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5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實證分析:1982年至2005年

官明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Elbadawi (1994)提出的實質均衡匯率估計模型來估計1982年至2005年的人民幣均衡匯率水平以及匯率失調程度。估計結果顯示出,「貿易開放度」和「政府經常性支出占政府總支出之比例」為決定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走勢的基本面經濟變量。在此段期間內,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大致呈現持續貶值的趨勢,其中「貿易開放度」的持續改善是造成均衡實質匯率貶值的最主要原因。人民幣實質匯率在1995年時相當接近均衡,而1995年以前的人民幣實質匯率都處於低估的狀態,1995年以後人民幣實質匯率則轉而變為高估,高估一直持續至2005年。此結果與大部分認為人民幣實質匯率目前處於低估的研究結果不同。而本文的誤差修正模型中除了考慮長期基本面因素造成的影響之外,還考慮了其他因素所造成人民幣均衡實質匯率的短期衝擊,使得所估計出之誤差修正模型反映出人民幣實質匯率的短期波動,而更具解釋力。
2

中國匯率決定因素之探討 / A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蔡錦昌, Chua, Kim Che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12月11日,中國加入WTO,經濟發展正式與國際經濟接軌,因此金融市場須按照入世承諾逐步開放,中國進行了多項外匯管理條例的改革。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也遭受了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地區強烈質疑被嚴重低估,並要求人民幣升值。於是2005年7月21日,中國乃改採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並將人民幣升值2%。 論文首先說明中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沿革及發展現況,接著回顧國內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相關文獻以及人民幣匯率實證的相關文獻,再繼續分析人民幣匯率走勢和外匯儲備規模變動情況,進而探討人民幣匯率的決定因素,最後再討論中國外匯市場的未來發展。 本研究結果為,長期而言,人民幣相對國際主要貨幣而言,將繼續升值。而決定人民幣匯率經濟因素有:對外貿易、直接投資、證券投資、國際熱錢流動、外債及物價水準和通貨膨脹。最後本文認為中國外匯市場的未來發展有以下幾個方向:一、人民幣將繼續升值;二、完善匯率形成機制;三、外匯市場邁向現代化;四、強化外匯市場風險防範措施;五、外匯管制將逐步放寬;六、調整外匯儲備的資產結構及減少其增加速度;七、擴大人民幣國際市場影響力。 關鍵字:人民幣、人民幣匯率
3

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中國經濟發展之影響

許銘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民幣匯率的問題,於近年來成為一項廣受討論的國際議題。且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戰略地位的提升,使得人民幣匯率之變動參雜許多政治與經濟因素的考量。本文首先探討有關匯率決定的經濟學理論,說明現行的相關理論尚不能對人民幣匯率提供完美的解釋,故須從更深層次之政治經濟觀點討論一國匯率的決定因素。其次探討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之內外部因素的形成,包含來自西方強權國家之國際政冶壓力及中國本身強大的經濟成長,雙重壓力下將促使人民幣匯率產生變動。最後將探討人民幣升值後,現階段以及未來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各會造成何種程度的影響。 本文將影響人民幣匯率變動的主要因素歸納為:中國經濟表現及國際政治因素等二項。中國於這段期間的經濟表現,包括:貿易出口旺盛,外商直接投資不斷進入,外匯儲備大幅增加及高度的經濟成長率,結合各項經濟指標的凸顯,更使人民幣有著升值的壓力;在國際政治因素方面,嘗試透過國際政冶經濟角度探討,來瞭解以美國為首的國際政治壓力如何持續呼籲人民幣應當升值。全文結合政經分析之觀點,認為西方國家之持續要求人民幣升值,事實上是出於抑制中國的戰略考量。 中國終於在2005年7月21日對人民幣匯率體制變動與微幅升值,踏出長期逐漸升值的第一步,在未來人民幣將逐漸往適當價位移動的過程中,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對於人民幣幣值走向及匯率制度的調控,仍舊是一項值得長期深入觀察及探討之議題。
4

中美匯率衝突因素及其政經意涵之研究 /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of China-U.S. exchange rate conflict and the meanings of thei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

林漢釧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貨幣政策的調整向來摻雜很多國際與國內經濟、政治因素的考量,尤其隨者中國不斷增加的貿易順差與外匯儲備的大量積累,使得美國國內要求縮小中美貿易逆差的聲浪愈來愈大,而人民幣匯率問題又在此一不平衡貿易結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美國本土製造業是要求人民幣大幅度升值的主要政治力量,它們遊說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企圖迫使美國政府向中國施壓,特別是在每兩年一次的選舉壓力下,美國政府將傾向於發動對外國貿易夥伴的攻擊,藉以轉移自己受到的政治壓力。對中國而言,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則主要是中國政府考慮政治與經濟穩定後的產物。面對來自美國方面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中國政府的可能選擇是,逐步改變匯率水準和形成機制,並創造一系列制度條件,使之與經濟成長方式以及對應的社會目標相一致。和美國相比,政治因素在中國匯率政策中的作用可能更強,因為除了經濟後果外,匯率政策的調整還意味著社會問題與政權穩定的政治考量。在人民幣匯率問題這一場利益博弈中,表面上代表國家利益的政府政策,實際上卻是中美兩國內部強勢壓力集團之利益與政策制定者之利益的融合。 美國是利益團體政治最為發達的國家。美國三權分立的基本權力架構與競爭性的選舉制度,乃是利益集團政治欣欣向榮的泉源。因此,美國的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是在不同利益團體的激烈競爭下,在利益團體與立法機關、行政部門間艱難的討價還價基礎上達成的。而中國政府則因享有較大的政治和經濟自主權,政府在匯率問題的態度更能決定政策的走向與選擇。基於中美兩國在匯率議題上的觀點與立場迥異,彼此之間的衝突與博奕過程也就難以避免了。
5

中國實行人民幣國際化後之均衡匯率及 匯率形成機制探討 /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and Exchange Rate Regime of RMB after China Implemente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朱虹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因應全球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之匯兌風險、歐美先進國家採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所產生之外溢成本,以及經濟實力相對提升,2009年中國開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目前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且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在2015年10月31日宣布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Special Drawing Right),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十分迅速。 長期以來,人民幣被國際間普遍認為是低估的,本文使用購買力平價模型(Purchasing Power Parity)及有效匯率模型(Effective Exchange Rate)估算人民幣高低估程度,分析結果顯示人民幣匯率低估程度已有大幅改善,逐漸接近均衡匯率(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另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是國際間關注的議題,在2010年中國重啟人民幣匯改後,逐步放寬人民幣兌美元單邊波幅,且對外宣稱逐步與美元脫鉤,實行釘住一籃子貨幣的匯率形成機制。本文用中國人民銀行所發佈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所公布的組成成分,將13種貨幣變動率對人民幣做回歸分析,推論中國目前採取『可調整的釘住一籃子』的匯率形成機制。若中國欲將人民幣推廣成為國際貨幣,勢必需推動匯率自由化,並降低人為操弄空間。 / In response to exchange rate risks to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European debt crisis, developed countries adopt quantitative easing monetary policy arising from the spillover costs, and the enhancing of the economic strength, in 2009, China began to implement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The RMB has become the world's sixth-largest currency of payment. Besides, 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nounced the Yuan to be included in the SDR basket (Special Drawing Right) on October 31, 2015,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s very fast. For a long time, the Yuan’s value is regarded underestimated. This paper uses the PPP model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nd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model to estimate the degree of undervaluation of Yua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degree of undervaluation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and gradually approaching th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In addition,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is also a very important issue. After China restarted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form in 2010, the volatility limitation of Yuan against the US dollar is gradually relaxed. China also announced that the exchange rate regime decoupled the US dollar peg to a basket of currencies. This paper uses CFETS RMB exchange rate index’s composition of the 13 kinds of currency rate on a regression analysis to the Yuan. We find out that China’s exchange rate regime is "adjustable peg to a basket". If China wants the Yuan to be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the exchange rate must be liberalized and the space of manipulation must be minimized.

Page generated in 0.023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