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9
  • 5
  • 2
  • 1
  • Tagged with
  • 17
  • 17
  • 5
  • 5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明代道教正一派之研究

莊宏誼, ZHUANG, HO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教為中國固有的宗教,影響人民生活甚深且鉅,道教史的研究,對瞭解中國社會有 重大的意義。正一派乃道教派別中,歷史最悠久。最重要的一派,創始於漢末祖天師 張道陵,流傳至今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本論文以探討明 代道教正一派文主題,乃因明代帝王之禮遇,封天師掌天下道教事,為道教之領袖, 使正一派勢力達到鼎盛時期。研究明代正一派,為瞭解其教派發展的主要關鍵。 本論文共一冊,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正一派名稱的由來、演變,及解釋「天師」的意義,並概述正一派 在明以前的歷史。 第二章正一派之天師。分四節討論天師在明代的地位、事蹟及其傳承等問題。第一節 天師的封號,第二節天師的行誼,第三節天師的傳承,第四節帝王之禮遇。 第三章正一派宮觀與道眾。共三節,分別討論明代正一派宮觀的修建與經濟,及道眾 的活動。第一節正一派之宮觀,第二節正一派之道士,第三節正一派之道官。 第四章正一派之符籙齋醮。分三節,解釋正一派符籙與齋醮的意義、演變,及其在明 代之情形。第一節釋正一派之符籙,第二節釋正一派之齋醮,第三節明諸帝與正一派 之齋醮。 第五章結論。 本文共約十餘萬言,另附錄各種圖、表與徵引書目。
2

六朝道教上清經派存思法研究

張超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教教派雖自東漢即已出現,但教派與教理的創發卻主要在六朝時期,六朝之後即不斷地因襲著這樣的傳統,一直至宋元全真內丹學的興起才又開啟另一波教理的發展。所以多數的道教研究即以六朝為始,本論文即是如此。簡單地說,本論文的研究是以六朝上清經派中所提倡的存思法為核心,討論上清教徒對於世界與個人生命的看法,包括宇宙觀、人觀以及修法。   在宇宙觀的部分,主要討論宇宙的根源、宇宙的化生以及六朝時的末世意識:末世意識是存思修法進行時的背景情境;而宇宙的本源與化生則是存思法的依據。   在人的部分,同樣是以末世與修法問題意識底下,由生成論出發,討論人身中善與惡、生與死的力量。基本上可以作為上清教徒的人觀認識,但更為重要的是,人是操作存思法的主體,所以存思法的內容與人的身體與身神有著密切的關係,必須對人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掌握存思法。   修法的部分包括形式研究與類型研究。形式研究希望能儘量地恢復當時上清修行的過程,也是補充部分修法簡略敘述的不足,使修法更為具體完整。類型研究則是透過對修法資料的整理與歸納,並配合教理而對修法所作的分類。大致上可以分為通神、記名、辟邪、固真四類,其中的辟邪、固真即與個人以及宇宙中的正邪力量相應。   簡單地說,存思法是一種透過內在想像所進行的儀式行為,在這些儀式的背後蘊含著完整的神話與教理思想,本文即透過存思法而探究這些神話思想。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理論架構 一、末世意識與生命本質的思考 二、「本質□失落□重建□回歸」的歷程 三、修養理論的提出 四、問題點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素材與前人研究成果 一、研究素材 二、前人研究成果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宇宙論與末世情境 第一節 宇宙圖式 一、宇宙論述的歷史脈絡 二、末世論下的上清經派宇宙圖式 第二節 真靈、經典、宮府及其解救論意義 一、真靈 二、經典 三、諸天宮府 第三章 生成、罪穢與身神 第一節 生成論 一、生成的過程 二、尊神的生成意義與符籍的功能 第二節 胞結、尸鬼與魂魄 一、六天故氣的生成環境 二、胞胎結節 三、尸氣、尸鬼 四、魂魄 第三節 尊神與形軀 一、以尊神為主的身體論述 二、三元結構的尊神分布 三、以上元結構為主的身神 四、混合變化而成的尊神 第四章 修法的形式結構:入室-存思 第一節 靜室構造與入室儀軌 一、入室的時間 二、入室前的準備:法服、沐浴清齋 三、靜室的構造 四、入室儀軌 第二節 與存思配套的儀式行為 一、叩齒 二、咽液 三、禮祝 四、「叩齒□禮祝□叩齒□咽氣(液)」的次序 第五章 修法的類型與內容 第一節 通神:連繫宇宙的本體之一 一、專誠 二、啟願 三、隱朝上真 第二節 記名:連繫宇宙本體之二 一、運度天關 二、投簡記名 第三節 辟邪:抗拒生命中的負面力量 一、辟邪殺鬼 二、安鎮魂魄 三、胞胎解結 四、除罪削簡 五、解災度厄 第四節 固真:增強生命中的正面力量 一、存神煉形 二、混合變化 三、呼引日月 第六章 結論 一、關於宇宙論述 二、關於人的論述 三、關於存思法的論述 上清存思法研究資料彙編 附錄一:上清存思修法──時間篇 附錄二:「〈天師告南嶽夫人口訣入靜法〉研究」 附錄三:上清存思修法──目錄篇 附錄四:上清存思修法──內容篇 附錄五:上清存思修法類型表 引用書目
3

道曲之音樂文學性研究—以台灣靈寶派金籙科儀為對象 / Music Literature Research Of Taoist

葉伊雯, Yeh,I 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的主旨,在於以「台灣靈寶派金籙科儀」為主,以道教的文史背景為輔,將科儀舉行的儀式與內容加以分析梳理。並以探討文獻,分析歸納科儀內容等方式,將金籙科儀之唱詞做比較與整理。以期做出一篇可以結合道曲之文學性與音樂性之研究論文。 目前在中國文學史的相關著作中,較少與道教科儀內容相關的論述,而道教科儀的內容文字,深邃典雅、引經據典、體裁形式多變化,實為值得探討的一個環節。科儀唱詞有類似詩體的整齊句,也有類似詞曲且可吟唱的長短句,也可見許多詞藻華麗,類似駢體的四六文。本論文對科儀唱詞做分析比較,道教科儀的唱詞有不同的呈現方式,有配樂吟唱的部分,也有以科介動作與說白呈現的部分,本論文分析其文學性,包括唱詞之源流與流傳、引用典故、文學體裁等。 對於不同版本科儀書蒐錄之科儀唱詞,加以整理比對,在字詞有不同之處,不以傳鈔錯誤或訛誤來論,而是用符合道教觀點之面向,分析不同版本科儀書中,科儀唱詞遣詞用字的差異,以更宏觀的想法詮釋科儀唱詞。
4

全真七子傳記及其小說化研究

溫睿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七部七真傳記──《金蓮正宗記》、《七真年譜》、《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七真祖師列仙傳》、《七真因果傳》與《金蓮仙史》為文本,從敘事理論的角度探討七真傳記的小說化現象,並且研究此類宗教性文本在小說化之後呈現出的宗教義理以及社會、文化意涵。此類道教出身修行傳作品具有完整的「下降-上昇」結構,以傳述傳主的人間修行過程來闡釋道教「度脫」的概念。在正常與非常時空、身份的出入下,傳主透過受度與度人,完成超凡入聖的俗世願望,以及進入宗教人共同嚮往的神話世界。
5

系譜、教法及其整合:東晉南朝道教上清經派的基礎研究

張超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若以天師道作為道教發展的開端,其教團式的組織形態特別重視一種橫向式的連結,透過命籍、道誡或道籙的形式穩固宗教組織。這樣的宗教形態易令當政者產生威脅感,因此很快便遭瓦解。天師道傳到南方之後與江南方士傳統接觸,因此有了新發展。方士傳統特別重視具有天文性質的經典,並採行秘密的傳經授訣儀式。如同中國古代醫學的傳授情形那樣,方士傳統也是依靠「傳授活動」,使其傳統得以延續、發展。相較於天師道的教團形態,上清內傳所呈現的宗教形態更接近於重視經典傳授的方士傳統。內傳這種由弟子為其師立傳,並且詳附入門修行方法的特殊文類,明顯具有建立傳承系譜、提供歷史教育以及作為修行教材的多種功能。上清經派在新興階段運用多種這類傳記作為宣教教材,可以說上清經派便是這些不同的傳承系譜匯整而成的結果。本文旨在分析三種確定在東晉中期成書的上清內傳,深入了解其中所欲建立的傳承系譜、各自系譜根植於何種宗教傳統,以及宣揚何等教法。而且,上清內傳所記述的傳授活動不只在於建立自身的傳承系譜,同時也在傳授經訣的過程,推動經法的發展。這個部分,本文即以三部內傳中分別具有關鍵地位的「三一之道」、《玄真經訣》、「《大洞》口訣」作為案例,討論其中的經法發展過程。   隨著六朝時期不同宗教傳統的競爭,道教經法不斷發展。上清諸傳所提供的經題與經群概念,成為崇奉者發展、整備經教的重要依據。隨著經法的發展,內傳所提供的宗教形態已經無法滿足當時的環境與需求。上清崇奉者轉而運用科律統合這些新舊經教,甚至為了能夠拓展宗教勢力,而為入世的奉道者設計一種異於內傳所述但卻符合當時需求的奉道法門。隨著新法門的提倡,更加速了宗教型態的轉變。亦即,本文主要關注兩種與傳統活動相關的文類──內傳與科律,藉以討論傳授活動在道教發展過程所發揮的作用。對於一個傳統的建立與維繫來說,傳授無疑是其中至為重要的運作機制,道教所採行的秘傳主義在這方面更能發揮其功效;但是本研究也顯示,傳授活動同樣也是舊經法在面對新環境時能夠不斷自我調整、隨時保持彈性的重要機制。為了適應環境而在傳授的過程所做的調整,便成為推動該傳統發展的重要因素。
6

唐代道教関係石刻史料の研究

神塚, 淑子 03 1900 (has links)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 研究種目:基盤研究(C) 課題番号:15520038 研究代表者:神塚 淑子 研究期間:2003-2005年度
7

《綠野仙蹤》一書中所呈現的末世觀研究

林慧青, Lin, Hui-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小說之中涉及「末世」與「濟度」主題的就被稱為「末世濟度」類型小說,所以並不限於「神魔」小說,而是包括其他各種的題材。但小說的內容若只觸及人間亂象,只能說是以亂世為背景的小說;因為在道教的「末世濟度」觀中,「濟度」是一個不可抽離的核心觀念,所以「末世濟度」類型小說就必須同時含有「末世」與「濟度」兩個主題,作品中必須具有神秘力量的授權,才能稱之為「末世濟度」類型小說,否則只能說是豪俠小說罷了。「末世」這個主題出現在眾多的明清小說之中,為了能正確地看待這些作品,本文決定以道教的「末世濟度」觀為切入點,重新分析清人李百川的《綠野仙蹤》,希望能賦予本書新的價值,也為其在小說史上尋得正確的定位。 《綠野仙蹤》的版本大致分為百回抄本與八十回刻本兩種,因為百回抄本中保留了較多的道教末世思想,所以本文主要是以百回本為研究的對象,為了便於了解道教的末世觀,本文在第三章中比較詳細地敘述道教的末世思想。 在神話敘事模式方面,本書將世界區分為人間與仙界兩個不同的空間,而以「末世」這一段共同的時間貫穿兩個世界。末世時的人間亂象橫生,除了朝綱不振、五倫失序,還有異於人類的精怪作祟;而仙界中的神仙亦有觸犯罪律的可能,犯了罪的神仙會被逐出仙界謫降於人間。末世時的人間存在了謫仙、精怪與凡人,三者的共同點是身負罪孽,所以不斷朝向劫數的一方沈淪,終至難逃一死。而救劫者的適時點化,給予知錯能改的凡人一條生路,也就是只要遵循正道鍥而不捨地修煉就可以獲得救度,終有一天可以成仙;但若故態復萌,就只有墮入劫數的深淵。成仙之後也不可忘了要繼續修道,否則又會因犯罪而謫凡,這就是書中所要表達的道教循環不已的宇宙觀。 在「末世與濟度」的主題方面,度人者的首要任務是度脫仙才,只要是誠心向道者,無論是何種身分都能被度脫,只要潛心修道,也皆可成為神仙。此外,度人者還需執行替天行道的任務,以其「非常」的能力處理「正常」法律所無法約束的事件。度人者要度脫一個人,首先要試煉他有無道心,被度者因為在生活上出現困境,或是生命安全遭受威脅,因驚覺人生無常,所以決定出家修道,這是度人者利用災的告譴讓被度者從紅塵中醒悟。若是無法在現實生活中讓被度者醒悟,度人者就會利用夢境來點化他,也就是讓被度者在夢中享盡榮華富貴,再利用死亡的惡鏡頭讓其驚醒,使其切身感受到人生如夢的虛幻。 經過前述的分析之後,本文認為應該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將《綠野仙蹤》視為宗教文學的一部分;若再細分則屬於「超凡入聖型」的道教「末世濟度」類型小說。
8

白居易詩與釋道之關係

韓庭銀, HAN, TING-Y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在探討白居易詩與釋道思想之關係,並輔以白居易的生平事蹟及其對詩之認 識與主張 。 第一章:利用史料及白居易之詩文,簡述白居易之家世生平,著作與他對詩文之分類 。 第二章:此章探討白易對詩之認識與主張。 第三章:此章探討白易對佛教之態度及其佛教修養。 第四章:此章探討白易對老莊思想之研究及道教之實行。 第五章:此章分各家對白居易詩之論斷及作者對白居易內心世界之探討以此並作結論 。
9

信仰與寺廟傳統 --台灣民間信仰功利性質之研究-- / Faith and Temple Tradition, Researching the Utilitarian Nature of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

Graham,Fabian C.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primary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r religion and culture in Taiwan. The influences of major religions and schools of thought including ancestor worship, Confucian morality, Sinicized Buddhism, religious Taoism, and Animism, and the traditions and rituals associated with them have all contributed to the structure of popular religious practices in Taiwan today. This thesis therefore approaches popular religion in Taiwan from both historic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First, a framework based on the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ies and popular religious practices that began in the Shang dynasty and evolved through social turbulence and religious transformation will be established. Then, employ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sis, field research conducted in four case study temples housing a selection of the most popular deities worshiped in Taiwan will be discussed. Including information from both surveys and key informant interviews, this thesis aims to show how popular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s of a utilitarian nature. The historic framework will then be applied to contemporary religious practice in Taiwan, to explain how both historical factors and the evolution of popular religion has created a religiously tolerant and socially cohesive society. Of key interest to this thesis is religious divination, both due to its prevalence in popular religious culture, and its inherent utilitarian qu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aforementioned analysis, the dual phenomenon of finding deities from different traditions housed side by side in a single temple, and traditional aspects of popular religion being perceived as elements of cultural will be accounted for in both historic and current social contexts. Key words: Ancestor worship, Family cult, Confucianism, Taoism, Buddhism, Popular Religion, Deities, Utilitarian, Divination
10

葛洪道《抱朴子.內篇》道教思想研究

金相哲, JIN,XIANG-ZH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教的形成包融原始宗教信仰巫術、黃老之學、神仙方術等,為中國民間廣泛信仰的宗教,亦即中國的三大宗教之一。在東漢末葉,張道陵倡導五斗米教,這就是道教的開端,而其理論體系仍不盡周全。此后魏伯陽雖著成《參同契》,假借爻象論述作丹之意,而其辭意晦奧,常人不易明曉。直到葛洪之出,才將自古流傳的延命養生之說、丹藥煉制之方、卻禍祛邪之法及神仙等各種方法,做一綜合性、系統的整理,著成《抱樸子內篇》之后,道教才能成為一具備理論體系的宗教。本論文為了解道教這個理論化過程,便選擇葛洪《抱樸子內篇》一書,研究其主要思想和理論基礎。 本論文為了深入葛洪道教思想的結構和其理論根據的來源,在資料上,不僅考究葛洪的其他著作,并且又溯源其前時代,并及於同時代較重要具有代表性學者的著作,加以比較。借以了解葛洪道教思想的淵源,及其本身的理論特色。本論文約九萬字,共分九章探討,其重點在於道論、氣論、神仙養生論、鬼神法術論。在道論上,葛洪本著老子的宗旨,以道為宇宙萬物萬事之本源,又繼承揚雄、王弼、何晏及郭象等的玄學風氣,進而以「玄」解釋「道」的微妙莫測,乃合稱為「玄道」。在氣論上,他綜合《管子》、《黃帝內經》、王充及《太平經》等之元氣學說,進一步綜合為其理論基礎的氣化思想。基於修煉的方法,他將這個氣化論擴大應用於長生不老之養生術中,提出能以服丹及行氣、導引、實精等內、外丹法成仙的見解。在神仙養生論上,他不僅確信神仙的存在,并且對神仙懷有能修學而成的信念。於是,他一生為了實現這個成仙的願望,不但盡力搜集和整理自古流傳的各種煉丹術及吐納、導引、寶精等內丹術書籍,而且又尋求且提出其成仙的實踐方法。他雖然提出各種養生術,但一貫堅持其金丹道派的立場,以服食丹藥為成仙之最佳途徑。關於神仙思想的來源,一般都認為是從戰國時代齊國(即山東半島地域)開始流傳的。本論文運用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中國古神話早有不死的信仰,影響及后來的神仙思想,這些神仙思想乃成為葛洪思想的骨架。在鬼神法術論上,「鬼」字原指為死亡祖先的形象;「神」字則原指為天上神聖、靈妙不可知解的現象,例如日、月、星、閃電光等等。而后來兩個字逐漸成為一個複合辭, 意謂天神、地祇、人鬼等。本論文據甲骨文的既載, 發現鬼神二字都在殷商時代已由這些原義脫離轉意為稍有畏忌、嫌惡的概念。到葛洪之時,鬼神更多含有邪惡之意。他有鑑於魏惡時期漫衍的鬼神精怪之風,而提出存思、文字、名字、經圖、氣功及法器等的法術,有關剋治鬼神的這些法術亦成為其長生不老方法之一。總之,葛洪的道教思想體系完備,是前此神仙道教學說的集大成,也對后來道教的發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影響深遠,故為兩晉道教教理史的要籍。

Page generated in 0.0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