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劉菁菁, LIU, JING-J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劉禹錫的文學研究︺,共八萬餘字,分七章十五節,探討劉禹錫的文學觀與
各類文學作品的特色:
第一章緒論:略述劉禹錫生平、文集流傳及天人、政治、佛教等思想。
第二章文學理論:由中唐文學觀念與劉禹錫作品中,瞭解他對文學的見解。
第三章流禹錫的古文:介紹他所作的多樣性及風格。
第四章劉禹錫的古近體詩:概述他所作古、近體詩的特點。由於這類詩作份量很多,
僅做概論性說明。
第五章劉禹錫的樂府詩:論述能反映邊陲風光及人民生活、在寫景敘事中仍不忘抒情
的劉禹錫樂府詩。
第六章劉禹錫的詞與賦:介紹興起於唐代的詞、僵化於唐代的賦在他作品中的特出表
現。
第七章評價:論述劉禹錫的文與詩詞,在當代及後世學者,對風格、形式、內容各方
面有褒有貶的評價。
|
2 |
唐朝與回紇聯軍之研究─以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為中心楊世權, Yang, Shi-Q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歷史事件之研究方式,依次安排唐回聯軍之淵源及其背景;唐回聯軍之建立
及其經過;唐回聯軍之意義及其影響;討論唐代安史之亂時期,唐朝與回紇聯軍的背
景、經過和影響。
第一章:唐回聯軍之淵源及其背景。首先探討安史亂前之唐回關係,以回紇依附唐朝
著手,排列史實,說明唐回聯軍之淵源;其次,以安史之亂為經,貫穿唐朝內外形勢
驟轉,其借兵于外夷之背景和需要。
第二章:唐回聯軍之建立及其經過。本章以唐肅宗聯結回紇之決策、回紇助唐之造因
二大關鍵,討論唐回聯軍之所以建立;並以漠北情勢的變化,推論歷次聯軍經過及演
變,俾為史上唐回聯軍作一整體性之解釋。
第三章:唐回聯軍之意義及其影響。內分二節,除剖析安史本質,以說明唐回聯軍乃
唐朝﹁以夷制夷﹂政策之運用外,並綜論聯軍對唐朝政治上、經濟上的影響。
|
3 |
唐代唯美詩之研究-以晚唐為探討對象朴柱邦, BU, ZHU-B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章文約一十八萬字,計六章,章下分節,如下:第壹章緒論分三節:一、「唯美詩
」一詞之名義詮釋。二、唐詩之演變及其派另。三、研究之動機與方法。第武章晚唐
唯美詩之時代背景分三節:一、晚唐政治局勢與社會風氣。二、晚唐文化、藝術環境
。三、晚唐文學之實際趨勢。第參章晚唐唯美詩發展之淵源分四節:一、六朝宮禮唯
美詩風之餘波。二、對盛唐各詩風之取舍匯集。三、師中唐韓孟形式主義而益工。四
、李員對晚唐唯美詩之啟示。第肆章晚唐唯美詩人及其作品風格分析分四節:一、杜
牧及其作品風格。二、李商隱及其作品風格。三、溫庭筠及其作品風格。四、韓偓及
其他詩人。第伍章晚唐唯美詩之幾個特色分三節:一、晚唐唯美詩之形象特色。二、
晚唐唯美詩之意境特色。三、晚唐唯美詩之典型-無題特。第陸章結論分二節:一、
晚唐唯美詩對後世之影響。二、文學發展上唯美詩之得失。附錄:參考書目。
|
4 |
范成大田園詩研究文寬洙, WEN, KUAN-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有十萬餘字,分為六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研究範圍及取材。第三節研究方法。昃
這篇論文的概要。
第二章田園詩的淵源。第一節陶淵明以前的田園詩。第二節陶淵明的田園詩。第三節
唐朝的田園詩。第四節北宋的田園詩。是范成大以前田女園詩的概況。
第三章范成大之生平。第一節傳略。第二節思想。第三節交遊。此為范成大田園詩的
外緣研究。
第四章范成大田園詩之內容分析。第一節吟詠農民疾苦的作品。第二節吟詠農事的作
品。第三節吟詠田園生活的作品。第四節吟詠田園景色的作品。第五節吟詠閒適逸趣
的作品。
第五章范成大田園詩的表現技巧分析。第一節用字技巧。第二節造句技巧。第三節聲
韻特色。以上兩章為范成大田園詩的內在研究。
第六章結論。第一節前人對范成大田園詩的評價。第二節范成大田園詩的特色。
|
5 |
原本玉篇引述唐以前舊本說文考異沈壹農, SHEN, YI-N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係以「原本玉篇」殘卷為對象,擇該書所引述「說文」與今傳「二徐本說文」
二者之間,正其是非,題曰:「原本玉篇引述唐以前舊本說文考異」。文都二十萬言
,本論析為七章,係以「原本玉篇」所存七卷作為區分,其前為緒論,其後乃結語。
所用「原本玉篇」之材料,乃日本「東方文化叢書第六」之複製本,不足者以羅振玉
及楊守敬刊本補足之,並輯入少數他書所存錄者;總存字二0九二字,所引述「說文
」者,凡一二六一條,引者八二一條,述者四四0條,其引「說文」之八二一條中,
與今「二徐本說文」相較而合者,唯二六0條耳,其異者達五六一條。考校之結果,
今「二徐本說文」是而「原本玉篇」非者,固亦有之,然今本誤者則佔絕大部份,可
見「原本玉篇」之可貴也。今「二徐本說文」之誤,就說解言:有形誤者、音誤者、
誤倒者、誤置者、誤羨者、竄入者、漏奪者;甚收字:有失數者、誤增者、誤合者、
誤分者、誤置部首者,亦有形體 謬者。而尤要者,則可知今「二徐本說文」亦有據
「原本玉篇」而改竄之痕跡也。
|
6 |
唐朝與吐蕃和親之研究馮藝超, FENG, YI-CH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壹冊,除前言外,計共六章十六節,約九萬言。旨在探究唐朝與吐蕃和親之原
因、經過,以及和親對雙方所造成之影響。前言部份,在闡明筆者之研究動機、研究
範圍及方法,並作內容簡介及預估研究效果。正文第一章「緒論」,就和親雙方對峙
勢之形成,及基於事實上之需要兩方面加以論析。第三、四章「文成、金城公主之和
親」,就和親契機陳述吐蕃請婚之經過,文成、金城兩公主入 前後之情形探討當時
之實際情況。第五章「唐蕃和親之效果與檢討」。就政治、文化、經濟、宗教以及其
他方面對唐蕃雙方之影響作評估。第六章「結論」,就全文作綜合性之總結,並對唐
朝與吐蕃和親之得失提出個人之看法。
|
7 |
詩佛王維之研究林桂香, Lin, Gui-X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討論王維詩與佛教的關係,可分兩條路線進行:一就王維本身與佛門接觸的情
形,探討王維的佛教思想及因而產生的影響,一就歷代詩史中王維地位升降的問題,
探討王維的悟禪與能詩間的關係,以及取得詩佛地位的過程,其要點可歸結於「詩的
純粹性」一義上,再由此義以探討王維詩風之特色。
首章論王維的生平傳略,次章為王維集之版本考,三章論王維之佛教思想,四章論王
維在中國詩史中的地位,五章論王維詩作之特色,最後則以結語扼要綜述本文之主要
觀點。
|
8 |
中共政權「維吾爾自治區」之研究陳嘉猷, Chen, Jia-Y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政治、經濟、文教為重點,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分析中共處理維族民族
問題的策略;於前言中簡略闡明歷史沿革以明淵源,於結論中比較漢、唐、元、清的
統治方式以見優劣。
第一章:概論,標示中共對維族處理政策、及其政、經、文效措施的綱領。
第二章:探討共黨處理民族問題的策略,以顯示中共處理維族問題,以蘇俄為樣版,
忽略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沿革。
第三章:探討中共在維族自治區的政治措施,顯示其仍重視黨團發展,而忽視民族之
融洽。
第四章:探討維族在區的經濟現況,以顯示中共仍採﹁頭重腳輕﹂盲目發展工業政策
,而忽視改善人民生活皂輕工業。
第五章:探討中共對維族的文教政策,闡明其語文政策仍以漢化為終結,而有法飲更
迭舉棋莫定的傾向。
|
9 |
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雷飛龍, Lei, Fei-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臣下敢在君主深惡痛絕之下結黨爭權,君主的領導方法或能力,一定有所欠缺,縱使英明強幹的君主,如其在重大問題上遲疑不決,或已決定而又起動搖,臣下即可能結黨相爭,如果君主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利用臣下的對立,以維護君權,也可能引起黨爭;如果君主不能明斷,則君主已失其定分止爭的作用。臣下為求取勝利,自不免結黨以爭,如果君權已經旁落,則君主為求收回權力、或臣僚中之不滿於竊取權力者,亦將結黨以爭,漢、唐、宋、明各代的黨爭無不如此。
故就東漢、中唐、北宋、晚明等黨爭的形成原因來說,均難謂為出於某一單純原因而係由於各種因素的湊合,例如東漢黨爭的形成,君權旁落與取士制度關係取大,仕途壅塞則其助力,中唐牛李黨爭的形成,政策的不同,取士制度,均為主要原因,而君主所採「分而治之」的手段,君不明斷,仕途壅塞,均有助力,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及其反對者的鬥爭,主因即在學術政策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君主的領導方式,亦有重要關係,晚明黨爭的發生,君主的領導無方最為重要原因,品性、地域的不同,
仕途的壅塞,取士制度等,均有關係。
最後我們認為朋黨的形成,一般都是出於「弱者」意識,所謂弱者,亦即自認其利益未被照顧或未被妥善照顧的人,這種人往往構成一個「不滿的利益集團」,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不滿的利益集團」存在,即可能出現朋黨。
|
Page generated in 0.017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