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12
  • 184
  • 28
  • Tagged with
  • 212
  • 212
  • 73
  • 63
  • 57
  • 53
  • 47
  • 47
  • 44
  • 43
  • 34
  • 32
  • 32
  • 31
  • 30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匯率衝擊下股票選擇權避險比例效果之衡量與分析

謝孟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理論上,如果能夠掌握股票與股票選擇權價格變動的關係--delta避險比例,那麼利用股票選擇權來規避標的股票價格波動的風險,可以達到完美的避險效果。然而如果有一外來的經濟衝擊,使得選擇權價格變動與標的股票價格變動之比不等於原來該時點上的避險比例時,採用原來的避險比例避險就會產生偏誤。 文獻上已經證明,匯率衝擊為一重要的考量因素,將對跨國公司的股價產生影響。由於股票選擇權是股票的衍生性金融產品,其高度財務槓桿的特性很可能承受較標的股票為高的外匯風險暴露(Foreign Exchange Rate Exposures), 因此匯率衝擊對股票及選擇權帶來不同程度衝擊的結果,將改變該時點上的避險比例,如果不能調整原來所估計的避險比例,就會產生避險偏誤。 本研究即針對上述的推論進行分析,利用迴歸模型來估計避險比例,並據此建立一模型證明避險比例是選擇權與標的股票價格外匯風險暴露程度與其它經濟衝擊暴露程度的加權平均總合;根據該模型,標的股票與選擇權外匯風險暴露程度關係的改變,將導致避險比例的改變。其次推導出一衡量避險偏誤的公式,以衡量經濟體系中只有匯率衝擊發生時,以原來的避險比例避險將會產生多大的避險偏誤。 依據上述的模型推論與公式,本研究以S&P500及S&P100指數及指數選擇權為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分別衡量標的指數及指數選擇權的外匯風險暴露程度,並分析影響選擇權外匯風險暴露程度高低及避險偏誤大小的因素。
2

產業特性與進口匯率轉嫁效果:以台灣中游石化業為例

黃琮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利用開放體系下寡佔理論模型的建立,本文推導出市場結構、廠商行為與經營績效等產業特性皆是匯率轉嫁彈性的影響因素。並以民國76-81年台灣中游石化業資料,針對上述因果關係式進行估計。結果發現,進口集中度與本國產業獲利率對匯率轉嫁彈性的影響皆是負的,且具有統計顯著性;外國與本國廠商問的成本差異則在達到一定程度後,對匯率轉嫁彈性具有顯著的負向關係;高進口比產業的匯率轉嫁彈性顯著地大於低進口比產業;在解除進口障礙後,本國產業集中度因不再是壟斷力的良好指標,也就不是影響匯率轉嫁彈性的重要因素。
3

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實證分析:1982年至2005年

官明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Elbadawi (1994)提出的實質均衡匯率估計模型來估計1982年至2005年的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以及匯率失調程度。估計結果顯示出,「貿易開放度」和「政府經常性支出占政府總支出之比例」為決定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走勢的基本面經濟變量。在此段期間內,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大致呈現持續貶值的趨勢,其中「貿易開放度」的持續改善是造成均衡實質匯率貶值的最主要原因。人民幣實質匯率在1995年時相當接近均衡,而1995年以前的人民幣實質匯率都處於低估的狀態,1995年以後人民幣實質匯率則轉而變為高估,高估一直持續至2005年。此結果與大部分認為人民幣實質匯率目前處於低估的研究結果不同。而本文的誤差修正模型中除了考慮長期基本面因素造成的影響之外,還考慮了其他因素所造成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的短期衝擊,使得所估計出之誤差修正模型反映出人民幣實質匯率的短期波動,而更具解釋力。
4

即期與遠期匯率決定理論之探討

周勝年, ZHOU, SHENG-N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七三年以來,主要工業國大多採行浮動匯率制度,有關匯率決定的文獻日增。 但多側重於即期外匯市場匯率的決定與固定、浮動匯率優劣的探討,而忽視了遠期外 匯市場的有關問題。近年來,遠期外匯市場的重要性漸增,因為央行透過遠期外匯市 場的干預也可達到既定的政策目標。本文主要目的即針對即期與遠期匯率的決定及最 適即期與遠期外匯市場干預政策進行探討。 第一章 緒論 本章作有關文獻回顧,並概述本文主要內容。 第二章 即期與遠期匯率的決定 第一節 假定與模型設立 第二節 模型分析 第三節 本章結語 第三章 最適即期與遠期外匯市場干預政策 第一節 假定與模型設立 第二節 分析與比較 Ⅰ、資本不完全移動 Ⅱ、資本可完全移動 Ⅲ、資本完全不移動 第三節 本章結語 第四章 結論
5

外銷廠商因應匯率變動之研究─成衣業實例

蔡勝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新臺幣升值,廠商受匯率變動影響的程度和廠商規模成顯著差異,亦即規模較大廠商受匯率變動影響程度較小,規模較小廠商受匯率變動影響程度較大。廠商成立年數和受匯率變動影響程度無顯著差異。 二、新臺幣升值和實施「機動匯率制度」之衝擊下,廠商之因應措施: 1.價格方面:無論廠商規模,主要是以準時交貨,迅速辦理結匯和提高產品價格為主,其次為預購或預售外匯期貨、買賣契約中註明匯率變動由買方負擔,持有外匯存入專戶。 2.產品方面:不論廠商規模,最主要是降低成本,包括加強品質管制,減少瑕疵品損壞品、加強員工管現,以提高員工工作情緒等方式;其次,規模較大廠商在購賈新機器。開發新產品之比例,相對高於規模較小廠商,購買新機器和廠商規模呈顯著差異;淘汰獲利不佳產品,規模較小廠商比例相對較高。 3.推廣方面:規模較大廠商最主要是以派人到國外作拓展活動。主動邀請國外客戶來訪和郵寄產品目錄為主。但目標仿似既有市場為主,新銷售地區和新客戶之開發很少;規模較小廠商,亦以上述三種方法為主,但其比例相對低於規模較大廠商。派人到國外作拓展活動與廠商規模有顯著差異。 4.配銷通路方面:規模較小廠商之因應措施主要為主動爭取本國貿易商、日本商社、外國洋行的訂單,顯示規模較小廠商是屬於「間接外銷」;規模較大廠商,透過本國貿易商、商社和洋行獲取訂單之比例較小。主動爭取本國貿易商訂單和廠商規模有顯著差異。 三、日本廠商於日圓浮動期間之因應措施和我國廠商因應措施的主要差異在於: 1.價格方面:日本廠商採取日圓計價輸出契約。 2.產品方面:日本廠商利用國外物品及設備因匯率變動相對低廉之際,增加進口,以降低成本;我國廠商利用新臺幣升值的機會,進口機器設備之比例不高,進口原料之比例甚低。 3.通路方面:日本廠商力求節省通路費用,強化銷售系統。而我國較小規模廠商係透過本國貿易商,商社和洋行爭取罰單,採取「間接外銷」方式。 四、在實施機動匯率制度,匯率變動較為頻繁之情況下,廠商未來經營方向和策略,無論規模大小,皆以發展商級品、開拓新市場和技術革新為主。
6

1958-1963年台灣匯率制度的轉變與出口政策形成之關係

顧靖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經由對象徵資源分配的匯率制度分析,找出國內資本的累積進程及匯率制度在戰後台灣經灣發展的重要性。 台灣的匯率制度不僅象徵戰後初期與大陸經濟的合分關係,其轉折變化一直牽繫著台灣對外貿易與國內資本的累積。自二次大戰之後,台灣與日本殖民經濟的分工關係,由中國大陸所取代。雖然台灣與大陸的貨幣制度有別,但透過匯兌關係,卻始終擔負著中國內地的惡性通貨膨脹。其轉變關鍵來自韓戰的爆發,使台灣迅速地被納入冷戰體系的共產勢力防衛戰略中。匯率制度則在此脈絡下,捲入國際政經舞臺。 此後,匯率即在美國與政府的政經考量互動下,依循變化。戰後台灣即透過匯率的「價格-成本」機能來主導國內資本的累積。而1958年的外匯改革在制度上提供匯率變化的關鍵,其特點在於由多元複式轉為單一,進出口經濟的政策變化亦於此時成形。 1958年11月的匯率改革,其目標雖在建立「單一匯率」的目標,但能否如願而不致引發其它不利效果,實有賴其它條件的密切配合,財政與國際收支的平衡即為要因。除此之外,建立資本市場,積極改善投資環境以引導救資從事生產事業,單一匯率始有實現的可能。總的來說,外匯改革成敗關鍵所在,是財經秩序正常化的起點。 外匯改革方案實施之後,首先是公民營事業貸款升值所增負擔,逼使公營事業帶動物價的上揚,進口原料的價格亦同時大幅增加。在此過程中,進口貨品雖視結匯證價格不同而高低不等,但皆在36.38元以上,除了進口關稅提高兩成外,貿易商申請進口外匯時須繳全部價款,利息付擔加重,美援進口貨品以及工業原料匯率亦由24.78提高至36.38元。在進口成本負擔加重的情況下,貸款的分配與外銷保留外匯的比率則成為財富重分配的重要指標,國內資本則在此脈絡下,依循變化。 除此之外,美國在尋求其私人資本輸出的前提下,以貸款為誘因,力促國府制訂政策,在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之餘,並以出口為導向,將國內資本轉引國際市場,作為進一步累積的基礎。 換句話說,經由美國對國府經濟決策的影響,促使出口政策確立的同時,台灣單一匯率因有美國貸款作為後盾,使有繼續穩定的可能。另一方面,國府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戒嚴體系國家權力處處顯見,單一匯率在此構造下,未必代表開放體制的醞釀,應僅可視為在冷戰體系下的自然歸結。但國內資本因應匯率制度的變遷,由島內市場轉為以國際市場做為資本累積的基礎的同時,正逐步深化與國際經濟連結,這對當今台灣經濟發展時有密切的關連。
7

匯率預測之非線性模型實證研究

陳宣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美國對六國匯率為研究對象,首先利用R/S分析判斷資料型態,確定資料的可預測性後,便著手建立非線性的匯率預測模型-「移動模型」。接著利用資料固定與資料滾動兩種預測方法,比較其中差異,進一步分析移動模型的預測能力。
8

管理浮動匯率與通貨替代

張傳章, ZHANG, CHUAN-Z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一九七0年以來,通貨替代問題的研究已蔚成國際金融的一個新領域;它對於解釋 國外干擾隔絕問題與政策相對有效性問題,有著創造行的見解,但此等研究卻僅囿於 自游浮動匯率,且未考慮總體經濟的供給面,如此難免有遺珠之憾。 本文的模型為:納入總供給曲線的管理浮動匯率與通貨替代模型,研究的主題有二, 第一為外匯市場干預程度(│F’│)公開市場沖銷程度(θ)之不同與通貨替代彈 性(6)之大小對國外干擾隔絕的影響;第二為│F’│,θ之不同與6之大小,對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有效性的影響。 全文共分三章,首章為導論,第二章為管理浮動匯率與通貨替代的總體模型,第三章 為結論。
9

開放經濟下管理浮動匯率政策之研究

陳寶貴, CHEN, BAO-G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研究之內容為管理浮動匯率之效果,為便於分析乃假設此經濟體係為一開放 經濟,而在此體係下的短期均衡是依據資產市場及財貨市場來決定。 對此一問題之探討,大部份的文獻是採凱因斯模型,而本文模型之建立是以資產方法 分析為其特色。在管理浮動匯率下,一國的貨幣當局應積極、主動干預外匯市場,以 消除短期的匯率波動,但並不影響長期的匯率變動趨勢。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管理浮動匯率政策之效果 第三章 管理浮動匯率之隔離效果 第四章 結論 本文共約二萬字。
10

最適通貨區域理論與匯率制度的選擇

陳婉如, CHEN, WAN-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個國家匯率制度的選擇是一項很重要的經濟決策,而『最適通貨區域理論』,即希 提供據以選擇匯率制度的經濟特質;惟個學者的主張不一,且對於在個別經濟特質下 所應採行的匯率制度亦多有不同的見解,而歷來有關『最適通貨區域理論』的實證文 獻,多僅以一種實證方法或是以一種變數測定方法來從事實證分析,且得出來的結論 並不一致;因此本文擬同時採用『線性機率模型』、『鑑別分析法』以及『Probit - anslysis model』『Logit model 』等實證方法,及不同的變數選擇與測定方法來就 同一組樣本國家進行實證探討,期能得出一致的結論,以檢驗當前世界各國匯率制度 的選擇是否遵循『最適通貨區域理論』,以及不同經濟特質下各國所實際採行的匯率 制度究竟為何的問題。全文共約六萬字,共分為六章,主要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最適通貨區域理論』的檢閱 包括了理論的定義,主要內容與有關的爭論 第三章『最適通貨區域理論』實證的檢閱 對主要的實證文獻作一評介 第四章實證模型與實證方法 包括實證方法的說明,及變數的選擇、測定與資料的來 源 第五章實證結果的比較分析 就不同的實證方法、變數選擇及測定方法所得的結果, 作一分析比較 第六章綜合檢討與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2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