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
  • 8
  • Tagged with
  • 8
  • 8
  • 5
  • 5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劉基生平及其郁離子之研究

葉惠蘭, YE, HUI-L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約十二萬字,止一冊旨在透過劉基生平事蹟之考察,並以其詩文為史料,以探 究其出處心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先述蒙元入主迄有明代興之時代背景, 其次說明研究動機及論文架構。第二、三章為劉基之生平,考察劉基畢生現實情事, 以元明之際為斷,分列上下二章,並析辨其元明代表作品,以見其先後心境。上章先 述其鄉里先世、次為泰和順遂之早年、次為元末徘徊仕隱時期;下章首先考察其出輔 朱明之緣由,次述其佐命開國生涯,次為其韜晦隱忍之晚年及其卒因之考察。以上二 章為本論文之主體。第四章郁離子之研究,別舉郁離子,以見其宇宙天人思想,及其 法先王、以民為本之政治抱負,由此末竟之志業以映照前二、三章之現實遭遇也,全 章別為撰述動機及其形式、內容類析、思想探究三節。第五章結論,總述前文,以見 其元明心境之異同,並論其苦心用世、善為忠者之特質。至愉後世諸多附託凸顯之形 像,亦加以比較釐釋。
2

明代道教正一派之研究

莊宏誼, ZHUANG, HO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道教為中國固有的宗教,影響人民生活甚深且鉅,道教史的研究,對瞭解中國社會有 重大的意義。正一派乃道教派別中,歷史最悠久。最重要的一派,創始於漢末祖天師 張道陵,流傳至今六十四代天師張源先,已有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本論文以探討明 代道教正一派文主題,乃因明代帝王之禮遇,封天師掌天下道教事,為道教之領袖, 使正一派勢力達到鼎盛時期。研究明代正一派,為瞭解其教派發展的主要關鍵。 本論文共一冊,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正一派名稱的由來、演變,及解釋「天師」的意義,並概述正一派 在明以前的歷史。 第二章正一派之天師。分四節討論天師在明代的地位、事蹟及其傳承等問題。第一節 天師的封號,第二節天師的行誼,第三節天師的傳承,第四節帝王之禮遇。 第三章正一派宮觀與道眾。共三節,分別討論明代正一派宮觀的修建與經濟,及道眾 的活動。第一節正一派之宮觀,第二節正一派之道士,第三節正一派之道官。 第四章正一派之符籙齋醮。分三節,解釋正一派符籙與齋醮的意義、演變,及其在明 代之情形。第一節釋正一派之符籙,第二節釋正一派之齋醮,第三節明諸帝與正一派 之齋醮。 第五章結論。 本文共約十餘萬言,另附錄各種圖、表與徵引書目。
3

明代宦官研究

蔡慶順, Cai, Zing S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4

復社與晚明學風

劉莞莞, LIU, WAN-W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九萬字,分六章,其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簡述明末文社之踵與及東林黨在政治上之挫敗,以說明復社崛起 之背景。 第二章,「復社之成立及其重要人物」,探究復社之本源─應社,敘述復社成立之經 過,包括宗旨及組織,而簡介社事之主盟與重要人物。 第三章,「復社與崇禎弦光朝之黨爭」,此章言復社由一會文結社之士人集團,而至 名動天下,操持選政,終引起妒恨,在政治上,先後與溫體仁,阮大鋮等掌權派抗爭 之經過。 第四章,「復社之學術與晚明學風」,論述其興復古學之理想,由經學、史學、文學 及實用之學以見之,並略述明學風之梗概。 第五章,「明亡之際復社人物之動向與晚明士節」,分類說明其進退出處,以見其節 操,並略論晚明士節。 第六章,「結論」,評述復社之理想與價值,並論述其與晚明學風之關係
5

哈密政權研究(十四世紀中葉∼十七世紀中葉) / A Research of Qamul kingdom (form the Middle 14th cent. to the t.)

鄭詠立, Cheng Yung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哈密(Qamul)地區位天山山脈東段內,自古即是東西交通路線上的 重要據點,也是定居性的農業民族與移動性的游牧民族重疊的活動區。十 四世紀中葉,其東方的中原朝廷元朝為明朝所取代,但明朝的擴張則受制 於北元的牽制;其西方的東察合台汗國內部各地方政治勢力分立,無法形 凝具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故蒙裔宗室肅王忽納失里於洪武二十三年得 盤據在哈密地區正式形成「哈密政權」。哈密政權建立後,不斷地周旋於 周圍各大勢力之間。永樂四年明朝將哈密政權納入其羈縻衛所的體系之中 ;嘉靖八年,以吐魯番政權為首的東察合台汗國奪得哈密地區,哈密政權 在失去其真實的國家領域後,亦為其國祚劃上休止符。本文即在研究哈密 政權的如何形成、持續與覆亡的過程。
6

元明清戲曲小說中之伍子胥

童宏民, TONG, HONG-M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文長約十二萬字左右。所分章節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及範圍。 第二章戲曲資料中之伍子胥:下分五節,探討戲文,雜劇、傳奇、皮黃劇本中與伍子 胥有關的故事傳說。 第三章小說資料中之伍子胥:下分六節,探討列國志傳、新列國志與東周列國志、十 八國臨潼鬥寶鼓詞、吳越春秋鼓詞、禪魚寺大鼓書等小說記載中與伍子胥有關的故事 傳說。 第四章戲曲小說的互相借述:探討伍子胥故事傳說,戲曲、小說互相借述的情形。 第五章伍子胥在戲曲小說中的形象:探討伍子胥在戲曲、小說中所表現出的形象,諸 如情性本質、奮鬥歷程•••等並及民間傳講其事 時的偏好。 第六章結論:綜述研究之所得。
7

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

雷飛龍, Lei, Fei-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臣下敢在君主深惡痛絕之下結黨爭權,君主的領導方法或能力,一定有所欠缺,縱使英明強幹的君主,如其在重大問題上遲疑不決,或已決定而又起動搖,臣下即可能結黨相爭,如果君主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利用臣下的對立,以維護君權,也可能引起黨爭;如果君主不能明斷,則君主已失其定分止爭的作用。臣下為求取勝利,自不免結黨以爭,如果君權已經旁落,則君主為求收回權力、或臣僚中之不滿於竊取權力者,亦將結黨以爭,漢、唐、宋、明各代的黨爭無不如此。 故就東漢、中唐、北宋、晚明等黨爭的形成原因來說,均難謂為出於某一單純原因而係由於各種因素的湊合,例如東漢黨爭的形成,君權旁落與取士制度關係取大,仕途壅塞則其助力,中唐牛李黨爭的形成,政策的不同,取士制度,均為主要原因,而君主所採「分而治之」的手段,君不明斷,仕途壅塞,均有助力,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及其反對者的鬥爭,主因即在學術政策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君主的領導方式,亦有重要關係,晚明黨爭的發生,君主的領導無方最為重要原因,品性、地域的不同, 仕途的壅塞,取士制度等,均有關係。 最後我們認為朋黨的形成,一般都是出於「弱者」意識,所謂弱者,亦即自認其利益未被照顧或未被妥善照顧的人,這種人往往構成一個「不滿的利益集團」,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不滿的利益集團」存在,即可能出現朋黨。
8

坑冶競利──明代的礦政、礦盜與地域社會 / Digging for profit: mining policy, mine pilfering, and local society in Ming China

唐立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明代礦業是中國礦業發展興衰成敗的關鍵期,在物質文化、商品經濟帶動下,此時各界都對工業原料的獲取感到興趣,明代官方與民間也不例外,官方政策無論是封禁或鼓勵開採,著眼點都是在確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礦利之權;而民間開採風氣亦屢禁不絕,亦即官民均在坑冶中進行活動,形同「坑冶競利」的較勁現象。 明代礦政發展可分三期觀察:(1)明初洪武至宣德年間(1368-1435)是明代礦業穩定發展期。朱元璋立國主張謹慎發展銅鐵開採事業,嚴禁金銀等貴重金屬的開採,但繼任者明成祖朱棣則支持開採弛禁,積極推動開礦事業,因此明代放寬對鐵冶開採的限制,不過對於金銀等貴重金屬開採則出現爭論,時開時禁,反倒成為明代礦業政策中最為鮮明的特色。(2)明正統至萬曆年間(1436-1620)是礦法與礦課調整時期。自明英宗朱祈鎮即位後,政府嚴格加強礦政管理,發布禁約,犯者即調軍剿捕,直到萬曆朝中期,官方還陸續針對《大明律》所欠缺的礦法,修改金銀銅錫等礦法條例細則,以因應社會的變遷。為求開礦增課,官方對於民間的非法採冶活動作了讓步,並改變明初定額課徵的規定,實施官三民七或官四民六的抽分制。但因皇室財政相當倚重礦銀收入,部分地區被強制改採官民對半抽分制,或實施「包派」、「包砂」、「包課」等名目不一的礦稅制度,弊端層出不窮,反而得不償失。(3)明天啟至崇禎年間(1621-1644)是封礦與開採弛禁時期。受到萬曆朝礦稅使事件影響,後來朝野各界均不主張開礦,但晚明財政的危機、邊鎮軍餉匱乏,急需鑄造錢幣礦料等因素,促使朝廷逐漸放寬採礦禁令,進而同意各地擴大開採貴重礦物,並翻譯頒布《坤輿格致》等礦書。 帶給明代礦政最致命的傷害,莫過於「礦盜」的活躍。自明初起,有關當局欲傾全力去圍堵防範,可是官方以暴制暴的鎮壓方式,反倒促成葉宗留等礦徒公開稱王造反,成為明代最為眾人所知的礦盜事件。為了穩定礦區生產與秩序,中央曾特派戶部官員、內臣與錦衣衛特使,以及巡按監察御史等專人留駐礦區監督;地方則派有按察僉事、副使、布政使參議等巡視礦場官員;軍事層級上又派任都指揮僉事管理礦區治安,並在礦場附近留有衛所、民兵戍守。 採礦所得誘惑甚高,礦冶業的蓬勃,多少也衝擊到地方社會的常態秩序。明代中期以後,原在浙江、福建交界等地活動的礦徒,逐漸轉往南直隸、浙江、江西交界等地發展;也有一些江西、福建等地的流民,因人口壓力下的生存競爭,陸續進入福建、江西、廣東交界,在粵東山區內進行季節性的採冶工作,形成獨特的地域社會。由於礦徒事件與倡亂區域明顯擴大,官方遂將地方礦政事權漸歸督撫來統籌管理,嚴格執行禁令,並且還特設總督處理浙直江西軍務事,以統攝三省礦防軍兵,清查轄區所有的礦場地點,以阻絕礦徒的活動。 另一方面,礦防兵力主要是借重地方民兵,甚至還招撫礦徒入營效力,但這項招募礦兵、採行招撫的作法,也帶給地方社會負面的影響。在浙江義烏,地方十室九空,成為地方上的一大隱憂。在廣東惠州地區,招撫未能得宜,礦徒事件有增無減,顛覆日常的社會秩序,地方士民不滿官方政策,激發民間的地域認同,出現了類似《定氛外史》等關心地域的作品,進而強烈抵制官府地方行政區劃的變動。 明代的礦徒問題,始終未能妥善解決,地方社會自然不願配合政府的開礦政策。明代官民在坑冶間相互競利,卻兩敗俱傷,沒有一方是嬴家。礦務執行的爭議、開礦引發的恐慌、礦徒倡亂事件的不絕,最終都讓明代礦政畫下了休止符。

Page generated in 0.01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