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2
  • Tagged with
  • 7
  • 7
  • 7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王安石詩歌及其詩學研究: 唐宋詩歌演變抉微= A new discussion on the poetic evolutio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study of Wang Anshi's poetry and poetics

唐梓彬, 11 January 2016 (has links)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重要的詩人。前人對於王安石詩歌的研究很多,但對王安石詩歌的體式特點、唐詩觀及其在唐宋詩轉型過程中的作用則關注不足。因此,本文以王安石的詩歌及其詩學為主要的研究對象和切入點,嘗試從文體學及詩學的微觀角度對唐宋詩轉型的問題作進一步的研究。 本文在以下五個方面有所創獲。首先從王安石的五言古詩入手,結合宋初的詠懷詩、山水詩等題材的創作背景,探討其與古風的關係。本文指出王安石的五古在內容上以漢魏晉宋的比興寄託作為根本,對五古和樂府詩多有繼承和創新,而在表現手法上又吸取了各家各路的特點,這是王安石對宋詩發展的主要貢獻。 其次,從文體的角度對王安石的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包括雜言)進行考察,發現其以具體的創作實踐,自覺地辨析了三體之間異中有同的複雜關係,是北宋第一個嘗試解決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三體分野的詩人。 第三,從王安石的律詩入手,勾勒出北宋初年至神宗元豐年間律詩發展的軌跡。王安石的五律在繼承晚唐體的同時,又刻意迴避了其在內容和藝術上的種種缺陷;其七律在融合白體和晚唐體之餘,又融入了詠懷的傳統和諷諭的精神,在確立宋代律詩基本風格所起的作用上來說,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第四,發掘了王安石絶句在宋詩發展過程中的詩學意義,並進一步探討了王安石五絶開拓近體的特性和七絶「情深文明,調逸旨遠」的博取眾家的文學史意義。 第五,王安石《唐百家詩選》的選錄標準一直是詩學史上頗具爭議的問題。本文先客觀分析《唐百家詩選》的編撰目的;然後從北宋初年的大背景入手,比較了《文苑英華》和《唐文粹》的選錄標準,解釋其不選著名詩人的原因;接著從文本出發,實事求是地詳細分析了《唐百家詩選》的詩作,指出其體現了王安石獨到的唐詩史觀和偏愛漢魏古意、盛唐氣象和樂府風味的審美標準。
2

《三經新義》與王安石新學的形成 / "The New Meanings on Three Class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Wang Anshi Xinxue

吳依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探討《三經新義》與王安石新學的交互關係。《三經新義》是王安石思想成為官方學術的重要著作。王安石思想的發展脈絡,一方面受到官方「追求治道」的理念,另一方面受到中唐以來議論解經的風氣,對於經書的解釋不侷限在《五經正義》。王安石思想的形成,起於議論解經、好談性命之學,而後撰寫《三經新義》作為官方文本,教導士大夫明瞭經義,推行治道。晚年強調透過字的拆解,即能明瞭經典的義理,將訓詁與義理結合。《三經新義》並非是完全自出新解,注解時以己意為取捨,將自己的注解提升到漢、唐舊注的地位,不像《五經正義》一般,大體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則。但《詩經新義》大量遵循《詩序》的說解來闡揚《詩經》的義理,因《詩序》本身就闡發義理。「分文析義」強調透過對字形的拆解組合來說解文字,以探求其中的經義,在《周禮新義》中較為常見,《詩經新義》與《尚書新義》卻未發展起來,不能成為一種主要的解經方式,到王安石晚年所編定的《字說》才算完成。王安石主張「以禮會通三經」,藉由「禮」來溝通內聖與外王之道,以此開出王安石新學的理論架構。《三經新義》雖仍沿之前王安石學術「性命」之學的討論,但因王安石此時以外王事業的新政為重,故對內聖的性命之學,重視度下降。《三經新義》所表現的「性」,應是趨向於無善無惡,如此才容易開出「禮樂教化」的正當性。該書所展現的君臣之道,賦予君權不少合理性,故為執政者所喜。政事與刑罰為推行治道所必要,雖符合經義的說解,但也因此遭受流於法家的評斷。《三經新義》是王安石新政所頒行,帶有少量王安石推行新政的見解,對王安石後學推行新政有指導作用。王安石新學的成立,則與《三經新義》與《字說》緊密聯繫。王安石新學利用科舉與太學,使其在北宋達到頂峰。爾後蔡京與王黼的新政遭受批評,科舉與太學的改制,使得《三經新義》在南宋不再刊刻,王安石新學逐漸趨向凋亡一途。
3

王荊公詩學之獨詣及其在詩史上之前導意義. v.1 / Wang Jing gong shi xue zhi du yi ji qi zai shi shi shang zhi qian dao yi yi. v.1

January 1987 (has links)
王晉江. / 據稿本複印. / Thesis (Ph. D.)--香港中文大學硏究院中國語文學部. / Ju gao ben fu yin.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v.1. leaves 586-599). / Wang Jinjiang. / Thesis (Ph. D.)--Xianggang Zhong wen da xue yan jiu yuan Zhongguo yu wen xue bu. / Chapter 第一编 --- 導論 / Chapter 第一章 --- 研究目標與途徑 --- p.1 / Chapter 第一節 --- 研究目標 --- p.1 / Chapter 第二節 --- 研究途徑 --- p.4 / Chapter 第二章 --- 背景 / Chapter 第一節 --- 王安石生平簡述 --- p.7 / Chapter 第二節 --- 王安石家族表解 --- p.18 / Chapter 第三節 --- 王安石的時代 --- p.22 / Chapter 第四節 --- 王安石個性、抱負的一些特點 --- p.28 / Chapter 第五節 --- 王安石的創作思想 --- p.35 / Chapter 第二編 --- 詩歌的主要內容 / Chapter 第一章 --- 譏議政治的詩 --- p.50 / Chapter 第一節 --- 從民生疾苦批評時政 --- p.50 / Chapter 第二節 --- 議論軍事政策和對外關係 --- p.56 / Chapter 第三節 --- 評論選舉制 --- p.65 / Chapter 第四節 --- 對吏治的意見 --- p.70 / Chapter 第二章 --- 鄉情、親情、友情 --- p.77 / Chapter 第一節 --- 親情 --- p.77 / Chapter 第二節 --- 鄉情 --- p.81 / Chapter 第三節 --- 友情 --- p.95 / Chapter 第三章 --- 隱居、禪理和山水詩 --- p.108 / Chapter 第一節 --- 隱居生活和禪理 --- p.108 / Chapter 第二節 --- 描繪山水和題畫 --- p.118 / Chapter 第三編 --- 創作技巧及其獨詣 / Chapter 第一章 --- 議政手法〔一〕 --- p.135 / Chapter 第一節 --- 直抒胸臆 --- p.136 / Chapter 第二節 --- 以古諷今 --- p.144 / Chapter 第三節 --- 借事發揮和暗示 --- p.159 / Chapter 第二章 --- 議政手法〔二〕´أ´أ托物詠志 --- p.166 / Chapter 第一節 --- 比喻 --- p.168 / Chapter 第二節 --- 象徵 --- p.188 / Chapter 第三節 --- 寓言 --- p.210 / Chapter 第四節 --- 本章小結 --- p.228 / Chapter 第三章 --- 疊字考察 --- p.230 / Chapter 第一節 --- 安石使用疊字的情況 --- p.230 / Chapter 第二節 --- 疊字與《詩義》 --- p.234 / Chapter 第三節 --- 聯綿對´أ´أ句中聯珠 --- p.251 / Chapter 第四節 --- 本章結語 --- p.254 / Chapter 第四章 --- 力求工巧 --- p.265 / Chapter 第一節 --- 用典 --- p.265 / Chapter 第二節 --- 對偶 --- p.281 / Chapter 第三節 --- 改詩 --- p.296 / Chapter 第四節 --- 文字遊戲 --- p.305 / Chapter 第五章 --- 用字和組織 --- p.313 / Chapter 第一節 --- 顏色字 --- p.313 / Chapter 第二節 --- 數字入詩 --- p.320 / Chapter 第三節 --- 重複 --- p.327 / Chapter 第四節 --- 組織 --- p.336 / Chapter 第六章 --- 本編結語´أ´أ王安石詩的獨詣 --- p.346 / Chapter 第一節 --- 新奇 --- p.346 / Chapter 第二節 --- 工巧 --- p.349 / Chapter 第四編 --- 淵源、評價、影響 / Chapter 第一章 --- 淵源 --- p.351 / Chapter 第一節 --- 陶淵明 --- p.351 / Chapter 第二節 --- 李白 --- p.358 / Chapter 第三節 --- 杜甫 --- p.364 / Chapter 第四節 --- 韓愈 --- p.403 / Chapter 第五節 --- 白居易 --- p.416 / Chapter 第六節 --- 李義山和杜牧 --- p.424 / Chapter 第七節 --- 小結´أ´أ以故為新 --- p.434 / Chapter 第二章 --- 評會 --- p.447 / Chapter 第一節 --- 整體評價 --- p.447 / Chapter 第二節 --- 分類評說 --- p.453 / Chapter 第三章 --- 影響〔一〕 --- p.475 / Chapter 第一節 --- 對江西派主要成員的影響〔一〕´أ´أ黃庭堅 --- p.476 / Chapter 第二節 --- 對江西派主要成員的影響〔二〕´أ´أ陳師道 --- p.491 / Chapter 第三節 --- 略述對宋代其他詩人的影響 --- p.504 / Chapter 第四章 --- 影響〔二〕 --- p.519 / Chapter 第一節 --- 陳寶琛、袁昶 --- p.521 / Chapter 第二節 --- 陳衍、鄭孝胥 --- p.542 / Chapter 第三節 --- 胡漢民 --- p.558 / 總結̐ı‘王安石詩在詩史上之前導意義 --- p.575 / 後記̐ı‘研究王安石詩的苦樂 --- p.579 / 參考書目 --- p.585 / 附 錄 〔下卷〕 / Chapter 一 --- 王安石前期詩的創作歷程 --- p.1 / Chapter 二 --- 王安石詩探索 --- p.153 / Chapter 三 --- 王安石詩繫年初稿 --- p.296 / Chapter 四 --- 王安石瑣探 --- p.477 / Chapter 一 --- 王安石前期詩創作歷程 --- p.1 / 隨父遊宦 --- p.1 / 仕途徬徨與作品的基調 --- p.15 / 幕府少年 --- p.20 / 大理評事 --- p.35 / 作邑海濱 --- p.40 / 舒州通判 --- p.62 / 群牧判官 --- p.76 / 知常州軍事 --- p.87 / 一傳千里 --- p.97 / 晉身侍從 --- p.109 / 居喪金陵 --- p.137 / Chapter 二 --- 王安石詩探索 --- p.153 / 王安石比興詩探義 --- p.154 / 王安石酬唱挽悼詩人物考索 --- p.257 / Chapter 三 --- 王安石詩繫年初稿 --- p.296 / Chapter 四 --- 王安石瑣探 / 王安石嫁媳事辨證 --- p.477 / 王安石接待遼使及使北年代初探 --- p.493 / 從歐王沈蘇等人作品看宋代使北詩 --- p.503 / 王安石詩學觀評議 --- p.541 / Chapter 五 --- 參考書目 --- p.551
4

歐陽脩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的討論

陳玉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以韓愈墓誌銘書寫的文體改創意義為中心,分別從歐陽脩與王安石這兩條路線探索宋代墓誌銘寫作的走向,以及其中蘊含的書寫意義。期望藉由實際的文體成規分析,探討文體觀念轉變的痕跡,對於宋代以韓愈為中心的古文發展,獲得更清晰的理解。具體的考察方向如下: 其一為韓愈墓誌銘作品文體改創之意義:關於韓愈的墓冢碑誌文,前賢已作了不少相關研究,所以,此部分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韓愈墓誌銘作品與傳統諸作在形式、立意上所作的改創,著重「破體」,故求異不求同。更進一步,以此文體改創的實踐,呼應韓愈古文運動所提出「去陳言」主張之深層意涵,探討其墓誌銘作品於文體改創上蘊藏的意義。 其二則在於對歐、王墓誌銘作品討論:以韓愈墓誌銘作品討論為基礎,考察歐、王二人於墓誌銘書寫上對韓愈撰作的因襲與再創發。重點在於藉由作品的實際分析,理清二人墓誌銘書寫對於韓愈撰作書寫的繼承與發揮,在宋代所產生的新寫作路線,即梁啟超先生所謂「自成一家」者,並由此討論所謂「面目」、「法度」的書寫意義。 其三則是進一步對歐、王文體觀進行探討:歐、王二人對韓愈打破文體界限的看法,落實至他們的書寫實踐活動中,經過對二人墓誌銘書寫作法的討論,可以清楚看到他們對韓愈的回應。而若能更進一步,由二人的文學觀念分析著手,將材料擴充到二人對韓愈作品的解讀與詮釋,相信更能清楚地觀察二人文體觀念,對書寫本質的理念。 透過歐、王墓誌銘書寫帶出北宋墓誌銘寫作二大典型,進一步切入北宋文人的文體觀,探討北宋文人對於墓誌銘一體理想撰作型式的想法。同時藉由別集、詩話、書牘等「辨體」的討論,耙梳北宋文人對於自韓愈古文運動以來,文體界限的自由出入所產生的反思,冀望更清晰地瞭解北宋文人的文體觀。
5

王安石《字說》之價值 / The Value of Wang An-shih's "Tsu Shuo"

林翠玟, Lin, Ma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安石是北宋一代名臣,政治上的功過且不論,其於詩詞古文的地位,列居唐宋八大家之一。這些文學作品流傳於後世者眾,卻很少論及他在語言文字方面的成就,概因這部窮其晚年精力所瘁的《字說》,在當時受到王安石的政治立場所影響,先是主司用以取士,後又頒行於學官,使得應試的學子們個個鑽研其說,專行於學校、科場數十載,其間也因政治因素(新舊黨爭)陸續遭受禁用、奉行、廢用之命運,但其學說已深植人心,雖已遭廢用,學者在日常言談之間仍不厭引述闡發。 《字說》的產生與通行是有其歷史背景的支持,改朝換代之後,在以《說文》為尊的先見之下,《字說》最後走向「亡佚」之路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字說》保存了當時對一些字義的獨特解釋,從這些吉光片羽之中,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文化與王安石的思想觀點,所謂以「會意」解字者,當可視為「會」王安石之「意」的依據,尤其在《字說》成書之前,荊公已在《三經新義》中析字解經,必然有他的另一種不同的領會。例如他在〈熙寧字說序〉認為「教學必自此始,能知此者,則于道德之意,已十九矣。」在〈進字說表〉指出欲達到「同道德之歸,動名分之守」的目的。他的說解方式或許多少偏離詞義的訓釋,但是實際上也反映當時的文化、思想在語言文字上的展現。故不專以文字學上解字的學理來反駁《字說》之誤謬處,而以其解字的獨特訓釋來了解王安石的思想與當時的環境,以此為撰寫本文之動機。 第一章除了簡介《字說》的編纂動機與成書經過之外,也要了解《字說》擅行於科場與禁廢之情況,並對後世之影響。此外,黃復山的「王安石《字說》之研究」完成於1982年6月,其中已將民國以來,在他之前研究《字說》的相關著作有了一番介紹。同一時期,中國大陸地區也陸續有學者研究《字說》,尤其是「輯佚」工作也有一些成果。當時礙於政治因素的限制,學術無法自由交流,使得兩地學者各自分頭從事研究,現今兩岸學術開放,故亦介紹中國大陸地區對《字說》之相關研 究著作,以了解其發展情形。根據這些輯佚的資料,再與王安石個人在政治、哲學思想的著作相互參照,解經必先識文,試圖從解釋文字的方式推求他對儒學經典的理解與整理工作。故於第二章探討《字說》中所具有的哲學思想,包括陰陽、五行、佛、老;另有他的為政之道寓於其中,有天人之道、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 第三章則著重在訓詁方面,王安石解字雖有穿鑿附會、望文生義之處,但是他已注意到聲符在整個字義上的作用與地位,雖然一般學者都以王子韶為「右文說」之創始者,但其書不傳,無法確切掌握當時王子韶對此學說的理解程度。王安石在《字說》中除了常以聲訓方式訓解字義之外,並已有「聲符兼義」之先聲,但尚未致力研究,卻給予後人在聲符研究上開啟一扇門窗,有其開創之功。同時介紹「聲符兼義」學說在清代與民國初年之各家發展概況。第四章介紹《字說》之編纂體例,由所輯佚的資料推求全書編排的概貌。例如:世人斥《字說》以楷書解字,然而從尋得的資料顯示,《字說》當是以篆體編寫。此外,《字說》有一些獨特的編纂方式,是其他字典、辭典所少有的,例如:析字重視字形的相對位置,分為上下左右之方位,並寓意強弱大小的力量在其中;釋物喜用「疊解」的形式,有訓詁百家名物之意味;並有特殊的「習慣用語」以解字,這些都是《字說》之特色。 綜合而論,《字說》之學術上的價值表現在幾方面: 一、王安石「哲學思想」之綜述:雖然有人將新舊黨爭視為「儒法之戰」,但是荊公基本上仍是以儒生自許,人的思想會隨著所接觸的學說、觀點而改變,因此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其見解是呈段落式、片面式的,甚或後來的想法會否定、推翻之前的。而王安石一生的著作約有廿多種,其中與哲學思想相關的著作多為儒家經典之研究,但是荊公晚年學以佛、老,皆有所得。《字說》既是荊公晚年所致力之作品,必將一生所學之精粹融入其中,自然在《字說》的說解依據上匯集百家之要,有依循《說文》者、有儒、法、佛、老、莊、陰陽眾家之說,故梁啟超譽之「其學術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正因如此,《字說》以解說「字義」為主,尤其是那些以「會意」解字者,有儒家的天人之道、佛家的空性、老莊的有無,皆融匯在訓詁字義之中。其他著作如《三經新義》、《易解》、《論語解》等,受限於經籍之題材與原作者之思想,總不若《字說》是以解字釋義為主,可以單純而全盤地了解王安石的哲學思想。 二、開創「聲符兼義」之先河 一般小學家總以王子韶創「右文說」,然而其書不傳,右文說之全貌又是如何?總無法了解其學說系統發展的程度。其實王安石在《字說》中已有「聲符兼義」之見解,他以「農者,本也,故又訓厚」,從農得聲之字有「厚」義,孳乳出「濃,水厚;醲,酒厚;襛,衣厚」等共訓,雖然在當時這種訓詁方式尚未發展出一定的規模,而且方法顯得簡略,但是已對中國文字之「聲符」加以注意,不再只是標明讀音的符號而已,尚有「意義」在內,從此相關的研究不斷地發展下去,尤其在清代與民初的小學家,後出轉精,沈兼士利用此「聲符兼義」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訂正古籍之字誤、察古音之變遷、判斷訓釋之得失等考據工作;王力更以此法追溯語根之起源,將研究結果撰成《同源字典》。這一切以「聲符」為研究之發展系統,現已臻於成熟完備,王安石可謂有開創之功。 三、獨特的「辭典編纂」方法:中國的字、辭典編纂方式總不外是兩大系統:「部首」和「韻類」,其撰寫內容也是以「字」為說解的最小單位。然而《字說》以聲韻分部之外,還有「疊解」的特殊形式,類似於《爾雅》以物類為釋,卻又有形式上之異,將同性質之物聚集而解,猶如百科全書一般,故此類的字義說解很容易被「訓解名物百家」之辭書所引用,例如陸佃的《埤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影響其訓解的方向。 此外,王安石重視字形「位置」之說解,將字分成上下左右之位列,融入陰陽五行學說,賦予相生相勝與卦位之說,將文字視為一個小天地。並在《字說》說解上使用一些特殊的「習慣用語」,使字義的解說更具王安石個人的色彩。這些獨特的「編纂方式」或影響後代之字辭典編纂者,但更重要地是突顯王安石之思想。《字說》不單只能以字辭典的觀典視之,它更包含王安石個人思想,反映當時社會各層面的現象,在歷史上無法否定、排除其盛極一時之況與對後世之影響,在中國文字學史上永遠具有承先啟後之地位!
6

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及其風格之研究

戴麗霜, Dai, Li-S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以文為詩乃宋元明清以來,文學史文學批評史上之一大公案,正反褒貶之意見紛雜,眾人且多以此深詆宋詩,本文因此擬就北宋為範圍,探討當時以文為詩之原因及表現,以得其究竟,此為研究動機。若其研究方法,則前半采由全局以觀個別之方法:自文化思想共同之傾向(時代精神)以探個別現象之本質;自文學觀念意義之型態及文學活動、人物之引導,以探文學表現之原因。后半則由個別以窺整體:以諸家之作品概觀時代詩風之特色。研究文獻,包括政治、思想、經學、史學著作,文學史、文學批評史,各種朝代人物之資料彙編,唐宋元明明清之詩話,諸家之選集、別集,近代有關詩論、詩作之研究著作,博碩士論文、期刊等。研究內容,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北宋詩之背景,包括思想背景、知識階層與平民階層興起之意義三節,第三章北宋詩之特質,分就意與象、情與理兩事論之,第四章北宋以文為詩詩風形成原因,共分六節:中唐以來散化詩風之趨勢,北宋詩內容與體制變遷之反映,北宋雅俗之辨之追求,言意之辨之注重,古文運動之助長,杜韓及北宋諸家之影響,第五章北宋以文為詩之風格,列舉諸家如王禹稱、梅堯臣、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陳師道、理學家等人之詩作,加以分析。研究結果,一則可明宋代以文為詩之形成淵源及因素,二則可明唐宋詩之基本差異,三則可對前人褒貶宋詩之說有所辨正,四則確立宋代以文為詩之意義與價值,五則對以文為詩之優缺點可得一評估。
7

王安石《詩經新義》研究 / The Study of Wang An-Shih's "the New Meaning of Shi-Jing"

廖育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王安石經學近十年來開始受到關注(2000年以來);在此之前,王安石的變法改革思想和詩文集的研究,其實已經非常蓬勃(1949-1990),尤其變法改革思想正好符合清末和新中國極欲改革的需求,因此,在大陸和美國都有王安石變法研究的專家。稍後有王安石思想具有道、佛思想的研究(1980-2000)。截至2010年,海峽兩岸相關王安石研究的單篇論文有三千多篇,博、碩士論文有六十多篇。而真正以王安石經學著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博、碩士論文海峽兩岸計有六本,而且都聚集在近十年(2005年以來)。 王安石經學著作在明初已全部亡佚,目前可見的只有清代所輯的《周官新義》一部輯佚書。王安石參與的宋代熙寧變法所著的《三經新義》,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周官新義》,內容鋪陳改革宋代吏治與經濟的藍圖,受到撻伐最深,王安石將他當作政治實踐的計畫書,最具有宋代精神,卻是偏離上古三代精神較遠。至於《尚書新義》則是規範帝王修身和治國的政治之書。 而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則不同,內容平易近人,其闡發儒家精神與禮儀規範,對於人倫與禮儀、人性與人為制度的推敲拿捏,在遵守禮樂之外,還有更多人文精神的體會。而王安石和《詩》的淵源其實頗深,從案頭書到科舉必讀經典,都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詩》的重視。透過研究王安石的《詩經新義》,可以看到王安石學術思想理念的初衷─儒家經典理念和人倫禮儀思想;除了他對原始儒家、三代聖王賢人精神的繼承,還可以看到王安石對於人生倫理的規劃,這正是本文以王安石《詩經新義》為研究對象的重要價值所在。

Page generated in 0.01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