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1
  • 58
  • 3
  • Tagged with
  • 61
  • 61
  • 61
  • 61
  • 20
  • 19
  • 17
  • 16
  • 15
  • 13
  • 10
  • 10
  • 10
  • 10
  • 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出口與台灣經濟發展

陳寶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出口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共分六章,玆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台灣地小人多、資源貧乏,最近十餘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出口也迅速成長,二者究有何種關係?出口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何貢獻?出口迅速成長之原因何在?台灣經濟對出口依賴程度近來已達40%以上,出口是否值得再加鼓勵?本文之作即旨在試圖對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第二章出口與經濟成長理論 為了廣泛了解出口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本文提出五個出口與經濟成長有關之理論,即重商主義貿易理論、貿易悲觀理論、出口輔助經濟成長理論、出口領導經濟成長理論、國內有剩餘出口理論,加以評介。 第三章台灣出口結構之變動 一、台灣出口成長可分為二個階段,1961年以前為出口輔助經濟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出口正如其他許多因素,促進台灣經濟發展;1961年以後為出口領導經濟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出口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即由出口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特別在1966年以後更加明顯。 二、出口結構:台灣早期出口以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為主。1961年以後工業品出口才佔總出口40%以上,迄1966年工業品出口比重增為50%,1972年此項比重復增至82.9%。就製造品出口結構而言,1961年以前食品製造業之出口在製造業出口中所佔之比重最高,之後逐漸下降。代之而起的是紡織業與電器工業,1972年紡織與針織、服飾品業之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為三分之一強。電器工業所佔比重也逐漸增加,迨1972年該業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已增至六分之一。 三、出口地區之變動 台灣早期出口以日本為主要外銷市場。1967年以後,美國成為我國主要外銷市場。由於我國出口主要依賴美、日市場,因此,出口地區集中係數高達40%以上。我國對日本出口依賴雖然逐漸減少。但是日本仍然為我國初級品出口的主要外銷市場,特別是豬肉、香蕉、鳳梨等產品對日出口佔各該項產品出口值的比重高達90%以上,顯示對日本市場嚴重依賴。我國對美國出口依賴度逐漸增加,特別是最近幾年皆佔我國總出口40%。我國對美出口以製造品為主,其中主要對美出口品為電器類、紡織品、金屬製品、夾板、塑膠製品等,這些產品輸美皆佔各該產品出口總值50%以上。由於我國出口對美國依賴太大,因此,美國經濟變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甚大,這種集中少數國家出口之貿易型態。本身並不太健全。另外,美國從我國進口的比重雖然逐漸增加,直到1972年才僅佔其總進口值2.33%。美國從我國進口產品中佔該國進口比重較大的產品為木製品、衣著類、靴鞋、電器機械等,但皆未超過各該項產品總進口值的20%。香港、加拿大、西德、星加坡、泰國、韓國、越南等是台灣次要外銷市場。 第四章出口對台灣經濟之貢獻 一、出口對國民所得直接效果:出口的附加價值為GNP的一部份,前者的增加隱含後者的增加,台灣主要製造業出口品附加價值約佔這些產品國內生產的四分之一。大致上而言,農產品附加價值較高,製造業中以水泥業、玻璃及其製品、味精、木竹籐製品之附加價值較高。 二、出口的波及效果指國內各業對出口引起的直間接向後聯鎖效果所創造的產值與國民所得。1964年出口值為18,738,485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30,866,583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1966年出口值為28,361,140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47,944,659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1969年出口值為54,545,817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94,026,200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換言之,出口一元透過國內關聯產業之波及效果,促使國內生產增加,在1964年為1.6472元,1966年為1.6905元,1969年增為1.7328元。出口波及效果直間接引起產值的增加佔國內產值的比重,在1964年為16.77%,1966年為21.26%,1969年為26.24%,顯示出口波及效果對國內生產的貢獻逐漸增大。 三、由於出口逐漸增加,因此,出口賺取之外匯逐漸成為進口外匯主要來源,而我國進口結構,以農工原料與資本設備為主(約佔90%),由於原料、機器設備的進口、提高國內生產能力、且增加就業機會。 四、出口對增加就業效果可分為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二種,短期效果又可分j直接效果、k聯鎖效果、l乘數效果、m外匯效果。由於出口增加因而直間接促使就業的增加。出口就業效果對總就業之貢獻1961年為10.85%,1964年為12.89%,1966年為16.98%,1969年不包括乘數效果為19.56%,包括乘數效果為23.40%。 第五章台灣出口政策對出口之影響 一、政府從1951年開始實施外銷退稅,最初僅限於小數特殊產品,退稅項目亦僅限於進口關稅,後來逐漸擴大,各種產品出口,皆可享受退稅,退稅項目亦逐漸增加,現在退稅項目,除關稅外,還包括港口捐、貨物稅,屠宰稅。歷年來退稅金額逐漸增加,1973年度高達164億元。外銷退稅佔全國賦稅收入比重,1973年度達27.62%,表示全國賦稅收入有四分之一被用於鼓勵出口,這個數字應屬偏低,因未包括租稅減免。外銷退稅佔總出口比重,1970年佔17.53%,換言之,平均出口一元,政府就要貼補0.1753元,事實上,政府的貼補還不止於此,還有其他稅損減免未包括在內。 二、獎勵投資條例中有關租稅減免,也多半與獎勵出口有關,如營業稅之減免限以外銷業務有關之廠商才能享受。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減免限於符合獎勵項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才能享受,而符合獎勵類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其外銷比重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國外書立之各種憑證免納印花稅,外銷交易所開之發票,按金額千分之一課征(其他按千分之四課征),這些獎勵都是以外銷為對象。 三、保稅工廠之設置,使通關手續簡化,免除退稅繁雜作業,故無論海關或廠商皆感便利,因此,自1969年創設以來,保稅工廠迅速增加,出口也隨著迅速成長,1973年度保稅工廠出口已達214億元。 四、政府於1966年正式成立加工出口區,最初僅有高雄加工出口區,由於國內外廠商前往該區投資者極為踴躍,設廠容量於1967年已達飽和,政府為配合經濟發展需要,再先後增設楠梓加工出口區及台中潭子加工出口區。加工出口區出口逐年增加,1973年出口增至四億美元,佔總出口十分之一弱,目前凈出口值(出口減進口)約佔出口值的四分之一。 五、外銷貸款利率約為一般貸款利率之半,具有降低成本及便於資金融通之作用,特別是計劃型貸款,有助於出口商安心照針劃拓展外銷,而免於資金短缺之慮。然而,1974年1月底穩定金融方案公佈,取消計劃型外銷貸款及信用緊縮,對廠商資金融通甚為不利。 六、由於政府在租稅方面鼓勵出口,使得外銷利潤大部分皆較內銷為高,因而使得廠商安於現狀,而不願意投資於“投資金額較大,設廠期限較長,獲利金額較遲”之重化工業,結果租稅減免非但不具有轉移資源作用,反而有遲延轉變經濟結構。 第六章結論 綜合本文研究之結果與主要發現,提出一點建議如下: 一、由於出口迅速擴張,而使近年來出口佔GNP比重已高達40%以上。因此國內經濟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變動的影響,為了緩和我國今後可能遭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應該重視國內市場之開拓。 二、我國出口集中於少數國家,如果這些國家經濟變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甚大,為防患未然,宜更加積極鼓勵分散出口地區,政府似可考慮於修正獎勵類目及標準時,對外銷限制參照銷售地區之不同而訂定差別標準。或者對某些實際外銷地區,直接加以獎勵。 三、由於出口迅速增加,而促進就業增加,特別某些快速成長之工業,對於技術勞動需要增加迫切,導致結構性就業不足,促使工資上漲。解決之道為加強職業教育使與工業發展配合,積極推動職業訓練,使無一技之長者有工作能力。 四、自1971年開始出現貿易順差(1964年貿易順差是由於國際糖價大漲),其順差金額自1億餘美元增至1973年的6億餘美元,外匯累積增加,但因未能善加利用,故造成貨幣供給增多,助長物價上漲。如能對累積之外匯適當投資於進口資本財及加強公共設施,則一方面可促進經濟更進一步的發展,另方面可緩和對通貨膨脹的壓力。 五、1962年到1972年我國躉售物價較其他國家(除西德、日本外)穩定,促使出口迅速成長。自1973年下半年以來物價急速上漲,造成今年年初廠商報價過高,訂單急速減少,生產萎縮現象。今後為了促進出口,根本之道在於穩定國內物價,以確保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六、政府鼓勵出口措施如外銷退稅、租稅減免等皆規定其達到一定標準者,不論任何行業皆可享受同樣獎勵措施;反之,未能達到標準者,則無法享受獎勵。結果外銷獲利較內銷為高,造成資源錯誤分派,足以延緩經濟結構轉變。針對此項缺點,政府似宣參照各業對國民經濟貢獻之大小,訂定不同的獎勵標準,對所欲鼓勵之重化工業、精密工業,獎勵條件應予特別放寬。 七、晚近許多先進國家紛紛設立輸出保險制度,藉以提高競爭能力,促進輸出。我國從1960年開始試辦輸出保險,由於保險基金缺乏,成效並不顯著。為了加強輸出保險,似可制訂法案送立法機關通過,經由國庫撥款,作為保險基金,以擴大實施輸出保險,減輕風險,俾利外銷業務之擴展。 八、由於我國缺乏大貿易商之銷售網,為了便於產品外銷,因而透過外國商社,很容易受其操縱,且損失鉅額佣金。為了健全我國對外貿易,減少外匯損失,政府應加速鼓勵設立大貿易商,建立本國產品銷售網。
2

台灣經濟發展對報業之影響

賴金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自從光復以來,由於有效的執行經濟建設計劃,國家經濟快速成長,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出隨之轉變,從落後的型態,變為繁榮。 在這種大環境的轉變之下,報業的發展,自然亦不例外。當然,影響報業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似不僅只經濟一環,但從報業發展的歷史看來,如在政治民主、社會安定的狀況之下,經濟的發展是支持報業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筆者選定研究這個題目,乃是希望能夠探討在台灣經濟飛躍成長的今日,經濟與報業有何密切的相關性。無可否認的,研究「台灣經濟發展對報業之影響」。這是一個範圍很大的題目,要討論所有有關於經濟與報業發展的因素,在有限的研究期限下,勢非容易。因此筆者乃選擇其中較重大的影響部份,來作為這篇論文的研究範圍。這個範圍包括台灣經濟發展對報紙發行、廣告的影響:和由於經濟的繁榮,使報紙日益重視經濟新聞的報導,以及由於經濟大環境的改變,支持了台灣經濟性專業報紙的復穌四部份。
3

台灣經濟發展中報紙功能之研究

朱維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 緒論(代論文提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的國際社會,出現了幾個偏重經濟性質的名詞,將世界上的國家,劃分為三等;這就是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以及待開發國家,後兩者又被混合為「開發中國家」或「落後國家」,以與前一類國家相對稱。劃分的標準一般係根據赫根士教授(B. Higgins)的解釋:「一國的每人平均真實國民所得尚不及美國每人所得的四分之一—即尚不足五百美元—則可列入落後國家」。依此,我國與一九六二年前的日本,均列為赫氏眼中的「落後國家」。 儘管這種劃分,並不為國際社會所公認,聯合國對此一詞彙含義的演繹便大感困擾;儘管英美經濟學者推崇落後國家精神生活的一面,例如英國牛津大學鮑爾教授(Peter T. Bauer)明確指出:「落後僅指經濟與技術的低下與落後,並不含其他。某些落後國家如中國與印度均具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與文化。」:儘管不為當事國人民所接受,但,基於此一名詞代表的意義以及國民所得業被經濟學者作為衡量一國經濟成長的指標,所有被列為開發級的國家,為了爭取「晉級」,與乎確切改善人民的衣、食、住、行及育樂等生活條件,躋人已開發國家之林,莫不致力於國家的現代化。 所謂國家現代化,一言以蔽之,乃是一個從傳統社會推進到生活與思想與時俱進的階段,或謂促使一國真實國民所得增加臻於足以維持現代生活的成長過程。現代化是超時序的,由於起步有先後,世界各國遂處於不同的成長階段。美國經濟學者羅斯陶(W. W. Rostow)將各國朝現代化目標前進的經濟發展階段,分為以下五個:一、傳統社會,二、起飛前的過渡階段,三、正在起飛階段,四、邁向成熟階段,五、高度大量消費時代。 無庸諱言,由於我國從事經濟發展,特別是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工作,遲緩了許多年代,雖然民國四十二年起實施四年經建計劃,但民國四十九年時,尹仲容先生尚認為「台灣經濟已大致渡過了過渡階段,也就是說,起飛的準備已經粗告完成,但還沒有起飛」,到了今天,如果依照羅期陶開出的「起飛」條件來審度,台灣的經濟發展情況纔算勉強地進入了此一階段。 和其他開發中國家一樣,我國經濟發展的成敗,繫於政府的努力與人民之有無經濟化意願和經濟化努力,特別是前者,它往往是社會由傳統過渡到現代化的關鍵與必要條件。魯易士教授(Arthur W. Lewis)把經濟化的努力,與知識及資本的增加,列為促進經濟成長的三大主因。 人民的經濟化意願可被解釋為:人民對經濟活動是否熱衷或重視的一種意向。經濟活動是指增加生產,或者減少成本的一項努力:此項努力為經濟發展必需,因此,人民經濟化意願亦可解釋為:人民對增加生產,或者減少成本的活動是否熱衷或重視的一種意向。這種活動表現在擔當風險、發明、實驗、創新、專業化、分工等等方面,一國人民在經濟發展中也就分別擔當這些角色。如果這些活動不存在,或因社會制度等原因,未受到鼓勵,都將影響發展的步伐。職是之故,開發中國家對於人民經濟化意願的激勵,是不遺餘力的,總希望全國之內人人自動投身於國家現代化工作,而激發人民經濟化意願過程中,各種方式的教育與觀念的灌輸,又居於舉足重輕的地位,具有說服力,能對新問題創造意見,有時候並能改變意見的大眾傳播媒介,遂為開發中國家所重視和運用,期藉傳播產生的效果,來增進人民對建設現代化國家的認識,引發人民同心協力,參與現代化的運動。 至於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近代經濟學者幾乎一致公認它居於領導、策劃的樞紐地位。完全的「自由放任」時代已經過去。從歷史上觀察,即使最崇尚「自由」的英、美兩國政府,在經濟成長中扮演重要而有益的角色,亦不例外。凱因斯(J. M. Keynes)甚且主張經濟進步的國家,其政府擔當相當程度企業職能等角色;魯易士則認為,任何國家的政府,應擔當社會基本投資及「人的投資」,創造有利的「社會氣候」,規劃自然資源的運用,加速農工發展,訂定人口政策,有效運用外援及國際貸款,以及釐訂長期性計劃,來推動經濟發展,期能使人民經濟化意願得到充分表現的機會,益加堅定全國上下對國家邁向現代化的決心。 就大眾傳播媒介的理論言,人民經濟化意願實際上即是人類易變個性(Mobile Personality)的更張或強化(Empathy),而大眾傳播媒介本身則是此一性格的「擴充者」(The mobility multiplier)。大眾傳播學者倫奈爾(Dr. Daniel Lerner)曾就其研究心得,提出主張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發展中承擔了『大擴充者』的任務,並成為空前不可計量地加速和廣泛推廣所需知識和態度的工具」。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不禁要問: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大眾傳播媒介對於人民經濟化意願的鼓勵與強化,究竟作了些什麼貢獻?它是否能夠配合灌輸發展中所亟需的工商業經營建設知識,尤其是一些啟發性的觀念,又它對於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職能表現,是否已盡了督促和提供決策的責任?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因此,研究分析台灣報紙廣義的經濟新聞報導與評論,乃為本論文的中心意旨。 選擇報紙作為研究的對象,考慮到傳播媒介在台灣的普及性與報導評論深度。依據統計,台灣每千人有六十份報紙,一百架收音機,以及十臺電視機;收音機數量雖然多於報紙,但從報導內容看,報紙的無所不容性,實大於前者,同時,許多有關經濟事態的消息與論見,均以不合電臺與電視節目性質而被剔除。此外,儘管印刷媒介在傳播通路中,閱聽人參預程度不及前兩者遠甚,然它在國人心目中所具有的威望較高等優點。卻凌駕其上。所幸,傳播通路效果及其影響性,並非本論文之鵠的,以報紙普及性與報導深度率先其他媒介,作為選擇的標準,應無庸置疑。 本論文共分為八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闡述傳播媒介在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及其協助社會轉變的道德與責任問題;第二章系說明報紙存在之價值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係,並提出其為開發中國家協助經濟發展最有影響力的傳播媒介;第四章討論一個雞與蛋的問題,即台灣經濟發展帶來了繁榮的工商企業,並成為報業發展的契機;第五章係運用一連串的統計或有關資料,分析台灣具有代表性報紙經濟新聞報導評論內容,並從比較及列舉的個案中,檢討台灣報業是否已經盡了「大擴充者」的責職,以及有那些不配合的地方;第六章進一步說明台灣經濟發展下,工商界為報業培植出來的另一果實—經濟性專業報紙的復甦和它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第七章係就台灣報業經濟新聞報導與評論的缺點,指出今後加強改進的途徑;第八章為結論。 必須一提的是,本論文第五章所用報紙資料,係採抽樣方式,從台灣目前銷路較廣或經濟新聞較多的報紙中選作研究目標,例如四八—五七年各報論文比較,以中央日報、中國時報、新生報及聯合報為對象。 關於研究時間之所以從四十八年起,系由於根據國內外經濟學者的看法,認為台灣經濟在四十九年以前,祇能說是穩定與復舊階段,談不上起飛或發展,而四十八年則是新舊交替的一年,故仍予列入。
4

政治發展與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的關係--戰後台灣地區個案研究

莊士勳, ZHUANG, SHI-X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5

多國公司與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之關係之研究

謝宗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經濟發展與犯罪─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ime --Taiwan Experiences Analysis from 1951 to1998

徐昀, shun, s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中文 犯罪是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現象,無論社會發展的程度如何,或是國家政體奉行何種主義,都會面臨犯罪的問題。但是,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犯罪的表現似乎不太一樣,以台灣為例,當社會處於農、工經濟發展時期,總犯罪率大體維持萬分之三十上下,但是進入服務業與資訊業發展時期,總犯罪率提高一倍以上,上升到萬分之六十左右。對於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犯罪現象間的關係,以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或是馬克斯的衝突學說較能闡釋,這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以經濟成長率、失業率、工業化、都市化、離婚率等五個變項代表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以吉尼係數與職業地位差距等兩個變項代表馬克斯的衝突論,據以和官方犯罪統計中的總犯罪率、強盜搶奪、汽車失竊、殺人、恐嚇取財與擄人勒賭等犯罪做實證分析。分析結果得出,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對台灣社會的解釋力,要比馬克斯衝突論來得普及與有效。換言之,台灣社會的發展經驗顯示,犯罪現象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比受社會制度不公平的部分來得深遠。此外,本文得出,台灣犯罪現象的發展並非由短期的經濟發展指標影響,而是靠長期經濟發展連動的社會變化所影響。 從涂爾幹理論中,本文得出政策啟發:政府應平衡人文與科技的差距,重現以人為本的社會關懷;不過份強求高經濟成長而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以及積極處理失業問題,以降低強盜搶奪犯罪發生的可能性。其次,馬克斯衝突學說得出的政策啟示是:政府在執行國家角色時,應兼顧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使民眾信任政府,以降低資源分配造成的社會問題,包括犯罪問題在內。 經濟發展與犯罪 ─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 綱要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綱要 3 表次目錄 6 圖次目錄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本研究之重要性 13 第三節、名詞界定 14 一、經濟發展 14 二、犯罪 20 第二章 經濟發展與犯罪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理論基礎 26 一、犯罪學主要理論之發展 27 二、犯罪學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36 三、涂爾幹學說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38 四、馬克斯學說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41 第二節、經濟發展與犯罪相關之實證分析 一、國外經濟發展與犯罪實證分析 48 □、失業率與犯罪間的研究 49 簿、貧窮與犯罪間的研究 54 包、經濟不平等與犯罪間的研究 61 □、其它經濟相關因素探討 66 二、國內經濟發展與犯罪實證分析 69 第三節.小結 73 第三章 台灣經濟發展與犯罪現象分析 第一節、台灣經濟發展分析 72 一、台灣總體經濟發展概況 75 二、台灣各階段經濟發展分析 81 □、農業為主時期 86 簿、工業起飛時期 88 包、工業與服務業並重時期 89 □、服務業與資訊業並重時期 90 第二節、台灣犯罪狀況分析 一 台灣總體犯罪發展概況 92 二 台灣各類犯罪趨勢分析 97 第三節、台灣經濟發展型態與犯罪現象直觀分析 101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假設 106 一、 經濟成長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二、 失業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三、 工業化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四、 都市化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五、 離婚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六、 所得分配不均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七、 經濟階級差異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第二節、 變項定義與測量 109 第三節、 統計處理與分析 115 第五章、研究結果討論 第一節、 相關分析統計結果與討論 125 第二節、 迴歸分析統計結果與討論 128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結論 15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64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本研究之理論意涵 166 第二節、本研究之政策意涵 171 第三節、結論 178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179 英文書目 183 附錄 187 / Abstract No matter its ideology or economic conditions, crime is unavoidable in any society. However,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has different kinds of crime. Taking Taiwan for an example, i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total crime rates are about thirty cases per 10,000. Surprisingly, when it comes into service and informational stage, the total crime rates jumps to sixty cases per 10,000. It is a double grow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at theory can better explain the phenomenon in Taiwan, the theory of Durkheime’s Anomie or the Karl Marx’s conflict theory? The researcher uses five independent variables to represent the theory of Durkheim’s Anomie. Specifically, these are economic growth rat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divorce rate. The other two –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 career class represent the Marx’s conflict theory. The results shows that Durkheim’s conflict theory is much more convincing than the Marx’s conflict theory in Taiwan. It means that the crime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more than the social inequality. Besides, the crimes were not measur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hort stage; by the way, they are measur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long ter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urkheim’s Anomi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mpli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the distances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paying too much social cost to get high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not necessary,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al with unemployment rate carefully. On the other hand, Marx’s theory implied that: in resources arrangement, government should insist in th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real justice to make people believe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7

中國大陸「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 / A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west area of Mailand China

黃金龍, Huang, King-L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在討論中國大陸「西部地區」在中共建政後至1997年經濟發展的情形。 首先筆者將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分成1.改革閉放前期;2.改革開放初期;3.九十年代時期。並討論各別時期間,中共主要的區域發展策略,及其對「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筆者主要是通過基礎的統計分析來比較中國大陸東、中、西部三地區經 濟發展的差距惰形。 綜合研究結果,筆者深覺,長期以來一直位於中國大陸邊陲的西部地區,若能利用自己特有資源、環境走自己特有的發展道路的話,也未必不能達到像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畢竟區域經濟增長點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後,由於土地價格,勞動力價格等種種因素,會出現向外擴散的趨勢,此種擴散就是有效率的擴散。我們也期待「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會在此種有效率的擴散中,日漸成長茁壯。
8

民生主義與現代世界經濟潮流之研究

朴玄在, PU, XUAN-Z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析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政策趨向,及現代世界各國所採取的經濟政策方向 。本論文共分六章十六節,總計十四萬字左右。 其內容大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架構。 第二章介紹民生主義經濟制度之理論與目標、包括思想基礎、政策綱領、前瞻目標與 最後的境界。 第三章從經濟演變發展的歷史,說明近代世界經濟發展之內涵與趨勢。包括資本主義 與共產主義之形成背景、理論,以及兩者的敵對壁壘的展現。 第四章現代世界各國經濟潮流之分析。列舉世界主要國家如美國、英國、前蘇聯、中 共等,敘述他們晚近經濟演進所走的路線,在政策方面上頗多有與民生主義相符合之 處。本文也慨略敘述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一些特性,提供作為進一步實踐民生主義經 濟制度的參考。 第五章民生主義在中華民國的實踐。從公民營企業配合、整體企業的發展、所得分配 的改進、社會安全措施的作法,以及經濟發展的成果,說明民生主義經濟制度的前瞻 性、優越性與可行性。 第六章結論。說明現代世界經濟潮流及演變正邁向民生主義之路。
9

從國際投標論整廠輸出契約之研究

張傑薇, ZHANG, JIE-W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經濟發展首要手段是對外貿易,對外貿易總額由1970年的30億美元增加至 1986年的640億美元。故土地面積小,天然資源不足的我國欲成為經濟大國必 須不斷擴大對外貿易。但過去我國對外貿易總額內以有形貿易佔大部份,在貿易不平 衡下,台幣不斷升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障礙產生,這對有形貿易極為不利, 因此近幾年來,對外投資已漸漸受人重視。 整廠輸出是對外投資的一種,可視為摩擦最小的輸出,因為其經濟效益不論對輸出國 、輸入國皆相當可觀,所以輸出國會訂定各種狀號勵措施以推展此輸出,而輸入國會 提供各種便利以吸引更多廠商前往投資。 由於整廠輸出交易之金額龐大且交易進行的時間較長,欲獲得交易機會與一般交易不 同,須經國際投標,我國廠商大半規模不大,國內相關輔助機構不多,能獲得的訊息 不如外國迅速、齊全;又投標技巧不熟悉,常因而失去競標之機會,或無法與他國競 爭而得不到標;得標者常因訂定契約不夠嚴緊,使得紛爭事件頒頒發生,造成許多困 擾。 本論文之重點包含敘述整廠輸出及廠商和相關機構今應努力之方向,同時說明如何拓 展市場(包括主動方法及被動方法),另說明何謂國際投標、投標手續、投標須知事 項及如何策劃投標,利用各種合作方式,以獲得更有利之地位。 除此亦說明如何訂定整廠輸出契約。筆者在這部份以合約簽訂應注意事項為主,如價 格問題、危險負擔、所有權的移轉、融資和保險、工程紛爭處理方法等事項,其次略 考慮法律層面問題。本論文將上述內容加以整理,希望可供相關廠商參考。
10

基本工資的制定對勞動市場的影響

江美玲, JIANG, ME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代經濟體系下,勞工問題與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政府於民國四十五年開始施 行基本工資以來,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但國內對於基本工資對於經濟層面的效果甚 少深入探討,故本文以實證分析為重點。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約有三萬伍仟字。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好象與實證分析所採行的估計方法以及 本文架構。 第二章:探討我國基本工資的起源與實施的經過,自實行至今有七次的調整,期間有 逐漸縮短的跡象。其適用產業的涵蓋範圍是完全的,佔製造業的每人每月平均工資的 比例不及二分之一有偏低之現象。 第三章:為國外的最低工資的研究,介紹最低工資對於經濟體係的衡擊效果,可歸結 為三大主流:ぇ對失業、就業的效果,其研究方向已由傳統的簡單供需模型、獨買模 型、震撼效果轉變為對兩部內模型的探討,え對工資結構的影響-因有工資比較效果 存在,致使提高一般工資,ぉ對不遵循誘因的探討。 第四章:台灣的實證分析,雖然基本工資的衝擊效果是多層面的,由於資料的限制, 故只針對就業、失業與勞動參與的探討,所採用的資料為未季節調整的季資料,是以 普通最小平方法為估計過程,實證結果:對於15∼19歲與20∼24歲的女性組群來說其 就業會增加但不顯著,失業效果不明顯,對男性則勞動參與會顯著減少。 第五章:結語與建議,我國廠商對於遵循法令意願並不是很高,應配以嚴格的檢查與 處罰以達到保護勞工的目的。由於各產業的勞動品質並非齊一的,對大多數勞工來說 低基本工資並無實質意義,也許可依各產業之性質設立不同之合理基本工資以達到提 高勞工之福祉。

Page generated in 0.199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