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歐陽脩儒學思想研究李函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成四大區塊,包含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居正大一統的史觀及修本以勝佛的排佛思想。歐陽脩建構天命觀的步驟是「質疑天──致力學《易》──推之於天」,天也有不勝人力之時,人若能致力學《易》,則天命之理及人生的窮達禍福自可不動心。對於不知所以然的人事,歐陽脩採取「推之於天」的策略,將晦澀玄虛之事,「推」移給天。歐陽脩窮達有命的天命觀與先秦「窮達以時」中「遇不遇,天也」的論點相同,「遇」不「遇」乃「天」所決定,非人力所能為。人事即天命,修人事才是上達天命的起始,多關注本於人情、切於事實的人間世,遠比空談性理之學要崇高。歐陽脩的君子意識,顯現於內在的修持與外在的作為二個方面。君子的內在是一個中心有所守的世界,「德業兩全,讒謗自止」是其道德修為中所依循的原則。「明道」是歐陽脩追求的目標,「通經學古」則是歐陽脩淬勵思路的最佳路徑。節義昭著的君子意識讓歐陽脩有了與眾不同的作為:拔擢賢材不遺餘力,能面爭廷論;恪守寬簡之治的原則,濟時恤民。在居正一統的史觀這一方面,歐陽脩創出或以「德」或以「業」的彈性的史觀,處理朝代更迭所帶來的正統問題,「德」與「業」可以擇一而存,不必兩全,也無須涉及讒謗,當「德不足」之時,則以「論必據迹」的方式處理。在闢佛思想上,歐陽脩採取較溫和的對策──修其本以勝之,此對策之下,又以禮義為本,以浸漸之法成其化,作為推動的原則。而歐陽脩高懸三代之治,並不是要君臣完全複製,而是藉此激勵眾人,要向著真善美的境界邁進。歐陽脩的斥佛排老說,初始即帶有某種程度的寬容;至於晚年的傾心釋、老,實乃有迹可循。
|
2 |
何晏及其著作思想研究金鎮宇, JIN,ZHE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儒學思想雖然秉持具有不變傾向性的本質與樣式,然而在什么情況下,以可變的包涵性來收容并發展,及在這種情況下的內容為何?是分析對象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本篇論考,在此觀點下,欲以魏何蛇所遺留之數種資料為中心,得以窺知其發展軌慫之一斑。藉以沿悉此一時期的思想風潮與何晏人生歷程。本篇共分六章,其大略如下:
第一章:緒言。論述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背景(何晏所處之時代)。論述玄學浮上的內外的影響。
第三章:何晏人生歷程及政治立場。論述何晏的成長時期、沉默時期、活動與破局時期,以及生平考證。
第四章:何晏思想的思想傾向及其政治理念。為了具體地將何晏思想剖析,於是將何晏所遺留之政治主張的表諫,與其清淡思想之無名論、道論、無為論諸文以及反映經學解釋態度的論語集解等之內容,加以分析。且推測何晏所要求的政治理念。
第五章:何晏詩考。論述何晏詩考證及感想。
第六章:結論。論述對何晏后人的評價及何晏立場辯場、何晏思想的特征。
|
Page generated in 0.016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