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仲長統及其思想之研究

李文獻, LI, WEN-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思想是客觀環境之反應,最能表現出時代之特色。仲長統生於漢末魏初大變動之社會 中,個性崢嶸獨特,思想精采而激烈,正是最佳之研究對象,可惜因著作佚失過鉅, 至今尚未有人做過全面之研究,今以其基本資料為基礎,仔細研閱,並就相關資料, 詳加比較,後參酌前賢研究之成果融貫薈萃,深識鑑奧。以仲長統所提出之問題與議 論為核心,尋繹其來龍詳審其主張,追究其去脈,試圖作總合之研究,期能彰顯其人 格與思想之偉大,瞭解其心靈生命之轉化與時代思想之特色。 本篇論文共分八章,研討內容如下: 第一章:敘論。略敘撰述之動機、方法與討論之範圍。 第二章:論述仲長統之姓氏、生卒年、歲數、學行、仕宦、交遊及性格特質;並敘明 其著作之成書、流傳與輯佚之情形。 第三章:分從政經環境、社會風氣、學術風尚等三方面,考察其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之謂也。 第四章:掌握以「人事為本,天道為末」之思想特質,論述其天道觀、天命說與歷史 觀之淵源與精神之所在。 第五章:分別從施政之原則、君主之作為、對現實政治之批評三方面探索其政治思想 精髓之所在。 第六章:論述仲長統對經濟、時俗、教育各方面之批評與建議。 第七章:從漢末自覺意識之形成,研究仲長統思想轉折之原因,展現其人生之歸宿。 第八章:結論。
2

顧藹吉隸辨之研究

河永三, HE, YUN-S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討論的重點,在於如下三點:(1)簡略地概述隸辨一書的體裁與內容,以期 作為研究漢代石刻文字及歷代石刻文字的基礎;(2)歸納整理隸辨所見漢代隸書形 形體變化,加以分析;(3)究明其字體變化的原因。本文共約十三萬字,分六章十 二節討論如下: 第一章:緒論。分為二節,敘述筆者的研究目的及方法,以及隸辨之概說。 第二章:共分為三節。論述隸辨體制的分析,即敘述隸辨之編排及釋字條例,再申述 顧南原訂正前人之 例。 第三章:共分為二節。論述隸辨所引用之典藉及碑目。 第四章:共分為三節。論述隸辨所見隸書形體之演變,歸納為繁化、簡化、更易之三 類。 第五章:共分為二節。論述究明於第四章所歸納整理出來的隸辨所見形體演變現象的 原因。 第六章:結論。
3

中共政權「維吾爾自治區」之研究

陳嘉猷, Chen, Jia-Y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政治、經濟、文教為重點,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分析中共處理維族民族 問題的策略;於前言中簡略闡明歷史沿革以明淵源,於結論中比較漢、唐、元、清的 統治方式以見優劣。 第一章:概論,標示中共對維族處理政策、及其政、經、文效措施的綱領。 第二章:探討共黨處理民族問題的策略,以顯示中共處理維族問題,以蘇俄為樣版, 忽略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沿革。 第三章:探討中共在維族自治區的政治措施,顯示其仍重視黨團發展,而忽視民族之 融洽。 第四章:探討維族在區的經濟現況,以顯示中共仍採﹁頭重腳輕﹂盲目發展工業政策 ,而忽視改善人民生活皂輕工業。 第五章:探討中共對維族的文教政策,闡明其語文政策仍以漢化為終結,而有法飲更 迭舉棋莫定的傾向。
4

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

雷飛龍, Lei, Fei-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臣下敢在君主深惡痛絕之下結黨爭權,君主的領導方法或能力,一定有所欠缺,縱使英明強幹的君主,如其在重大問題上遲疑不決,或已決定而又起動搖,臣下即可能結黨相爭,如果君主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利用臣下的對立,以維護君權,也可能引起黨爭;如果君主不能明斷,則君主已失其定分止爭的作用。臣下為求取勝利,自不免結黨以爭,如果君權已經旁落,則君主為求收回權力、或臣僚中之不滿於竊取權力者,亦將結黨以爭,漢、唐、宋、明各代的黨爭無不如此。 故就東漢、中唐、北宋、晚明等黨爭的形成原因來說,均難謂為出於某一單純原因而係由於各種因素的湊合,例如東漢黨爭的形成,君權旁落與取士制度關係取大,仕途壅塞則其助力,中唐牛李黨爭的形成,政策的不同,取士制度,均為主要原因,而君主所採「分而治之」的手段,君不明斷,仕途壅塞,均有助力,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及其反對者的鬥爭,主因即在學術政策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君主的領導方式,亦有重要關係,晚明黨爭的發生,君主的領導無方最為重要原因,品性、地域的不同, 仕途的壅塞,取士制度等,均有關係。 最後我們認為朋黨的形成,一般都是出於「弱者」意識,所謂弱者,亦即自認其利益未被照顧或未被妥善照顧的人,這種人往往構成一個「不滿的利益集團」,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不滿的利益集團」存在,即可能出現朋黨。

Page generated in 0.01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