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
  • 13
  • Tagged with
  • 13
  • 13
  • 4
  • 4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南宋地方社會勢力的研究─以福建路佛教與地方菁英為中心

曾小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宋是一個偏安的朝廷,資源運用上不如北宋政府充裕,而且立國艱辛,因此在政權成立時必須與既有勢力妥協,其中維護地主權益、繼續實行科舉考試等方式,就是穩定政權的方法。除此之外,國家欠缺的資金缺口,以南宋當時的情勢而言,佛教團體的經濟力量就成為國家可以使用的力量,而國家付出的成本也最低,因此筆者以福建路地區的佛教與地方菁英的關係作為探討重心,研究此地社會團體彼此勢力的消長,其中有交融也有衝突。就整體而言,佛教資產由私轉公,補充國家財政之不足,另一方面,也提供地方社會穩定的力量。同樣的,地方菁英也是穩定地方社會的力量,其中仍以地方官員的主導力較強,其餘的地方士人是輔佐的力量。佛教除了負擔國家財政外,還必須支付地方社會建設資金,再加上住持選舉制度的干擾,導致佛教逐漸弱化與腐化。另一方面,地方菁英透過科舉與政權結合,獲得自身保障與力量,除了可以推廣自身信念外,也可以避免自身資產被國家侵奪,甚至有功名的道學家還可以藉此攻擊佛教。在地方社會中,地方菁英的勢力上升,而佛教卻是走向弱化,最後地方菁英取得主導優勢,為往後仕紳社會預留伏筆。
2

南宋館閣典籍考

李健祥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主要敘述及考證重點為南宋一朝之館閣典藏及校理書籍之情況。而以北宋一朝之藏書盡毀於靖康之亂,故本文第一章首為敘述靖康建炎間之圖籍散佚,以明其被禍之烈。第二章敘述南宋之訪書。第三章考證南宋各藏書處所之藏庋情形。第四章敘述南宋館閣之校理圖書。第五章再為敘述南宋末年之圖籍散佚。使全文由南宋初之圖籍由散亡靡餘之際,經□力搜訪,而至所儲甚富,再至於南宋末年圖書之亡佚殆盡,條貫而下。 第一章敘述靖康建炎間之圖籍散佚;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曾以此為繼隨秘書監牛弘所述圖書五厄之後,圖書復有五厄之一,王明清揮塵後錄卷七亦云:「靖康俶擾,中秘所藏與士大夫家者,悉為鳥有。」由此可見,靖康亂起,金人南下搜掠,圖書被災之烈。 本章之第一節敘述私家藏書之播亡,蓋以私家藏書實與館閣藏書,互為脣齒。私家藏書散亡殆盡,自亦影響及館閣之訪書。本節舉晁公武郡齊讀書志宋書條及袁耿楓窗小牘所言春秋繁露為例,以言私家藏書散亡後,館閣藏書所受之影響。 而私家藏書受厄,或因兵災,或因匪掠,或兵災匪掠交侵。皆使之散亡幾盡。本節引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葉夢得避暑錄話,晁公武郡齊讀書志,王明清揮塵後錄,陸游謂南文集,徐度卻掃篇等所言私家藏書之播亡情形。 本章第二節言館閣圖籍之散佚,首引文獻通考經籍考總敘及王明清揮塵前錄之文,以明北宋一朝館閣藏書情形,再為敘述靖康,建炎間之圖籍散佚,而此段期間之圖籍散佚,揆其主因,一則為金人之掠奪;金人之掠奪圖籍,於其未圍宋京汴梁時,即以此為求和之主要條件之一。大金韋伐錄所載靖康元年金主致宋主書索取之物即有「書五監」之目,而及其破汴梁後,對於館閣藏書更為有計劃之掠奪,靖康要錄,靖康紀聞,南燼紀聞錄諸書及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諸書所載頗詳,本節即引其文,繫之時日,以說明之。 其次館閣藏書亡佚於轉運中,金人在汴京不久,以宋勤王軍大集,故匆促北返。掠奪之物,頗有不及攜返者,靖康要錄云:「秘閣圖書,狼籍泥中!」可見因此而散失圖書之夥。而其後高宗即位南部,金兵繼為南侵,破行在楊州,高宗匆為渡海,建炎以來所草創者,又於此盡付兵燹!於此本文引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及寶刻叢編之文以證之。 第二章敘述南宋之訪書。南宋初以靖康之亂故館閣所儲幾為全無,而經南宋一朝,君臣上下□力搜訪,計其所得,於孝宗淳熙間編中興館閣書目時已聚書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較之北宋仁宗編祟文總目時之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已有過之。其後寧宗嘉定間編中興館閣續書目又得書一萬四千九百四十三卷,二者合計較之北宋政和間之秘書總目七萬三千八百七十七卷,稍有不及,然已屬難能矣! 本章第一節敘述高宗一朝之訪書,以見之宋會要輯稿第五十五冊祟儒四求書所載著為主,參之以建炎以來繫年要錄,中興小紀,宋會要輯稿第五十六冊祟儒六御書等書所載者,依年月日之序繫之,具表臚列,以求其明晰。第二節述孝宗及孝宗以後之各朝訪書情形。以敘述此段期間訪書事實之史料極乏,故僅就宋史,宋會要輯稿等書所見者,裒而述之,不復列表焉! 第三節敘述南宋館閣訪書所遭遇之困難及其得失;南宋訪書所遭遇之困難計有:(一)獻書賞格未立及獻書恩賞微薄;(二)有司奉行不力;(三)懼以獻書買禍而不敢投獻諸端;至期訪書得失則在其數不*前朝為其得,而秘府所儲多近代所編述者,而奇秘闕逸較前少損,則為其失。袁耿楓窗小牘卷下言之甚諦!本節即引之以作為本章之結束。 第三章言南宋館閣之藏書情形,計分二節,第一節言各藏書處所之建置沿革及藏書概況。南宋之主要藏書處所有秘書省、秘閣、天章、諸閣、敷文閣、煥章閣、華文閣、實謨閣、寶章閣、顯文閣、損齊、太學、國子監等處,本節一一敘其建置沿革及藏書情形。 第二節為南宋館閣藏書之檢討,南宋館閣藏書處所雖多,然其中真正藏四庫書者;僅秘書省與秘閣而已。較之北宋有三館,龍圖閣、太清樓、宣和殿、秘閣等處,皆儲四庫書者,已大有不及,更兼以進書時乏於抉擇,校理又復不精,而於圖籍書書之典藏保存,更復不善,故闕書亦多,凡此皆南宋館閣藏書之失也。本節即就上述各點,加以闡論。 第四章敘述南宋館閣之校書。於此可分二方面言之,一為專校經史群書中之某一部書或某類書。二為廣校館閣所收郡國士民所獻進圖籍。而前者南宋館閣所校者有經史大觀證類本草;後者則有:甲紹興二年初校秘府書籍;乙紹興十三年編四庫闕書目;丙淳熙五年編中興館閣書目;丁嘉定十三年編中興館閣續書目;戊淳祐間編中興國史藝文志等五次之多。本章除對此加以考證之外,並敘述南宋館閣校書對當時私家校書及後世校讎圖籍之影響。 第五章敘述增宋末年之圖籍散佚,夫圖籍之厄,每與末世相銜。南宋末年,館圖圖書一毀於宋理宗紹定四年之臨安大火。文獻通考經籍考總敘云「紹定辛卯火災,書多闕」者,可見其被災之鉅!本節除敘述此次火厄之外,並對於秘書省之防火措施,加以敘述。其後,宋祚寢衰,元人南下,於宋恭宗德祐二年攻破臨安。復對於南宋秘府,國子監等處所藏圖籍,書版等做有計劃之掠奪。至此,南宋百年來搜訪積聚之功,又一旦盡歸元人矣!
3

南宋遺民詠物詞研究

陳彩玲, CHEN, CA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詞體大成於兩宋,其中詠物類作品,亦因各方條件的配合,而得以繁盛。及至宋季, 詞體漸驅末流,形式唯美,內涵貧弱;詠物詞以其特重寫物工巧的創作型態,而仍得 以流行,此時詠物之作多尚典雅婉麗,以純粹詠物為多;然趙宋國祚結束後,繁華昇 平已逝去,國族淪覆的傷痛,深深地震撼遺民的心弦,而處於異族統治之下,滿腔故 國家山的思緒,須有所抒發,故承紹前風,仍致力於詠物創作,而實假藉詠物之外衣 ,以寓寄身世之感,宗國之念。而遺民詞人仍秉持原有的創作計巧與風尚;從事更深 沉的詠物創作,是以其作品,外在形式多典麗含蓄,而時有失之隱晦;內在寓寄,則 沉鬱深遠,隱約透露遺民的無限哀思,或謂是殘蟬哀鳴,而實為真性情之表現。是以 遺民詠物詞實有可觀之處。而宋末詞壇之未遽衰者,是遺民沉痛的表達心聲,作品內 涵得以充實,遂為宋詞綻放最後的光彩 本文一冊共分五章,茲略述各章大要於次: 第一章緒論。首先就遺民之涵義及南宋遺民的活動作一簡要說明;再說詠物詞之義界 作一限定;最後則敘寫本文研究動機及方向等等。期能為本文之研究,確立凡疇與標 的。 第二章遺民詠物詞之先導。即就詠物創作之傳統特性,歸納重點,扼要說明之,以見 詠物類作品的獨特之處;次則略說兩宋詠物詞興盛的因素,及概述北宋、南宋詠詞發 展、演變的情況,並各列舉詠物詞家數人及其作品之舉證;藉此以了解在遺民詠物闖 作之前,詠物詞發展的情況。 第三章遺民詠物詞之盛行。先就其時代背景作一分析,以見宋季之政治、社會的演變 ,及文學趨勢,此時代環境的變化,實深切地影響了遺民詠物詞的發展;故接著探討 遺民詠物詞於亡國前後的發展情況,而主要重心實在於入元之後的部分;再則概述遺 民詠物的方向,以略見其創作動機;最後則選列重要詠物詞家、並舉例其作品,說明 各家詠物之特色。 第四章遺民詠物詞之研析。即針對其詠物詞作一綜合討論,試就題材、寫物與寄興的 表現情況,及其與民族思想的關聯,分別舉例闡述之。 第五章結論。就遺民詠物於文學上之成就,做一簡要論評。 遺民詞人於此詞學末流之際,猶作一番極力掙扎,雖不免有所缺失,亦能深刻地表達 至真的情感,頗具時代意義。是以吾人除承認其缺失外,其成就亦應給予相當的肯定 。
4

南宋前期的財政策略 / The financial strategy of the early period in South Sung

林偉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宋王朝成立於軍荒馬亂之際,當時因為北宋亡於金人入侵,高宗趙構的朝廷對於局勢的控制力,顯得十分的薄弱。當時高宗朝廷外有金人追擊、內有群盜叛亂,兩者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幾乎瓦解了朝廷的財政的運作,讓南宋初期的財政運作,面臨開支龐大但收入銳減的困境。 隨著王朝南遷,金人的武力不再具備絕對優勢,南宋在恢復元氣的過程中,財政也漸漸有起色。南宋財政經過高宗和孝宗六十多年的發展,朝廷的歲收達到了相對的高峰。這段期間南宋朝廷擋住了金人的攻擊,並分別在高宗紹興十二年和孝宗隆興二年,二次與金人簽訂了停戰的和約。朝廷利用官軍掃蕩了國內動亂的武力集團,讓朝廷對南方的控制力量大為增加,並且還順利地收回軍事將領的權力。南宋完成軍事和政治的中央集權,讓趙宋王朝穩定地在南方生存和發展,並延續了一百五十三年。 南宋前期朝廷能夠完成這些工作,耗費大量的資金,尤其是宋代採用募兵制,軍費開支的金額相當高。由於北宋變法帶來黨爭和紛亂,南宋朝廷並沒有採用大幅度的財政改革,為了解決財政支出的壓力,政策上只是利用微調財政制度,和擴大賦稅的徵斂,來增加朝廷的財政收入,並且在財政收入增加上得到了良好的成效。南宋王朝到了孝宗時期的財政,基本上已經少有財政赤字的大問題。 本文要探究的是失去北方國土的南宋王朝,在經濟和社會受到嚴重破壞,面對兵荒馬亂、需錢孔急的情勢下,朝廷如何進行財政運作,方能取得應付政府的支出的能力。為了探討南宋政權和財政關係,本文研究的主軸放在討論各項財政政策的推行狀況、各項稅務的推行和收入、朝廷的總收支狀況,並探討朝廷的財政策略和軍事、地方、社會經濟的關係。
5

南宋遺民詩研究

潘玲玲, PAN, LING-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南宋遺民詩為研究主體,全文分為緒論、木論、綜論三篇,共十章,約十二 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上篇緒論 第一章:前言。首釋遺民一詞之名義。次敘遺民詩人之界定,蓋南宋之亡也,遺民特 多,然何者當入遺民詩之人之列,可者當擯而不取,又文天祥可否稱為遺民詩人,本 節皆有詳述。期能為本文之研究,確立範疇與標的。 第二章:南未遺民詩之時伐背景。遺民詩之產生,係由於時代環垃以促成,是以本章 擬就南宋之政治環境、社會習尚、學術風氣三方面分論南宋遺民詩之時代背景。 中篇本論:重要詩人及其作品研究 南宋遺民詩人固多,然志節特出且有較多詩作傳世,足資研究者,但文天祥、謝枋得 、鄭思肖、謝翱、汪元量、林景熙六人耳,茲分六章,分生平傳略、作品分析、集評 三點探論其人及其詩。此外,並附錄南宋遺民詩人一覽表,就載籍所錄,詳加稽考, 以見南宋遺民詩人之概貌。 下篇綜論 第一章:南宋遺民詩之特色。本章以重要詩人之作品為主,再參諸其餘詩人之作,從 內容、風格、形式三方面,對南宋遺民詩所蘊含之特色,逐一剖析。 第二章:評價。就南宋遺民詩於時代上之意義,予以評價。
6

林景熙及其詩文研究

邱創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林景熙的詩歌詳實反映了宋末元初文人在異族統治下的心聲,其悲苦甚深,本論文從林景熙之生平及其交遊著述、林景熙之時代背景、林景熙之文學主張、林景熙詩歌研究、林景熙散文研究等主題來加以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知人論世首先必須對林景熙的生平、交游及著作做一了解,知道他亡國前的仕宦經歷、亡國後隱逸生活和他所交往的朋友,進而能幫助了解其詩文創作的原由。 二、時代背景對亡國者來說影響深遠,社會的現實自然會左右詩人的思想,這部分從政治環境及學術思潮兩方面,來說明蒙古統治下的社會、尊王思想的表現及詩歌創作態度轉變,藉以了解林景熙詩文在創作上所受到的影響。 三、從林景熙的散文中來探討他的文學主張,分別從重視詩教崇尚現實精神;講求直抒胸臆真情流露;重視個人德性才質的涵養;內容形式相互兼顧;詩文創作須苦心積學經世致用等方面做一說明。 四、林景熙的詩歌的分析從兩方面來說明:(一)內容上從思國念舊、濳隱避世、詠史懷古等三方面來剖析其黍離之悲。(二)藝術形式上分表現手法、用字遣詞及意象運用三方面來看林景熙詩歌的藝術特色。 五、有關林景熙的散文大致可分七大類:雜記、序跋、碑志、贈序、論說、傳狀、哀祭等類文章,至於散文的藝術特色大致從:結構技巧與修辭句法兩方面來加以分析。
7

南宋的家族與賑濟:以建寧地區為中心的考察

蔡惠如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國歷史上的社會結構到宋代產生了諸多變化,魏晉以來門第貴冑漸被新興士人階層所取代,人口與識字率都有成長,工商業、農業等方面都呈現繁榮。但是宋代,尤其是南宋社會亦面對各類問題,就民生來說,災荒救濟與農村信貸尤其亟待解決,中央因而積極制訂濟貧扶弱的各種救濟政策。而在此同時,南宋的救濟事業也呈現地方的主動性,民間自辦的社會救濟甚多。這種情形究竟是中央將權力下放,抑或民間力量的擴張?在濟助事業的推動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是如何互動?   雖然關於中國災荒與社會救濟的研究已有不少,但是我們對南宋救濟事業的瞭解,多半集中於制度層面或單一濟助機構,對於社會救濟的動機、運作過程、實際效果仍瞭解有限,對道學人物、家族、官府等在濟助過程的角色等探討亦有限。近來學界已逐漸注意到這個主題的重要性,以家族史的研究而言,學者對於家族發展策略的問題關注頗多。一般認為,宋代的部分家族,例如四明地區的一些家族,不僅注意家族內部的經營,也重視對外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參與,以塑造個人與家族發展的有利條件。黃寬重對於四明地區樓氏家族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士人、家族間的交誼可能增強了鄉里意識,而更重要的是,鄉里意識得以透過士人、家族間的網絡而實踐。換言之,個人間的人際網絡成為一個鄉里「社會」活動的現實基礎。 當地諸多濟貧組織的出現及與官方濟助活動的運營,學術群體與家族間的人際網絡便是當中重要的關鍵,這也是宋代濟貧事業官營、民營性質難以區分的原因。要瞭解家族人際關係的發展,學術群體的互動乃至地方意識的塑造,都需要做細部的考察。因此選擇一個地區,藉由當地災荒成因與解決之策,以及人際關係在當中的互動,以觀察與瞭解宋代救濟事業的運營,當具學術意義。而本文選取建寧地區作為考察對象,原因在於福建在宋代之前一直被視為落後地區,地方官多不喜赴任。建寧地區位居閩北山區,發展又較為遲緩。宋代之後,福建經濟日益發達,中央統治也逐漸深入福建,另方面,理學大師朱熹(1130-1200)於建寧地區提倡文教及書院教育,這些改變逐漸打破了建寧地區的封閉性,官方與民間互動漸頻。 考察一個在宋代時期地方文化逐漸與官方文化合流的地區,以瞭解宋代救濟事業中官方與民間力量的互動,應具有歷史意義。此外,宋代之前,中央力量難以鞭及建寧地區,而幾次移民者遷入當地的動機又緣於避難,促使當地家族凝聚力甚強,並形成以土豪大族為領導核心的社會結構。 原本便十分重視及標榜家族的建寧地區,在宋代儒學重視宗法、強調敬宗收族觀念的影響下,家族在當地仍相當重要,家族型態逐漸轉變。而業儒家族與學術群體的增加,對於當地的濟助事業,則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研究當地社會結構、家族意義的轉變,進而探討道學網絡與人際關係對濟助事業的影響,亦可對宋代家族的社會活動參與與人際關係發展,有更清楚的認識,這也是選取建寧地區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之一。   基於前文所提的研究動機及方向,本文在章節結構上除緒論及結論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將以建寧地區的農業及經濟發展變化為背景,探討災荒之際其所面對的問題及臨時性的解決之策。一方面用以瞭解建寧地區各項長期性社會救濟制度產生的原因,一方面希望能窺見南宋商業與市場經濟所出現的變化。   第二章則延續前一章災荒問題與解決之策的主題,從建寧地區具體救濟機構:倉儲、安養、拯疾、撫嬰、代掩屍骨等機構的運營,觀察中央荒政在建寧地區的落實情形,以及描繪當地官方與民間在籌辦荒政措施的過程。   在對於建寧地區災荒問題的形成、臨時性權宜措施以及長期性救濟制度有所瞭解後,第三章將以家族的角度切入,針對濟助工作背後參與救濟者的濟助理念以及人事運作作深入的探討。當中,建寧地區家族型態的改變、社會結構的變化,以及宋代理學於當中扮演的角色都是探討的重點。
8

南宋福州民間信仰的發展 /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Religion in Fu-chou During Southen Sung China

姚政志, Yao, Jheng-j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在探討南宋時期福州的民間信仰,而「民間信仰」指的是流行於民間的「祠祀」信仰,不涉及佛教寺院和道教宮觀。分析地方志資料的結果顯示,在南宋時期,福州的民間祠祀有幾個特色:其一,成立於宋代的祠祀明顯地比前代多;其二,神祇大多源自福州本地;其三,人們因為各種原因為神明建祠立祀,其中「顯靈」是最重要的選擇;其四,所祀神祇種類多元,而以「人物類」且「平民」背景出身者為多。當時的福州祠祀,大致上從兩方面演變而來,一是「里社」,一是「叢祠」。由於「里社」祭祀不受官府監督,因此民間得按民俗進行祭祀;又社祭禮儀敗壞以及選擇其他更靈驗之神祇等因素,使得傳統露天的「里社」祭祀朝「祠廟」化發展。「叢祠」是宋人對祠祀的別稱,不一定是「淫祀」,也不是類型特殊的祠祀。臨水夫人的信仰源於福州,是一「平民」出身的「人物類」祠祀。其故事和信仰內容是奠基在福州傳統的民間習俗和觀念。相對於平民,士大夫對於何者才是「可祀之神」有自己的解釋方式,但並不致於在民間祠祀方面與平民嚴重對立。從臨水夫人的故事可以發現,士大夫利用民間祠祀,有助於和地方社會維持和諧的關係。
9

辛姜詞比較研究 / Comparison Between Hsin, Chi-Chi's and Ching, Kuei's Lyrics

陳鴻銘, Chen, Hung-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辛棄疾與姜夔雄踞詞壇,各為南宋豪放與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歷來對二人之研究頗多, 然合而觀者則少,乃興筆者將其作比較之企圖;蓋美的型態是多面的,世上本多相反相 成之物,藉由比較研究的方式,應會激發對詞作藝術及詞人心靈之美更深切的體會,如 此,對詞派、詞美學之研究亦將更具意義。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乃以形構主義的批評法 為主,即以作品文本( Text )為分析的中心;另又輔以歷史批評法,從文學發展的縱 軸中去解讀詞體風格淵源與發展之跡。全文除前言外,共分七章:前四章可視為理論篇 ,而以一、三、四章為主,第一章緒論乃詞體風格論,從詞史角度分析詞之風格本質與 豪放、婉約二派之源。第二章作者論,評述二人之家庭出身、思想遭遇與詞作流傳。第 三章為詞作主旨探索理論,從中西理論與詞體演進,評估詞作主旨探索與分類之可能。第四章為詞作分類論,敘述對辛、姜二人本於同樣基準上所作的詞作分類項目(全部有 十五類),與筆者對每首詞作主旨之評定。五、六兩章為詞作比較;前章為內容,後章 為形式。內容依前面的分類,分「豪放愛國詞」、「婉約愛國詞」、「友朋別情詞」、 「婉約愛情詞」及「節序詠懷與退隱詞」五節,作比較分析。形式則分修辭與格律兩類 ,主要從意象、造句、章法及詞調、用韻等,作比較分析。第七章為結論。本文研究的 主要成果,第一是在詞作主旨評析與分類模式方面,有較深入的理論思辨,第二是對兩 人詞作風格與內涵關係的解析,如將表現愛國情感的詞作從形式上劃分為「豪放的」與 「婉約的」二類。經由本研究,對辛姜詞作因何表現豪放與婉約之風,就有了較深的理 解,然美學理論的淺昧、引證參考之微薄,則是本文所不足者。
10

南宋永嘉永康學派之經世致用論

夏健文, XIA,JIAN-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南宋的學術思想,乃朱子理學、象山心學、浙東學派三足鼎立的局勢。其中程朱理學與象山心學很早即受學界注意及研究;而浙東學派中的永嘉、永康學派,標榜著經世濟民、開物成務的經世致用之學卻鮮為學界重視與研究,甚至有視其為專重功利的異端之學。本論文乃盼望在南宋偏安,國家內憂外患的大時代環境下,學術界盛談理氣心性的理學氧氣中,對永嘉學派之薛季宣、陳傳良、葉適及永康學派之陳亮等四人的經世致用論,作一研究。以期看出此四人之思想內容及所呈現的價值意義。 本論文采「基源問題研究法」,即以經世致用統攝此四人學術思想之範疇,從經世致用之學所包含的五大方面,即道德持養、待人接物、政事、厚生、軍事五方面,呈現其經世理論,并探討有否躬行實踐其經世理論。在分論的基礎上,再進而對永嘉永康學派之形成背景、價值意義、思想異同、衰落與影響,作一綜合評論。由於采「先分論,后綜論」的程序,盼能使整體性的判斷立基於堅實的基礎。 經過本文之研究,發現永嘉永康學派除了是程朱學派格物論部分的具體實踐外,更欲結合道德持養與典章制度,使治世之體與治世之法本末一貫,其不專主一家之說,實事求是的論學態度,正是中國人文精神的具體呈現;其所謀求的全是百姓的利益、國家的福祉,豈可以功利視之?其非但不是南宋學術界的異端之學,更是在當時環境下的異軍之學!

Page generated in 0.02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