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9
  • 61
  • 8
  • 2
  • 1
  • Tagged with
  • 72
  • 72
  • 23
  • 23
  • 23
  • 15
  • 15
  • 15
  • 14
  • 12
  • 12
  • 12
  • 11
  • 11
  • 1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出口與台灣經濟發展

陳寶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研究出口對台灣經濟之影響,共分六章,玆分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 台灣地小人多、資源貧乏,最近十餘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出口也迅速成長,二者究有何種關係?出口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何貢獻?出口迅速成長之原因何在?台灣經濟對出口依賴程度近來已達40%以上,出口是否值得再加鼓勵?本文之作即旨在試圖對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第二章出口與經濟成長理論 為了廣泛了解出口與經濟成長之間的關係,本文提出五個出口與經濟成長有關之理論,即重商主義貿易理論、貿易悲觀理論、出口輔助經濟成長理論、出口領導經濟成長理論、國內有剩餘出口理論,加以評介。 第三章台灣出口結構之變動 一、台灣出口成長可分為二個階段,1961年以前為出口輔助經濟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出口正如其他許多因素,促進台灣經濟發展;1961年以後為出口領導經濟成長階段,在這一階段,出口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即由出口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特別在1966年以後更加明顯。 二、出口結構:台灣早期出口以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為主。1961年以後工業品出口才佔總出口40%以上,迄1966年工業品出口比重增為50%,1972年此項比重復增至82.9%。就製造品出口結構而言,1961年以前食品製造業之出口在製造業出口中所佔之比重最高,之後逐漸下降。代之而起的是紡織業與電器工業,1972年紡織與針織、服飾品業之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為三分之一強。電器工業所佔比重也逐漸增加,迨1972年該業出口佔總出口的比重已增至六分之一。 三、出口地區之變動 台灣早期出口以日本為主要外銷市場。1967年以後,美國成為我國主要外銷市場。由於我國出口主要依賴美、日市場,因此,出口地區集中係數高達40%以上。我國對日本出口依賴雖然逐漸減少。但是日本仍然為我國初級品出口的主要外銷市場,特別是豬肉、香蕉、鳳梨等產品對日出口佔各該項產品出口值的比重高達90%以上,顯示對日本市場嚴重依賴。我國對美國出口依賴度逐漸增加,特別是最近幾年皆佔我國總出口40%。我國對美出口以製造品為主,其中主要對美出口品為電器類、紡織品、金屬製品、夾板、塑膠製品等,這些產品輸美皆佔各該產品出口總值50%以上。由於我國出口對美國依賴太大,因此,美國經濟變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甚大,這種集中少數國家出口之貿易型態。本身並不太健全。另外,美國從我國進口的比重雖然逐漸增加,直到1972年才僅佔其總進口值2.33%。美國從我國進口產品中佔該國進口比重較大的產品為木製品、衣著類、靴鞋、電器機械等,但皆未超過各該項產品總進口值的20%。香港、加拿大、西德、星加坡、泰國、韓國、越南等是台灣次要外銷市場。 第四章出口對台灣經濟之貢獻 一、出口對國民所得直接效果:出口的附加價值為GNP的一部份,前者的增加隱含後者的增加,台灣主要製造業出口品附加價值約佔這些產品國內生產的四分之一。大致上而言,農產品附加價值較高,製造業中以水泥業、玻璃及其製品、味精、木竹籐製品之附加價值較高。 二、出口的波及效果指國內各業對出口引起的直間接向後聯鎖效果所創造的產值與國民所得。1964年出口值為18,738,485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30,866,583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1966年出口值為28,361,140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47,944,659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1969年出口值為54,545,817千元,由出口所創造出來的產值為94,026,200千元(包括出口本身價值)。換言之,出口一元透過國內關聯產業之波及效果,促使國內生產增加,在1964年為1.6472元,1966年為1.6905元,1969年增為1.7328元。出口波及效果直間接引起產值的增加佔國內產值的比重,在1964年為16.77%,1966年為21.26%,1969年為26.24%,顯示出口波及效果對國內生產的貢獻逐漸增大。 三、由於出口逐漸增加,因此,出口賺取之外匯逐漸成為進口外匯主要來源,而我國進口結構,以農工原料與資本設備為主(約佔90%),由於原料、機器設備的進口、提高國內生產能力、且增加就業機會。 四、出口對增加就業效果可分為短期效果與長期效果二種,短期效果又可分j直接效果、k聯鎖效果、l乘數效果、m外匯效果。由於出口增加因而直間接促使就業的增加。出口就業效果對總就業之貢獻1961年為10.85%,1964年為12.89%,1966年為16.98%,1969年不包括乘數效果為19.56%,包括乘數效果為23.40%。 第五章台灣出口政策對出口之影響 一、政府從1951年開始實施外銷退稅,最初僅限於小數特殊產品,退稅項目亦僅限於進口關稅,後來逐漸擴大,各種產品出口,皆可享受退稅,退稅項目亦逐漸增加,現在退稅項目,除關稅外,還包括港口捐、貨物稅,屠宰稅。歷年來退稅金額逐漸增加,1973年度高達164億元。外銷退稅佔全國賦稅收入比重,1973年度達27.62%,表示全國賦稅收入有四分之一被用於鼓勵出口,這個數字應屬偏低,因未包括租稅減免。外銷退稅佔總出口比重,1970年佔17.53%,換言之,平均出口一元,政府就要貼補0.1753元,事實上,政府的貼補還不止於此,還有其他稅損減免未包括在內。 二、獎勵投資條例中有關租稅減免,也多半與獎勵出口有關,如營業稅之減免限以外銷業務有關之廠商才能享受。營利事業所得稅之減免限於符合獎勵項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才能享受,而符合獎勵類目及標準之生產事業,其外銷比重必須達到一定標準。國外書立之各種憑證免納印花稅,外銷交易所開之發票,按金額千分之一課征(其他按千分之四課征),這些獎勵都是以外銷為對象。 三、保稅工廠之設置,使通關手續簡化,免除退稅繁雜作業,故無論海關或廠商皆感便利,因此,自1969年創設以來,保稅工廠迅速增加,出口也隨著迅速成長,1973年度保稅工廠出口已達214億元。 四、政府於1966年正式成立加工出口區,最初僅有高雄加工出口區,由於國內外廠商前往該區投資者極為踴躍,設廠容量於1967年已達飽和,政府為配合經濟發展需要,再先後增設楠梓加工出口區及台中潭子加工出口區。加工出口區出口逐年增加,1973年出口增至四億美元,佔總出口十分之一弱,目前凈出口值(出口減進口)約佔出口值的四分之一。 五、外銷貸款利率約為一般貸款利率之半,具有降低成本及便於資金融通之作用,特別是計劃型貸款,有助於出口商安心照針劃拓展外銷,而免於資金短缺之慮。然而,1974年1月底穩定金融方案公佈,取消計劃型外銷貸款及信用緊縮,對廠商資金融通甚為不利。 六、由於政府在租稅方面鼓勵出口,使得外銷利潤大部分皆較內銷為高,因而使得廠商安於現狀,而不願意投資於“投資金額較大,設廠期限較長,獲利金額較遲”之重化工業,結果租稅減免非但不具有轉移資源作用,反而有遲延轉變經濟結構。 第六章結論 綜合本文研究之結果與主要發現,提出一點建議如下: 一、由於出口迅速擴張,而使近年來出口佔GNP比重已高達40%以上。因此國內經濟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變動的影響,為了緩和我國今後可能遭受國際經濟波動的影響,應該重視國內市場之開拓。 二、我國出口集中於少數國家,如果這些國家經濟變動對我國經濟影響甚大,為防患未然,宜更加積極鼓勵分散出口地區,政府似可考慮於修正獎勵類目及標準時,對外銷限制參照銷售地區之不同而訂定差別標準。或者對某些實際外銷地區,直接加以獎勵。 三、由於出口迅速增加,而促進就業增加,特別某些快速成長之工業,對於技術勞動需要增加迫切,導致結構性就業不足,促使工資上漲。解決之道為加強職業教育使與工業發展配合,積極推動職業訓練,使無一技之長者有工作能力。 四、自1971年開始出現貿易順差(1964年貿易順差是由於國際糖價大漲),其順差金額自1億餘美元增至1973年的6億餘美元,外匯累積增加,但因未能善加利用,故造成貨幣供給增多,助長物價上漲。如能對累積之外匯適當投資於進口資本財及加強公共設施,則一方面可促進經濟更進一步的發展,另方面可緩和對通貨膨脹的壓力。 五、1962年到1972年我國躉售物價較其他國家(除西德、日本外)穩定,促使出口迅速成長。自1973年下半年以來物價急速上漲,造成今年年初廠商報價過高,訂單急速減少,生產萎縮現象。今後為了促進出口,根本之道在於穩定國內物價,以確保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 六、政府鼓勵出口措施如外銷退稅、租稅減免等皆規定其達到一定標準者,不論任何行業皆可享受同樣獎勵措施;反之,未能達到標準者,則無法享受獎勵。結果外銷獲利較內銷為高,造成資源錯誤分派,足以延緩經濟結構轉變。針對此項缺點,政府似宣參照各業對國民經濟貢獻之大小,訂定不同的獎勵標準,對所欲鼓勵之重化工業、精密工業,獎勵條件應予特別放寬。 七、晚近許多先進國家紛紛設立輸出保險制度,藉以提高競爭能力,促進輸出。我國從1960年開始試辦輸出保險,由於保險基金缺乏,成效並不顯著。為了加強輸出保險,似可制訂法案送立法機關通過,經由國庫撥款,作為保險基金,以擴大實施輸出保險,減輕風險,俾利外銷業務之擴展。 八、由於我國缺乏大貿易商之銷售網,為了便於產品外銷,因而透過外國商社,很容易受其操縱,且損失鉅額佣金。為了健全我國對外貿易,減少外匯損失,政府應加速鼓勵設立大貿易商,建立本國產品銷售網。
2

影響台灣外銷接單與出口實績差距之決定因素

陳靜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外銷接單一向是作為出口的領先指標,藉著外銷接單所呈現的資訊,可以幫助政府、廠商及大眾了解國內產業的發展、就業環境的變動、經濟變化之趨勢乃至於對未來經濟情勢之預估,但是近幾年來,台灣之外銷接單與出口實績間的差距卻有逐年擴大的跡象,使得以外銷接單來預測出口的能力日益降低。因此,當政府公佈外銷接單情況時,也應該同時公佈出口的預測值,作為廠商與大眾的參考,以免錯估了未來的經濟表現與情勢。 本文分別以理論及實證的方式來探討,根據理論模型的推導與實證結果的分析,可以得到台幣相對出貨區貨幣對台灣外銷接單-出口實績之差額比影響為負向,其中又以對技術密集性產業影響最大。在其他因素方面,如工資的變動、海外生產比增減、廠商特性、產業別以及廠商國際化的成熟程度等,都將會影響台灣外銷接單與出口實績間之關係。
3

中共出口退稅制度之研究

徐碧芸, Hsu, Pi-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其工業化過程中無一不靠對外貿易的超常規發展來牽動國民經濟的發展。鑑於對外貿易特別是出口對一國產業成長的貢獻,出口鼓勵政策就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政策。而在出口鼓勵政策中,出口退稅是廣泛採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政策。 由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出口退稅制度在促進中共對外開放、對內經濟發展、完善外貿體制及儘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方面有很大的貢獻,並且出口退稅制度本身亦隨著中國大陸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外貿體制的改革有了進一步的完善和規範。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大陸的出口企業經營發生困難,對中共外貿出口造成影響,當時,面對這一形勢,中共可採取的策略有調整人民幣匯率或降低利率、提高出口退稅率,但是,當時中共已經多次明確指出人民幣匯率不貶值,調整匯率已不可能;利率在連續降低四次之後,1998年7月1日又第五次下調,下調空間有限;而出口退稅率在數次降低之後,採取出口退稅率某種程度調高的可能性增加,故當時便採取調高出口退稅率的方式來刺激出口,截至目前為止已多次調高出口退稅率來挽救大陸的外貿企業,由此可見出口退稅制度在中國大陸的重要地位。 出口退稅制度的推行,首要工作,就是對出口退稅適用的對象作一規範,舉凡適用的企業及貨物等。中共核准辦理出口退稅的企業可劃分為兩大類,即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與特准出口退免稅企業;至於可辦理出口退免稅的貨物,則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即屬於增值稅與消費稅徵收範圍內的貨物、必須報關離境、必須在財務上作銷售處理。其次,與申請退稅企業息息相關的程序與規定,則屬出口退稅的計算、出口企業的登記、退稅的申報、稽核、審核、退稅,以及出口企業違法的處置。 中共出口退稅制度實行至今,所面臨到最主要的問題有徵稅與退稅脫節、中央財政負荷過重、出口騙退稅,以及出口退稅進度緩慢進而佔壓企業資金,形成企業經營壓力,並影響企業出口積極性。中共對於這些問題可採取的措施有:改革財稅制度、嚴厲打擊騙稅活動、加快退稅進度等。 至於針對中共出口退稅制度中的徵退脫節與出口騙稅等問題,法國的做法可作為借鏡。首先,法國出口貨物零稅率機制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將出口貨物零稅率納入該國增值稅的常規管理之中,實現徵稅、免稅、抵扣稅、退稅一體化,這就從機制本身封住了徵退脫節問題的缺口。而中共現行出口退稅辦法最大的弊端正是出口退稅脫離了增值稅的常規管理,人為地造成了徵退稅環節的脫節。其次,中共現行出口退稅機制中徵稅和退稅分別由兩套機構來運作,退稅款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並且只需審核幾張單證就可以從國庫中提取巨額退稅款,如此巨大的利益驅動使出口退稅成為滋生出口騙稅的溫床。而法國實行的免稅購買辦法則無稅可騙,採用免、抵、退辦法需從國庫中直接退款的金額則相當有限。 就整體而論,大陸在出口退稅制度之下滋生甚多流弊,似乎應儘速予以改革或廢除,但因出口退稅制度對於商品的外銷能力及經濟成長的貢獻,確有不可忽視的效益,尤其對一般廠商之經營心理,具有莫大的鼓勵作用,況且在今日國際社會間,保護主義抬頭之時,各國為保護本國之產業,無不殫精竭慮,利用各種措施,以善盡保育之責,故中共為保護其產業的繼續成長與發展,應善加運用出口退稅制度所具有之精神。
4

1958-1963年台灣匯率制度的轉變與出口政策形成之關係

顧靖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經由對象徵資源分配的匯率制度分析,找出國內資本的累積進程及匯率制度在戰後台灣經灣發展的重要性。 台灣的匯率制度不僅象徵戰後初期與大陸經濟的合分關係,其轉折變化一直牽繫著台灣對外貿易與國內資本的累積。自二次大戰之後,台灣與日本殖民經濟的分工關係,由中國大陸所取代。雖然台灣與大陸的貨幣制度有別,但透過匯兌關係,卻始終擔負著中國內地的惡性通貨膨脹。其轉變關鍵來自韓戰的爆發,使台灣迅速地被納入冷戰體系的共產勢力防衛戰略中。匯率制度則在此脈絡下,捲入國際政經舞臺。 此後,匯率即在美國與政府的政經考量互動下,依循變化。戰後台灣即透過匯率的「價格-成本」機能來主導國內資本的累積。而1958年的外匯改革在制度上提供匯率變化的關鍵,其特點在於由多元複式轉為單一,進出口經濟的政策變化亦於此時成形。 1958年11月的匯率改革,其目標雖在建立「單一匯率」的目標,但能否如願而不致引發其它不利效果,實有賴其它條件的密切配合,財政與國際收支的平衡即為要因。除此之外,建立資本市場,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以引導救資從事生產事業,單一匯率始有實現的可能。總的來說,外匯改革成敗關鍵所在,是財經秩序正常化的起點。 外匯改革方案實施之後,首先是公民營事業貸款升值所增負擔,逼使公營事業帶動物價的上揚,進口原料的價格亦同時大幅增加。在此過程中,進口貨品雖視結匯證價格不同而高低不等,但皆在36.38元以上,除了進口關稅提高兩成外,貿易商申請進口外匯時須繳全部價款,利息付擔加重,美援進口貨品以及工業原料匯率亦由24.78提高至36.38元。在進口成本負擔加重的情況下,貸款的分配與外銷保留外匯的比率則成為財富重分配的重要指標,國內資本則在此脈絡下,依循變化。 除此之外,美國在尋求其私人資本輸出的前提下,以貸款為誘因,力促國府制訂政策,在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之餘,並以出口為導向,將國內資本轉引國際市場,作為進一步累積的基礎。 換句話說,經由美國對國府經濟決策的影響,促使出口政策確立的同時,台灣單一匯率因有美國貸款作為後盾,使有繼續穩定的可能。另一方面,國府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戒嚴體系國家權力處處顯見,單一匯率在此構造下,未必代表開放體制的醞釀,應僅可視為在冷戰體系下的自然歸結。但國內資本因應匯率制度的變遷,由島內市場轉為以國際市場做為資本累積的基礎的同時,正逐步深化與國際經濟連結,這對當今台灣經濟發展時有密切的關連。
5

我國紡織品出口配額問題之研究

李惠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我國出口貿易融資問題之研究

顏進來, YAN, JIN-L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四章約八萬字 內容旨在針對不同付款方式,期限來研究融資需求之產生,並探討我國出口貿易融資 制度及其改進,以配合貿易之進行。 本文大綱: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 第二節研究範圍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二章:出口貿易之付款方式及融資需求 第一節出口貿易之付款方式 第二節出口貿易融資需求之產生 第三章:出口融資種類及制度之研究 第一節信用狀付款方式之出口融資 第二節託收方式之出口融資 第三節其他付款方式之出口融資 第四章:結論與建議。
7

廠商出口類型與出口策略之關係

謝文雀, XIE, WEN-GU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主要探討台灣績優出口廠商出口行為的類型。由於各廠商的出口態度與廠商的資源不 同,其出口行為亦有所不同,因而討論類型不同的廠商,其所採取出口策略不同於何 處。並且根據出口類型與出口行為,來明瞭廠商國際化差異之所在,不同國際化階段 中出口策略差異處。而達到實務補充理論,理論修正實務的目的。 本論文共分五大章,共一冊,約四萬字、各章名稱如下: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問題,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 第三章 廠商出口態度、資源與出口類型之分析 第四章 出口類型與出口策略之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

績優廠商出口競爭策略選擇之分析

蔡玟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9

匯率波動對出口價格的影響--以台灣中游石化業為例

熊昌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以出口目的國貨幣所表示之出口價格波動的程度,比不上匯率波動的程度時,則會產生不完全的匯率轉嫁效果。許多國內外的文獻指出:不同產業其匯率轉嫁行為會有所不同。本文以台灣中游石化業的14個產品作為研究對象,資料期間則為民國78年1月-民國85年12月。在考量中游石化產業的特性之下,本文採用加成定價模型作為實證分析的理論基礎;在實證方法上,為考慮資料定態性的問題,則採用ADF單根檢定、Johansen共整合分析方法與誤差修正模型,以估計與驗證變數之間的長期關係。實證結果顯示:不同產品的匯率轉嫁程度會有所不同,而當各產品的體系出現短期失衡時,其完全調整至長期均衡的時間亦有所不同。
10

垂直整合、出口補貼與技術選擇

李長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文章在探討出口補貼、垂直整合、以及技術選擇三者之間的關係,並且將技術分成兩部分來討論,分別為原料生產技術以及產品製造技術。 模型部分則假設外國有一家整合廠商,獨立生產原料,加工成產品,決定最終產品的售價,再全部出口至第三國,而本國有兩家廠商,各為上下游廠商,本國上游廠商專門生產原料,決定原料價格,而且只賣原料給本國下游廠商,而本國下游廠商也只向本國上游廠商購買原料,再加工製成產品,並決定其最終產品的售價,然後全部出口至第三國。又本國的兩家廠商可分工或整合為單一廠商,而本國政府可對本國廠商作補貼出口,並假設只有本國政府能實施出口補政策,而且只有本國廠商能決定技術水準。 探討的主題如下:(1)國內廠商的整合與否,對國內外廠商利潤、本國福利、技術水準,以及第三國福利有何影響?(2)政府的出口補貼政策會如何改變前述的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