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29
  • 687
  • 257
  • 143
  • 41
  • 11
  • 2
  • 1
  • 1
  • 1
  • Tagged with
  • 1144
  • 1144
  • 485
  • 450
  • 210
  • 190
  • 182
  • 159
  • 157
  • 155
  • 152
  • 151
  • 150
  • 150
  • 139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及分發作業之研究

鄭淵全, ZHENG, YUAN-Q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制度是我國教育體制中深愛國人重視的一環,其不但影響高級中等學校各校間的均衡與發展,同時深深影響國中階段教育的正常發展與學生人生觀的涵育,甚至影響家長、整個社會風氣。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究:(1).劃分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所應達成的目標;(2).劃分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所應顧及的因素;(3).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的原則;(4).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分發作業之原則;(5).實施入學區域制及分發作業所應採行之相關配合措施。並藉上述目的之達成以改進目前高級中等學校入學方式所造成之種種缺失,諸如明星學校之存在、越區就讀、城鄉教育失衡、學校等級差別、國中教育無法正常發展等問題,更為將來實施「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學高級中等學校方案」時之參考。 本研究之內涵主要分為三部分:(1).探究國內外有關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及分發作業之現況、問題及特點;(2).藉問卷調查以徵詢三級政府之教育行政人員,高級中學、職業學校、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國中學生及家長等六類人員,對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及分發作業之意見。除統計全體樣本對有關問題之意見外,並以身分及地區為自變項,探討其間的影響與差異。(3).召開座談會以徵詢有關人員對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分發之意見。 本研究之對象包括三級政府教育機關行政人員,台灣省、台北市及高雄市高級中學、職業學校、國民中學教育人員,國民中學學生及家長等六類。分別抽選教育行政人員125 人,高級中學教育人員320 人,職業學校教育人員320 人,國民中學教育人員640 人,國民中學學生640 人及國中學生家長640 人,合計2685名樣本(有效樣本2110名)實施問卷調查。蒐集資料係採用研究者自編的「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及分發作業之研究問卷」為工具。在統計分析上,採用卡方(χ□)考驗及洛基(logit) 對數線性模式等方法。經研究結果發現: 一、劃分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所要達成的目標計有:(1).均衡城鄉高級中等學校之發展,(2).提供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高級中等學校之均等機會,(3).促進國民中學教育之正常發展與舒緩學生升學壓力。 二、劃分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所應顧及的因素有:(1).交通狀況,(2).教育資源分配,(3).國民中學自願升學之畢業學生數分布情形與高級中等學校分佈情況、容納量,(4).共同生活圈,(5).地理環境,(6).行政區域。 三、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完成後,為促使各入學區域均衡發展,應採行下列之配合措施:(1).充實現有鄉鎮或偏遠地區之高級中等學校的師資及各項設備;(2).整體教育制度應配合改革;(3).設立新型之綜合中學;(4).在教育資源較缺乏之鄉鎮偏遠地區,優先考慮設置各種高級中等學校;(5).設置獎學金 以鼓勵本地學生就讀鄰近之高級中等學校;(6).適當調整高中、職學生之比例 ;(7).加強對私立學校之補助,健全其發展,以齊一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之水 準。 四、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完成後,為促使本規劃方案得以順利施行,應採行以下的配合措施:(1).加強提昇師資素質,師資培育多元化;(2).改進九年國教問題,厚植教育基礎;(3).均衡各入學區域之發展與教育資源;(4).加強溝通與宣導,建立全民共識與支持;(5).落實升學輔導,建立技職教育體系;(6).建立多元化彈性學制;(7).增設大學院校,暢通升學管道;(8).實籌教育經費,專款專用;(9).修訂公布有關教育法令;(10)設立常久性教育研究機構。五、劃分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之相關構想與意見:(1).高中與高職之入學區域各地區應儘量一致,惟亦應允許因地制宜,二者分別劃分;(2).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及五年制專科學校部分宜由學校自由提出申請,表明是否一併納入規劃中之入學區域;(3).五年制專科學校如要納入規劃,宜先改制為「前三後二」之形成;(4).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應依據高中與高職之分布情形、容納量及國中畢業生自願升學人數分布加以規劃,而不必拘泥於目前高中、高職聯招區及縣(市)行政區;(5).若入學區域過大時,宜在入學區域內再劃分若干學校組群。 六、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分發作業之相關構想與意見:(1).俟入學區域劃分完成,各區域較均衡發展後,宜考慮立法限制學校越區就讀;(2).在未立法限制學生越區就讀前,各區域可保留若干比例之名額,供該區域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3).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分發,以志願分發為原則,惟亦應顧及各校之均衡發展;(4).分發時若遇有同分者,則宜以國文、英語及數學三科的總分決定優先順序;如以國中在校成績作為入學分發的依據,則宜以統一命題考試的成績決定優先順序;(5).分發完後,若學生發覺志願不合或未錄取,而學校又尚有缺額時,宜再辦理第二次分發。 最後研究者根據文獻探討、問卷調查之發現及座談會所蒐集的資料,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劃分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時,應力圖達成下列目標:(1).均衡城鄉高級中等學校之發展,(2).提供國中畢業生就近入學高級中等學校之均等機會,(3).促進國民中學教育之正常發展與紓緩升學壓力。 二、劃分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時,應顧及下列因素:(1).交通狀況,(2).教育資源分配,(3).國民中學自願升學之畢業學生數分情形與高級中等學校公布情況、容納量,(4).共同生活圈,(5).行政區域。 三、有關劃分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之相關構想與建議:(1).高中與高職應儘量劃歸同一入學區域,惟各地區如有特殊需要,亦得因地制宜,分別劃分;(2).私立學校及五專宜由各行自行決定是否一併納入規劃入學區域,惟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得依實際需要,邀請私立學校及五專納入一併規劃;(3).入學區域之劃分應以高中、高職分布、容納量及國中畢業生自願升學人數分布為基礎加以規劃,尤應考量交通與教育資源分配等因素,而不必拘泥於現行之高中聯招區域行政區域;(4).入學區域劃分以大區域為宜,如區域過大時,宜再劃分若干學校組群。 四、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完成後,為促使各入學區域均衡發展,應採下列配合措施:(1).充實現有鄉鎮或偏遠地區之高級中等學校的師資及各項設備;(2).整體教育制度應配合改革;(3).設立新型之綜合中學;(4).在教育資源較缺乏之鄉鎮或偏遠地區,優先考慮設置各高級中等學校;(5).設置獎學金以鼓勵本地學生就讀鄰近之高級中等學校;(6).適當調整高中、職之學生比例;(7).加強對私立學校之補助,健全其發展,以齊一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之水準。 五、有關入學分發的構想與建議: (一)第一階段:實施入學區域制,依成績及志願分發入學。 (1).妥善規劃入學區域;(2).學生自由選擇某一入學區域報考或登記;(3).學 生志願限填志願總數之二分之一,然後依成績總分高低順序及學生所填寫之志 願統一分發入學,或仿大學分發方式辦理;(4).高中、高職及五專之考試及登 記日期應在同一天辦理;(5).普通高中之志願以「校」為單位,職業學校之志 願以「科」為單位;(6).若遇同分者,以國、英、數三科之總成績高低決定優 先順序;(7).分發後,如有未錄取者,而學校在第一次分發後又尚未額滿,宜 再辦理第二次登記分發。(8).入學方式多途進路,如入學考試、擴大試辦自願 就學方案、擴大辦理各類資優生保送甄試計畫、試辦國中學生保送職業學校方 案等多途入學高級中等學校方式。 (二)第二階段:實施入學區域制,依志願及常態方式分發入學。(1).立法限制學生越區就讀;(2).高中以第一志願優先分發,俟第一志願分發完成,再分發第二志願,依此類推;職業學校仿大學分發方式辦理;(3).普通高中志願以「校」為單位,職業學校以「群」為單位;(4).所有高中、高職及五專全部納入規劃入學區域;(5).將高中與高職漸漸改制為綜合中學。 (三)第3階段:徹底實施「國民中學畢業生自願就學高級中等學校方案」,依國中在校成績平均分發至所屬入學區域之高級中等學校就讀。(1).改採中、小入學區域制;(2).將高中與高職全部改制為綜合中學;(3).以在校成績作為入學分發之依據;(4).延長國民教育年限。 六、高級中等學校入學區域劃分完成後,為促使本規劃方案順利施行,建議採行下列措施:(1).加強提昇師資素質,師資培育多元化;(2).改進九年國教問題,厚植教育基礎;(3).均衡各入學區域之發展與教育資源;(4).加強溝通與宣導,建立全民共識與支持;(5).落實升學輔導,建立技職教育體系;(6).建立多元化彈性學制;(7).增設大學院校,暢通升學管道;(8).寬籌教育經費,專款專用;(9).修訂公布有關教育法令;(10). 設立常久性教育研究機構。 七、對未來相關研究的建議:(1).在研究對象上,應擴大範圍,尤應將學者專家納入;(2).在研究內容上,有關具體方案的規劃及相關問題,是未來研究值得探究的方向;(3).在研究工具上,對不同類別的研究對象,可考慮設計不同之問卷;(4).在研究方法上,可參酌運用訪問法。
2

我國高級中等教育政策演變之研究

何春枝, HE, CHUN-Z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壹.研究目的 一、追溯光復後迄今我國高級中等教育「政策結果」演變的軌跡。 二、探討光復後迄今我國高級中等教育「政策影響」演變的成果。 三、探討未來我國高級中等教育政策的發展趨勢。 貳.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是以政策影響與政策結果為研究向度,前者包括目標、法令與措施三個 分析項目;後者則包括學制、學校數、班級數與學生數等四個分析項目。 研究方法係以文件分析、訪問調查、比較研究、統計分析與趨勢推估等方法為主, 針對政府所公佈的教育相關資料及數據進行探討。 參.研究結果 一、教育政策演變的背景應涵蓋政治、地理、經濟、社會與文化等因素,以及教育 本身特殊的因素等。 二、高級中等教育「政策結果」演變的軌跡─ ?目標上,統攝於三民主義建國理想下,其關注重心先是民族主義,次為民生 主義,後又轉至民權主義上,未來的發展應朝向圓融完整的三民主義理想而 邁進。至於其目標範疇,則有由籠統、而分化、而又趨向於統整的演變過程 。 ?法令上,65年的職業學校法與68年的高級中學法是歷年來法令演變歷程中的 第一次重要轉捩點,現今的高級中學法修正與技術及職業校院法的訂制,則 是另一個重要的發展起點。歷年來高級中等教育相關法令之演變,有七項特 徵: ?憲法為教育法令之法源; ?法令規範日益周延: ?高中、高職各自適用的法令有增加的趨勢; ?切合時代需求以制訂相關法令; ?注重特殊人士及其子女的教育權益; ?鼓勵特殊才能學生升學; ?持續檢討與修正課程標準。 ?措施上,歷年來舉措之精神,首重除舊佈新、後重視守常達變、現今階段則 是重視除弊與興利。歷年來高級中等教育措施之發展特色有四: ?先重視共同性教育,再強調特殊性教育; ?教育措施的實施與社會時代的脈動相契合; ?課程檢討與教學實驗持續進行; ?重視輔導與評鑑。 三.高級中等教育「政策影響」演變的成果─ ?學制上,高級中等教育乃分化的、獨立的後中等教育,45年來學校制度由原 本的稍開放的制度,變成封閉,再演變成今日漸趨開放的制度;換言之,高 級中等教育之學校制度由籠統的實驗性,變成絕對的分化功能,再轉變成今 日重視統整綜合的發展趨勢。 ?學校數與班級數的變化上,有以下的發現: ?光復初期以發展公立者為主,後來則以獎勵私人興學為原則; ?光復初期以高中為發展重心,後則傾力於發展高職; ?自各縣市的發展來看,歷年來高級中等教育的分佈有愈來愈不均等的現象 產生。 而學生數的變化上,歷年來強調的重點有二:一是高中與高職學生人數的比例、二 是各類職業類科學生數的調整。前者由早期的七比三之比,演變成今日約三比七的 比例,未來有逐漸增加高中生比例的發展趨勢;後者則是不斷地隨經濟結構之變異 而調整者,未來,服務業科將是一個新興的發展重點。
3

國中生認知發展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王麗文, Wang, Li-W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認知發展與創造力間之關係,以國中364 名學生為對象,每人均 接受皮亞傑認知發展測驗,以反托浪式創造力測驗。結果發現1.認知發展與創造力 間之相關,大部份達顯著(P<.01) 。2.在建立創造力得分之迴歸模式中,發現形式 運思總分比具體運思總分更能預測創造力。3.在簡單相關中發現形式總分愈高,創 造力得分也愈高(P<.01) 。4.認知發展測驗中,代表具體運思能力之類別插入及順 序排列一項,與語文創造力間無關,與圖形創造力間或呈無關、或呈負相關(P<.05 ) 。5.認知發展測驗中,屬組合推理一項對創造力之「量」和「總分」有最大預測 動力。由上述結果可得知: 形式運思能力確比具體運思能力與創造力間更有關係, 且認知發展若長期滯留於具體運思期,有妨礙創造力發展之可能。
4

非宗教教育與收回教育權運動(一九二二∼一九三○)

楊翠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之寫作,旨在探討民國十一年至十九年之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背景、經過及其影響,由於「非宗教教育」思潮與收回教育權運動有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將之列入本文標題之內。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於這個問題所做的研究甚為少見,當時人所留下的意見及論者亦日漸泯滅;對有關資料的收集與整理,以及對這個運動的全盤了解,進而給予適當的評價,應該是件有義意的工作,此即本文寫作的動機之一,也是本文所欲達到的目標所在。 本文共分六章,約計七萬餘字,茲略述於下:第一章「緒論」,旨在說明本文的題旨、界說、以及參與運動的人群與方式。第二章「收回教育權運動的背景」,敘述教會教育(尤其是基督教教育)在中國的發展與擴張的情形,以及中國當時政治與社會的環境,其中所特別強調的是民族主義之高張與此運動之關係。第三章「收回教育權運動的導因-反宗教運動」,探討新文化運動以後,國人反宗教的思想及行為,「非基督教學生同盟」與「非宗教大同盟」是民初反宗教運動的高潮,也是促使收回教育權運動發生的直接因素。第四章「收回教育權運動之進行」,以知識份子與青年學生兩組參與人群的言論與活動,來說明收回教育權運動的進行方式與過程。第五章「收回教育權運動之影響」,敘述此運動引起國民政府對教會學校嚴厲取締與限制,使得我國的教育主權終於收回,同時基督教會與基督教教育的改革措施亦應運而生。第六章「結論」,旨在對收回教育權運動做一概括性的回溯,並提出作者對此運動的檢討與評價。 本文親承陶師英惠諄諄指導,謹致感激之忱;復得李定一、李雲漢、蔣永敬、張存武、蘇雲峰等師長在提供意見、搜集資料方面,給予甚多協助,併此申謝;此外家父、家母、家叔、與三位兄長的鼓勵與支持,更是永難答謝的。
5

會心團體經驗對自我實現的影響

林家興, Lin, Jia-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探討會心團體經驗(encounter grooup experience) 對中國大學 生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 )的影響。全文約四萬餘言,共分五章,其內 容概述如下: 首章緒論,說明本研究的目的,然後提出有關的問題和假設,並對主要名詞 加以詮釋。 第二章有關文獻的探討,系統地敘述:(一)會心團體的起源,發展及其基 本原理與方法;(二)對有關會心團體的效果研究,及(三)會心團體經驗與自 我實現的文獻作一番評論。 第三章方法,敘述本研究的實驗設計,取樣方法,測量工具,實驗過程,統 計方法及團體素描等。 第四章結果,就統計結果進行資料分析,並對所提出的假設加以考驗。 末章係討論與結語,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說明,並敘述本研究在教育,輔導及 心理治療上的含義及其限制,最後針對未來有關的研究提出可行的建議。
6

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現況之調查研究

胡升元, Hu, Sheng-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論文內容訂為壹冊約四萬字分五章十七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為瞭解工業教育實施建教合作之情形,俾有所 發現以建議有關機構如何有效推行建教合作)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研究方法為普通調查法及觀察訪問法,統計分析 與學理比較法,範圍遍全台灣區之大學工學院、工專、工職、及各高級職校工科 部、普通中學工科部及各級工業教育學校附設補校) 第三節 專用名詞詮釋 第二章 有關建教合作之文獻探討 第一節 建教合作之意義與目的 第二節 建教合作之起源與發展 第三節 建教合作之要素與規劃 第四節 建教合作之功能與限制 第三章 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現況之調查經過 第一節 調查前之準備 第二節 調查工作之實施 第三節 調查資料之處理過程 第四章 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 第一節 我國大學工學院建教合作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 第二節 我國工業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 第三節 我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建教合作現況調查結果之分析 第四節 我國高級工農、工商、高工職校及普通中學附設工科建教合作現況 之調查分析 第五節 我國各級工業補校建教合作現況之調查分析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發現與結論 第二節 建議
7

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

胡灝金, Hu, Hao-J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乙冊,約五萬字,分五章,現略述如下: 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因教育之成敗,繫於師資之良窳,而國民小學教育乃一切教育之根本,故國 小教師的素質,影響整個教育至大,而在職教育乃提高教師素質之最佳方式,故 本研究之目的是希望能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徵求各有關人士的意見,加以分析 後,提供有關當局參考。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內容包括教師在職教育的重要性、美國教師在職進修的演進,美、日兩 國教師在職進修之概述,我國國小教師在職進修之現況等。 第三章研究方法 本章內容是說明本研究係採問爸調查法,問卷的編製經過,調查對象的選取 ,採用的統計方法(百分比與卡方檢定)等。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採逐題分析的方式,比較不同人士(師專教授、國小教師、教育行政人員) 的意見是否有所差異,並且歸納名不同人士對各問題之意見。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根據第四章分析的結果,作工簡短之結論,並綜合各種意見,提出建議,供 有關單位參考。
8

台灣省縣市教育局組織與職權之研究

徐善德, Xu, Shan-D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分六章,廿六節,約10萬字,其內容扼要說明如下: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 第四節 研究的方法 第五節 研究的經過 第二章 各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概述 第一節 地方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美國的地方教育行政機關 第三節 英國的地方教育行政機關 第四節 法國的地方教育行政機關 第五節 日本的地方教育行政機關 第三章 我國地方教育行政機關的沿革 第一節 清末民初的勸學所 第二節 民國十年以後的教育局 第三節 政府遷台後的教育科 第四節 實施九年國教後的教育局 第四章 現行縣市教育局的組織 第一節 組織的依據 第二節 組織的型態 第三節 組織的結構 第四節 組織的生態面 第五章 現行縣市教育局的職權 第一節 職權的來源 第二節 職權的範圍與內容 第三節 職權的運作 第四節 職稱與職責 第六章 現行縣市教育局組織與職權的檢討與建議 第一節 組織的檢討 第二節 職權的檢討 第三節 組織的建議 第四節 職權的建議
9

試題難度排列方式與內外控取向對學業成績之影響

張再明, Zhang, Zai-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為一冊,約四萬字。分為五章十四節。其目的在探討試題難度排列 方式與內外控不同的取向對學業成績之影響。共包括三個實驗,分別探討在三種 不同層次的試題難度中,不同的試題排列方式與內外控取向對學業成績之影響。 每個實驗中的自變項均為試題排列方式與內外控取向。其中試題排列分為三種不 同的方式,因此本研究採用的是2×3多因實驗設計。受試者為實踐、介壽、成 淵三所國中的一年級學生,共778人、其中男生396人、女生382人。先 接受知識成就負責問卷(簡稱I.A.K. )依其成績取上、下各27%之受試參 加第二階段的測驗,上27%之受試為內控組,下27%之受試為外控組,隨機 分配至三個實驗中,再隨機分至三個不同的實驗組,接受試題排列方式不同之數 學科測驗,最後用三因式變異數分析來比較三個實驗中,各實驗之差異情形,並 提出討論與建議。
10

國小校長領導方式、教師人格特質與教師工作滿足的關係

廖素華, Liao, S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完成時,大約五萬字,裝訂成一冊,其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引言: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問題與假設 1.校長頷導方式對教師工作滿足的影響 2.教師人格特質對教師工作滿足的影響 3.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人格特質對教師工作滿足的交互影響。 第三節 名詞的操作定義 第二章 有關文獻的評述 第一節 工作滿足:包括研究發展,定義、理論、與某些因素的相關性。 第二節 領導方式與工作滿足:包括一般領導理論,領導方式與工作滿足的 關係。 第三節 人格特質與工作滿足:包括一般人格特質的概念,人格特質與工作 滿足的關係。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受試者:二四0位現任的國小教師 第二節 研究設計:獨立樣本2×4多因子設計 第三節 測量工具:領導行為描述問卷、個人取向量表,明尼蘇達滿意問卷 。 第四節 實施程序 第五節 統計分析:用N不等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

Page generated in 0.02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