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0
  • 10
  • 2
  • Tagged with
  • 12
  • 12
  • 12
  • 12
  • 7
  • 6
  • 6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性別角色、社經地位與少年犯罪之關係研究

簡馨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1)探討性別角色與少年犯罪之關係。為求更深入了解性別角色與少年犯罪之關係,同時以正性及負性特質來探討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2)探討社經地位與少年犯罪之關係。分別就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聲望、家庭設備(經濟地位)等三方面探討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此三者之差異。(3)根據研究結果,探討影響少年犯罪的因素,並提出建議,以提供輔導犯罪少年之參考。 本研究是以桃園輔育院、彰化輔育院、高雄輔育院國中肄業以上教育程度以及復與高中、大誠高中、泰北高中、木柵國中、江翠國中、石碇國中等機構,十四歲至十九歲少年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用X2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凡X2檢定達顯著水準再進行百分比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F值顯著者則以薛費氏法進行多重比較。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1)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正性性別角色上的分怖沒有顯著差異,在負性性別角色上的分怖有顯著差異,特別是負性男性化與犯罪行為的發生有密切關係。(2)不同正性性別角色在犯罪傾向上沒有顯著差異,不同負性性別角色者在犯罪傾向上有顯著差異,負性兩性化者的犯罪傾向最高。(3)暴力犯、財產犯及吸食藥物虞犯在男性正性特質上有顯著差異(吸食藥物虞犯的男性正性特質顯著高於暴力犯及財產犯),在女性正性特質上也有差異。但在男性負性特質及女性負性特質上並沒有顯著差異。(4)男性犯罪少年的社經地位顯著低於一般少年,女性犯罪少年及一般少年在社經地位上除家長教育程度外,在家庭經濟地位及家長職業聲望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2

價值觀與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values and delinquency

呂嘉寧, Lu, Chia-N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少年自我覺知的內外在價值觀差異與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情緒狀況和偏差及犯罪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以在學國中生及少年輔育院國中班院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樣本共400人,男女生各半。研究使用的工具為自編之基本資料問卷、「價值觀量表」、「情緒狀況量表」、「親子關係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師生關係量表」、「偏差及犯罪行為量表」。 研究主要的發現有,在價值觀方面,少年的價值觀較偏重在以自己周遭的人為中心的價值觀,而少年認為父母親較重視自我滿足,認為老師較重視社會國家價值及道德行為。 在少年自我覺知的內外在價值觀差異方面,犯罪少年覺知自我與外在他人在價值系統上的差異較一般少年大,而男生在價值系統上的差異較女生來得大。 在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情緒狀況和偏差及犯罪行為方面,犯罪少年與父母、老師及同儕之間的依附關係比一般少年來得差,有較多的情緒障礙,犯罪行為的頻率及種類也較多。且對一般少年及犯罪少年而言,親子關係皆是影響其情緒狀況的重要因素。 在少年自我覺知的內外在價值觀差異與依附關係、情緒狀況和偏差及犯罪行為之間的關係方面,犯罪少年自我覺知的親子間價值觀差異對偏差及犯罪行為有直接的影響,而犯罪少年自我覺知的同儕間價值觀差異則會先影響情緒狀況,再影響其偏差及犯罪行為。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以下幾個對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建議﹕1.重視親子間互動關係,溝通親子間價值觀差異,並維持良好親子關係﹔2.敏感及重視少年的情緒問題,藉由改善親子及師生間的依附關係,來減輕少年的情緒障礙,以維護少年的身心健康及減少偏差及犯罪行為的發生。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value differences of inside from outside which adolescents are awar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peer relation, emotional situation, deviant behavio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ies. There are 400 subjects.Half of the subjects a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nd half are approved school students, besides males and females are half-and-half. The equipment includes basic data questionnaire, value questionnaire, emotional situation survey, parent-child relation survey, peer relation surve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survey, deviant behavior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questionnaire. There are several main findings. First, adolescents mphasize the values that interrelate with the person snear themselves. Besides they feel their parents emphasize self-ratification and morals, and they feel their teachers emphasize social values and ethical behaviors. Second, delinquents aware more value differences of inside from outside than normal adolescents, and boys aware more value differences than girls. Third, delinquents have worse attachment to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more emotional disturbances, and more juvenile delinquencies. Besides to allthe subjects, parent-child rel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s. Fourth, the value differences which delinquents aware between their parentsand themselves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delinquencies. Besides the value differences which delinquents aware detween peers and themselves influence their emotional situation at first then influence deviant behavio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ies.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make. First, parents should emphasize their interaction to their children, communicate withtheir children about their value differences, and keep parent-child relationwell. Second, grownups should emphasize and be sensitive ro adolescents' emotional problems. To reduce adolescents' emotional disturbances, deviant behavio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ies, par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attachment to adolescents.
3

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 / Drop Out School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 An Example of Hsin-Chut School

商嘉昌, Shang, Chia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研究資料分析後,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所述:一、造成犯罪青少年中途輟學原因方面:在家庭問題上,有中途輟學經驗犯罪青少年比沒有中途輟學經驗的犯罪青少年較不喜歡待在家中,也覺得父母親對他們不了解,所以遇到問題不會與父母親討論;在學校問題方面,犯罪青少年多數認為老師對他們的印象不好,這些青少年對老師的印象也不好,他們與同班同學相處不佳,也不喜歡學校;而在個人問題上,這些有輟學經驗的犯罪青少年結交較多前科記錄的朋友,並且對自己較為缺乏信心,並且角色能力較差;最後在行為模式方面,有輟學經驗的犯罪青少年大都喜歡曠課、蹺課到校外遊蕩,而且多數在學校的操行分數不及格,並被學校以記過處分。為何有這種情形發生呢?歸咎其原因總共有三點:第一,主要是由於學業成績不佳。第二,同儕團體也會在這方面有所影響。第三,自我實現預言的作用。二、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的關係:中途輟學的發生究竟會不會影響日後參予犯罪行為呢?在探討本研究最為重要的研究目的時,問卷的結果顯示,在犯罪青少年的樣本中,65%的人有過輟學經驗,在經由個案訪談後發現,有過中途輟學經驗的受訪個案中,90%的人對是否中途輟學會影響犯罪表示贊同,所以可以了解到,中途輟學確實與犯罪行為的參予有關係存在。那麼,為何中途輟學具有影響力呢?經由個案訪談後歸納出三個主要原因:(一)、受到不良同儕團體的影響;(二)、未就業的影響;(三)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可知,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途輟學與青少年參予犯罪行為間確實有關係存在,所以也可說明,社會控制論的觀點是正確的,也就是學校為重要的社會控制機構,如果脫離與此控制機構的連帶,青少年很容易便會產生偏差或是犯罪的行為。所以為了要預防青少年犯罪,如果能減少青少年中途輟學的發生,相信青少年犯罪機率定會減少許多。
4

婦女勞動參與與青少年犯罪- 臺灣實證研究 /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 case of Taiwan.

施佩姍, Shih, Pe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 1998 - 2010 年臺灣五都改制前 25 縣市的追蹤資料 (panel data) ,探討婦女勞動參與與青少年犯罪的關係。估計方法方面則使用 OLS 與固定效果模型。 實證結果顯示,於控制時間趨勢後,婦女勞動參與率對少年竊盜犯罪人口率有顯著正向影響,符合我們的預期,雖然在大多數的模型中影響幾乎都不顯著,但婦女勞動參與的確對部分的青少年犯罪產生影響。因此,政府應該多提供職業婦女一些社會性的扶助,令婦女在參與勞動時能兼顧家庭照顧與監督的功能。此外,教育程度對犯罪人口率的影響,在有或沒有控制時間趨勢的結果一致。在大多數的模型中,相對於國中及以下的教育程度而言,高中職教育程度和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越高,犯罪人口率則越低。因此,若欲改善青少年犯罪的問題,應可從提高國民平均教育程度著手。
5

性別角色、社經地位與少年犯罪之關係

蕑馨籬, Jian, Xing-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繁榮、社會結構改變,少年犯罪問題因此層出窮,且日趨嚴重。 對社會安全、國家前途的影響甚鉅。為析有效預防少年犯罪事件之發生,有必要對構 成少年犯罪的各方面因素深知加研究。 本研究以犯罪少年及一般少年為自變項。以性別 (男性化、女性化、兩性化、未分化 )及社經地位(家長職業聲望、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地位) 為依變項。以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統計方法探討其間差異。 主要內容在於探討下列問題: 一、犯罪少年與一般省年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 二、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男性正性特質、男性負性特質、女性正性特質、女性負性 特質上的差異。 三、不同犯罪類型(暴力性、財產性、吸食藥物)受試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 四、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社經地位差異。( 分家長職業聲望、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 經地位三方面探討)。 本研究計分五章,首章為結論,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假設及操作型定義, 次章為對本研究有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之樣本、研究工具 及實施程序。第四章為研究結果及討論。第五章為結論及建議。
6

情緖輔導課程對少年感化院院童理性思考和情緖穩定之效果研究 / Effect of emotion education on rational thinking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of students in the Institute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胡潔如 January 2000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7

少年機車竊盜犯與贓物犯之行為相關因素研究

張景然, ZHANG, JING-R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依據美國犯罪學者赫許(Hirschi )所發展之「社會控制理論」為架構修 訂台灣地區適用之少年犯罪傾向預測量表,進而考驗少年機車竊盜犯及贓物犯行為相 關因素與正常少年、犯罪少年的差異情形。 在研究方法上,以台灣地區北、中、南三地犯罪少年及正常少年1288名為對象,主要 採自陳式「青少年活活適應量表」及「偏差行為量表」為工具,而以多因子變異較分 析、逐步迴歸分析、區別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 研究結果主要發現:ぇ機車組與犯罪組在依附、投入、抱負、信念及偏差行為等因素 上均有顯著差異。え機車組與正常組在依附、投入、信念及偏差行為上均有顯著差異 ,而在抱負因素上無顯著差異。ぉ預測犯罪傾向以偏差行為效果最佳;而預測偏差行 為,則依次以依附、信念、投入、抱負等因素效果較佳。 根據上述發現,研究者提出減少少年機車竊盜與贓物犯罪事件發生之對策,以期改善 少年犯罪問題的繼續惡化。
8

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之互動性影響

馬傳鎮, MA, CHUAN-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有三:(一)研擬出一套具體可行有助於本研究進行並能合理解釋 少年犯罪行為互動歷程之概念架構,然後運用各種統計技術考驗該概念架構,設法修 正成新的互動性影響理論模式;(二)編製可以早期識別潛在少年犯之測量工具;( 三)比較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以及財產犯與暴力犯在各心理與環境變項上之差異情形 。 為期達成上列目的,本研究採取人格心理學上互動論的觀點、重視科技整合的精神, 並且同時運用傳統少年犯罪與自陳犯罪報告兩種研究方式。首先以2026名一般少 年及441名少年初犯與累犯作施測對象,據以建立少年犯罪量表。然後又對513 9名一般少年、493名少年暴力犯及458名少年財產犯施行自編的少年生活情境 量表,其內容含自陳報告財產犯罪與暴力犯罪的題目。 本論文共分九章三十四節,首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問題背景及其重要性、研究目的、 取向與重要名詞。次章探討有關本研究之理論與實徵性研究。第三章陳述本研究概念 架構之建立過程與研究假設之內涵。第四章報告研究方法、對象、工具與資料處理類 型。第五章敘述少年犯罪量表之編製過程。第六章是預備性分析,分別指陳三十個變 項的相關程度以及各自變項對六個依變項的預測力。第七章係分析並討論各組少年在 三十個變項之差異情形,以及各自變項對六個依變項的主要影響。第八章則係分析並 討論各自變項對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情緒狀態、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次數及自 陳暴力犯罪次數之互動性影響程度。第九章是綜合討論、結論與建議,先對各項重要 研究結果作更進一步的討論,再據以提出結論與主要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一)少年犯罪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尚佳,可作早期識別少年犯之重要 工具。(二)犯罪少年之父親關愛度及家長社經地位均較一般少年低,其家庭功能與 在校人際關係、學行成績較一般少年低劣,其所居住社區不良程度較一般少年更重, 而其逃學次數、怨恨情緒與焦慮情緒均較一般少年外,其自我概念較一般少年更消極 ,其情緒控制與自我克制能力較一般少年為低劣,其潛在非行性較一般少年為重,其 財物誘因、暴行誘因、自陳財產犯罪次數與自陳暴力犯罪次數均較一般少年更多。( 三)將少年財產犯與少年暴力犯相較,少年財產犯之父親關愛度較暴力犯為低,家庭 功能亦較暴力犯低劣,不良交友較暴力犯多,自我概念較暴力犯更消極,而其財產罪 次數亦較暴力犯為多;反之,少年暴力犯之憤怒情緒則較少年財產犯為更多,情緒控 制能力較少年財產犯更低劣,而其自陳暴力犯罪次數亦較少年財產犯為多。(四)大 多數的自變項對一般少年的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次數與自陳暴力犯罪次數的影 響具有顯著的主要效果存在;但是,只有相當少數的自變項對犯罪少年上列三個依變 項的影響之主要效果顯著。(五)就對一般少年與犯罪少年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 罪次數、自陳暴力犯罪次數的影響而言,以潛在非行性(指對自陳財產犯罪與暴力犯 罪次數的影響)、怨恨情緒、內外控取向、自我概念、活動性、逃學次數、不良交友 、不良社區、家庭功能、人際關係等項為最具影響力的變項。(六)就對一般少年潛 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與自陳暴力犯罪的互動性影響而言,逃學次數、家庭功能、 不良交友、不良社區、活動性、衝動性、自我概念等項,乃是最具互動性影響力的變 項;而潛在非行性、財物誘因及挫折容忍度三變項係對一般少年自陳財產犯罪獨具互 動性影響力的變項;潛在非行性、暴行誘因及情緒控制能力三變項係對一般少年自陳 暴力犯罪獨具互動性影響力的變項。(七)就對犯罪少年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 與自陳暴力犯罪的互動性影響而言,家庭功能、內外控取向與母關愛度三項乃是較重 要的互動性影響因素。(八)就對所有少年自陳暴力犯罪的互動性影響而言,潛在非 行性、財物誘因、暴行誘因、自我克制能力與少年組別五個變項對於自陳暴力犯罪具 有顯著的互動性影響。(九)上列各項研究結果大致支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大部份研 究假設,且驗證互動論對少年犯罪行為歷程可作合理的解釋。依據互動性影響的研究 結果,本研究乃建立各自變項對一般少年及犯罪少年潛在非行性、自陳財產犯罪、自 陳暴力犯罪互動性影響的新理論模式共計六個。 根據本研究各項結果,研究者建議:(一)運用各種有效的途徑,落實親職教育的推 展,強化婚姻諮商與家族治療的功能,使病態家庭減少至最低限度。(二)改革學制 ,徹底扭轉社會上文憑主義、升學至上的錯誤觀念念;充實各級中學教育內涵,期其 五育平衡發展;改革道德教育方法,並早期發現潛在的少年犯,施予有效的輔導諮商 措施,強化中學的犯罪預防功能。(三)淨化大眾媒體內涵,改善社會風氣,並加強 對青少年的交誼輔導。(四)學校與家庭教育宜加強培養兒童及青少年高度的挫折容 忍度、情緒控制與自我克制能力,並設法糾正其偏差的性格傾向。(五)學術界宜多 編製少年犯罪量表供實務界參考,並加強少年犯罪早期預測研究,期能採取攻勢性的 犯罪預防策略,徹底防治青少年犯罪行為之產生。(六)學術界今後有必要多進行自 陳報告式的少年犯罪研究,與傳統式的少年犯研究同步並進,相輔相成;同時,並宜 多運用互動觀點與科際整合精神,深入探討少年犯罪行為的互動歷程,俾對少年罪問 題的解決,以提供更大的助益。
9

青少年的休閒活動與犯罪相關性之研究 /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of youth leisure and crime

劉素秋, Liu, Su-Chi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目前青少年學生從事哪些休閒活動,以及從事休閒活動中產生哪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如何導致青少年犯罪? 本研究係採用研究者自編的六個量表為研究工具.分別是休閒活動量表,交友狀況量表,青少年文化量表,情境機會量表,親子關係量表,犯罪行為量表。本研究的抽樣方法係依臺北都會區 地區 行政區 學校大小 年級等標準進行多階段群集抽樣方法。共選定十二個學校,計回有效樣本數ll40個. 研究結果如下: 一 青少年從事的休閒活動以視聽欣賞活動為最多,其次依序是球類技能,閒意,興趣,娛樂夜遊活動. (一) 青少年從事休閒活動的類型會因性別、年級、居住地區、課餘時間的工作、金錢、家庭等因素而有差異。 (二) 青少年從事娛樂夜遊活動和犯罪行為有相關。 二 根據研究結果,從事休閒活動和犯罪行為並沒有直接的開係,而是透遇一些從事休閒活動中的相關變數,對犯罪行為的發生,才有貢獻。 1.青少年從事不同類型的休閒活動,結交偏差朋友數愈多,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大。 2.青少年從事不同類型的休閒活動,同儕結合度愈高,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大。 3.青少年從事不同類型的休閒活動,青少年文化傾向愈高,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高。 4.青少年從事不同類型的休閒活動,情境機會的促動程度愈高,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高。 5.青少年從事不同類型的休閒活動,親子關係的品質愈佳,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低。 本研究發現「偏差朋友數」、「同儕結合度」、「情境機會促動」和犯罪行為的發生有關,亦即偏差朋友數愈多、同儕結合程度愈高、情境機會促動程度愈高,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高。惟「親子關係」和犯罪行為呈負相關,即親子關係愈好,其犯罪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愈低。 本研究有幾項建設: 一、對於青少年學生本身從事休閒活動的建議:慎選休閒活動性質 二、對於青少年家長的建議:加強親子關係 三、對於青少年福利政策的建教:給予更多的休閒活動空間 四、對於提供青少年休閒福利者的建教:政府也可給一些補助及福利。 五、對於教育單位協助安排青少年休閒活動的建議:兼具活動安排及指導陪伴的角色。 六、對未來研究的建議:進一步研究青少年從事休閒活動發生犯罪的媒介。
10

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對感化教育少年增強權能的成效 / The effects of strength-base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group on empowerment for juvenile inmates

蔡杰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對感化教育少年「增強權能」的成效,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作為犯罪問題行為少年處遇策略之適用性。   本研究採「不等質控制組」準實驗設計,以「誠正中學」中受感化教育的少年為對象。其中,實驗組成員23名,實驗期間接受九次的「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四組對照組成員共81名,接受一般輔導課程。 本研究使用量化工具-「增強權能量表」,分別進行前測、後測與追蹤測,並以「無母數檢定(Mann-Whitney U統計量檢定、Wilcoxon符號等級檢定)」作為統計方法,檢驗分析實驗處遇的立即效果與延續效果。本研究同時使用質化工具-「反思札記」,藉由個別成員活動反思紀錄的整理與分析結果,提出成員在團體中的「學習收穫」與「增強權能」的展現,以作為實驗效果之補充。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對感化教育少年「增強權能」有正向顯著影響,且效果能延續加乘。 二、一般矯正教育措施對「增強權能」也可以帶來正向影響,但效果卻未能持續。 三、成員的「增強權能」會隨著「團體歷程」呈現「階段性」發展。 四、「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適用於受感化教育少年,也可為少年犯罪問題行為矯治之有效策略。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於青少年犯罪矯治實務 (一)建議可將「優勢觀點為基礎的探索教育團體」安排於新生入校階段實施。 (二)建議可將「增強權能」程度作為矯正學校成效評估指標之一。 (三)建議矯正學校內可以增設「低空繩索設施」。 (四)建議校內舉辦探索教育訓練,讓工作人員都具備探索活動帶領能力。 二、對於未來從事相關研究者 (一)先深入瞭解「矯正學校機關特性」以利預先克服執行面之可能干擾 (二)須格外注意保密相關的「研究倫理」 (三)團體人數掌握在8-12人,或是安排協同領導者 參、對於未來計畫運用「優勢觀點為基礎之探索教育團體」的實務工作者 (一)領導者在團體過程中與成員互動要積極落實「優勢觀點」實務要素。 (二)在方案執行中持續進行「過程評估」。 (三)在團體方案結束後「持續輔導」。 /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trength-base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Group” on “Empowerment” for juvenile inmates an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bring up the application of “Strength-base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Group” on treatment strategy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The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tiliz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Juvenile Inmates in Chengjheng High School. There were 23 members in experiment group and during experiment period, they accepted 9 times of “Strength-base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Group”;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4 control groups (total 81 members) who accepted usual student counseling courses to compare. The study employed “Empowerment Scale” to conduct pretest, posttest, and long-term measures. The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nonparametric (Mann-Whitney U Test and Wilcoxon Sign Rank Test) as statistics method to examine and analyze instant and long-term effects on experiment treatment. And the researcher also used qualitative tool “introspection notes”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consequences from self-observation records on individual member’s activities and addressed the performances of members on “Learning Gains” and “Empowerment” in groups as supplementary of experiment effects. An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below: 1. “Strength-base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Group” has positive and obvious influences on “Empowerment”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the effects can be synergistic continuously. 2. Usual student counseling courses can create positive influences on “Empowerment” as well but the effects cannot be continuous. 3. The “Empowerment” of members can develop “Stage by Stage”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Groups”. 4. “Strength-base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Group” is suitable for juvenile delinquents and efficient strategy to correct their criminal problems and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has suggestions below. 1. For the practices on correction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a. “Strength-base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Group” can be implemented when new students just enter schools. b. The degree of “Empowerment” can be as one of criteria on outcomes evaluation of correction schools. c. Correction schools can add “the Facilities of Low Ropes Course”. d. Correction schools can hol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training to let all workers have leading abilities of adventure activities. 2. For future researchers who focus on related topics: a. Underst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rrection Schools and Institutions” deeply first in order to avoid any possible interference on the aspect of application in advance. b. Should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privacy-related "Research Ethics". c. Group members should be controlled 8-12 people or arrange collaborative leaders. 3. For practitioners who plan to adopt “Strength-based Project Adventure Education Group” in the future: 1. Leaders must implement practical essentials of “Strengths Perspective” in the progress of groups and between the interactions with members. 2. Keep proceeding with “Evaluation of Progress” when the project is carried out. 3. Maintain student counseling after the project is finished.

Page generated in 0.035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