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
  • 80
  • 15
  • 6
  • 2
  • Tagged with
  • 103
  • 103
  • 68
  • 28
  • 25
  • 22
  • 22
  • 18
  • 18
  • 18
  • 18
  • 18
  • 17
  • 17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性別角色、社經地位與少年犯罪之關係研究

簡馨籬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1)探討性別角色與少年犯罪之關係。為求更深入了解性別角色與少年犯罪之關係,同時以正性及負性特質來探討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2)探討社經地位與少年犯罪之關係。分別就家長教育程度、家長職業聲望、家庭設備(經濟地位)等三方面探討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此三者之差異。(3)根據研究結果,探討影響少年犯罪的因素,並提出建議,以提供輔導犯罪少年之參考。 本研究是以桃園輔育院、彰化輔育院、高雄輔育院國中肄業以上教育程度以及復與高中、大誠高中、泰北高中、木柵國中、江翠國中、石碇國中等機構,十四歲至十九歲少年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用X2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凡X2檢定達顯著水準再進行百分比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F值顯著者則以薛費氏法進行多重比較。 本研究的結果發現:(1)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正性性別角色上的分怖沒有顯著差異,在負性性別角色上的分怖有顯著差異,特別是負性男性化與犯罪行為的發生有密切關係。(2)不同正性性別角色在犯罪傾向上沒有顯著差異,不同負性性別角色者在犯罪傾向上有顯著差異,負性兩性化者的犯罪傾向最高。(3)暴力犯、財產犯及吸食藥物虞犯在男性正性特質上有顯著差異(吸食藥物虞犯的男性正性特質顯著高於暴力犯及財產犯),在女性正性特質上也有差異。但在男性負性特質及女性負性特質上並沒有顯著差異。(4)男性犯罪少年的社經地位顯著低於一般少年,女性犯罪少年及一般少年在社經地位上除家長教育程度外,在家庭經濟地位及家長職業聲望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2

我國青少年失業問題與解決方案之研究

吳晏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青少年失業為全球性的問題,世界各國皆面對日趨嚴重的青少年就業危機,為了防止青少年的失業情形持續地惡化,世界各國皆擬定積極的政策來促進青少年就業的相關政策。而失業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再加上青少年有性質上的特殊性,所以對於青少年失業問題應以特殊性質的計畫來處理。 青少年失業可能會引發對總體經濟發展有負面的影響與增加社會成本負擔外,更嚴重者可會進一步地造成社會排除現象。而青少年為國家未來的重要資產,如何防範青少年失業與協助失業的青少年重回勞動市場的政策擬定,實為當務之急。 為了進一步提出一套有效促進青少年就業的政策,本研究嘗試透過文獻分析法以及比較法與世界各國之相關失業政策進行分析比較,以了解他國對於青少年就業促進的政策思維,以提供我國政策作為參考。再經由相關文獻的整理分析,發現目前我國教育訓練制度與青少年就業促進政策仍有許多可改進之處後。最後本研究嘗試進一步從研究結果與發現中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政策修改的參考方向。
3

價值觀與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values and delinquency

呂嘉寧, Lu, Chia-N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少年自我覺知的內外在價值觀差異與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情緒狀況和偏差及犯罪行為之間的關聯性。 本研究以在學國中生及少年輔育院國中班院生為受試對象,實得樣本共400人,男女生各半。研究使用的工具為自編之基本資料問卷、「價值觀量表」、「情緒狀況量表」、「親子關係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師生關係量表」、「偏差及犯罪行為量表」。 研究主要的發現有,在價值觀方面,少年的價值觀較偏重在以自己周遭的人為中心的價值觀,而少年認為父母親較重視自我滿足,認為老師較重視社會國家價值及道德行為。 在少年自我覺知的內外在價值觀差異方面,犯罪少年覺知自我與外在他人在價值系統上的差異較一般少年大,而男生在價值系統上的差異較女生來得大。 在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情緒狀況和偏差及犯罪行為方面,犯罪少年與父母、老師及同儕之間的依附關係比一般少年來得差,有較多的情緒障礙,犯罪行為的頻率及種類也較多。且對一般少年及犯罪少年而言,親子關係皆是影響其情緒狀況的重要因素。 在少年自我覺知的內外在價值觀差異與依附關係、情緒狀況和偏差及犯罪行為之間的關係方面,犯罪少年自我覺知的親子間價值觀差異對偏差及犯罪行為有直接的影響,而犯罪少年自我覺知的同儕間價值觀差異則會先影響情緒狀況,再影響其偏差及犯罪行為。 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以下幾個對親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建議﹕1.重視親子間互動關係,溝通親子間價值觀差異,並維持良好親子關係﹔2.敏感及重視少年的情緒問題,藉由改善親子及師生間的依附關係,來減輕少年的情緒障礙,以維護少年的身心健康及減少偏差及犯罪行為的發生。 /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value differences of inside from outside which adolescents are awar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peer relation, emotional situation, deviant behavio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ies. There are 400 subjects.Half of the subjects a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and half are approved school students, besides males and females are half-and-half. The equipment includes basic data questionnaire, value questionnaire, emotional situation survey, parent-child relation survey, peer relation surve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 survey, deviant behavior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questionnaire. There are several main findings. First, adolescents mphasize the values that interrelate with the person snear themselves. Besides they feel their parents emphasize self-ratification and morals, and they feel their teachers emphasize social values and ethical behaviors. Second, delinquents aware more value differences of inside from outside than normal adolescents, and boys aware more value differences than girls. Third, delinquents have worse attachment to parents, teachers and peers,more emotional disturbances, and more juvenile delinquencies. Besides to allthe subjects, parent-child rel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of emotional disturbances. Fourth, the value differences which delinquents aware between their parentsand themselves have a direct influence on delinquencies. Besides the value differences which delinquents aware detween peers and themselves influence their emotional situation at first then influence deviant behavio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ies.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several suggestions to make. First, parents should emphasize their interaction to their children, communicate withtheir children about their value differences, and keep parent-child relationwell. Second, grownups should emphasize and be sensitive ro adolescents' emotional problems. To reduce adolescents' emotional disturbances, deviant behaviors and juvenile delinquencies, par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irattachment to adolescents.
4

性別角色、社經地位與少年犯罪之關係

蕑馨籬, Jian, Xing-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由於工商業繁榮、社會結構改變,少年犯罪問題因此層出窮,且日趨嚴重。 對社會安全、國家前途的影響甚鉅。為析有效預防少年犯罪事件之發生,有必要對構 成少年犯罪的各方面因素深知加研究。 本研究以犯罪少年及一般少年為自變項。以性別 (男性化、女性化、兩性化、未分化 )及社經地位(家長職業聲望、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經濟地位) 為依變項。以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統計方法探討其間差異。 主要內容在於探討下列問題: 一、犯罪少年與一般省年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 二、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男性正性特質、男性負性特質、女性正性特質、女性負性 特質上的差異。 三、不同犯罪類型(暴力性、財產性、吸食藥物)受試在性別角色上的差異。 四、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社經地位差異。( 分家長職業聲望、家長教育程度、家庭社 經地位三方面探討)。 本研究計分五章,首章為結論,說明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研究假設及操作型定義, 次章為對本研究有關文獻之探討。第三章為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之樣本、研究工具 及實施程序。第四章為研究結果及討論。第五章為結論及建議。
5

台北地區正常與犯罪少年父母管教態度之比較研究

蘇發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青少年的自私行為及其相關背景因素之探討

黃鈺婷, Huang, Yu-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青少年自私行為表現與利社會行為表現的關係,以及青少年自私行為表現與人口變項(年級、性別、出生序、家庭信仰、家庭社經地位)、家庭變項(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類型、父母親管教方式類型)、個人變項(同理心)等背景變項的關係,乃以國中學生491人為研究對象,再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自私行為量表、日常利社會行為自陳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親子互動關係量表、及同理心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Pearson積差相關、平均數差異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間存有負相關的關係。 2.年齡(年級)不同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3.男生比女生顯得較為自私。 4.出生序不同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5.家庭信仰的有無,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6.來自中下家庭社經地位的青少年,自私行為表現顯著多於來自中等以上家庭社經地位者。 7.雙親家庭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顯著少於單親家庭青少年,顯得較不自私。 8.來自親子(父子、母子)互動關係類型為「聚頻心繫」家庭的青少年,自私行為表現顯著少於親子互動關係類型為「聚疏心繫」、或「聚疏心離」者。 9.父親採用管教方式(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開明權威)的不同,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沒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10.父母親採用管教方式(專制權威、寬鬆放任、忽視冷漠、開明權威、不一致)的不同,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沒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11.母親採用「專制權威」管教方式,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顯著少於母親採用「寬鬆放任」、或「忽視冷漠」方式者。 12.同理心(包括觀點取替與同情關懷能力)愈高的青少年,表現的自私行為愈少。 13.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親管教方式類型(寬鬆放任、忽視冷漠、開明權威),不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 14.家庭結構及父母親管教方式類型(寬鬆放任、忽視冷漠、開明權威), 不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 15.家庭結構及親子互動關係類型(聚頻心繫、聚疏心繫、聚頻心離、聚 疏心離),不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 16.「性別」、「高同理心」、「聚頻心繫的母子互動關係類型」、「聚頻心繫的父子互動關係類型」、「專制權威的母親管教方式類型」、「雙親家庭」、「社經中上」等七個變項,能有效預測全體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預測力為16.9%。 17.「高同理心」、「有家庭信仰」、「聚頻心繫的母子互動關係類型」等三個變項,能有效預測男性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預測力為7.7%;而「聚頻心繫的母子互動關係類型」、「高同理心」、「雙親家庭」、「專制權威的母親管教方式類型」、「社經中下」等五個變項,能有效預測女性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預測力為15.7%。 18.「性別」、「高同理心」、「聚頻心繫的母子互動關係類型」、 「專制權威的母親管教方式類型」、「聚頻心繫的父子互動關係類型」、「雙親家庭」、「社經中上」等五個變項,能有效預測雙親家庭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預測力為15.4%。「同理心」能有效預測單親家庭青少年的自私行為表現,預測力為7.2%。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針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未來研究等四方面,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與預防青少年自私行為表現方案規劃的參考。
7

少年事件轉向處分之研究

高偉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可大別為五部分。首先是轉向處分的概述,這部份要介紹的是關於轉向處分定義、沿革、實務上採行轉向處分的必要性等問題。 次為理論基礎的介紹。傳統上對於轉向處分的犯罪學基礎,都集中在標籤理論與差別結合理論。如果我們單純的就轉向本身探討,這樣的論述已經足夠。但是本文希望藉由緊張犯罪理論,也就是莫頓的無規範理論、非行次文化理論、差別機會理論三者,以及涂爾幹的無規範理論、犯罪生態學理論,導出「以教代刑的思想」、「以社區為中心防制犯罪」這二個重要理念,試圖為轉向處分尋求積極的意義,形成以轉向處分為中心的少年犯罪防治理念。 外國法制方面,主要是藉由美國法的設計,說明在少年事件處理流程上的主要階段,也就是警察、青少年服務機構、法院收案這三者如何設計轉向處分。青少年服務機構或青少年服務局的觀念,對於我國而言可能是比較陌生的。但它對於轉向處分而言,卻是相當重要的設計,而有加以探討的必要。少年加果在警察階段未被排除於司法體系之外,則會進入收案程序,是少年進入法院以前的最後一道濾網。收案也是轉向處分重要的一環,本文也針對收案的各種問題加以論述。 我國法的部份,則包括現行少年事件處理法與修正草案。現行法方面,由於我國一般被認為轉向處分的機制,都集中在法院的階段,則先前的警察階段有無轉向處分,即成問題,本文擬稍加論述。同時這部份的討論,對於修法建議在警察階段的論述有其重要性。在法院階段,則論述的重心集中在調查階段的「審理前調查」、「不付審理之裁定」,以及管訓事件開始審理後的「交付觀察」、「不付管訓處分之裁定」四者,並對於少年事件處理法第六十七條之「不起訴處分」的性質,加以討論。修正草案的部份,則針對各版本的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正草案中,關於轉向處分的重要設計,分別是謝啟大委員提出的「轉向委員會」,與司法院提出的版本中,對於「審理前調查」與「不付審理之裁定」的設計,加以論述。 最後在修法建議上,本文針對轉向機制應如何設計於我國少年事件處理程序中,提出個人淺見。我國的現行法因為相當老舊,立法之初此種理念尚在萌芽階段,僅在司法體系內設置這種機制。而在少年事件處理法全盤整修之際,轉向處分制度之採行也有共識,則本文在修法的制度建議上,對於轉向觀念之採行傾向於持比較肯定的態度,在少年事件處理流程的各個階段,皆建議賦予轉向處分權限,並且建議以責少年服務中心之設置,期能整合轉向處分所製造的少年安置的問題,與社區青少年犯罪防治的推行二種目標。 簡單的說,在制度架構上,反於現行法制,賦予警察機關執行轉向處分之權限,放在法院設置以觀護人為中心的收案機關,再以社區為單位設置青少年服務中心。警察與收案機關可以決定是否將少年轉介出司法體系,至於應如何具體的轉介,則由對於社區資源較為熟悉的青少年服務中心決定。如果在警察、收案二個階段都沒有被轉介,進入少年法庭或少年法院後,司法體系內仍有不付審理的裁定等轉向的設計,可以說是給予少年相當大的脫離司法的機會。此一建議有無參考價值,尚請法學先進不吝指正。
8

新北市少年參與幫派之探討 / Research on the teenager engagement in gang-A case study of New Taipei City

張芳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我國社會隨著經濟繁榮、都市化高度發展、人口及社會結構改變,西方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思想影響,造成社會文化的衝突與價值混淆,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且近年來少年參與犯罪年齡有下降趨勢,呈現暴力化、多元化現象,儘管投注大量警力,力求遏止幫派滲入校園及吸收少年,少年參與幫派情形仍不減反增,少年血氣方剛,經過幫派的洗體、加持後,更是有恃無恐,聚眾鬥毆、霸凌事件層出不窮。 本研究係以「少年參與幫派之因素」為主軸,對參與幫派少年之基本資料與家庭背景、居住環境、學校狀況與同儕關係、入接觸幫派的管道與入幫過程、入幫後的改變、價值認知、參與幫派後的反思等主題進行深入訪談,依所得資料,分析參與幫派少年家庭狀況、親子關係、居住環境、就學情形、同儕關係、參與幫派的動機及途徑、當前幫派現況、少年在幫派內從事之違法活動、幫派少年的價值認知、參與後行為、個性的改變與反思,藉以從家庭、學校、警政、社區等各層面提出防制少年參與幫派之策略與作法。
9

我國少年福利措施之研究-以高雄市少年服務網絡為例 / Research of the Youth Welfare Measure—Service Network of the Kaohsiung Youth

孫碧霞, Sun, Pi-S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是欲從1980年代福利國家危機所發展出來的因應對策“福利多元化”的理念出發,依此理念所發展出來的「少年福利多元化」的政策主張,來探討我國少年福利在福利多元化政策上的施行現況、成效與困境。因此,對於目前建構少年福利服務網絡的少年福利各相關服務組織,包括政府單位、及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在服務網絡上如何進行協調聯繫,及服務項目整合的情形,即瞭解目前少年服務機構的服務提供、與少年服務網絡聯繫建構現況,並藉由探討歸納少年服務網絡建構的影響因素,以尋求最佳少年服務網絡模式的建立。 因此,本研究的研究架構,主要有3個概念即:少年福利各相關服務組織特性—組織進行協調聯繫,與服務整合現況—建構最佳少年服務網絡。而在研究方法的採取上,則主要是採質化的研究方法,並以文獻探討法,及質的訪談法2者相輔。文獻探討的部分主要是包括:整體少年福利施行現況,及高雄市少年福利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而質的訪談法部分,則是兼採開放式與封閉式的訪談型式來深入探討蒐集資料。另外,在訪談對象的選取,則是先採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取資料最多、經驗最豐富的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作為基礎,再由訪談的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滾雪球的方式確定有少年業務聯繫關係的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對象。最後再針對這些民間社會福利機構,進行約談訪問。 本研究的研究發現則主要有以下幾點: 1.資源不足,服務提供有限:不論是針對一般青少年的休閒娛樂服務方面,亦或是不幸少年的寄養、與安置服務上,各少年服務機構皆無法完全配合少年的服務需求來提供服務。 2.人力不足,經費編列有限:不論是政府單位、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亦或是民間社會福利機構,皆是普遍會存在的服務機構問題,且受訪的機構服務工作者皆反應機構目前在人力上有呈現不足、缺乏的困境,多數機構的社工員必須身兼數職,工作負擔很重。 3.資源尋求,促進服務聯繫:研究發現:促進服務機構進行少年服務協調聯繫的主要動機,不論是在政府單位,亦或是民間社會福利機構彼此間,促進其進行服務聯繫的動機,不外乎以資源相互尋求、與相互支援為主。 4.個案整合,機構合作無間:在高雄市少年服務網絡的建構中,主管機關社會局在建立少年服務資源網絡上,除與其所屬的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相互聯繫外,在少年服務的提供上亦多以公辦民營、協助補助、個案委託、方案委託等方式,交由民間機構來辦理少年福利服務,尤其在公設民營、與委託業務上更是蓬勃。另外,在機構所進行服務整合的項目,則是以少年個案整合為主。 5.本位主義,網絡建構難題:不論是青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亦或是民間社會福利機構的工作者皆反應,在機構間的協調聯繫成效方面,皆有遇到與教育機構、單位溝通協調困難的問題,而主要的原因則是專業機構本位主義所致。 6.定位不明,認知未達共識:服務機構工作者反應政府社政單位在與民間社會福利機構,進行委辦、承辦、協辦等不同業務時,經常由於彼此間對相互的角色、定位的認知不同,而產生協調上的問題。 7.網絡建構,默契須再培養:雖然目前整個少年服務網絡在建構上,各專業服務機構彼此間在聯繫的動機、及整合情形,皆有助於整個少年服務網絡體系的建構與維繫,但彼此間在少年服務工作的團隊默契上,仍須再培養。 8.資源競爭,機構相互排擠:少年福利的民間資源不足,使得少年在老人、婦女、兒童等弱勢族群中,又是更為弱勢的一群。且機構工作者表示:在資源缺乏下,同性質的服務機構彼此間會相互競爭資源、相互排擠,如此使得小型、新成立的服務機構,難以生存的現象。 最後在研究限制方面,則有2部分,即:研究方法的限制,與研究時間、人力的限制。研究方法的限制,則是包括:文獻研究法、與質的訪談法等2種資料蒐集方法的缺點,也就是在研究方法上的限制。而在研究時間、與人力的限制方面,則為研究範圍上的限制、及訪談對象數量上的限制等此2部分,為本研究的研究方面的限制。
10

非營利組織推動青少年休閒營隊之研究--以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為例 / The Study of Promoting Young Leisure Camp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 Case of Fly Young Youth Development Center

鄭月琴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非營利組織推動青少年休閒營隊活動,其推動的原因、推動青少年休閒營隊的問題及對非營利組織推動青少年休閒營隊提出具體之參考建議。 研究者以推動青少年休閒營隊歷史較為悠久、經驗豐富,隸屬於「財團法人基督教校園福音團契」之下的青少年工作部門-「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為研究個案,以質化的深度訪談為主要的研究方法,深度探討其推動青少年休閒營隊活動之運作情形,並加以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 青少年休閒營隊可以紓解部份青少年問題 二、 青少年休閒營隊之活動對象供給與需求失衡 三、 青少年休閒營隊活動方案需要持續創新與研發 四、 與政府互動模式因經費屬性而不同 五、 推動青少年休閒營隊的關鍵是志工 本研究建議如下: 一、 在非營利組織方面 (一) 結合有效資源、發揮所長 (二) 建立青少年休閒營隊志工資料庫 (三) 效益評估應要更明確與整體 (四) 組織人員、志工人才應更多元化 二、 在政府方面 (一) 加強宣導正確休閒觀念 (二) 提供專業教育訓練及研發方案 (三) 定期辦理青少年休閒營隊博覽會及經驗分享會 (四) 建立青少年休閒營隊場地資料庫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青少年休閒營隊、青少年、志工

Page generated in 0.027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