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品牌發展環境之比較研究─以台灣與中國為例 /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branding environment: on the cases of Taiwan and China鍾正峰, Chung, All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branding environment of Taiwan and 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imilarity and dissimilarity between these two adjacent markets and to further provid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branding environment and how to do branding in China market.
It is observed that dissimilarity plays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erms of 1) 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2) award and selections, 3)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4) support on specific enterprise.
|
2 |
美日對外援助政策之比較研究白捷隆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外援助(foreign aid)是一項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拉鋸,深具爭議性的政策工具,可為學術研究帶來挑戰性。對外援助多從理論面或個別國家研究,殊少採比較研究設計。筆者對世界前兩大援助國美日的外援政策實施系統性比較,採用比較外交政策大師羅斯諾(James N. Rosenau)所述“從事外交政策的比較分析首須建立比較的標準,並賦予二分的(dichotomous)次變化,方能起碼地比較與推論某一現象的存在或不存在”的方法。本論文觀察與比較的標的包括:國際因素、內在動機、決策設計、援助類型、對象選擇等五種變項。首先推論美日外援政策的型態與取向;次則歸納其異同性;再運用「援外分佈理論」解釋差異原因;進而驗證美日外援政策型態命題之精確性;最後,並以建立外援政策型態的評估模式為本論文之預期成果。
在國際因素與內在動機方面,美日外援政策具有相似性。美國基於冷戰終結與911事件因素的刺激,對外援政策分別做出冷卻或強化的決定,係屬於一種自主的性質,甚至影響到絕大多數的援助國隨美國調整外援政策。冷戰終結與911事件因素引起的外部衝擊,並未使日本的外援額度隨國際主流趨勢增減,甚至採行的是一種相反的政策。美國在跨世紀階段的政策文件及數據,顯示秉持運用外援達成政經外交目標的動機,具有工具性質。日本則反應出從強調獲取經貿利得的動機,轉向運用外援配合追求政治戰略目標,亦屬工具性質。美國外交部門在外援決策具主導性;日本在2001年省廳改制後,外務省成為外援協調與決策的權責機構,但短期內不易排除財經系統既存影響力。美國傾向雙邊外援與高贈與比例,透過外援來達成政經外交目標;日本傾向雙邊外援與低贈與比例,塑造對稱互惠的雙邊環境,在經貿利益上不願過度讓步。美國外援地理分佈具有全球均衡與彈性選擇的特質;日本則具集中亞洲的區域慣性,無法顯現出全球性的均衡格局。
由於日本在決策設計上的變革,加上與政治議題連結的傾向,日本外援政策的本質極可能在數年內產生較大變化,有待追蹤瞭解。反觀美國,各種國內外因素將使其外援政策型態較具有持續性與穩定性。從研究成果顯示,本論文之推論與比較模式,對於評估兩援助國外援政策型態的取向,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應有助於對其他援助國外援政策型態的觀察、比較與認識。
關鍵詞:美國、日本、對外援助、經濟援助、比較研究
|
3 |
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財務報告之比較研究陳慶財, CHEN, QING-C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淨支出歷年來均逐年成長,尤以最近三年為基,在民國四十二年度時,中央及地方政府淨支出僅 37.45 億元,到了民國八十二年度已高達18,879.71 億元。政府的支出金額如此鉅大,是否能合理有效的運用,就顯得非常重要。而政府對所獲取的龐大資源能否妥適配置,與財務報告能否適時提供必要的資訊,有密切的關係。有用的財務報告應能提供攸關資訊,協助相關部門或人士評量政府的財務責任、施政績效及財務狀況。
本研究係對我國中央及地方政府現行總會計制度及有關的年度財務報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以探討下列各項問題:
一、各級政府總會計制度結構的完整性。
二、會計基礎之採行及其對財務報告之影響。
三、財務報表的格式及內容對提供決策所需資訊的影響。
四、各級政府總會計年報與總決算合併偏製對會計資訊之影響。
五、政府會計準則之訂定及財務報告準則概念體系之建立。經研究的結果,獲得下列三項結論:
一、現行中央、省(市)及縣(市)總會計制度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應儘速加以修訂。
二、目前各級政府總會計統制紀錄的年度財務報告,無法提供協助管理、決策所需的足夠資訊,必須多方面改進,才能達成財務報告的目標。
三、美國政府會計新的發展趨勢,可作為我國改進現行政府會計作業,推動政府會計長期發展的參考。
|
4 |
社會保險之所得重分配效果初探林嬌能, LIN, JIAO-N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
5 |
新北市與桃園縣影響完全中學政策執行成效因素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Complete School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New Taipei City& Taoyuan County李玟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影響新北市與桃園縣完全中學政策執行關鍵因素之比較,以文獻分析、深度訪談、現場觀察以及比較研究法為研究方法,欲探討下列問題:第一,新北市與桃園縣首長選定持續執行完全中學政策、或是將完全中學分治設校之考量為何;第二,探討新北市與桃園縣完全中學政策之執行成效以及利害關係人對於政策之看法;第三,在眾多影響執行成效之因素中,找出影響新北市與桃園縣完全中學政策執行成效最關鍵之因素,並針對兩縣市做一比較。
本論文之研究結果發現:第一,新北市與桃園縣持續設立完全中學之共同考量為成本效益、校地取得、以及首長施政績效,而決策者偏好對於新北市與桃園縣首長之決策有其重要性;此外,從已分治設校的完全中學之情形來看,桃園縣縣長考量到國、高中部分處不同校區、國中部班級數過多、桃園縣地理環境不利於完全中學之發展、受其他已分校的完全中學影響等因素,因而決定將完全中學拆成單獨的國中與高中。
第二,新北市與桃園縣之執行成效與所遇問題相似:兩縣市皆達到就近入學比例提高、延續特殊專長教育、均衡設校分布之成效。至於執行過程,則遇到行政人力不足以及國、高中教師形成兩派對立之問題;利害關係人之看法部分,由於國、高中教師之對立衝突,造成其對完全中學政策之不認同。家長與學生則相當肯定完全中學之部分執行成效,唯完全中學之缺點隨著時間漸漸浮現,影響了家長與學生對於選擇完全中學之意願。
第三,比較影響政策執行之關鍵因素(政策內容、配套措施、所需資源、政策制定單位以及政策執行單位)後,可得知新北市在設立完全中學初期即考量到上述因素對於成功辦學的重要性,並做一整體規劃,因此完全中學仍持續興辦中;桃園縣在上述因素之規劃相當不足,即使有新北市設置完全中學的成功經驗,亦無法完全套用,使得桃園縣完全中學在經營辦學上遠較新北市不順利,因而漸漸往分治設校的方向發展。
|
6 |
滿語構詞法比較研究陳怡欣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滿語是滿族所使用的語言,在清代又被稱為清語或國語。滿語在語言上被分類為阿爾泰語系,在本論文中提及滿語的研究主要分為清代的滿語研究以及近代的滿語研究,清代的滿語研究著重自身的觀察或是承襲部分前人的作品,當時的虛字,有時指的是構詞的範圍,但也有屬於句法或是語音的部分,即使如此,清代滿語語法的珍貴在於能充分表現出當時人的想法。近代的研究者,學習了語言學當中,以印歐語言為研究主體的邏輯概念,試圖以他種語言建立出的理論,與滿語這個研究載體進行對話,然而滿語不一定完全符合由印歐語言建立出來的語言學架構,因此在這些架構之間,滿語的研究者進行各自滿語理論的表述,因為每個研究者切入的角度與點的不同,讓滿語研究的結果更加多元。本論文的貢獻與價值在於,將各種清代傳統滿語語法書的語法描述重新加以研究比對,過去的研究中大多只針對單一著作進行研究,而本論文將各種能尋得之語法著作全面蒐錄,並參酌中、日、韓、美、德、俄等國的滿語重要研究經典,互相參酌比較,並與當代滿語語言學研究進行比較,進行初步的比對分析,嘗試將傳統語法的內容,提出一個方便解釋且容易理解的體系性研究。
|
7 |
影響家務分工因素之探討:台灣與南韓之比較研究 / Factors affecting the household division of labor:Comparative Study of Taiwan and South Korea劉淑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東亞急遽的社會變遷過程中,台灣和南韓同樣面臨了快速工業化的衝擊,以及近年來社會文化的漸趨民主開放,或是女性經濟角色的大幅提升與女性意識的覺醒,皆可能帶來社會性別規範的鬆動,然而家庭內的性別分工並未有相對應的平等化現象,讓人不禁要問:家務為什麼仍然是女性的工作?
本研究主要以台灣和南韓已婚者為研究對象,試圖利用性別角色論(gender role theory)、時間可利用論(time available theory)與相對資源論(relative resource theory)等不同的觀點來解釋台灣和南韓社會中兩性參與家務分工的差異。本研究使用來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助之「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1996年第三期第二次東亞組調查,以及同一份問卷由韓國延世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和美國芝加哥大學,在韓國共同合作蒐集而來的二筆資料,作為實證比較研究分析的基礎。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在比較台灣和南韓家務參與比例的各種影響因素中,性別角色態度、相對工時與經濟依賴程度分別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台灣和南韓已婚男性的性別角色態度愈趨平權,其參與家務的比例愈高;台灣和南韓已婚女性的性別角色態度愈趨平權,其參與家務的比例愈低。(2)在相對資源方面,台灣已婚男性基本上遵照「交換原則」的行為模式,以經濟資源作為籌碼在家務工作的協商上,擁有較多經濟資源者,也就相對具有較多優勢在減少家務工作的時間上。(3)台灣已婚女性符合了「性別展現模型」的預測,其經濟依賴程度與參與家務比例之間呈U字型(曲線關係),亦即負擔家計的女性非但不是以掌握較多經濟資源的優勢而少做家事,反倒是以多做家事來凸顯其女性特質的家庭角色。(4)南韓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大致上則依循「分配原則」的行為模式,夫妻雙方會在家庭及工作之間,將時間作最有效能的分配。
|
8 |
品牌概念地圖: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方法比較研究 / Brand concept maps: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凌筠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產品充斥市場的時代,追求獨特的產品功能已經不是各品牌最重要的目標,建立正確的品牌形象已經是目前最重要的議題,一個明確的品牌形象能建立長期的品牌價值,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品牌滿意度、忠誠度與購買行為(Bhat & Reddy, 1998)。一般品牌形象研究者多用量化的問卷調查法來進行研究,部分研究者也使用質化的研究方法如自由聯想法、深度訪談法等,概念地圖此種研究方法在心理學領域早已開始使用,源自於激發擴散理論,認為人們腦子中對事物的概念彼此之間互相連結成一個網狀系統,若一個概念被觸動,其它的概念便會連動產生。這種圖像式的方法近年被用在品牌行銷方面,用來了解人們記憶中的品牌形象聯想結構(Henderson, Iacobucci, & Calder, 1998)。
過去在概念地圖的操作上,各有不同的操作流程,當受試者要繪製品牌概念地圖時有提供受試者備選概念的方法稱做「結構化方法」,沒有提供備選概念而讓受試者針對研究品牌進行聯想的方法稱為「非結構化方法」,過去雖然這兩種方法皆有研究者使用,但未有研究比較這兩種方法操作結果上的差異,也沒有針對非結構化方法進行信效度檢測,故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方法在實驗之後繪製成的「品牌共識地圖」之差異,以及使用結構化方法信效度的檢測方式來檢測非結構化方法,以確定非結構化方法是否有足夠的信效度與在品牌形象研究上的適用性。
本研究挑選與大學生較為相關的牛仔褲品類進行研究,以網路問卷方式尋找出熟悉度居中的品牌「Blue way/鬼洗」牛仔褲做為研究品牌。本研究發現,不論是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方法皆無法穩定且有效地測量「Blue way/鬼洗」牛仔褲的品牌形象,但這並非代表品牌概念地圖是一個不具有信效度的研究方法,可能是因為本研究所選擇的產品品類屬於低涉入且高體驗性產品,一般消費者若沒有實際購買或使用過此類產品,較難留下深刻印象,且一般大學生在購買此類產品時品牌忠誠度不高,對品牌的印象也不深。
本研究延伸分析未來欲研究非結構化方法的研究者一個訂定標準的方向,若非結構化方法欲繪製品牌共識地圖,可將挑選核心概念的標準稍做修正,以求更符合非結構化方法的特性。在實務建議方面,本研究發現不論是結構化或非結構化方法,在核心概念的選擇上都有一定的信度水準,可知若是新推出的品牌希望知道消費者對這個品牌的印象,或是研究競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可利用品牌概念地圖來蒐集相關的概念。
|
9 |
台灣與宏都拉斯經濟發展的比較研究 /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and Honduras: A Comparative StudyMarlene Talbott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llowed by Taiwan to attempt to identify possible lesson-learned that could be of servic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Honduras that are currently striving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and fight poverty.
During this investigation, we reviewed the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Honduras, especially those contained in the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 (PRSP) most recently prepared for Honduras. In the case of Taiwan, we mad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macroeconomic structure and also a summary of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implemented from 1950 to the present. We made especial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ppli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Taiw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y relate more to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of Honduras.
We found that among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aiwanese experience and that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effort of Honduras to improve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re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and land reform,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especially in terms of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erms of trade.
Honduras is currently at a turning poin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Central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AFTA), the Highly Indebted Poor Initiate (HIPC), 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debt relief negotiation, and other financial strategies. The country could use the current opportunities to guide its economic strategy toward the reduction of poverty and economic improvement.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llowed by Taiwan to attempt to identify possible lesson-learned that could be of servic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h as Honduras that are currently striving to achieve economic growth and fight poverty.
During this investigation, we reviewed the macroeconomic frame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Honduras, especially those contained in the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 (PRSP) most recently prepared for Honduras. In the case of Taiwan, we mad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macroeconomic structure and also a summary of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 implemented from 1950 to the present. We made especial emphasi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ppli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Taiw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y relate more to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of Honduras.
We found that among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aiwanese experience and that could be applied to the effort of Honduras to improve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tus are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e and land reform,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especially in terms of educ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erms of trade.
Honduras is currently at a turning poin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Central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CAFTA), the Highly Indebted Poor Initiate (HIPC), 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debt relief negotiation, and other financial strategies. The country could use the current opportunities to guide its economic strategy toward the reduction of poverty and economic improvement.
|
10 |
中韓海外營建工程之比較研究葉步源, Ye, Bu-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導論,旨在說明本論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架
構。
第二章:中韓海外營建工程的發展及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旨在敘述兩國海外營建工
程發展的經過與原因,並說明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及不利的影響。
第三章:中韓政府對海外營建工程輔導措施之比較,旨在說明兩國政府的各種輔導措
施,並作一綜合性的分析比較。
第四章:中韓海外營建工程所面臨的問題,旨在說明兩國海外營建工程所面臨的問題
及業者未來應發展的趨向。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2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