Cuisine Patterns from Recipe Dataset

呂耀茹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基於健康理由,自己動手烹調料理,也帶動食譜社群網站的成長。雖然隨著Big Data議題受到注目,Data Mining在近年來相當熱門,然而針對食譜的巨量資料探勘與分析研究並不多。 本研究由網路擷取國外知名食譜網站Allrecipes.com、Food.com及Yummly.com的食譜資料,探勘世界主要料理的食材樣式與特性,包括料理口味、常用食材、特色食材、核心食材、食材搭配關係、料理間相似度與分群、及料理自動分類。 針對資料前處理,本論文提出結合食材詞庫並利用連通單元標籤演算法,提出解決食材同義詞的方法。為了探勘料理的食材樣式與特性,本研究透過網絡分析、關連規則、Phi, PMI等方法來探勘分析各種料理的特色食材、核心食材與食材搭配樣式。此外,本論文依據料理食材之相似度,並結合階層式分群技術,有別於一般以地理位置來群聚各類料理。本論文也提出運用階層式分類技術,以根據食材來自動判斷食譜的料理種類。 透過食譜網站的大量的使用者產生資料,探勘分析世界各種料理的樣式與特性,將可了解各種料理的風格與特色,進而應用在食譜網站的資料管理與查詢。
15

從音韻學窺探六朝隋唐詩律理論之起源 / The Origins of Theories of Versificat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蕭, 振豪 23 March 2015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18711号 / 文博第669号 / 新制||文||613(附属図書館) / 31662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平田 昌司, 教授 木津 祐子, 准教授 緑川 英樹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16

對於高維度資料進行特徵選取-應用於分類蛋白質質譜儀資料

黃仁澤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的腫瘤指標篩檢方法,往往靈敏度、普及度及特異性有限,無法得到正確、即時的診斷結果。現今癌症的研究,則透過蛋白質體學經由光譜及影像觀察癌症不同時期的蛋白質表現變化,期望未來得以發展較佳之診斷工具。本研究中主要針對兩組攝護腺癌症病人之蛋白質質譜資料,此資料應用蛋白質晶片與表面強化雷射解吸電離飛行質譜技術(SELDI-TOF-MS)收集而來。我們的研究目的在於從大量的蛋白質特徵中篩選出一群有助於分類的蛋白質特徵變數。我們提出以最小分錯率特徵選取法與最小p值( 檢定、Kruskal-Wallis檢定)特徵選取法進行初步特徵辨識度排序以及選取,並進一步發展出k-mean萃取法、最大相關係數萃取法與判定係數萃取法以改善變數間嚴重的共線性問題。我們利用支援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方法進行分類並評估分類效果,在不同的分類目的下萃取有助於辨識的蛋白質特徵,以決定最佳特徵集合。研究發現運用最小分錯率特徵選取法與最小p值分錯率特徵選取法,輔以判定係數萃取法,在各分類目的下皆有良好表現,為較佳的特徵選取方式。
17

清代儒學系譜之建構──以江藩《漢學師承記》與《宋學淵源記》為範圍

張秋香, Chang, Chiu S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儒學發展到清代,可謂綜整前代,蓄積甚廣,但從學術史的角度而言,清代學術較少被關注其儒學發展的流變。清代學者頗具歷史意識,以及學術定位的觀點,於此江藩《漢學師承記》及《宋學淵源記》明顯表現出清儒思考本身學術定位的問題,嘗試建構清代儒學的學術架構尤為顯著,本文即以此為方向,在清代學術中,了解漢學與宋學雙軌並行,完成清代學術的歷史定位,建構出清代儒學完整的系譜架構,展現出清代儒學學術更為全面具體之脈絡思惟。本文論述的主軸,以江藩撰著《漢學師承記》及《宋學淵源記》二書為中心,以學術史觀點,循著學術流變的線索,切入清代學者宗主漢學與宋學的背景,以釐清其中二者之內涵,藉以提供理解清代經學發展的環節,有系統地建立起清代儒學系譜。再者以清儒本身的學術觀察為軸線,藉由系譜觀點,了解清儒傳承世系之關係,凸顯每一位經師之地位,及其師承與影響,最後呈現清代儒學學術之具體脈絡,展現清代學術之歷史定位。
18

線性維度縮減應用質譜儀資料之研究

陳柏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電腦科技進步、資料庫健全發展,使得處理大量資料的需求增加,因而發展出結合生物醫學與資訊統計兩大領域的生物資訊(Bio-informative)。這個新學門的特色在於資料量及資料變數的龐雜,但過多資料經常干擾資訊的篩選,甚至癱瘓資料分析,因此如何適當地縮減資料(Data Reduction)就變得必要。資料縮減常藉由維度縮減(Dimension Reduction)進行,其中常見的線性維度縮減方法首推主成份分析,屬於非監督式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的一種,而線性的監督式學習(Supervised Learning)方法則有SIR(Sliced Inverse Regression)、SAVE(Sliced Average Variance Estimate)及pHd(Principal Hessian Directions)。非監督式學習的主成份分析,主要在找出少數幾個維度而可以解釋代表自變數的變異程度,而監督式學習的SIR、SAVE及pHd則可以在縮減維度時,同時考量自變數跟應變數之間的關係,而找出可以解釋應變數的維度。 本研究為解決蛋白質質譜儀資料高維度的問題,將應用各種線性維度縮減方法,並分別使用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KNN(K-Nearest Neighbor)、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四種分類器,比較各維度縮減方法的分錯率高低,以交叉驗證(Cross Validation)比較維度縮減方法的優劣。研究發現在四種維度縮減方法中,PCA及SIR在各種分類器下都有較為穩定的分錯率,表現較為一致,但SAVE及pHd較不理想。我們也發現在不同的分類器下,PCA跟SIR兩者有不同表現,正確率較高的分類器(SVM與ANN)與PCA結合,而正確率較低的分類器(CART與KNN)與SIR結合,會有較佳的結果。另外,我們也嘗試整合分析(Meta Analysis),綜合幾種線性維度縮減方法,而提出邊際訓練效果法(Marginal Training Effect Method)與加權整合法(Meta Weighted Method),其中發現邊際訓練效果法若可以挑選出有效的維度,可以在不同分類器下提高整體模型,而加權整合法則確保在不同分類器下,讓其分類模型具有較為穩定的準確率;並提出相關係數重疊法(Overlap Correlation Method)來解決需要決定維度大小的問題。
19

使用Meta-Learning在蛋白質質譜資料特徵選取之探討 / Feature Selection via Meta-Learning on Proteomic Mass Spectrum Data

陳詩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癌症高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由於癌症初期病患接受適時治療的存活率較高,因此若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則可降低死亡率。本研究主要針對「表面強化雷射解析電離飛行質譜技術」(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 / 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SELDI-TOF-MS)所蒐集而來的攝護腺癌症蛋白質質譜之事前處理資料進行分析。目的是希望藉由Meta-Learning的方式結合分類器,並以逐步特徵選取之,期望以較少且具代表的特徵變數將資料分類,以達到較高的正確率。本文利用正確率決定逐步特徵選取時變數加入的順序,並進一步以Elastic Net與判定係數作為特徵變數排序依據,以改善變數間共線性高的問題。並且考慮投票法(多數表決法與權重投票法)以及串聯法(cascading):多個分類器串聯與單一分類器串聯。研究發現,以判定係數刪選特徵變數加入的先後順序並以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串聯的特徵選取結果在各分類下皆有良好表現,為較佳的特徵選取方式。 關鍵字:特徵選取、串聯法、蛋白質質譜、meta-learning、支持向量機
20

台灣家族檔案公部門蒐藏及管理之研究 / A Study of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of Family Records in Taiwan

劉美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家族檔案最重要的功能除了提供後世子孫瞭解先人生活的歷史紀錄外,也是追本溯源的重要來源之一。由追溯家族史之風,呈現家族檔案之重要性,以及家族檔案在建構家族歷史時,發揮其最大功效。家族檔案與家族史兩者息息相關,在今日重視臺灣家族史發展的同時,若能具備完整的家族檔案,對於追溯家族歷史必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完善的家族檔案,不僅能夠真實反映家族的歷史紀錄,並能提供後世子孫瞭解前人過去的生活方式及生命歷程。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與「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主要訪談對象包括: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國立臺灣博物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宜蘭縣史館六所單位,以瞭解家族檔案蒐藏情況。藉由此六個單位蒐藏家族檔案情況,以瞭解目前國內家族檔案管理現況,並分析國內家族檔案相關典藏單位對於家族檔案管理之見解。 根據實際訪談的結果,提出結論如下:一、各蒐藏單位對於「家族檔案」認知及定義不一;二、各蒐藏單位蒐藏內容以古文書及族譜為主;三、各單位蒐藏之古文書及族譜資料多有重複現象;四、各單位蒐藏方式不甚相同;五、家族檔案使用者多為學術研究居多;六、家族檔案蒐藏價值以多面向作為考量。 針對前述研究結果提出七項建議:一、儘速制定家族檔案管理之法源依據;二、釐清家族檔案定義及範圍;三、採行集中或分散式家族檔案管理模式;四、建置全國性家族檔案檢索目錄機制;五、建立全民家族檔案意識;六、建立蒐藏家族檔案特色館;七、積極推動公共圖書館蒐藏地方文獻及服務的功能。 / Family records are not only a historical resource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lives before them, but also an essential way to trace back their origins. Investigating family histor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nowadays. Family records, closely related to family histories, are playing a crucial role when structuring family histories.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family histories is put emphasis on. Tracing back one’s family histories will be much easier and more efficient if family records are complete. Complete family records include genuinely reflecting a family’s history records and also providing a resource of past lives to pass on to later generations.   This research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management of family records. Two methods are adopted, ‘individual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 Six institutes are studied, including, 1.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AcademiaSinica, 2. Taiwan Historica, 3. Taipei City Archives, 4. National Taiwan Library, 5.National Taiwan Museum, 6. Institute of Yilan County History. By investigating the collection in the six institutes, an idea of how family records are assorted in Taiwan will be obtained. The results also show different viewpoints that each institute holds when managing family records. The conclusion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ctual interviews is as following: 1. Each institute holds a different view on defining ‘family records’. 2. The collections in the six institutes are mainly old English and family trees. 3. Overlaps frequently occur between institutes. 4. The adopted methods are not the same. 5. Family records are mostly used for the purpose of academic researches. 6. Family records are collected with diverse values. In response to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uggestions are stated as follows: 1. Set up regulations to manage family records as soon as possible. 2. Make clear the definition and the scope of family records. 3. Manage family records with the methods of either centralization or decentralization. 4. Create national wide catalogues. 5.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family records. 6. Establish characteristics galleries where store family records. 7. Encourage public libraries to include collections of local cultural document and service.

Page generated in 0.016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