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歐陽脩著述考許秋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2 |
歐陽脩詩文改革之研究 / The Study of OuYang-Xiu's poetry and prose refom theory朴俊秀, Park, Juns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先說明本論文寫作目的。此章論述了現代研究宋代特別是北宋文人的相關討論。早在一千年前,中國已確立了完善的中央官制來統治天下。為了此政治目的,官僚體制更要完整的運用,因而研究吏制與政治理論成為必要之途徑。研究歐陽脩也必須考慮此點,因此緒論裡說明了此研究後能取得的成果。
第二章以「歐陽脩學術之背景」作為歐陽脩的詩文改革之前的準備工作。以其「時代背景」與「生平」來分析歐陽脩之內、外在環境因素。分析文學論時,這些資料能夠說明對他產生的影響。由於當時社會都關心治世之故,因而他們專心為國家服務,行有餘力而創作詩文,所以他基本上帶有「經世致用」的觀點來提出文學論,因而要對他們心理內在的兩層因素來瞭解他們的人生選擇。
第三章以「歐陽脩之學術思想觀」為題,主要探討他的「道」、「文」關係。如上所述,他作為政治家,必定要研究其治世之理,但他持有與一般古老的政治家不同的觀點,就是他既強調文學的社會功能,也絕對未忽視文學本然的存在意義。因而他對畫、牡丹、音樂等多方面有興趣,進行創作或關注,開闊了文人之新的領域與視野。
第四章主要論述歐陽脩「詩歌」方面的改革主張。因為他的詩論由梅堯臣等人之引導,所以跟他們共同提出詩論。作詩文的過程,看來很簡單,不過以多樣的涵義與方向看來,需要更嚴密的觀察與分析。因此,首先論述其開始創作之發憤之因,分析已含有豐富的學術教養的文人遇到障礙,如何克服或認定世事的變化。接著用「以文為詩」的方法抒發內心之志,並且如何得到更多的號召力。這些他的文學論的展開,就能呈現他的詩歌創作論,察看他用什麼方法來表現出創作之苦惱。他的文學論絕不會由抽象之觀念出發的,乃是以實務的積極運用來彰顯藝術的意義。
第五章探討他的「散文」改革。歐陽脩以古文取得聲望,但此結論是較偏狹的,他整體的文學論已準備了新的氣象,並且他絕不反對四六文之類。因而此章節研究他的改善與傳承各種文體之內涵。首先以較富名望的時文來分析,真正有文學性與實用性的文體為何?接著討論在古文家中有極端的文人之過失。他接受表現形式,進而改善內在思想,因而我們知道他的合理配合。他不顧周邊的評判,勇敢對應此坎坷之路。
第六章作為整體研究之結論,即細密地分析研究目的和預期效果,由此可知本來方向的功過,而且再構想正確的治學方法與研究主題,進而考察往後的研究方向與目標。
|
3 |
歐陽脩詩詞比較研究秦泉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陽脩集官僚、學者、詩人於一身,身兼政治領袖與文化領袖,又是宋代第一個詩詞兼擅的作家,比較其詩詞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觀察其詩詞關係,更深入了解這位大文豪的精神風貌,也藉此觀察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狀態,有助於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詞的士大夫化和雅化過程。
我們分別從主題、意象、章法和修辭進行比較,發現歐陽脩的詩與詞在主體形象的突出方面有深刻的關聯性,其詩詞有許多重要的共同意象,這個發現不僅使我們更了解歐陽脩多情的性格,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證明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現象確實存在,我們也發現歐陽脩在表現方法上有他個人一貫的特殊偏好,如擅用層層深入的結構安排來深化詩詞情感,及在文字風格上同樣呈現平淡意遠的特色。
歐陽脩的詩與詞又有著異趣而互補的現象:詩詞在各類主題的比重及呈現的細膩度和情調不同,詩的意象比較豐富,詞的意象比較細膩,詩開頭取景狀闊,詞則著力描寫細緻而具動感的場景,詞的顏色較詩艷麗等等。歐陽脩詩詞的相異處,體現了詩和詞作為不同文類的體性要求,如何影響及規範作家的創作活動。
歐陽脩對詞雖強調娛樂功能,所以多遣興之作,但在不經意間流露其個人學識襟抱於詞中,提高詞的抒懷價值。他將自己擅長的詩文作法引入詞,也許不像蘇軾是有意識的,但就詞史流變來看,確實是某種回歸,既而影響文人詞的成立。他以政治領袖及文化領袖的身分喜愛創作小詞,並提高詞的格調,讓文人作詞的束縛減少,影響所及使更多有才華的讀書人投入詞的行列,他帶動文人作詞的風氣,文人將學識修養寫入詞中使詞雅化,形成與柳永為代表的俗詞格調絕然不同的文人詞,後來蘇軾對詞的革新成果豐富,不得不追溯到歐陽脩的開創傳承之功。
|
4 |
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李函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成四大區塊,包含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居正大一統的史觀及修本以勝佛的排佛思想。歐陽脩建構天命觀的步驟是「質疑天──致力學《易》──推之於天」,天也有不勝人力之時,人若能致力學《易》,則天命之理及人生的窮達禍福自可不動心。對於不知所以然的人事,歐陽脩採取「推之於天」的策略,將晦澀玄虛之事,「推」移給天。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與先秦「窮達以時」中「遇不遇,天也」的論點相同,「遇」不「遇」乃「天」所決定,非人力所能為。人事即天命,修人事才是上達天命的起始,多關注本於人情、切於事實的人間世,遠比空談性理之學要崇高。歐陽脩的君子意識,顯現於內在的修持與外在的作為二個方面。君子的內在是一個中心有所守的世界,「德業兩全,讒謗自止」是其道德修為中所依循的原則。「明道」是歐陽脩追求的目標,「通經學古」則是歐陽脩淬勵思路的最佳路徑。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讓歐陽脩有了與眾不同的作為:拔擢賢材不遺餘力,能面爭廷論;恪守寬簡之治的原則,濟時恤民。在居正一統的史觀這一方面,歐陽脩創出或以「德」或以「業」的彈性的史觀,處理朝代更迭所帶來的正統問題,「德」與「業」可以擇一而存,不必兩全,也無須涉及讒謗,當「德不足」之時,則以「論必據迹」的方式處理。在闢佛思想上,歐陽脩採取較溫和的對策──修其本以勝之,此對策之下,又以禮義為本,以浸漸之法成其化,作為推動的原則。而歐陽脩高懸三代之治,並不是要君臣完全複製,而是藉此激勵眾人,要向著真善美的境界邁進。歐陽脩的斥佛排老說,初始即帶有某種程度的寬容;至於晚年的傾心釋、老,實乃有迹可循。
|
5 |
歐陽脩與王安石墓誌銘研究─以韓愈文體改創為中心的討論陳玉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以韓愈墓誌銘書寫的文體改創意義為中心,分別從歐陽脩與王安石這兩條路線探索宋代墓誌銘寫作的走向,以及其中蘊含的書寫意義。期望藉由實際的文體成規分析,探討文體觀念轉變的痕跡,對於宋代以韓愈為中心的古文發展,獲得更清晰的理解。具體的考察方向如下:
其一為韓愈墓誌銘作品文體改創之意義:關於韓愈的墓冢碑誌文,前賢已作了不少相關研究,所以,此部分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梳理韓愈墓誌銘作品與傳統諸作在形式、立意上所作的改創,著重「破體」,故求異不求同。更進一步,以此文體改創的實踐,呼應韓愈古文運動所提出「去陳言」主張之深層意涵,探討其墓誌銘作品於文體改創上蘊藏的意義。
其二則在於對歐、王墓誌銘作品討論:以韓愈墓誌銘作品討論為基礎,考察歐、王二人於墓誌銘書寫上對韓愈撰作的因襲與再創發。重點在於藉由作品的實際分析,理清二人墓誌銘書寫對於韓愈撰作書寫的繼承與發揮,在宋代所產生的新寫作路線,即梁啟超先生所謂「自成一家」者,並由此討論所謂「面目」、「法度」的書寫意義。
其三則是進一步對歐、王文體觀進行探討:歐、王二人對韓愈打破文體界限的看法,落實至他們的書寫實踐活動中,經過對二人墓誌銘書寫作法的討論,可以清楚看到他們對韓愈的回應。而若能更進一步,由二人的文學觀念分析著手,將材料擴充到二人對韓愈作品的解讀與詮釋,相信更能清楚地觀察二人文體觀念,對書寫本質的理念。
透過歐、王墓誌銘書寫帶出北宋墓誌銘寫作二大典型,進一步切入北宋文人的文體觀,探討北宋文人對於墓誌銘一體理想撰作型式的想法。同時藉由別集、詩話、書牘等「辨體」的討論,耙梳北宋文人對於自韓愈古文運動以來,文體界限的自由出入所產生的反思,冀望更清晰地瞭解北宋文人的文體觀。
|
6 |
歐陽脩「以詩為文」研究黃雅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承自錢穆、何寄澎等多位學者對於韓愈「以詩為文」課題之研究,對象鎖定宋代古文大家歐陽脩,聚焦於歐陽脩「以詩為文」之寫作技巧加以探討,分為八章加以析論:
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目前學界對於「以詩為文」此一課題的研究現況,從唐代古文大家韓愈、柳宗元、及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以詩為文」之討論,到宋代歐陽脩「詩化」之文、「六一風神」的探究,旁及「以賦為文」、「破體」等研究成果加以概述,以尋求歐陽脩「以詩為文」之所以值得探討的原由,乃在其以抒情化的特色為主,並將詩化的諸多因素融入散文的寫作中,據此開展以下各章的討論。
第二章欲廓清「以詩為文」之寫作源流,尤其是韓、柳以前的重點作家以及韓、柳自身「以詩為文」的書寫概況,據此梳理前代作家與歐陽脩一脈相承的「以詩為文」寫作技巧運用,而其間承傳演變,更突顯歐陽脩重陰柔、抒情之一端,故煥發其特有之六一風神。
第三章到第五章乃對讀歐陽脩之詩文,此三章分就歐陽脩寫同一事、人、物之詩文加以併讀、對照,以見詩文互滲、混融交織的寫作情形:
第三章從歐陽脩之生平事跡中理出「仕宦貶謫」、「衰老歸隱」這兩大主題,循此以對讀歐陽脩處在同一境況、時空下,針對所遭遇之同一事所寫作的詩與文。
第四章對讀歐陽脩評同一人之詩與文,對象分為「蘇、梅二子」及其餘「至親諸友」加以探討之。
第五章則就歐陽脩針對同一物象所寫之詩與文進行對讀,尤其「亭臺樓閣」一類多有同題詩文可相對照,而書寫「自然萬物」之詩與文,也多有題目或題材近似之詩與文可併參之。
從這三章就同一「寫作境遇」、「寫作對象」、「寫作題材」為切入點,對歐陽脩自身之詩與文進行參讀,更可見其「融詩入文」、「運詩為文」的寫作特色。
第六章研究歐陽脩其餘未有詩可相互對讀參照之文,依重點文類中之重要篇章加以探討歐陽脩「以詩為文」寫作情形,而碑誌、序跋、雜記這三類,均可見抒情內涵之深濃,詩化特色之突出。
第七章進行韓愈、歐陽脩「以詩為文」寫作情形之比較,先據以往學界對於歐陽脩擬韓愈的三篇作品加以比較剖析,再針對碑誌、雜記、序跋這三類進行大致比較,試舉列「以詩為文」特色較為顯明之篇章約略說明之,或因單章篇幅未能涵蓋韓、歐該類文體所有篇章,然韓、歐「以詩為文」之整體寫作風格之同與異仍判然顯明,一陽剛、一陰柔,一奇崛、一平易。
第八章結論部分總結以上各章所析論,得出歐陽脩「以詩為文」乃在「以詩情為文」,並將詩化的各種因素融入散文的寫作中,且寫作時驅策心志,意到筆隨,並未專用詩體或文體,故詩如文、文如詩,詩文面目近似,渾然交融,跨體展演,風神翩翩,以臻文學藝術之至高境界。
|
Page generated in 0.02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