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南宋遺民詠物詞研究

陳彩玲, CHEN, CA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詞體大成於兩宋,其中詠物類作品,亦因各方條件的配合,而得以繁盛。及至宋季, 詞體漸驅末流,形式唯美,內涵貧弱;詠物詞以其特重寫物工巧的創作型態,而仍得 以流行,此時詠物之作多尚典雅婉麗,以純粹詠物為多;然趙宋國祚結束後,繁華昇 平已逝去,國族淪覆的傷痛,深深地震撼遺民的心弦,而處於異族統治之下,滿腔故 國家山的思緒,須有所抒發,故承紹前風,仍致力於詠物創作,而實假藉詠物之外衣 ,以寓寄身世之感,宗國之念。而遺民詞人仍秉持原有的創作計巧與風尚;從事更深 沉的詠物創作,是以其作品,外在形式多典麗含蓄,而時有失之隱晦;內在寓寄,則 沉鬱深遠,隱約透露遺民的無限哀思,或謂是殘蟬哀鳴,而實為真性情之表現。是以 遺民詠物詞實有可觀之處。而宋末詞壇之未遽衰者,是遺民沉痛的表達心聲,作品內 涵得以充實,遂為宋詞綻放最後的光彩 本文一冊共分五章,茲略述各章大要於次: 第一章緒論。首先就遺民之涵義及南宋遺民的活動作一簡要說明;再說詠物詞之義界 作一限定;最後則敘寫本文研究動機及方向等等。期能為本文之研究,確立凡疇與標 的。 第二章遺民詠物詞之先導。即就詠物創作之傳統特性,歸納重點,扼要說明之,以見 詠物類作品的獨特之處;次則略說兩宋詠物詞興盛的因素,及概述北宋、南宋詠詞發 展、演變的情況,並各列舉詠物詞家數人及其作品之舉證;藉此以了解在遺民詠物闖 作之前,詠物詞發展的情況。 第三章遺民詠物詞之盛行。先就其時代背景作一分析,以見宋季之政治、社會的演變 ,及文學趨勢,此時代環境的變化,實深切地影響了遺民詠物詞的發展;故接著探討 遺民詠物詞於亡國前後的發展情況,而主要重心實在於入元之後的部分;再則概述遺 民詠物的方向,以略見其創作動機;最後則選列重要詠物詞家、並舉例其作品,說明 各家詠物之特色。 第四章遺民詠物詞之研析。即針對其詠物詞作一綜合討論,試就題材、寫物與寄興的 表現情況,及其與民族思想的關聯,分別舉例闡述之。 第五章結論。就遺民詠物於文學上之成就,做一簡要論評。 遺民詞人於此詞學末流之際,猶作一番極力掙扎,雖不免有所缺失,亦能深刻地表達 至真的情感,頗具時代意義。是以吾人除承認其缺失外,其成就亦應給予相當的肯定 。
2

朱熹之心性論

元鍾實, YUAN, ZHONG-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目的:宋明理學家特別重視內聖成德之學,內聖之工夫即在對性命天道之體悟, 以達到聖人之境界。其工夫理論之其礎乃心性論。本文即試圖闡發朱熹所論心性學說 及據此而展開之工夫理論。 研究文獻:本文所採取之資料來鴻,乃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包括續集、別集)、 四書集註、朱子遺書及其他朱熹之著作,以此為主要研究文獻。 研究方法:此可分二點加以說明。一為堅持實事求是之原則,從朱熹之實際思想出發 ,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另一是朱熹晚年之定論。宋黎靖德編輯朱子語類時, 將每一人記錄之語錄的年代都保存下來,故本文據語類所記錄之年代,採取朱熹晚年 之定論,以說明朱熹心性學說各概念之具體涵義及其義理間架。 研究內容及研究結果:第一章,朱熹生平與著作。本章重在記敘其思想發展之歷程, 並對其各種著作之緣起及內容加以介紹。第二章,朱熹心性論之淵源。此章就北宋理 學家有關心性之學說,略加說明,從而了解朱熹如何吸收、綜合他們之系統。第章, 朱熹心性論之基礎--理氣論。朱熹哲學以理與氣為中心展開,理與氣落實到人方面 ,便表現為性、心、情等人性問題。故此章就朱熹理氣論,加以申述,並藉此而了解 心、性、情之關係。第四章,朱熹論性。先敘述朱熹所論性之涵義,繼而分解其所分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關係。第五章,朱熹論心及其與性、情之關係。先述朱熹所論 心之涵義,繼而論其所分道心與人心之關係。最後,以「心統性情」說疏解心、性、 情三者之關係。第六章,朱熹心性論下之工夫論。工夫理論之目的,乃將氣質之性或 人心恢復於天地之性或道心。欲達此目標,則必通過窮理與居敬工夫。故此章論述朱 熹對窮理與居敬工夫之觀點。第七章,結論。透過上文之研討,以衡定朱熹之心性論 在其整個哲學上之地位及其與儒學之關係。
3

二程弟子研究

楊玉成, YANG, YU-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凡一冊,約二十萬字,分上下編。上編分二章,不分節,下編分三章十一節。主要內 容包括:上編,一為弟子述略,計百餘人。一為大事繫年,起北宋天聖九年,迄南宋 紹興二十三年,凡一二二年。下編思想研究,包括二主題:涵養與察識、窮理說、心 性論。資料來源除各家文集語錄外,復廣蒐散佚,稍為補亡。人物則以呂大臨、楊時 、謝良佐、胡安國為主,而兼及其餘。論述方式著重發展及比較,於各家思想必考明 其源流,參校其異同,以凸顯各家思想之特質,及思想史演進之過程,庶幾明瞭宋室 南渡前後,洛學發展之軌轍及概況。
4

漢唐宋明朋黨的形成原因

雷飛龍, Lei, Fei-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臣下敢在君主深惡痛絕之下結黨爭權,君主的領導方法或能力,一定有所欠缺,縱使英明強幹的君主,如其在重大問題上遲疑不決,或已決定而又起動搖,臣下即可能結黨相爭,如果君主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利用臣下的對立,以維護君權,也可能引起黨爭;如果君主不能明斷,則君主已失其定分止爭的作用。臣下為求取勝利,自不免結黨以爭,如果君權已經旁落,則君主為求收回權力、或臣僚中之不滿於竊取權力者,亦將結黨以爭,漢、唐、宋、明各代的黨爭無不如此。 故就東漢、中唐、北宋、晚明等黨爭的形成原因來說,均難謂為出於某一單純原因而係由於各種因素的湊合,例如東漢黨爭的形成,君權旁落與取士制度關係取大,仕途壅塞則其助力,中唐牛李黨爭的形成,政策的不同,取士制度,均為主要原因,而君主所採「分而治之」的手段,君不明斷,仕途壅塞,均有助力,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及其反對者的鬥爭,主因即在學術政策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君主的領導方式,亦有重要關係,晚明黨爭的發生,君主的領導無方最為重要原因,品性、地域的不同, 仕途的壅塞,取士制度等,均有關係。 最後我們認為朋黨的形成,一般都是出於「弱者」意識,所謂弱者,亦即自認其利益未被照顧或未被妥善照顧的人,這種人往往構成一個「不滿的利益集團」,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不滿的利益集團」存在,即可能出現朋黨。

Page generated in 0.017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