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37
  • 127
  • 53
  • 9
  • 1
  • 1
  • Tagged with
  • 191
  • 191
  • 39
  • 35
  • 31
  • 31
  • 29
  • 28
  • 25
  • 25
  • 24
  • 24
  • 24
  • 24
  • 2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比較法論商品交易之危險移轉

袁國揚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三、論文之主要內容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與方法 。 第二章國際間有關危險移轉之主要規範。第一節國際買賣規範之統一:從兩方面探討國際買賣規範統一之努力,第一、國際間之立法。第二、國際商事習慣之發展,此兩者之規範內容均與危險移轉有關。第二節:一九八○年國際商品買賣契約公約:從公約條文之具體規定,將其類型化為:雙方協議之危險移轉、買賣標的物運送中之風險、運送過程中出賣標的物之危險、違約時之危險分擔、其他情形之危險分擔,分項說明有關國際公約如何處理此等問題。第三節國際商會之國貿條規:則介紹一九九○年Incoterms十三種貿易用語和危險移轉之時點。 第三章美國法上之危險移轉之規定。第一節統一商法典危險移轉之理論根據:從支配理論、保險理論、違約理論,說明其立法之理論根據。第二節統一商法典之危險移轉:亦將其法律條文類型化,區分成雙方協議之危險移轉、買賣標的物運送中之風險、寄託契約下之危險移轉、違約時之危險移轉、其他情形之危險移轉,將商法典上有關之爭點加以說明。 第四章英國法上之危險移轉:第一節英國法上之所有權理論:因英國法有關危險分擔乃推定由貨物之所有權人承擔,故於此處介紹特定物之所有權轉、不特定物之所有權移轉,所有權與危險負擔之關係,及英國法之所有權理論究竟是否需要改革?第二節英國買賣法海外買賣有關危險移轉:海外買賣,涉及運送中貨物風險負擔之問題更為重要,此處獨立一節探討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有關運送中風險之規定。第三節英國買賣法與美國統一商法典之異同:透過美國統一商法典之類型化,從當事人協議下之危險移轉、買賣標的物運送中之風險。遲延之危險移轉、寄託契約下之危險移轉,比較英、美規定之異同。 第五章一九八○年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契約公約與美國統一商法典之危險移轉。第一節一九八○年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契約公約與美國統一商法典之危險移轉一條文本身之比較。以上述兩種規範類型化之各種情況,從法條規範之內容加以比較。第二節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契約公約與美國統一商法典之危險移轉之外部評價-理論面:從保險理論與支配理論檢討,上述兩種規範 ,如何實踐保險理論與支配理論。第三節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契約公約與美國統一商法典之危險移轉之內部評價-實際面:從有關危險移轉上述兩種規範之效率性、公平性與執行性比較兩規範之優劣。第四節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契約公約與美國統一商法典之危險移轉規定之調和:說明統一商法典如何配合國際趨勢,以及應為如何之修正。 第六章比較法上論我國民法之危險移轉。第一節聯合國一九八○年國際商品買賣契約公約與我國之關連:此節說明我國人民或法院,於何種情形下會適用聯合國國際商品買賣契約公約。第二節國際規範與英美法觀點論我國危險移轉之規定:從上述幾章,不論是美國法或國際公約,均已將危險移轉之問題加以類型化,本節即先從法律規範基本理論分析各個規範所採行之立論,次從美國統一商法典與國際公約類型化之規定,檢討我國民法,因我國民法危險移轉僅規定於民法第三七三、三七四條,於發生外國法制或國際公約諸多問題類型時,於我國民法應如何解決?並比較我國民法解決問題之方式與國際公約、美國統一商法典規定之異同。第三節違約時危險移轉與其他制度之關連比較:本節主要探討若出賣人違約交付瑕疵物或買受人違約,對危險分擔究竟造成如何之影響?從不同之規範,探討其差異性。第四節我國民法之缺失與應行方向:將上述各節所探討之議題,作一總結,說明我國民法是否與國際趨勢配合?以及應如何解決與外國立法不相一致之規範。 第七章結論。
2

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社會比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 Social Comparison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楊小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了解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社會比較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影響社會比較行為之相關因素;其次,探討社會比較行為與創意態度及學習行為之關係。 本研究之樣本為台北地區公、私立高中、高職學校一至三年級學生,有效樣本共計565人(男生265人,女生300人)。所採用的研究工具包括「社會比較動機量表」、「社會比較內容量表」、「社會比較對象量表」、「知覺教師教與學導向量表」、「創意態度量表」、「成就目標量表」、「學生學習偏好量表」及「激勵學習策略量表」等八種量表。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包括:皮爾森積差相關、卡方考驗、區別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 高中職學生社會比較行為現況方面: 台北地區高中職學生,其較常使用自我評鑑與學習、自我改進及結盟等比較動機,同時喜歡針對情緒智力相關事物與同學比較。在社會比較方式,高中職學生不分年籍、性別、學校類別,在各項能力的比較上皆傾向使用平行比較;在假想情境中的比較則是傾向使用向上比較。 二、 性別、教師的教學結構與社會比較之關係 (一)男、女高中職學生社會比較行為之差異 不同性別的高中職學生,男學生在部分的社會比較動機(包括:自我破壞、自我顯揚)及內容(包括:外表印象、成績表現)的使用意願上,都顯著比女學生來得高。在社會比較方式上,則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除了在個性比較方面,女學生比男學生較多人選擇作向下比較。 (二)教師的教學結構與社會比較行為之關係 教師不同的教學結構與社會比較動機及內容皆呈顯著之正相關,在比較動機方面,當學生知覺教師採用學習導向的教學結構時,會增進其使用自我評鑑與學習及利他主義等比較動機,但是當其知覺到是表現導向的教學結構時,不但會減少上述兩種動機,同時會增加其使用自我破壞的比較動機;在比較內容方面,兩種教學結構是較無差異的,都與情緒智力及外表印象等比較內容間有正相關。在社會比較方式上,教師的教學結構並沒有辦法區別出不同比較方式的高中職學生。 三、 社會比較與創意態度及學習行為之關係 (一)創意態度與社會比較行為之關係 創意態度的三項因素皆與社會比較動機及內容同樣是呈顯著之正相關,本研究發現,越不喜歡使用自我評鑑與學習之比較動機,且較少針對情緒智力之相關事物與同學進行比較的高中職學生,其對新觀念的產生較容易抱持消極的態度,且對新觀念及團隊創意會較不重視。 (二)學習行為與社會比較行為之關係 1. 社會比較動機與學習行為之關係 社會比較動機與學習動機、方式及策略之各項因素間呈顯著之正相關,本研究發現,越喜歡使用自我破壞及自我顯揚之比較動機的高中職學生,是較少使用精熟學習動機、合作學習方式及尋求同儕協助的學習策略,這也顯示使用這兩種比較動機,對高中職學生的合作學習的行為有較負向的影響。 2. 社會比較內容與學習行為之關係 社會比較內容與學習動機、方式及策略之各項因素間呈顯著之正相關,本研究發現,喜歡針對外表印象之相關事物與同學進行比較之高中職學生,其較少使用精熟的學習動機,也較少使用合作與個人的學習方式。 3. 社會比較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 本研究發現社會比較方式與學習行為之關係為:學習動機是想要獲得高分,且在學習遇到困難不會向同學尋求協助之高中職學生,越有可能使用向下比較。 四、 高中職學生的性別、知覺教師的教學結構、創意態度及學習行為與社會比較動機、內容之間共可以抽出二組顯著之典型相關。 本研究依據上述之研究結果提出討論,並提出若干點建議供教育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The first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The second purpose was to investigate how students’ gender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 related to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The third purpose was to study how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influence personal achievement goals and motivated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nd learning preference. The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Scale (Helgeson & Mickelson, 1995), Attitude Toward Idea Generation Scale (Basadur & Hausdorf, 1996), Achievement Goal Measure (Elliot & Harackiewicwz, 1998), Learning Preference Scale for Students (Owens & Straton, 1980) and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Pintrrich, 1989) and two other scales constructed to measure the content and target of social comparison were administered to 565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rom 11 se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he results supported most hypotheses.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refer to use self-evaluation, self-improvement and common bond as motives for social comparison. They also liked to compare their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behavior with their classmates. There were som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overall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and content. Compared with females, mal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n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destruction scales. Male students compared more than their female counterparts o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academic competence. The more students perceived their classroom goal structure to be learning focused, the more they perceived their social comparison motives to be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oriented.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students' self-evalu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motives and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ntent for social comparison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ttitude toward idea generation, and academic help-seeking strategy use and preferenc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However, students’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destruction motives were nega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 academic help-seeking strategy use and preference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students who scored high on self-enhancement and self-destruction motives also preferred competitive, individual ways of learning and learning via Internet.
3

中韓兩國土地行政體制之比較研究

林承權, LIN, CHENG-G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韓兩國可利用之國土面積均狹小,人口密度顯著偏高。在持續性經濟發展及加速 工業化之過程中,都市人口密集,土地供需失調,乃為兩國所面臨之共同現象。 因此,如何管理、保護、開發並利用土地,以及對土地如何實施適度的使用管制及地 權限制等問題從而發生、本論文係針對當前中、韓兩國土地體制問題,以比較研究取 向為架構,蒐集相關資料,對土地行政管理、辦理機關、辦理程序等土地行政體制, 作綜合性的分析與檢討,以供兩國當局之參考。 全文一冊,共分五章十四節,約十三萬餘言: 第一章:緒論,首先界定土地行政體制間的互相關係,研究動機、方法,範圍架構。 第二章:中華民國土地行政體制分析。土地管理機關與組織,土地綜合開發計劃,土 地編定使用與使用管制、土地征收、公地放領、土地重劃(土地、耕地)、平均地權 、耕者有其田,三七五減租、土地稅等事項。 第三章:大韓民國土地行政體制分析。土地管理機關與其組織、國土計劃、地域地區 及區域管理、土地開發與供給、地價與地稅等事項。 第四章:比較。兩國土地行政體制之比較分析檢討相異點與共同點。 第五章:結論。包括總結、建議及未來的方向等三節。
4

秦、楚金文書體比較研究

王麗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並針對相關文獻做介紹。 第二章秦、楚金文書法風格比較:先介紹秦、楚各自的書法特色,再就二者從時代演變、刻鑄方式與裝飾性三方面比較異同。 第三章秦、楚金文構形比較:以甲金文為比較的標準,分簡化、繁化、異化、部件位置不同、飾筆的運用五方面進行分析。由於甲金文本身便具有繁簡不定的特性,因此在說明字例的選擇上, 避開了這些字。 第四章秦、楚金文與說文比較:說文是第一部流傳至今,較完整且具有系統性的字書,保存大量古漢字的字形,與古文字研究有密切的關係,本章以秦、楚金文分別與說文小篆、重文作比較,除了觀察形構的異同、探求字形演進的軌跡,同時犛清王國維「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 第五章結論:總結研究成果、限制與展望。 成果: (一)漢字演進歷程的建立 (二)可資探索《說文解字》收錄字體之來源 (三)分析秦、楚金文書法風格特色與變化 (四)隸變對秦、楚金文的影響 (五)就書體的構形研析,比較秦、楚金文形構異同及演變規律 (六)保存異體字資料 (七)秦、楚金文可作為出土青銅器國別判別的依據 研究限制: (一)部分古文字繁簡不定,難以確認其簡、繁、異等發展趨向(如于字) (二)判定器物國別的爭議影響研究結果 (三)金文斑剝影響判讀 (四)比對的字例資料仍待整理補充
5

歐陽脩詩詞比較研究

秦泉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歐陽脩集官僚、學者、詩人於一身,身兼政治領袖與文化領袖,又是宋代第一個詩詞兼擅的作家,比較其詩詞的目的是希望藉由觀察其詩詞關係,更深入了解這位大文豪的精神風貌,也藉此觀察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狀態,有助於更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詞的士大夫化和雅化過程。 我們分別從主題、意象、章法和修辭進行比較,發現歐陽脩的詩與詞在主體形象的突出方面有深刻的關聯性,其詩詞有許多重要的共同意象,這個發現不僅使我們更了解歐陽脩多情的性格,也幫助我們更進一步證明北宋前期詩詞互動的現象確實存在,我們也發現歐陽脩在表現方法上有他個人一貫的特殊偏好,如擅用層層深入的結構安排來深化詩詞情感,及在文字風格上同樣呈現平淡意遠的特色。 歐陽脩的詩與詞又有著異趣而互補的現象:詩詞在各類主題的比重及呈現的細膩度和情調不同,詩的意象比較豐富,詞的意象比較細膩,詩開頭取景狀闊,詞則著力描寫細緻而具動感的場景,詞的顏色較詩艷麗等等。歐陽脩詩詞的相異處,體現了詩和詞作為不同文類的體性要求,如何影響及規範作家的創作活動。 歐陽脩對詞雖強調娛樂功能,所以多遣興之作,但在不經意間流露其個人學識襟抱於詞中,提高詞的抒懷價值。他將自己擅長的詩文作法引入詞,也許不像蘇軾是有意識的,但就詞史流變來看,確實是某種回歸,既而影響文人詞的成立。他以政治領袖及文化領袖的身分喜愛創作小詞,並提高詞的格調,讓文人作詞的束縛減少,影響所及使更多有才華的讀書人投入詞的行列,他帶動文人作詞的風氣,文人將學識修養寫入詞中使詞雅化,形成與柳永為代表的俗詞格調絕然不同的文人詞,後來蘇軾對詞的革新成果豐富,不得不追溯到歐陽脩的開創傳承之功。
6

明代方志中的孝感神異:兼論其比較宗教之意涵

潘信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重點是分析、詮釋孝感事蹟的宗教意涵;取材的範圍,則大致以明代成書的方志為主,時間斷限大約是在萬曆以前。本研究首先梳理孝感此一宗教文化建構物,其中的感應論述——感應邏輯無疑是孝感敘事得以建立的基礎。中國宗教的感應觀從漢代成形以迄明代,所具有的一貫特徵,並結合明代善書功過格帶來的思想轉變,與孝感事蹟並置檢視,試圖解讀當時的宗教心態。其次,針對孝感事蹟,採取量化統計,以鳥瞰的角度掌握明人如何理解、定位孝感的知識分類。抑有進者,孝感的神異色彩與敘事特徵,是地方文人筆下的建構物,它具有一套「標準化」、「格式化」的敘事策略。此種業已形成體例的書寫形式,筆者將進行剖析與探討,從中可進一步地歸納出孝感事蹟的性質與敘事類型。其四,孝感所衍生出的諸多議題,包括中國人的命數觀、報應思想、氣感論、代償性的犧牲、孝道實踐的激烈性、幼教與親子關係等,本研究亦將進行審視。最後,本研究希冀帶入比較宗教的視野,更深入地分析孝感義行事蹟的性質。有鑑世界各宗教皆具奇蹟觀,筆者選擇《新約全書》,與中國的孝感義行事蹟參照,試圖呈現不同文化脈絡的宗教邏輯,對於奇蹟的認知、詮釋以及神異之出現,有何同異,並進一步地思考人與上蒼(或上帝)之間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連帶。有關奇蹟背後反映的宗教權威,筆者將以中世紀教廷封聖的情況與孝感的官方追認相比,藉由訴諸奇蹟個案的真實性,兩者呈現的態度上落差,顯露宗教權威的不同介入、滲透方式。
7

社會比較的效果:對個人情感、認知、及行為之影響研究 / Effects of Social Comparisons upon Individual's Affection, Cognition, and Behavior

徐富珍, Hsu, Fu-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8

品牌發展環境之比較研究─以台灣與中國為例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branding environment: on the cases of Taiwan and China

鍾正峰, Chung, All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randing environment of Taiwan and 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y and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se two adjacent markets and to further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branding environment and how to do branding in China market. It is observed that dissimilarity plays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erms of 1) 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2) award and selections, 3)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4) support on specific enterprise.
9

同類型產業比較—以德州儀器和立綺科技為例 / The analog industry: comparing texas instrument and richtek technology

李世僑, Lee, Michael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case study of the analogy industry, comparing Texas Instrument and Richtek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one will discuss the overall analog industry and how it is correlated to the consumer,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ing end markets. It will then be followed by chapter two and three which will describe Texas Instruments’ and Richtek’s current company situation and their future business plans. Chapter four will begin to analyze these two companies using ratio analysis. Chapter five will then discuss how players in the industry have not buit capacit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how it will affect their margins in the future. In chapter six Porter’s five force analysis will be implemented to demonstrated the industries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then how each of the two companies fit into these scenarios. Finally in chapter seven, given the information we look to see what may happen to both Richtek and Texas Instruments.
10

比較性廣告之定位與溝通效能研究

方淑慧, FANG, S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商品種類的增多及消費意識的提高。消費者對消費資訊的需求日益迫切,廣告所 扮演之提供資訊的角色也日趨重要。而比較性廣告(comparative Advertising )正 好能提供消費者更多有用和需要的資訊,以為評估產品優劣的基礎,並減少資訊萬能 工專的時間、精力與成本,故比較性廣告的使用應會逐漸增加。此外,隨著國際化的 來臨,美國比較性廣告漸增的趨勢也會隨之登陸台灣。然而比較性廣告的效能是否優 於傳統廣告方式,這是在從事廣告決策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1.探討 國內消費者對比較性廣告的反應(溝通和定位),並分析比較性廣告的溝通層級反應 間的關係;2.探討高涉入產品和低涉入產品在比較性廣告的溝通效果和定位效果,是 否與傳統廣告有差別;3.分析關聯比較策略和差異化比較策略的廣告溝通和定位效果 是否有差異。 本研究採實驗法進行實證,利用產品涉入程度、比較方向性、比較強度三個實驗變數 形成2×2×2 的因子設計,加上兩個控制組,一共設計十組實驗廣告,然後對大學生 進行有關知覺相似、知覺偏好(定位效果)、廣告認知、廣告態度、品牌認知、品牌 態度、購買意願(溝通效果)等之問卷調查。定位效果主要以多元尺度法分析之。溝 通效果則以ANOVA 進行組比較,再以複迴歸檢驗各層級反應間的關係。 研究結果發現:1.比較性廣告在相似定位的效果上優於傳統廣告方式;2.比較性廣告 的溝通效果並不完全優於傳統廣告,而會受產品和訊息之特徵所影響;3.吝層級反應 間有正向的關係,然愈到後面廣告所能帶來的影響愈低。

Page generated in 0.02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