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情人果電影劇本的創作與理論 / Substitute Lover script & thesis湯素貞, Tang, Su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李安在2007年舉辦的「世紀電影講座」中表示:「世界沒有自由,電影可以讓人躲在框框(電影院、鏡頭)裏求自由。電影是夢想,創作者要盡量把夢經營得很吸引人。」他和多年的美國搭檔;製片兼編劇的James Schamus共同提到《臥虎藏龍》之所以能在美國大賣,是因為剛好迎向了美國次文化(subclture)轉型的需求;1943年美國戰爭時期上映的戰爭電影《卡薩布蘭加》(Casablanca)並未受到觀眾的青睞,卻在70年代新好萊塢時代來臨之後重映掀起了「cult」(特定群眾狂熱追捧的次文化類型)的熱潮。James Schamus認為一般人所認定的好萊塢就是大而奢華的代名詞,其實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錯認,有很多型態的經營方式在好萊塢進行著,但他認為李安唯一不變的信念就是「創新」,雖然是躲在框框裏圓夢,卻不斷的打破框框。「電影小子」Steven Spielberg,也對電影的「點子」(idea)著迷。
美國是全世界電影事業發展得最蓬勃的地方,也是佔領我國及亞洲票房的最大贏家,此等成功並非偶然,美國也曾經面臨片場制瓦解之後的危機,但隨即能夠在電影敘事技巧(類型走向高概念)及發行體系的調整後更上高峰。近幾年,香港導演、明星進軍好萊塢及李安《臥虎藏龍》效應之後,東西方電影界似乎有了新的合縱連橫機制,這也率先挑戰了編劇的跨文化敘事技巧,正如李安所言:「在創作這類的題材時,要常常考慮到,並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在檢視自己的文化。」
電影劇本是電影企劃案的最先鋒,和完成的電影之間還有一大段距離,編劇得在擇善固執與纳百川意見之中展現過人的智慧。
|
2 |
玩潮世代-穿上身的街頭經濟 / Another Type of Subculture - Trendy Fashion in Asia李郁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打著反抗主流為名號的潮流風格,卻以偏高定價在市場上販售,穿著「潮流」服飾是鋪張浪費或是新生活態度?是盲從還是有思想?是主流還是小眾?潮流現象充滿二元對立的矛盾,這盲從、炒作、主流化的循環過程,在各式各樣樂活、嘻哈、搖滾等次文化現象中,似乎從來沒有停下過腳步。
無論如何,潮流產業成型了,聯精品大牌LV都與潮牌合作。潮流是文化產業,但產業文化、文化產業兩者間充滿辯證,是推廣文創,還是文化產業化?這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或許能在潮流這樣一個號稱容納多樣文化的產業中,一窺端倪。以下報導將會逐一闡述「潮流」這個快速變動世代下的文化、消費、產業、美學意義…等種種面向。
|
3 |
男同志的意象─台灣在地性的視野 / The Imagery of Gay—A Local View from Taiwan力宏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男同志的術語有其特殊性,它們到底是在哪些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脈絡下產生的呢?這套體系如何運用呢?隨著時代演進,這些術語如何轉變呢?同時,受到西方與日本男同志文化的影響。加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男同志非常容易接收國外男同志的資訊,尤其是台灣的流行文化,長期跟隨日本的發展,在過程當中也把大量詞語與概念介紹進來,有時反而成為台灣男同志的一種重要象徵。因此,最初這些術語怎麼被引進、怎麼被翻譯而又怎麼被使用的?在這些詞語變化與使用的過程中,可以抽絲剝繭發現台灣男同志的特殊性。從男同志的術語當中,諸如1號、0號、葛格、底迪等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不同術語之間所形成的位階體系。
至於熊、猴、迷你馬或狼這些用動物來表現男同志的形象,我們必須重新檢視男同志追求什麼樣的外表與特質,當特定氣質被賦予特定的象徵後,一名擁有該特質的男同志,如何在互動的過程中決定地位的高低?
因此,當混用的現象如1號弟、0號哥、熊哥、迷你馬底迪等合成的術語出現時,是否可以觀察到性/別分工跟社會體系的互動關係,到底同志欣賞什麼樣的形象與特質?抗拒的又是什麼?男同志認識彼此的時候,彼此的地位關係會是交往的阻礙嗎?
對男同志來說,許多習以為常的概念,並非憑空發明,即便不少術語與概念源自西方的男同志,但在翻譯與使用的過程中,一直在跟台灣的歷史、社會、文化互動,本研究希望能讓研究的焦點,放在男同志跟台灣脈絡的互動關係。不同於大部分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研究,傾向把同志當作個案,並以「男同志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結構」的方式來分析,筆者著重男同志如何跟社會結構進行認識與互動,從中看見台灣的男同志文化。
|
4 |
現代校園新詞的研究──以臺北市木柵地區東山高中為例 / Research on Nowaday Brand-new And Popular Vocabularies on Campus──Take Dong-San senior high school in Wenshan district in Taipei as an example黃音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詞彙是為了人與人交流而生的一種符號系統,研究詞彙可以推知整個時代下的社會脈動。新詞的研究是在詞彙演變的時間軸上選擇其中某一段時間作為討論的範圍,去探討詞彙的發展以及與社會互動的情形。因為筆者工作的關係,將研究的範圍從社會濃縮為高中校園,試著探討高中學生使用新詞的現象。
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校園新詞展現該校的校園文化。筆者所調查的學校使用新詞有幾個現象:各式詞綴大量湧現,以詞綴的方式造成可以替詞彙歸類,是非常方便的造詞方式;三音節化的現象開始出現,過去漢語裡雙音節為主要詞彙的現象依舊,但是多音節的詞彙也有陸續增加的跡象;學生喜歡將各式的語言材料混雜在一起來造詞,所以調查的結果中包含了中文、英文、阿拉伯數字或者符號夾雜等等混合型態的詞彙出現;因為時下追求效率的潮流,東山高中的學生習慣將詞彙縮略成更簡潔的方式去溝通,讓縮略詞也相當盛行;除了追求效率,學生上網的人數比例以及上網的時間也可以知道網路的語言形式大大的影響日常生活的溝通方式,學生不自覺的把網路語言帶入校園生活,讓網路世界裡火紅的「火星文」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我們也注意到學生的性別、家庭成員、生活作息都與新詞的使用程度有某種程度的相關,男、女生在選擇詞彙的差異上還是有性別的差異,家庭成員中如果有講方言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講英語的外傭都會對學生使用新詞產生影響。
校園新詞的研究讓我們大則看到社會時代的潮流,小則看到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價值觀,了解學生求新求變、從眾模仿、避繁就簡、宣洩不滿、挑戰權威、及喜歡賣萌裝可愛的心理,進而提供師長教學與輔導的方向,也能藉由此研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價值觀及正確書面語的書寫規範。
|
5 |
交換、窺視與文化消費--《交換日記》文字與圖像的互文研究鄭淑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交換日記》前十一集為研究對象,分別就外緣與內容以及當中所呈現的文化現象作探討。
第一章分為三小節,分別對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及前人研究等內容作一說明。
第二章就《交換日記》外緣的文本類型與編排設計作探討。第一節先就繪圖部分的定位作分析,與漫畫、繪本相比較,確立其插圖的定位。第二節就文字部分與日記、散文相比對,界定其為隨筆。第三節則就文本的編排與設計入手,觀察此文本特殊的風格、隨性的書寫與繪畫風貌。
第三章就《交換日記》中的主題內容與多向文本的敘述方式作探究。第一節的主題內容首先歸納出愛情、親情的話題;其次梳理出與異地見聞相關的話題;再其次對與生活省思有關的論述作一整理。在不同的話題範疇中,可以看見當代人們生活的現象、矛盾與進步。第二節以多向文本的敘述方式加以探討,可以瞭解《交換日記》無始終、去中心、非因果、非線性、互動開放的書寫風格如何擄獲讀者的喜愛。
第四章針對《交換日記》文字與圖像二者,瞭解在大量插圖的隨筆敘述中,圖畫與文字的互動關係。第一節對插圖的形式與功能,分別就敘事性質、抒情性質與幽默嘲弄等三方面作分析,瞭解插圖在此文本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第二節,就文字與圖像二者的互文關係進行討論,可以看出文、圖互足的敘述方式、藉圖畫改變敘述的氛圍、以及藉由圖畫來區分現實與想像。
第五章進入閱讀心理的討論,藉以了解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接受反應。第一節討論此文本中獨特的現象--作者/讀者的重疊,在此重疊、開放的空間下呈現的特殊景觀。第二節則以讀者的一般性心理現象為討論焦點,分別就窺視心理的動機與滿足;閱讀行為中涵蓋的交換行為與作者與讀者密切互動的行為等三方面進行討論。
第六章針對《交換日記》與文化消費作討論。第一節探討《交換日記》呈現的後現代現象;第二節探討《交換日記》中呈現的消費文化;第三節則探討存在於《交換日記》中的次文化現象。
第七章對本研究提出總結論述。
當前的文學研究不斷朝向東、西方的對話、多學科的融合發展,並轉移到以讀者為中心的觀點。文學研究也從傳統的文字閱讀、解釋層面,衍生為對整個文本在社會的作用與地位的關注,這正是本研究從各種不同角度對文本及其所呈現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的出發點,希望藉此對書寫文本的變化作一觀察,在當代眾多文本形式大量出現的世代中,記錄其一斑,以填補文本創作改變歷程的一角。
|
6 |
嘻哈、故事、與廣告效果 / Hip Hop, Storytelling, and Advertising Effect劉思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廣告嘻哈性與故事性為自變數、消費者的嘻哈偏好為調節變數對廣告效果進行研究。研究方式以台北市高中生為受測對象,透過自製廣告影片的播放、然後請受測者填答問卷。問卷分析的結果發現:
1. 消費者認知的廣告嘻哈性或故事性愈強時,對應的廣告態度、品牌態度、購買意願皆愈佳。且當消費者認知的廣告故事性愈弱時,廣告嘻哈性與廣告態度之正向關係愈強。亦即當廣告的嘻哈性或故事性同時增強時,對廣告態度的正向影響會有飽和的效果。
2. 廣告嘻哈性與故事性對廣告效果的影響,會受到消費者嘻哈偏好的干擾。消費者的嘻哈偏好程度愈高時,廣告嘻哈性與品牌態度、購買意願的正向關係愈強。而當產品傾向於感性時,消費者的嘻哈偏好程度愈高,廣告故事性與廣告態度之正向關係愈強。此外,消費者的嘻哈偏好程度愈高,廣告故事性與消費者對產品回憶的正確程度的正向關係反而愈弱。
3. 廣告態度不具有廣告嘻哈性與品牌態度關係間的中介影響力,亦即提高廣告嘻哈性,可直接對品牌態度產生正向影響。此外,當消費者的嘻哈偏好低時,廣告態度會扮演廣告嘻哈性與購買意願的中介角色,但是當消費者嘻哈偏好高時則否。表示嘻哈性強的廣告,可以打動嘻哈偏好高的消費者,讓他跳過廣告態度而直接提高購買意願。
4. 廣告態度在消費者的嘻哈偏好程度低時,是廣告故事性與品牌態度的中介變數。表示只有在消費者的嘻哈偏好程度高時,提高廣告故事性才能直接對品牌態度產生正向影響。此外,廣告態度也是廣告故事性與購買意願的中介變數,表示提高廣告故事性對購買意願產生的正向影響,其實是先影響廣告態度而後才影響購買意願的「兩段式」影響,作用有限。
關鍵字:嘻哈、故事、廣告效果、中介效果、品牌態度、購買意願、次文化
|
Page generated in 0.013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