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
  • 80
  • 15
  • 6
  • 2
  • Tagged with
  • 103
  • 103
  • 68
  • 28
  • 25
  • 22
  • 22
  • 18
  • 18
  • 18
  • 18
  • 18
  • 17
  • 17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父母管教態度與青春期子女控制知覺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ing and Perceptions of Control in Adolescence

倪履冰, Ni Lu-P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了解現今青少年對父母管教態度的知覺,青少年在學業、人際、運動、一般等事件層面上於成功及失敗事件結果的控制知覺差異,以及父親和母親的管教態度分別與不同性別子女控制知覺的相關情況,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國一、國二學生六百一十六人為研究對象,藉由父母管教態度問卷和兒童多維控制感知測驗等研究工具,蒐集所需資料,再以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統計。   主要結果發現:(1)青少年子女知覺父親管教態度較偏權威,母親管教態度較偏引導。(2)在成功事件中,青少年對學業層面的內控知覺最高,未知控制知覺最低,人際層面的外控和未知控制知覺最高;在失敗事件中,青少年對學業的內控知覺仍最高,運動層面的外控知覺最高,一般層面的未知控制知覺最高。(3)父母管教態度分別與不同性別子女控制知覺的典型相關呈現引導和權威、引導和放任、引導和回收愛、權威和回收愛及引導等五種組型,對於子女在不同事件層面的事件結果控制知覺上有優劣互見的影響。最後,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對親職教育中父母管教態度、控制知覺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名詞詮釋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父母管教態度 .................................... 6 第二節 控制知覺 ........................................ 14 第三節 父母管教態度與控制知覺 ...........................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22 第二節 研究工具 ......................................... 22 第三節 實施程序 ......................................... 25 參考文獻 ................................................ 27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of teenagers toward the parenting, the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control over success and failure outcomes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social relationship, physical and general domains ,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arenting and the perceptions of control of male and female children.The subjects were 616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pei area, and data was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of Parenting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Children's Perception of Control, and analyzed with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maj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adolescents acknowledge that fathers are inclined to adopt the discipline of authority and mothers are inclined to adopt the discipline of induction, perceptions of control over success outcomes, the adolescent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ceptions of internal control toward the cognitive performance, the lowest level of the perceptions of unknown control, as well as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ceptions of external control toward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over failure outcomes , the adolescents still have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cep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the highest level of perceptions of external control toward physical domains, and the highest level of the perceptions of unknown control toward general domains.In addition, suggestions for parenting education, perceptions of control and further study were proposed.
22

我國青少年建教合作生勞動保護之探討--以高職護校學生為例

楊鳳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衛生署在1995年所做的調查中顯示,國內領有護士或護理師執照的人數達十萬七千六十一人,但執業者僅有五萬七千五百八十五人,執業率只達53.5%,這樣一個數據其實與每年台灣地區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相去不遠。我國的女性因為平時需負擔相當沉重的家務責任,所以勞動參與率並不到五成。再加上護理業中的勞動條件與環境不佳,最後就演變成為領有執照之人不願意出來從事護士工作的重要原因。沒有執業的護理人員,有些在接受護理養成教育時即準備將來有轉行的想法。究竟是何種因素讓學生花了三年的時間在學校學習與醫院實習畢業後,甚至於已經通過執照考試後,仍然選擇離開護理業?在此作者想了解的是這套實習制度是否已經讓學生們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與不合理,一旦當護生完成學業能夠自由選擇時,有些人因此會脫離護理業,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另外,護生的實習過程中與護理人員一樣,也存在著勞動安全衛生的顧慮。在蕭淑銖﹝1997﹞之研究報告中顯示,約有80%的護理人員曾被針頭與尖銳物所刺傷過,且最容易發生的地點在一般病房,就是護生最常出現之實習的地點。而被污染針頭扎傷有可能會被傳染到B型肝炎、C型肝炎、梅毒甚至於可怕的愛滋病等。另外,在病房實習的護生與護士相同,也會遇見性騷擾、醫療糾紛、精神病患….的問題。雖然醫院並非我國中央主管機關所訂對青少年有害之危險工作場所,但環境中所隱含的病菌、工作壓力對護生之身心而言,有怎樣一種影響,是值得深思的。 教育部技職司所編印之「八十五學年度我國技職院校建教合作成果彙編」將各護校歸類於建教合作教育中的一環,其中有實習式、輪調式、階梯式….等。但是護生卻因為建教合作名稱的混亂不確定,造成護校與醫院有漏洞可以規避工資補貼、勞工保險、健康檢查….等對建教生應有的保護。不合理待遇的另一個原因即是護生多醫院少,粥少僧多,各校爭取與教學醫院的合作機會所造成的。與大型醫院合作可以讓學校得到較好的評鑑成績、爭取到較高的招生率….等好處,但卻犧牲學生們受到妥善保護權利,這樣的情形對學生而言是相當不公平的。 再來就是談到醫院與學校間對護生的保護,目前除了建教合作契約﹝很少提到護生的實習保護﹞外,另一就是近年來實習老師的設置,從實際的情況觀察得知,老師幫助醫院監督學生不出錯的功能大於保護學生免於工作危險威脅之功能,因此校方認為最能保護學生的措施在實際的表現上卻讓人有質疑的空間。最後就是談到護生在畢業後對於護理生涯的選擇,升學、執照之檢覈考試、或是回醫院工作後的能力進階制度等與實習制度的關係。總之,護生基本上仍是在學學生,因而應以職業知能的學習為主,因此實習期間的種種保護是必要的,但究竟院方、校方在實習中提供什麼樣的保護給學生,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關懷點。
23

青少年心理分離意義之探討 / 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of adolescences

呂麗雪, Lue, Li-Shea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是對心理分離概念作更健康的界定。 本研究所界定之心理分離是指,個體在覺得自己具有不依賴父母的行動能力下,又覺得自己的內心處於平和的狀態.心理分離包含兩個向度:1.自我負責的能力.指的是面臨自我負責發展課題(如獨立思考,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指引,計劃未來,做決定)時,對自我能力肯定以及願意自我負責的程度;亦即,在具備功能獨立方面的能力時,在心理上又是歡喜的.2.情感需求平衡的能力.指的是在個別化課題中,依附關係可能面臨變化時,個體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情感需求能獲得平衡的程度.而本研究的研究假設為,在自我負責能力以及情感需求平衡能力兩向度,表現皆好的個體在適應上,會比一個向度好但另一向度差,以及兩向度皆差的個體好。 本研究以高中,高職,五專生共395位為對象進行研究.經填答本研究自編之心理分離量表以及青少年鬱卒量表,自尊量表,生涯決定量表,偏差行為量表,自我概念量表後,獲致以下的結果: 心理分離量表抽取出四個因素與適應之關係,會因性別而有所不同.整體而言所獲得的結論是,所獲得的每一個因素對適應有不同的預測力,在心理分離概念中各代表不同的意義,也因此心理分離的兩個向度具有不同的適應意義。 對男性青少年而言,心理分離能力與整體鬱卒程度,自尊,生涯決定,自我概念,社交能力成正相關,與整體偏差行為成負相關;與不良行為,虞犯行為,犯罪行為成負相關,但相關不顯著。 對女性青少年而言,心理分離能力與整體鬱卒程度,自尊,生涯決定,自我概念,社交能力成正相關,與整體偏差行為,虞犯行為成負相關.與不良行為,犯罪行為成負相關,但相關不顯著。 經過分組,在自尊,自我概念,社交能力方面,心理分離組的表現比組二(自我負責能力低*情感需求平衡能力高),組三(自我負責能力高*情感需求平衡能力低),組四(自我負責能力低*情感需求平衡能力低)的表現皆好;在整體鬱卒方面,心理分離組與組二沒有差別,比組三,組四好.在生涯決定上,心理分離組的表現與組三沒有差別,比組二,組四好.在偏差行為方面,心理分離組與另三組沒有差別。 整體而言,本研究所修訂之心理分離概念是青少年適應的良好預測指標。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一些本研究的供獻,並根據本研究的限制,提出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24

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以新竹少年監獄為例 / Drop Out School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 An Example of Hsin-Chut School

商嘉昌, Shang, Chia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研究資料分析後,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所述:一、造成犯罪青少年中途輟學原因方面:在家庭問題上,有中途輟學經驗犯罪青少年比沒有中途輟學經驗的犯罪青少年較不喜歡待在家中,也覺得父母親對他們不了解,所以遇到問題不會與父母親討論;在學校問題方面,犯罪青少年多數認為老師對他們的印象不好,這些青少年對老師的印象也不好,他們與同班同學相處不佳,也不喜歡學校;而在個人問題上,這些有輟學經驗的犯罪青少年結交較多前科記錄的朋友,並且對自己較為缺乏信心,並且角色能力較差;最後在行為模式方面,有輟學經驗的犯罪青少年大都喜歡曠課、蹺課到校外遊蕩,而且多數在學校的操行分數不及格,並被學校以記過處分。為何有這種情形發生呢?歸咎其原因總共有三點:第一,主要是由於學業成績不佳。第二,同儕團體也會在這方面有所影響。第三,自我實現預言的作用。二、中途輟學與青少年犯罪的關係:中途輟學的發生究竟會不會影響日後參予犯罪行為呢?在探討本研究最為重要的研究目的時,問卷的結果顯示,在犯罪青少年的樣本中,65%的人有過輟學經驗,在經由個案訪談後發現,有過中途輟學經驗的受訪個案中,90%的人對是否中途輟學會影響犯罪表示贊同,所以可以了解到,中途輟學確實與犯罪行為的參予有關係存在。那麼,為何中途輟學具有影響力呢?經由個案訪談後歸納出三個主要原因:(一)、受到不良同儕團體的影響;(二)、未就業的影響;(三)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所以可知,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途輟學與青少年參予犯罪行為間確實有關係存在,所以也可說明,社會控制論的觀點是正確的,也就是學校為重要的社會控制機構,如果脫離與此控制機構的連帶,青少年很容易便會產生偏差或是犯罪的行為。所以為了要預防青少年犯罪,如果能減少青少年中途輟學的發生,相信青少年犯罪機率定會減少許多。
25

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與青少年價值觀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s values, parenting style and associates relations of adolescents

陳慧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北台灣地區青少年之價值觀表現與性別、父母管教方式、同儕關係之間的關係,乃以台北市及新北市共6所高中、高職之在校學生共381人爲研究對象,採用個人基本資料表、國中生價值觀問卷、父母管教方式問卷及同儕關係問卷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在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考驗、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青少年在各方面的價值觀皆相當的重視,其中最重視的為情感價值觀,而對職業價值觀的重視則較低。 二、青少年知覺以採用「寬鬆放任」型為最多,「忽視冷漠」型者最少。至於母親管教方式,青少年知覺以採用「專制權威」型為最多,而「開明權威」型為最少。 三、青少年之整體同儕關係有良好之表現,而在「信賴度」及「自我揭露度」之表現尤佳。 四、女性青少年比男性青少年較重視「心理價值觀」。 五、不同性別青少年的同儕關係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六、整體青少年之同儕關係與「生理價值」、「心理價值」、「人生價值觀」、「人際價值」、「情感價值」和「道德價值」皆有顯著相關的存在。 七、在「生理價值觀」方面,會因母親採用之管教方式不同而有差異存在,即母親採用開明權威管教方式比採用專職權威、寬鬆放任及忽視冷漠管教方式,男生青少年會表現出較爲重視生理價值觀。 八、父親採用管教方式不同,即父親採用開明權威及寬鬆放任管教方式,相較于專制權威及忽視冷漠之青少年,在「心理價值觀」及「道德價值觀」有顯著差異存在。 九、「同儕關係」對青少年的「生理價值觀」、「心理價值觀」、「人際價值觀」、「情感價值觀」、「道 德價值觀」及「人生價值觀」之預測力从1.9%至24.2%之間。 十、母親「開明權威」的管教方式對青少年的「生理價值觀」、「心理價值觀」及「職業價值觀」之預測力從3.3%至4%之間。 十一、母親「專制權威」管教方式對青少年的「人際價值觀」、「情感價值觀」和「道德價值觀」之預測力從1.4%至2.8%之間。 十二、母親「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對女生青少年的「心理價值觀」之預測力為3.9%。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研究之參考。
26

玩潮世代-穿上身的街頭經濟 / Another Type of Subculture - Trendy Fashion in Asia

李郁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打著反抗主流為名號的潮流風格,卻以偏高定價在市場上販售,穿著「潮流」服飾是鋪張浪費或是新生活態度?是盲從還是有思想?是主流還是小眾?潮流現象充滿二元對立的矛盾,這盲從、炒作、主流化的循環過程,在各式各樣樂活、嘻哈、搖滾等次文化現象中,似乎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 無論如何,潮流產業成型了,聯精品大牌LV都與潮牌合作。潮流是文化產業,但產業文化、文化產業兩者間充滿辯證,是推廣文創,還是文化產業化?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或許能在潮流這樣一個號稱容納多樣文化的產業中,一窺端倪。以下報導將會逐一闡述「潮流」這個快速變動世代下的文化、消費、產業、美學意義…等種種面向。
27

《第二人生》劇本創作與論述 / The Film Script and Description of "Second Life"

鄭智謙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劇為原創電影劇本,一對單親家庭父子為其主要人物,並以青少年兒子在重考班的遭遇為故事主軸。使用了一些電玩元素企圖營造虛實交雜的魔幻現實風格並隱喻真實人生,探討父子關係等人生課題。   本文共分創作論述、劇本及附錄三個部分。論述的部分首先說明了《第二人生》故事的創作背景,緊接著整理了父子關係、青少年與線上遊戲等相關文獻,其次為人物、情節與結構研究,最後以創作心得與回顧檢討作結。附錄則是本事以及分場大綱。
28

青少年培力與公民參與行為關係之探討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ower and civic behavior of adolescents

劉亞晉, Liu, Ya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的參與培力經驗與公民參與行為間之關係,其公民參與行為包含了在班級、學校以及社會層面的參與,並納入人口變項進行討論,人口變項則包含性別、年齡以及擔任幹部次數。   本研究採取問卷調查法,以參與培力之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共計有118份有效樣本。採用階層迴歸分析發現「參與自主性」、「參與培力投入程度」和「民主開放型」的領導表現會對公民參與行為產生影響。以自我推薦報名參與者其公民參與行為較他人推薦者更為積極,而參與培力投入程度越高者,其公民參與行為亦會較高,最後,當工作者領導表現愈趨向民主開放,青少年也會展現較積極的公民參與行為。然而,「性別」、「年齡」、「擔任幹部次數」、「威權管理型」以及「放任型」的領導表現則不會對公民參與行為產生影響。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對教育策略、政策規劃以及實務工作者之具體建議。 /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youth participatory experience in civic program on their later civic behavior, such as their extent of participation in class, school, and the society. The study also assessed the effect of gender, age, and leadership experience on youth civic behavior. There were 118 adolescen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who had prior experiences in the civic empowerment program in Taiwan.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youth civic behavior was predicted by their degree of involvement in the empowerment program, the style of their program leaders, and whether they themselves registe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When youth initiated the participation and had high involvement in the program, they later presented more civic behavior. When they had program leaders with democratic leading style, the youth showed more civic behavior too. There were no effects of gender, age, and youth leadership experience, however. At the end, suggestions and implications to education, policy, and social work administration were discussed.
29

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陳明輝, Chen, Ming-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青少年自我中心與偏差行為之現況,並探討青少年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學校關係、自我中心、認知曲解與偏差行為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使用「想像觀眾量表」、「個人神話量表」、「認知曲解量表」、「父母關係量表」、「同儕關係量表」、「學校關係量表」與「偏差行為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並以在學國中、高中與少年輔育院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得樣本364人,男生213人,女生151人)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分別採用描述統計、t 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與徑路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生比起女生在「個人神話不可毀滅性」、「認知曲解」、「負向父母關係」與「學校疏離關係」來得高,但女生在「自我揭露同儕關係」則比男生來得高。 二、高年級學生在「印象整飾想像觀眾」、「自我揭露同儕關係」與「學校疏離關係」比起低年級學生來得高。 三、「正向父母關係」與「偏差行為」兩者與性別及年級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高年級的女生比起高年級的男生有較多的「正向父母關係」,但「偏差行為」則較少。就男生來說,高年級男生比起低年級男生有較少的「正向父母關係」,較多的「偏差行為」;就女生來說,高年級的女生比起低年級的女生則有較多的「正向父母關係」。 四、犯罪組比起正常組有較多的「個人神話全能性」、「認知曲解」與「偏差行為」,但在「個人神話高人一等獨特性」、「正向同儕關係」與「自我揭露同儕關係」則比正常組少。 五、對「認知曲解」的解釋上,社會變項比起自我中心變項可以解釋更多的變異。 六、「認知曲解」變項可以解釋「內隱行偏差行為」較多的變異,但對「外顯型偏差行為」的解釋,「認知曲解」變項則不如「社會變項」與「自我中心變項」的解釋來得多。 七、整體來說,「父母關係」、「同儕關係」、「學校關係」、「自我中心」與「認知曲解」可用以預測偏差行為的發生。 基於以上的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教育與輔導實務工作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教育、輔導與研究在執行上之參考。
30

婦女勞動參與與青少年犯罪- 臺灣實證研究 /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juvenile delinquency: the case of Taiwan.

施佩姍, Shih, Pei S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 1998 - 2010 年臺灣五都改制前 25 縣市的追蹤資料 (panel data) ,探討婦女勞動參與與青少年犯罪的關係。估計方法方面則使用 OLS 與固定效果模型。 實證結果顯示,於控制時間趨勢後,婦女勞動參與率對少年竊盜犯罪人口率有顯著正向影響,符合我們的預期,雖然在大多數的模型中影響幾乎都不顯著,但婦女勞動參與的確對部分的青少年犯罪產生影響。因此,政府應該多提供職業婦女一些社會性的扶助,令婦女在參與勞動時能兼顧家庭照顧與監督的功能。此外,教育程度對犯罪人口率的影響,在有或沒有控制時間趨勢的結果一致。在大多數的模型中,相對於國中及以下的教育程度而言,高中職教育程度和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越高,犯罪人口率則越低。因此,若欲改善青少年犯罪的問題,應可從提高國民平均教育程度著手。

Page generated in 0.88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