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2
  • 11
  • 1
  • 1
  • Tagged with
  • 13
  • 13
  • 6
  • 5
  • 4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清代臺灣流寓詩人及其詩之研究

周滿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2

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研究

陳淑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清末民初臺灣詩人施士洁及其《後蘇龕合集》為研究對象,蒐羅相關方志及文獻,對施士洁的生平作全面性的探討;繼而對《後蘇龕合集》所收的詩、詞、文稿進行分類研究,剖析其藝文成就,以期對施士洁其人其書有完整的歸納。茲依上述脈絡將本論文內容分為八章,以下略述各章大意: 第一章介紹論文寫作動機、目的,並對《後蘇龕合集》的不同版本以及學界對施士洁的研究作一檢討,然後從文化及政治、經濟三方面勾勒施士洁所處的時代環境。 第二章為〈施士洁之生平與交遊〉。施士洁在清季臺灣詩人中非常具備代表性,但在四十歲之年即因臺灣割讓而內渡,因此方志或相關書籍對於他的生平介紹多零散而簡略。本章除參考流傳的著述,更從施士洁的詩文中細細爬梳,挖掘出可信的資料,再據以對其先世家族、生命歷程及交遊等方面進行全面性而完整的瞭解。交遊部分,此章僅揀擇足以彰顯其文人社群地位的交遊對象,其餘相關友人則置於附表四:「施士洁交遊表」。 第三章:〈施士洁作品勘誤與輯佚〉根據從施士洁同時代的作者所出版的作品集中,所蒐羅到的施士洁詩作,進行整理、分析。共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將與《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詩作重複者,製成表格,方便做不同版本的對照。其次進行施士洁作品勘誤,最後將《後蘇龕合集》未收的作品,編錄成「施士洁詩作補遺」,以補研究施士洁作品時的不足。 第四章及第五章針對《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詩作進行分類研究及藝術性分析。 第六章及第七章則分別對《後蘇龕合集》所收錄的詞作及文稿進行研究 以上關於詩、詞及文稿的研究,都盡可能將其分類,並進行統計,製成表格,以求對其作品的類別或特色有較客觀而清楚的呈現。 第八章則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作一總結。 筆者將本論文定位為「基礎研究」,盡可能從方志史料及施士洁的作品中蒐集客觀可信的資料,進一步加以歸納整理,呈現出施士洁其人其書的初步樣貌,這其中還有很多值得玩味及深入探討的問題,囿於篇幅及論文定位因此略而未論。有待日後專文探討。
3

南宋遺民詩研究

潘玲玲, PAN, LING-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南宋遺民詩為研究主體,全文分為緒論、木論、綜論三篇,共十章,約十二 萬言,各章大要如下: 上篇緒論 第一章:前言。首釋遺民一詞之名義。次敘遺民詩人之界定,蓋南宋之亡也,遺民特 多,然何者當入遺民詩之人之列,可者當擯而不取,又文天祥可否稱為遺民詩人,本 節皆有詳述。期能為本文之研究,確立範疇與標的。 第二章:南未遺民詩之時伐背景。遺民詩之產生,係由於時代環垃以促成,是以本章 擬就南宋之政治環境、社會習尚、學術風氣三方面分論南宋遺民詩之時代背景。 中篇本論:重要詩人及其作品研究 南宋遺民詩人固多,然志節特出且有較多詩作傳世,足資研究者,但文天祥、謝枋得 、鄭思肖、謝翱、汪元量、林景熙六人耳,茲分六章,分生平傳略、作品分析、集評 三點探論其人及其詩。此外,並附錄南宋遺民詩人一覽表,就載籍所錄,詳加稽考, 以見南宋遺民詩人之概貌。 下篇綜論 第一章:南宋遺民詩之特色。本章以重要詩人之作品為主,再參諸其餘詩人之作,從 內容、風格、形式三方面,對南宋遺民詩所蘊含之特色,逐一剖析。 第二章:評價。就南宋遺民詩於時代上之意義,予以評價。
4

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研究

洪鳴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詩歌發展到了唐代,不論是體式、風格,或是音調等大都已經發展完備。在這樣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之後,宋代詩人如何去接受、轉化,使自我詩歌轉入另一高峰,是其所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宋代詩人之所以能夠自成一格,不為唐詩所限,絕大因素在於宋代詩人的能入又能出。宋代詩人進入唐詩,吸取唐詩,又轉出唐詩,變化唐詩,使自我詩歌能有豐富的泉源,又能有別於唐詩而自創新格,這正是宋詩能與唐詩並立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原因之一。 宋代詩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蘇軾。歷來關於蘇軾的生平、事蹟以及詩詞作品、文藝思想等的研究已經相當豐碩繁富,然而論及蘇軾如何接受前代詩人以及轉化前代詩人詩作的專著則相對不多,而這正是我們須要努力去開發的。基於此,論者希望能對這部分下一番心力研究,以期能從另一個視角探析蘇軾對前代詩人的接受方式與轉化內涵。 一個人的接受行為,多半受其接受心理的影響;而接受心理的養成,主要與身處環境和自我思想建構有關。基於此,本論文為研究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先探討了北宋前期詩文壇的文學思潮與權力網絡,從中理出三條北宋前期詩文壇的接受心理發展路線;其次探討蘇軾的思想建構歷程,再結合北宋前期詩文壇對其影響,綜合出蘇軾養成的三個接受心理。 本著三個接心理,蘇軾對唐代詩人有不同的接受內涵。蘇軾主要是本著他的三種接受心理來接受唐代詩人的,符合者則予以稱許,不合者則略有微言。不僅是前面所述五人,對於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孟郊、賈島、劉叉、皮日休、陸龜蒙等也是如此。而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大概可歸結為兩個類型:一類是傾向儒家積極入世、憂民憂國的典型,一類則是傾向佛老澹泊歸隱、熱愛生命的典型。 蘇軾對唐代詩人詩作的接受內涵,主要可分為「對唐人詩作字詞的接受內涵」、「對唐人詩作詩意的接受內涵」與「對唐人故事的接受內涵」三個部分。這些地方,或者我們可以說是蘇軾接受唐代詩人而有所轉化而來,雖沒有足夠的證據指出蘇軾確實是有意使用唐代詩人用過的字詞,但這如此多的巧合,如果說蘇軾沒有學習唐代詩人之意,那也是難以令人置信。此外,在字詞接受的方面,蘇軾不僅是接受唐代詩人用詞,更進一步有欲超越、創新的意圖。
5

梁蘭漪及其《畹香樓詩稿》研究 / The Poetry and Life of Liang Lanyi : A Case Study on Her Wan Xiang Lou Poetry Collection

呂佩珊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以清盛期揚州女詩人梁蘭漪與其詩集《畹香樓詩稿》為研究中心。過去明清婦女研究雖偶有引用《畹香樓詩稿》中內容,卻尚無學者關注、研究其內容。本篇論文以為梁蘭漪代表著過去明清女性研究中,少有觸及的女詩人面向──社會經濟弱勢的寡婦詩人。 從現今研究,可知清代女性文學的興起與男性文人的支持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女性文人背後的家族支持更是其是否可刊刻詩集的關鍵。然而早年喪母、婚後喪夫,且不論父親與丈夫皆為失意文人的梁蘭漪,並無家族為經濟靠山,使其無虞寫作,享受詩書的美好。詩書成為梁蘭漪抒發生活掙扎的出口,但同時也成為其家庭經濟轉折的關鍵點。不同於學界今以注目的「閨塾師」以自身詩文能力獲取家中經濟來源,梁蘭漪轉變家中經濟困境的方式仍是傳統的期許兒子的中舉登科。然而在丈夫故逝與父親逝世的狀態下,梁蘭漪成為兒子的教導者,筆者以為其亦代表了家族詩文的傳承。然而當詩人著力於兒子的教導時,又如何面對自身的書寫才能,以及生活的經濟壓力? 本篇論文期望能藉由細讀《畹香樓詩稿》,並藉以各式史料考據,瞭解梁蘭漪生平背景與心理活動,進而以不同層次剖析《畹香樓詩稿》的詩歌主題,更加理解、建構梁蘭漪的完整面貌,並期待以其為一觀察突破口,瞭解清代女詩人的更多面向。
6

寒山詩及其版本之研究

朴魯玹, PIAO, LU-X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寒山詩及其版本之研究」為題,約十二萬字,共分六章完成。 第一章緒論。敘述本文寫作動機、目的、研究方法,以及主客觀的限制。 第二章寒山子之時代與家世。共分二節。寒山子身世如謎,人言人殊,故第一節乃蒐 集前人的考證,而於第二節參照各家說法,略加辨證,以明寒山子的時代,以及家世 。 第三章寒山詩之版本。此章為全文重點一。按海內外所知見的寒山詩版本,說明其版 本形式,並考述其源流。 第四章寒山子之思想。共分三節。寒山子亦儒亦道亦佛,本章引用寒山詩以證明寒山 子發端於儒,出入於道,而終極於佛禪。 第五章寒山詩之內容與形式。共分二節。此章亦為全文之重點。第一節係寒山詩內容 之研究,依其表現而分為俗情詩、傷感詩、諷刺詩、閒適詩、玄悟詩五大類。第二節 係寒山詩形式之研究,選就語言、聲律、修辭技巧等特色加以賞析。 第六章結論。旨在陳述歷代及近人對寒山詩的評價,以及寒山詩的影響,並印證「實 用理論」為寒山詩的文學觀。
7

尋找空間的女聲─以台灣女詩人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為探究對象

陳嘉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架構――「詩人所處時代」、「作家身影」/作品面相、藝術風格/女性觀點/書寫策略、發聲的形式與焦點、書寫空間。 在寫作軸表上的橫向面為:日治時期女性教育與地位/三位女詩人書寫的聲音、視角策略、空間版圖/彼此的差異性、與男性詩家關注焦點的不同點。縱切面則以三位女詩人生命歷程、思維格局與作品題材、表現方式、藝術特色為第一層次的探究版圖。其中並以鉅視的角度就三位女詩人所處時代的集體意識、文化體系、價值觀、社會活動做為背景,進而以微視方式爬梳其作品,呈現其個人生命情境、行為模式、心理情感與思想。 是以在第一章緒論中,敘述研究動機、方式及回顧前人論述。第二章勾勒時代圖景,期標誌三位女詩人所處的舞台,進而以詩浮現詩人活動與生命風景,觀察其於同時代詩人中所凸出的風采。第三、四、五章分別就張李德和、石中英、黃金川詩集編排方式、形式、篇幅、取材與藝術特色說明其以詩建構自我的企圖與成就。除此之外,三位女詩人詩題表現的異同間,也反映出彼此的書寫習慣與意圖。再者,由存留刪易間的思維亦可窺探作者對於以詩發聲的慎重與自我形象表露的企圖,許多未收入集中的詩,如石中英發表於《詩報》有關第一次婚姻心緒及離婚事者、黃金川婚後寫個人心境之作。在集外集裡,我們聽見激動憤懣不平的呼聲,聽見她們從女性主體經驗,妻子角度呈現女性的掙扎、覺醒。張李德和作品雖有未見於集中與《張李德和詩文集》者,題材與內容與所見集作相近,但亦可由捕捉亙完整的面貌。 除此之外,鑑於性別意識乃政治文化的表露,女性在傳統價值觀下的掙扎猶豫、限囿思索,特別是三位女詩人因大家閨秀而接受嚴格禮教,她們一方面是禮教的實踐者,另方面因身受教育而晉身為知識份子,作為思考者、行動者的她們如何突破傳統角色?而三位女詩人以其生命與作品在實際上與思維上所顯露的轉折與困境,限制與越界間所隱現的女性觀、在男性標準下,運用的策略與展現女性的主體,所開展的生存空間與象徵空間,則為論文深層探索的焦點。其研究如下: 第六章透過三位女詩人在詩中所發出的聲調與情思,說明女性在接受—模仿---質疑--反抗---掙脫的路上的徘徊省思,目的在透過性別含意的稜鏡,在重構詩家人生風景的同時,也可對它作出重新闡釋,亦即以女性主義的視域來觀察其中的女性特色與主體意識形塑。第七章針對三位女詩人所顯現的女性集體書寫風格、寫作的企圖、結社唱酬間衍生的網絡所發出的聲音與寫作策略,說明三位女詩人以個人實踐,在傳統女性之中如何開創一種新的生活選擇的方式,確立自我身份認同與價值定位。而考察/行旅/留學所展開游移空間的越界、在大環境創造出生活空間的智慧、以及家國的政治想像空間所開展更廣闊的寫作空間,使其得以建立多重社會位置與主體身份。第八章總結本論文研究成果、研究價值,並展望未來研究方向。
8

北宋「平淡」文學觀之研究

蕭淳鏵, Xiao, Chu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觀念的發展,每一個朝代皆有他的特色。在北宋,除了我們所熟悉的法與理等觀念以外,「平淡」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觀念。這篇論文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平淡」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觀念?它的產生背景如何?它的發展過程又如何?在當時的一些文壇領袖,他們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像這樣的安排,希望對「平淡」這一觀念,能夠獲得一個清楚而全面的了解。 北宋開國以后,「平淡」觀念并不是立刻便出現,它足足經歷了三個階段以后,才被大家所熟悉和定型下來。宋初的白體詩人是屬於第一階段,他們在文學上學習白居易的風格,以平易的手法創作詩文,然而,平易的風格容易造成淺陋和缺乏余味。所以,白體詩人的主張,至后來便被西昆體的華麗與含蓄所取代,這是「平淡」觀念的第二個階段,而西昆體的缺點,正在於它的過份華麗與含蓄上,所以,兩者都不是人們所要追求的創作理想。而經過了這兩個階段以后,積累了其中的優點與揚棄不必要的 缺點,一種經過反省和修正的觀念正蘊釀而生。梅堯臣首次提出「平淡」一詞,正好為這種新觀念加以命名。到了蘇軾,更以「平淡」為「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為大家所接受,并一直相沿下來,這是第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宋人又加入了重意、重韻、反俗和重拙輕巧的喜好,支持了「平淡」的發展。經過蘇軾以后,到了黃庭堅更加入了法、讀書和修養,并橫向伸入藝術中,影響文人畫的發展,這種情形,是在「平淡」觀念被蘇軾定型下來以后,再進一步的深化。而「平淡」觀念,到了以蘇軾為首的元祐文人身上,是發展到最高峰。總結一句,「平淡」觀念有六種含意:質樸、含蓄、鍛煉、自然、真切與余味。
9

徐禎卿之詩論研究

陳錦盛, CHEN,JIN-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明代復古派詩人徐禎卿之詩論。 本論文分為五章。首章論述明代中期之文學環境,以及本文之研究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介紹徐禎卿之生平、家世、交游與著作。 第三章論述徐禎卿之詩論,以其詩論專著《談藝錄》為討論之重點,故先論《談藝錄》一書之大綱結構,再分述詩之本質及其要素、詩之發展與流變以及詩之功用。其中以情論詩是其詩論之核心所在,也是其詩論最值得注意之處。 第四章續論禎卿之詩論,分為三節,分論詩歌之創作方法、詩歌風格之探討及其對漢魏詩之批評。 第五章結論。總結其詩論,并略述后人之批評及其影響。
10

魏慶之的詩學觀 = A study of the poetics of Wei Qing Zhi

陳漢文, 01 January 2002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33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