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5
  • 92
  • 6
  • 6
  • 3
  • 1
  • Tagged with
  • 108
  • 108
  • 32
  • 29
  • 21
  • 18
  • 18
  • 18
  • 17
  • 16
  • 15
  • 13
  • 13
  • 13
  • 1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商業犯罪風險管理與保險之研究

林希鴻, Lin, Hsi 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犯罪風險是每個公司都會面臨到的風險,犯罪風險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比其他可保的危險事故所造成的損失來得多。在美國,犯罪所造成的總損失,一年大概超過500億美元,根據美國ACFE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Fraud Examiners) 的一項研究報導發現,平均每一公司因員工不誠實案件所生的損失將侵蝕全年銷售總額(annual sales) 約6%。在台灣,2003年10月發生理律法律事務所員工盜賣客戶公司股票事件,損失達美金1億元,2006年10月12日,達方電子驚爆公司財務處出納人員趁財務經理外出之際,竊取授權密碼及金鑰,透過電子網路銀行轉帳方式陸續匯出至多個人頭帳戶竊取公司現金高達新台幣5633萬元。且近年來,新興的網路犯罪,也使公司遭受重大損失,網路犯罪使英國公司平均1年損失210億英鎊。因此,公司當然希望能透過保險方式,來保障這些人為禍害所致之財產損失,為了公司之需求,市場就發展出「商業犯罪保險」。 本文先探討企業面對商業犯罪風險應如何進行風險管理;接續介紹商業犯罪保險。再者,討論公司對於公司員工的犯罪行為是否應負擔刑事責任,此一部分美國與我國規定並不相同,進一步研究是否對於商業犯罪保險之發展有所影響。最後,針對現行市售商業犯罪保險之保單條款予以分析比較,並區分員工誠實保證保險及商業犯罪保險之差異,比較兩者優劣,從而提出相關的建議,俾使我國商業犯罪保險制度及公司經營更趨健全與完整性。
2

性別角色、社經地位與少年犯罪之關係研究

簡馨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1)探討性別角色與少年犯罪之關係。為求更深入了解性別角色與少年犯罪之關係,同時以正性及負性特質來探討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2)探討社經地位與少年犯罪之關係。分別就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聲望、家庭設備(經濟地位)等三方面探討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此三者之差異。(3)根據研究結果,探討影響少年犯罪的因素,並提出建議,以提供輔導犯罪少年之參考。 本研究是以桃園輔育院、彰化輔育院、高雄輔育院國中肄業以上教育程度以及復與高中、大誠高中、泰北高中、木柵國中、江翠國中、石碇國中等機構,十四歲至十九歲少年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用X2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凡X2檢定達顯著水準再進行百分比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F值顯著者則以薛費氏法進行多重比較。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1)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正性性別角色上的分怖沒有顯著差異,在負性性別角色上的分怖有顯著差異,特別是負性男性化與犯罪行為的發生有密切關係。(2)不同正性性別角色在犯罪傾向上沒有顯著差異,不同負性性別角色者在犯罪傾向上有顯著差異,負性兩性化者的犯罪傾向最高。(3)暴力犯、財產犯及吸食藥物虞犯在男性正性特質上有顯著差異(吸食藥物虞犯的男性正性特質顯著高於暴力犯及財產犯),在女性正性特質上也有差異。但在男性負性特質及女性負性特質上並沒有顯著差異。(4)男性犯罪少年的社經地位顯著低於一般少年,女性犯罪少年及一般少年在社經地位上除家長教育程度外,在家庭經濟地位及家長職業聲望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3

貪污行為之研究

魏春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政府播遷來臺後,在總統蔣公英明領導之下,全國上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在各方面均有長足之進步,優異之績效,尤其是軍事的精進,工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安定,以及人民的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博得國際人士一致之讚譽。然而,尚待努力革新之缺陷,自亦不少。譬如貪污即其一例。當然古今中外,任何政府貪污事情之發生低。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先生,於六十年九月卅日,在歡迎由地方民意代表所組成之國家建設研究會的茶會上說:「任何政府及機關,都不免有缺點有錯誤,問題在是否有勇氣面對缺點和錯誤,而加以改進。今天我們要改革政治風氣,必須大家都有一種肯認錯的精神,認錯並不是難為情的事,有錯誤而不承認,才是真正難為情」(註一)。又左傳有云:「國家之敗,由官邪也」(註二)。故吏治不清,政風不良,而仍不知澄清整飭,任其滋長蔓延,其不淪國家於危亡者,未之有也。因此,筆者以為吾人不可諱疾忌醫,尤須有勇氣面對現實,實事求是,以解決貪污問題,因有本文之作。 本文之研究,係兼採歷史的,理論的,統計的,個案的,問卷的等研究法,並重以從行政學之觀點,來探討闡述,以期理論與實際密切配合,相互為用,而冀求較佳之成果。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係闡述貪污行為之涵義,及其對於國家之影響,並說明我國現行處罰貪污瀆職犯罪之法律規定。第二章貪污瀆職犯罪之概況分析,乃從司法機關偵辦貪污瀆職犯罪之情形,省屬公務員涉嫌貪瀆之情形,蒐集資料,予以整理統計,列表分析,以明實況。更從目前正在台北、台中、新竹等三監獄服刑之貪瀆罪犯方面,作實地之問卷調查,以瞭解其一般狀況,家庭與經濟情況,職務狀況,以及犯罪情形等之真象,俾便於說明事實,提出對象。第三章貪污行為之成因分析,從社會風氣、政治、人事行政、財務行政、法令缺陷、以及司法等原因來探討其主要因素,以期發現實況,找出病源。第四章防止貪污行為之對策,乃針對成因之分析,試為對症下藥,並提出具體之方向,如獲採擇施行,或有助益於防止貪污。第五章結論,乃綜結前述數章之立論,說明防止貪污必須標本兼治,以及亟待改進之問題。 筆者有緣深造進修,從事於研究,乃司法行政部調查局局長沈之岳先生激勵青年上進,愛護與拔擢青年,有以致之。至於本文之研究,有關之參考資料不多,專書論著亦甚貧乏,研究過程至為艱難,幸獲傳師宗懋之懇切指導與匡正,張師明誠,雷師飛龍之薰陶與鼓勵,以及台北典獄長周震毆,新竹典獄長張齊斌,台中典獄長趙益藩之協助問卷調查,始得以完成。均謹此併致最誠摯之謝忱。惟筆者才疏學淺,初次涉臘,雖兢兢業業,彈精竭慮,舛誤缺失,在所難免,敬祈師長先進,不吝斧正,以匡不逮。
4

犯罪狡黠化與員警工作負荷、成就及因應對策之研究-以臺中縣警察局為例 / The study of impact of organized crime on police’s workload,result achieved and policy measure to deal with these issue---use Taichung police station as an example.

林凌志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犯罪係人類社會長期持續存在的問題,其成因涉及複雜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人際關係及地理、環境等多方因素型塑而成,也反映出一個社會的病態現象。由於現今社會,顯現出交通日趨便利、資訊快速流通、經濟蓬勃發展、網路世界無遠弗界、社會日益多元開放等特質,由此導致治安情勢日趨複雜,犯罪型態日趨多元、犯罪模式亦隨之變異與難以捉摸,犯罪工具更加精緻,犯罪組織分工更為細緻,犯罪手法更為殘暴、狡黠等,面對此一趨勢,警察人員偵辦刑案之處境,殊值深究。 本研究採取深入訪談法,以13位員警為訪談對象,藉以深入瞭解犯罪狡黠之態樣,探討犯罪狡黠化對員警所造成工作負荷、工作成就之影響,並藉由資深員警的經驗歸納因應對策。研究結果如下: 一、犯罪狡黠、用詞妥適 現行犯罪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而越趨狡黠,以狡黠來形容犯罪尚稱妥適,至於犯罪狡黠的態樣堪稱極其多元。 二、員警負荷、超出預期 由於犯罪越趨狡黠,受訪者之工作負荷有增無減,猶如排山倒海般紛至沓來,相關負荷諸如勤業務繁重、人力不堪負荷,裝備老舊不足等。 三、員警成就、感受不同 在犯罪狡黠之情況下,員警對工作成就的看法,頗多分歧,因人而異,隨著自已的感觸而有所不同。 四、因應對策、多頭併進 犯罪狡黠化所帶來的工作負荷是多元的,因應之道在做法上,可採辦理訓練講習提昇刑案偵辦能力、打擊跨域犯罪、缺額補實強化警察陣容等措施。 五、狡黠犯罪、全面抑制 今日科技產物已淪為犯罪工具、毒品惡瘤再度成為國內萬惡淵藪、暴力犯罪造成社會震撼,跨域犯罪與組織犯罪問題日趨嚴重,企需全面抑制狡黠犯罪。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提以下建議:一、對警察機關的建議:狡黠用詞可以援引,科技犯罪應嚴予查緝,毒品惡瘤亟待壓制,組織犯罪應逐案控管,因公涉訟確實輔助,因公傷殘落實關懷照護;二、對員警的建議:積極進取,強化專業職能,才能自立自強,對抗狡黠犯罪。 關鍵字:犯罪狡黠化 / Abstract Crimes are persistent in the long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Their causes are complex due to reasons in politics, economy, thinking, culture, education, human relations,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Crimes are shaped by these reasons and also reflect the sickness a society has. In current days, the causes of criminal matters have become even more complicated due to the increasing convenience in transportation, rapid replay of information, the omnipresent Internet and the openness of society. The types of crime have diversified and their patterns have also become more difficult to predict. Crime makers have begun using more refined tools, their organization is highly developed and they've become more violent and sly. In the face of this change, it is a special matter to be given more studies on the environment of police's investigation of crime cases. The research adopts in-depth interview to communicate with 13 police officers. The research wishes to understand the pattern of sly crime makers and also discuss the pressures and influences due to the increasing sly level of them. The research concludes response to these matters with the experiences of senior officers. The results are listed in the following: 1. Sly crimes and proper wording Current crimes types have become slyer with the changes of social pattern. Using 'sly' to describe these cases are quite appropriate and the varieties of crimes are diversified. 2. Officers' burdens are beyond expectation Since the crime makers have become slyer, the pressures of all interviewees have increased. Also, various kinds of pressure accumulate on their shoulders, such as heavy workload, insufficient police officers and antique equipment. 3. Every police officer has his own meaning of achievement As the crimes turn to slyer, police officers have their own definition of achievement in work. Each varies from each other, based on individual sense of feeling. 4. Response strateg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various directions The change of crime nature has brought multi-faceted pressure to police officers. To respond to the situation, it is possible to organize training camps to improve crime investigation abilities, break cross-zone crimes and recruit new people to enforce the strength of police. 5. Total crack on sly crimes Current technological products are now used for crime commitment. Drugs are still the source of crimes and violence shocks the whole society. The issues of cross-zone crime and organized crime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The police have to crack these sly crimes with a total forc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following: 1. Suggestions for the police agencies: Use the word sly, strictly investigate technological crimes, crack on drugs, control organized crimes, accusations caused by service should be aided, injuries caused by service should be taken care of, 2. Suggestions to police officers: Be more active, improv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be independence and fight against sly crimes. Keywords: Sly crimes
5

性犯罪者的「自負特質」與再犯因子的關係

鍾昭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Baumeister等人回顧一系列攻擊行為的研究中發現,「自負特質」(Egotism)者若面對外在評價遠低於自我評價的情境時,可能會針對外在評價來源者產生憤怒情緒,因而增加攻擊行為發生的危險性。同時他也發現自戀特質與性犯罪之間具有關聯性,個體的自戀狀態易使其過度高估自己,當被拒絕時,極易導致自我調控的失敗,在情緒上會以表露敵意與憤怒為主,在行為上則傾向對拒絕者做出反擊,目的是回復被貶抑的自尊並獲得對他人的象徵性支配。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Baumeister的觀點編製「情境式自負特質量表」,並藉以探討於Beech與Ward(2004)所提的危險性病因模式下,自負特質是否比自戀特質更能預測性犯罪者的攻擊行為與再犯? 本研究自編的情境式自負特質量表的信度為.98,顯示其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在效度分析上,本量表與效標量表間也具有高度的相關。經由因素分析之後,支持Baumeister(1996)的假設,亦即自負特質的內涵包括「易受傷害的-敏感的」、「誇大的-愛表現的」與「自尊的不穩定」等特性,而且在外界評價遠低於有利自評的威脅情境下,此種特質更為突顯。 在攻擊行為與自我調控能力的預測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情境式自負特質量表確實比自戀性格量表對攻擊行為與自我調控能力更具解釋力。在針對性犯罪再犯的預測上,自負特質與自戀特質都無法直接與性犯罪再犯評估的結果有關聯,但根據Beech與Ward(2004)的看法,自負特質應可做為性犯罪再犯的心理傾向之一,此心理傾向影響的是性犯罪者的自我調控能力,而自我調控能力又被視為性犯罪再犯因子中的穩定動態因子,當遇到情境的促發因子,則其再犯的風險也就隨之增高了。
6

台北地區正常與犯罪少年父母管教態度之比較研究

蘇發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7

公開發行公司掏空公司資產之經濟犯罪追訴與防制對策

楊欣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研究範圍限定在公開發行公司,此乃因公開發行公司擁有許多投資大眾為股東,基於公益理由本應受到較嚴密監控,且目前政府規範上,相對而言,也已有一套較完善的制度可作為討論,故本文以公開發行公司之掏空公司資產行為作為探討主題。以下本文第壹章將先說明撰寫本文之動機、方法及架構,藉以對於本文之雛型先作粗略之描寫。 第貳章部分,由於公開發行公司掏空公司資產係經濟犯罪的類型之一,而經濟犯罪有其行為上的特殊性,故首先必須了解「經濟犯罪」之內涵為何。 第參章部分,係深入探討公開發行公司掏空資產之意涵及犯罪的態樣,並依各種掏空公司態樣輔以曾發生過的重大案例加以說明,藉以詳細說明實際可能發生之情形。 第肆章部分,係提出目前我國法令等各方面對掏空公司案件防制上的缺失,以作為後續討論對於掏空公司案件防制的基礎。 第伍章部分,就前開可能的各類型掏空公司資產犯罪,提出目前我國在刑事、民事及行政方面所課予的責任。 第陸章部分,在瞭解前述掏空公司資產犯罪產生之原因及現行防制制度上之缺失後,針對這些漏洞,提出更佳的防制對策,即兼具內外的公司治理制度。 最後,提出本文之研究結論,並提出防制公開發行公司掏空公司資產犯罪發生的建議方向,俾作為改善之道。
8

經濟發展與犯罪─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 /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rime --Taiwan Experiences Analysis from 1951 to1998

徐昀, shun, s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論文摘要 中文 犯罪是人類社會無法避免的現象,無論社會發展的程度如何,或是國家政體奉行何種主義,都會面臨犯罪的問題。但是,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犯罪的表現似乎不太一樣,以台灣為例,當社會處於農、工經濟發展時期,總犯罪率大體維持萬分之三十上下,但是進入服務業與資訊業發展時期,總犯罪率提高一倍以上,上升到萬分之六十左右。對於台灣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犯罪現象間的關係,以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或是馬克斯的衝突學說較能闡釋,這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本文以經濟成長率、失業率、工業化、都市化、離婚率等五個變項代表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以吉尼係數與職業地位差距等兩個變項代表馬克斯的衝突論,據以和官方犯罪統計中的總犯罪率、強盜搶奪、汽車失竊、殺人、恐嚇取財與擄人勒賭等犯罪做實證分析。分析結果得出,涂爾幹的社會迷亂理論對台灣社會的解釋力,要比馬克斯衝突論來得普及與有效。換言之,台灣社會的發展經驗顯示,犯罪現象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比受社會制度不公平的部分來得深遠。此外,本文得出,台灣犯罪現象的發展並非由短期的經濟發展指標影響,而是靠長期經濟發展連動的社會變化所影響。 從涂爾幹理論中,本文得出政策啟發:政府應平衡人文與科技的差距,重現以人為本的社會關懷;不過份強求高經濟成長而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以及積極處理失業問題,以降低強盜搶奪犯罪發生的可能性。其次,馬克斯衝突學說得出的政策啟示是:政府在執行國家角色時,應兼顧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使民眾信任政府,以降低資源分配造成的社會問題,包括犯罪問題在內。 經濟發展與犯罪 ─台灣經驗分析(民國四十年至八十七年) 綱要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綱要 3 表次目錄 6 圖次目錄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本研究之重要性 13 第三節、名詞界定 14 一、經濟發展 14 二、犯罪 20 第二章 經濟發展與犯罪相關文獻探討 第一節、理論基礎 26 一、犯罪學主要理論之發展 27 二、犯罪學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36 三、涂爾幹學說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38 四、馬克斯學說有關經濟發展與犯罪關係之理論 41 第二節、經濟發展與犯罪相關之實證分析 一、國外經濟發展與犯罪實證分析 48 □、失業率與犯罪間的研究 49 簿、貧窮與犯罪間的研究 54 包、經濟不平等與犯罪間的研究 61 □、其它經濟相關因素探討 66 二、國內經濟發展與犯罪實證分析 69 第三節.小結 73 第三章 台灣經濟發展與犯罪現象分析 第一節、台灣經濟發展分析 72 一、台灣總體經濟發展概況 75 二、台灣各階段經濟發展分析 81 □、農業為主時期 86 簿、工業起飛時期 88 包、工業與服務業並重時期 89 □、服務業與資訊業並重時期 90 第二節、台灣犯罪狀況分析 一 台灣總體犯罪發展概況 92 二 台灣各類犯罪趨勢分析 97 第三節、台灣經濟發展型態與犯罪現象直觀分析 101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假設 106 一、 經濟成長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二、 失業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三、 工業化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四、 都市化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五、 離婚率的改變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六、 所得分配不均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七、 經濟階級差異與犯罪率的改變沒有關聯。 第二節、 變項定義與測量 109 第三節、 統計處理與分析 115 第五章、研究結果討論 第一節、 相關分析統計結果與討論 125 第二節、 迴歸分析統計結果與討論 128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結論 15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64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本研究之理論意涵 166 第二節、本研究之政策意涵 171 第三節、結論 178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179 英文書目 183 附錄 187 / Abstract No matter its ideology or economic conditions, crime is unavoidable in any society. However,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has different kinds of crime. Taking Taiwan for an example, i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the total crime rates are about thirty cases per 10,000. Surprisingly, when it comes into service and informational stage, the total crime rates jumps to sixty cases per 10,000. It is a double grow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what theory can better explain the phenomenon in Taiwan, the theory of Durkheime’s Anomie or the Karl Marx’s conflict theory? The researcher uses five independent variables to represent the theory of Durkheim’s Anomie. Specifically, these are economic growth rate, unemployment rate, and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divorce rate. The other two – Gini coefficient and the career class represent the Marx’s conflict theory. The results shows that Durkheim’s conflict theory is much more convincing than the Marx’s conflict theory in Taiwan. It means that the crime is influenc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change more than the social inequality. Besides, the crimes were not measur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short stage; by the way, they are measured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long ter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urkheim’s Anomi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mplie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the distances between human and technology; paying too much social cost to get high economic growth rate is not necessary, finally, the government should deal with unemployment rate carefully. On the other hand, Marx’s theory implied that: in resources arrangement, government should insist in the procedural justice and real justice to make people believe the principle of equality.
9

兩岸警方共同打擊跨境犯罪偵查之研究 / A research on fighting transnational crimes between cross-strait police

許瑞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與大陸地區分隔長達六十餘年,在長期分治下,雖毗鄰而居,近在咫尺,但兩岸政策取向、法律制度、社會現狀差異甚大,惟因兩岸人民在血緣、語言上的特殊關係,逐漸朝開放邁進,隨著1987年7月15日我方政府宣告解嚴,同年11月2日開放赴大陸探親,加上近年來更開放大陸人民來台觀光,兩岸民間交流日趨頻繁,卻也衍生出諸如走私黑槍、毒品、人民偷渡、電信詐欺及擄人勒贖等跨境犯罪案件,此外,許多刑事犯及幫派犯罪組織分子在台犯罪後紛紛潛逃大陸或與大陸黑幫相互串連從事不法犯罪活動,對兩岸治安造成相當重大的影響。 兩岸合作共同打擊犯罪機制之建立,兩岸地區官方、半官方機構、學術團體、專家學者不斷強調其重要性與急迫性,且多次表達合作之意願,迄今雖已簽訂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協議,授權已然明確化,但在實務操作上欲達到雙方理想目標仍有一段相當長遠的路。本研究主要係針對兩岸跨境犯罪,分析其犯罪模式與兩岸偵查制度,說明現行雙方在合作所面臨法律及實務上之問題癥結,並具體整理筆者長期執行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合作困境,希冀藉由學術理論為基礎,分析現行兩岸偵查實務癥結,以有效解決當前兩岸警方共同面臨的偵查困境。 本文經由兩岸刑事訴訟偵查制度之剖析,發現兩岸警方在偵查主體上地位的不同,導致刑案偵辦於偵查開端、偵查程序及得施行之手段等方面均有所差異,而此差異,極易對雙方在情資傳遞、人犯移交及證據蒐集等認知上產生落差。此外,藉由兩岸共同打擊犯罪之背景、意義、原則及影響最深遠的兩項協議:2005年雙方在澳門建立「兩岸警方共同打擊犯罪聯繫機制」、2009年「第三次江陳會談簽訂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之闡述分析,輔以兩岸警方人員之深度訪談,進一步瞭解到雙方共同打擊犯罪所面臨的實務困境,最後嚐試從聯繫平臺的建立、情資的交流通報、犯罪證據的調查蒐證、要犯的查緝遣返及共同合作掃蕩等方面提出未來兩岸警方共同打擊跨境犯罪可行之偵查合作模式,以供後續研究及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 In spit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legal system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aiwan Strait after more than six decades of cut-off tie, the cross-strait policy is relaxed step by step based on a shared language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Our government declared martial law ended on July 15, 1987, and allowed people in mainland China to visit Taiwan in recent years. As the non-government exchange is becoming more frequent, it caused serious cross-border crime like gun and drug smuggling, illegal immigration, telecom fraud, and kidnapping for ransom. Furthermore, many criminals and organized gangsters fled to mainland China and engaged in illegal activities, which hurts the social order of the two sides very much. Though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Joint Crime-Fighting and 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was signed, it still has a long way in practice to reach the ideal. This study focuses mainly on analyzing criminal modus operandi and investigation system of Cross-Strait criminal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of ongoing cooperation in practice and law, and then proposing proper proposal on the future cooperation of cross-strait crime-fighting which aims to solve the difficult point between the two sid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about study motive, purpose, range, and research methods. Chapter two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riminal procedure by dissecting the different subjects of investigation, leading to varied beginnings, processes, and methods, thus influence perception of information exchanges, repatriation and evidence collecting. Chapter three is the history of cooperation against crime between the two sides,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its backgrounds. That is, principle and two significant agreements: one is the institutionalized joint crime-fight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he two sides police in 2005, the other is the Cross-Strait Agreement on Joint Crime-Fighting and Judicial Mutual Assistance signed in 2009. Chapter four is to analyze varied types of cross-border crime an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joint crime-fighting. Chapter five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proposes future cooperation modes in the aspects of communicated platform building, information exchange, evidence collecting and repatriation etc, and offers follow-up studies and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for reference.
10

兩岸合作防制毒品危害可行性之研究

曹承允, Tsao , Chen-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受到全球化與資訊化的影響,各類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重視,而毒品危害問題已然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嚴重公害。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至少有100萬人口專門從事國(區)際販毒活動,且毒品犯罪集團已形成配套的嚴密網絡,突破國(區)界,發展成為國(區)際販毒組織。此外,全球毒品每年銷售總額為8000億至1兆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的10%,此一數字與全球軍火貿易額相差無幾。另根據聯合國2002年公布的年度報告,目前全球吸毒人口高達兩億多人。每年約有10萬人死於吸毒,因此而喪失勞動力的人有1000萬人之多。在日趨嚴重的國際販毒活動的滲透下,毒品犯罪在全球各地區均呈現滋長及蔓延的趨勢,除直接威脅人類健康外,更對國際社會穩定造成嚴重衝擊。 1949年,兩岸分裂分治,兩岸進入長期隔離狀態,直到1987年11月,政府開發大陸探親後,兩岸民間交流熱絡,經貿互動頻繁。然而,於此同時,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安全議題亦逐漸擴大,許多非傳統性安全威脅的嚴重性愈趨顯著,其中毒品由於體積小,藏匿容易,致查緝困難,甚賴兩岸政府具體有效的合作措施,始能有效防制。然而,兩岸受限於政治疏離,使得雙方具體合作行動甚為有限,不僅難以對兩岸毒品犯罪集團予以致命打擊,更為毒品犯罪份子提供了良好的避罪空間。 中國大陸自80年代初起,在國際毒潮的侵襲及大陸內部市場大量需求下,毒品問題日趨嚴重,由其種類的多樣化、吸毒人數的直線上升、蔓延範圍的迅速擴大,衍生的暴力犯罪及愛滋病擴散問題,對大陸治安及人民健康均造成嚴重衝擊。鑑此,中共中央國務院把解決毒品犯罪問題作為「嚴打」的一項主要任務,在凡是有毒品犯罪的市、縣展開各項禁毒工作,並積極參與國際反毒合作。我國則由於人民生活富裕,雖然種植毒品者較少,但販賣、運輸獲利豐厚,因此「投機圖利」遂成為台灣毒品犯罪的首要原因。我國反毒策略,於1955年至1990年間,主要著重於斷源,亦即以加強查緝為主要政策,直到1991年,毒品氾濫,除打擊供給之外,亦開始加強減少需求面的努力,發展出各種戒癮宣導與預防政策。1993年由時任行政院院長連戰鄭重揭示「向毒品宣戰」,並於1994年2月成立「中央反毒會報」,確立我國反毒策略以「斷絕供給」、「減少需求」為目標,以「緝毒」、「拒毒」與「戒毒」為方法。 由於全球化的快速腳步,毒品犯罪在不同國家間也有隨著產銷分工而有快速擴散的現象,全球性與區域性的毒品防制計畫亦逐漸受到重視,藉由國際合作的方式進行查緝、減少生產、降低濫用導致的健康及犯罪問題、促進毒癮治療與聯合監控等,是目前國際間毒品防制上相當重要的策略。面對此一情形,不論是國際組織或是任何一個國家,都把打擊跨國(境)毒品犯罪當作施政重點,並竭盡所能的致力於加強彼此間的協調聯繫與互助合作。然而,兩岸受限於政治疏離,及諸多法律規範上的限制,使得雙方在防制毒品危害方面所進行的合作甚為有限,形成反毒漏洞的可能益發明顯。加以兩岸各自存在許多個別且不易克服的毒品防制困境,使得兩岸毒品威脅均日趨嚴重。本論文研究發現兩岸毒品防制所面臨的問題概要如次: 一、大陸方面: (一)貪腐問題成為中國大陸毒品犯罪的溫床。 (二)大陸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使得不少人藉販毒以「脫貧致富」。 (三)大陸因緊鄰「金三角」、「金新月」兩大毒品產區,雲南省邊境線長達4,061公里,毒品查緝甚為困難。 二、台灣方面: (一)政黨輪替後頻繁的內閣改組,使得反毒政策缺乏延續性。 (二)相較於周邊國家均採嚴刑峻罰以打擊毒害,我國因執法過輕,在區域內有嚴重失衡現象。 (三)我國現行以「行政院毒品防制會報」,負責執行各項反毒工作,統籌功能不彰。 (四)我國無緣參與國際反毒合作,邊緣化的危機清晰可見。 (五)我國社會富裕,毒品價格較周邊國家相對較高,成為毒品流向勢難避免。 (六)我國屬海島型國家,進口貨運量龐大、人員出入境頻繁,防堵毒品入境困難重重。 三、兩岸合作方面: 兩岸之間目前反毒合作受限於政治因素干擾,除了大陸不承認台灣地區司法管轄權外,現行仍存在有協商機制功能不彰,以及未建立毒品犯罪情報交換機制等諸多不利因素。 綜合上述所言,面對毒品危害問題,兩岸雖有著不同的時空背景,但在如水銀洩地般的國際毒潮滲透威脅下,兩岸正面臨著同樣險峻的挑戰,為確保兩岸人民共同安全與福祉,實不應為了堅持意識形態,而危及共同安全。藉由分析兩岸毒品犯罪現況,進而提出具體建言,實乃本論文之主要目的。

Page generated in 0.022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