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北宋「平淡」文學觀之研究

蕭淳鏵, Xiao, Chu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學觀念的發展,每一個朝代皆有他的特色。在北宋,除了我們所熟悉的法與理等觀念以外,「平淡」也是當時流行的一種觀念。這篇論文的目的,主要在探討「平淡」究竟是一種怎樣的觀念?它的產生背景如何?它的發展過程又如何?在當時的一些文壇領袖,他們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像這樣的安排,希望對「平淡」這一觀念,能夠獲得一個清楚而全面的了解。 北宋開國以后,「平淡」觀念并不是立刻便出現,它足足經歷了三個階段以后,才被大家所熟悉和定型下來。宋初的白體詩人是屬於第一階段,他們在文學上學習白居易的風格,以平易的手法創作詩文,然而,平易的風格容易造成淺陋和缺乏余味。所以,白體詩人的主張,至后來便被西昆體的華麗與含蓄所取代,這是「平淡」觀念的第二個階段,而西昆體的缺點,正在於它的過份華麗與含蓄上,所以,兩者都不是人們所要追求的創作理想。而經過了這兩個階段以后,積累了其中的優點與揚棄不必要的 缺點,一種經過反省和修正的觀念正蘊釀而生。梅堯臣首次提出「平淡」一詞,正好為這種新觀念加以命名。到了蘇軾,更以「平淡」為「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為大家所接受,并一直相沿下來,這是第三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宋人又加入了重意、重韻、反俗和重拙輕巧的喜好,支持了「平淡」的發展。經過蘇軾以后,到了黃庭堅更加入了法、讀書和修養,并橫向伸入藝術中,影響文人畫的發展,這種情形,是在「平淡」觀念被蘇軾定型下來以后,再進一步的深化。而「平淡」觀念,到了以蘇軾為首的元祐文人身上,是發展到最高峰。總結一句,「平淡」觀念有六種含意:質樸、含蓄、鍛煉、自然、真切與余味。
2

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

戴麗霜, Dai, Li-S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文為詩乃宋元明清以來,文學史文學批評史上之一大公案,正反褒貶之意見紛雜,眾人且多以此深詆宋詩,本文因此擬就北宋為範圍,探討當時以文為詩之原因及表現,以得其究竟,此為研究動機。若其研究方法,則前半采由全局以觀個別之方法:自文化思想共同之傾向(時代精神)以探個別現象之本質;自文學觀念意義之型態及文學活動、人物之引導,以探文學表現之原因。后半則由個別以窺整體:以諸家之作品概觀時代詩風之特色。研究文獻,包括政治、思想、經學、史學著作,文學史、文學批評史,各種朝代人物之資料彙編,唐宋元明明清之詩話,諸家之選集、別集,近代有關詩論、詩作之研究著作,博碩士論文、期刊等。研究內容,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北宋詩之背景,包括思想背景、知識階層與平民階層興起之意義三節,第三章北宋詩之特質,分就意與象、情與理兩事論之,第四章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共分六節:中唐以來散化詩風之趨勢,北宋詩內容與體制變遷之反映,北宋雅俗之辨之追求,言意之辨之注重,古文運動之助長,杜韓及北宋諸家之影響,第五章北宋以文為詩之風格,列舉諸家如王禹稱、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陳師道、理學家等人之詩作,加以分析。研究結果,一則可明宋代以文為詩之形成淵源及因素,二則可明唐宋詩之基本差異,三則可對前人褒貶宋詩之說有所辨正,四則確立宋代以文為詩之意義與價值,五則對以文為詩之優缺點可得一評估。

Page generated in 0.29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