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科層組織理論之反省─後現代途徑的觀點張蘭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無
|
2 |
好萊塢後現代童話電影的敘事轉向分析呂妮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童話電影的發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早期迪士尼一系列的經典童話電影,到今日的《史瑞克》、《KUSO小紅帽》以及《曼哈頓奇緣》每每上映皆屢創票房佳績。自此,童話電影作品明顯出現了「後現代」的氣息及風格,它們以符合時代潮流的觀點大幅改編與篡改童話故事,使情節、主題與原初的童話故事大異其趣,重新燃起了閱聽眾觀看童話電影的熱潮。
本研究首先依據時代背景整理出童話電影近百年的發展歷程,歸納近期美國好萊塢童話電影的「後現代特徵」-「顛覆」、「諧擬」、「反諷」。據此,瞭解「後現代童話電影」的敘事結構與模式,是否異於以往「迪士尼古典童話電影」的敘事模式。
研究發現,僅管「後現代童話電影」具有後現代的相關特徵,但是從敘事理論分析上即可看出其主要的敘事結構與「古典童話電影」無異,皆能符合好萊塢古典敘事結構,故事裡的事件皆環繞著迷團和解答的基本架構。
但是「後現代童話電影」可透過後現代特徵的形制,背離傳統童話中強而有力的原始概念,它們藉以「顛覆」、「諧擬」以及「反諷」的手法崩解了過往的童話敘事經驗,解構原初童話故事的風格與意識型態,於重複的解構與重構之中,持續轉向並與現下的時代背景有所關聯。
「後現代童話電影」豐富了古典童話故事,其具備的「後現代」多元風格,引領童話電影走向新的道路,童話電影得以施展魅力、永續長存。
|
3 |
後現代主義與公共行政許立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方文明自文藝復興(Renaissance)開始便邁向一個與中世紀(Medieval)截然不同的新紀元,而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之後,則正式步入了所謂的現代。於此之際,屬於新時代的思維亦發展完備,論者稱為現代主義(modernism)。相較於中世紀,現代人的心靈屬於個人而不是上帝。因此,現代主義最為深層的理念是對於人類理智(reason)的信任,而其衍生的文化形貌有二,即:人文主義(humanism)以及理性主義(rationalism)。人文主義所揭示的信念是現代的知識、制度乃以實現人類的存有(being)為最終日的;理性主義的意涵則是透過科學知識的成就,將人類從神話的迷思之中予以解放,試圖成為自我以及所置身之世界的主宰。後現代主義便是揭櫫反啟蒙理性精神之大纛對現代主義展開嚴厲而深刻地批判。
本文認為,後現代主義對於現代主義的批判,將有助於釐清理性之框架所加諸於人的限制。然而,本文亦相信,後現代主義並非完美無瑕,故不應盲目地照單全收。因此,有進行研究以釐清其間曲折的必要。從而,本文的研究目的即在於:試圖瞭解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的挑戰在公共行政學術方面所可能造成的啟發或衝擊。同時,由於本文的定位是以哲學為探討的層次,其次再涉及初步的理論意象,因此整體而言,並未涉及較為具體的公共行政主要課題之分析。從而,研究的發現側重於後現代主義對公共行政理念(ideas)的影響。
抑有進者,本文希望瞭解後現代主義對公共行政學術所產生的影響,因此茲將分析的主題臚列如下:
(一) 從當代公共行政主要的三種理論途徑(theoretical approaches)(功能論、社會現象學、批判理論)觀察其現代主義的基礎理念。
(二) 引介後現代主義之代表人物的理論呈現後現代主義的特質。
(三) 呈現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淵源,並觀察其中的延續關條與斷裂之處。
(四) 從後現代主義對於現代主義的顛覆之中指出對於公共行政理念的影響。
植基於前述的主題,本文將就與公共行政知識研究密切相關的基本假定從理論意象(image of theory)等三個面向作為分析之焦點,貫穿全文。選擇認識論與人性論進行分析之原因為,前者涉及公共行政知識建構的取向,而後者則由於人乃公共行政之主要對象。至於,將理論意象作為分析之焦點,旨在希望能夠勾勒出後現代主義之公共行政理論的形廓。
|
4 |
林燿德詩中標點符號之研究 / The Study of Punctuation Marks In LIN,YAO-DE's Poetry黃彥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林燿德為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向來被視為「後現代」的里程碑與代表人物,而其現代詩的藝術成就向來被學界關注。而現代詩則是各類文體中,對於標點符號的使用與否擁有特權。本研究以林燿德的現代詩為主要討論範圍,以其他詩人文本相互參照。第二章先敘述標點符號在台灣的發展、流變,再以林燿德的成長及創作背景切入。
第三章開始以「音樂性」、「圖像性」、「語義性」為出發點,解讀標點符號在林燿德詩作中的所展現的功能性,是以「性質」為出發點。四、五章則是以「標點符號」本身為探討對象,討論各個標點符號在詩人作品中的展現方式,主要是以教育部現行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為主逐一比對,楊遠、林穗芳二位學者的專書為輔,列出標點符號在詩人作品中的藝術價值。第六章則與第二章相呼應,探討林燿德的「繼承」、「轉向」、「突破」。
林燿德是台灣文壇「後現代」的開路先鋒,但對於前輩們的成就並不否定,反而是有所繼承,更有所突破,「後現代」只是手段、「突破」是目的。而標點符號在林燿德筆下,除了基本的斷句、標記作用外,還創造出屬於自我的風格,而林燿德現代詩的新穎題材,更是讓他異於前人的的最大後盾。
標點符號發展至此,已非原本單純的工具,筆者希望能盡量以各種角度去解讀林燿德詩作中標點符號的各種可能性,讓林燿德相關研究有另一種切入點。
|
5 |
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黃文鉅, Huang, Wun-J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深入分析了夏宇、零雨、鴻鴻的記憶/失憶書寫,以及三位詩人間的結盟系譜關係。藉由三位詩人的案例考察,除了可以反芻後現代性之於詩的嶄新思索,同時也釐清了某些在歷史進程中被過度障蔽的「真實」。
在選擇性的記憶,和創造性的遺忘之間,詩人究竟如何透過各種光怪陸離、出神入化的技藝,涉入歷史、真理及謊言的罅隙,考掘記憶的「真實」,將是本文至關重要的核心。本文分別深入夏宇、零雨、鴻鴻的文本之中,詳細論述三人各自的創作本色,並總結歸納出記憶的技藝,彷彿剝洋蔥般,層疊褪盡,直抵記憶。
夏宇透過喧嘩炫眼的效果聲東擊西、魚目混珠。詩是密碼,是秘密通訊的猜謎,同時更是夏宇祭以媚惑,保全記憶的障眼法。在不斷絕版改版、剪字譯字的大膽舉止背後,除了試探字/詩此一古老文明技藝的延展性,索性要求神聖斂首,縱容抒情傳統潰堤,並拿現代推翻現代,以現在開墾現在。縱然大而殘破的記憶魅靈,頻頻召喚著亡羊補牢的殘念,但詩,永遠將會是抒情主體年老色衰緬懷流年之際,最最奮不顧身、在所不惜的背叛。
零雨不斷逆溯著父系血脈的城鄉國族,企圖在古典衰朽前夕的曦光中,俯瞰未來的黑暗。即便到最後,一切吉光片羽的記憶,終將朝不保夕分崩離析,成為虛無的供物。零雨甚且義無反顧自囚,淪成箱女,在劫難逃。記憶的旅途,瞬息風雲變色,代際成無盡的流亡,抒情主體退無可退,唯有嫁入黑暗,以明哲自保。而後來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也悉數在記憶的陪葬中,成為預先寫給未來的訃文。
鴻鴻早年的詩,深具童話新編以及諧擬式的「突降」(bathos),究其目的,乃是為了穿越歷史的迷霧,揭穿記憶的啞謎,致使舊日傷痕的遺緒湧出破口,讓抒情主體利用各式技藝長驅直入。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起承轉合,到後來,愈是表面宣告事不關己,愈是無可迴避地錯肩迎擊;最終,不得不演變成巨大的炸彈反撲。反抗詩學的建立,除了象徵鴻鴻創作意圖的斷裂,同時更是推己及人的革命體現。此舉在當今歷史結痂、戰爭遍野的現世,真可謂深具微言大義。
記憶之為記憶,正來自於失憶的驚心動魄。遂而,在一次又一次剝開記憶洋蔥的片刻,忍不住鼻酸淚流……那正是詩人最誠實的自剖。自剖的過程裏,我們或可尋找到,詩人在後半輩子所能給予(自己和他人的),最慈悲的原諒。
|
6 |
海市蜃樓:尚.惹內之劇作《女僕》、《陽臺》、《黑人》與《屏風》 / The architecture of emptiness in jean genet's the maids, the balcony, the blacks and the screens陳雅婷, Chen, Ya-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討論的是惹內運用劇中劇的形式,來凸顯他的劇作是經由人為精心策劃的這個事實。他更認為所謂的真實,也和虛幻一樣,是人建構出來的東西。第二章則是關於作者如何以後現代諧擬的手法,打破他劇作的虛構性,刻意使觀眾察覺幕後製作技巧的運作方式。第三章要談論的是他劇作所展現出的不定性及流動性。第四章旨在指出他劇中人物主體性的定義,是基於他們角色的不同,和他們相互間的差異性。本章並且探討作者如何以二元對立的形式,解構傳統中一尊一卑的二元對立模式。
惹內以劇場的形式解構了傳統寫實劇場。他利用自我顛覆的技巧,不斷地強調虛幻比現實更真實,創造了一動盪不定且虛無的戲劇世界。 / This thesis aims at exploiting the postmodern characteristics of Jean Genet's plays: The Maids, The Balcony, The Blacks and The Screens.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es how Genet makes use of the form of a play within a play to foreground the theatricality of his plays. With this structure, he expresses his view on reality: it is constructed in the same way as illusion. He considers that nothing can be real. The second chapter talks about the way postmodern parody functions in his works: to reinforce the artificiality of the plays and to make the audience aware of how theatrical devices woek. The third chapter probes the indeterminacy and fluidity of his plays . The fourth chapter discloses the playwright's notion that one's identity is defined in terms of one's role and one's difference from the others. It also elaborates how he 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binary opppsition(in which there is always a superior and an inferior).
Genet subverts the conventional realistic theater by using its form.
As he keeps destabilizing his plays and emphasizing that appearance is more real than reality, he creates a theatrical world of uncertainty and emptiness.
|
7 |
漫遊於紐約三部曲底下的人們 / Paul Auster's New Yorker in The New York Trilogy張瀞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紐約三部曲,顧名思義,是三個關於後現代資本首都,紐約,的故事。然而,作者並未著重描繪後現代城市,迥異於後資本觀點如:物化、戀物癖、時尚、為主的敘事,而著重於描述身處於後現代空間主體如何因應、如何遭遇挫折、心態如何變化的現代啟示錄。
空間形塑主體,主體也反之形塑空間。現代空間所帶來的整齊清潔的身份認同童話已然消失,代之而興的,是後現代破碎、曖昧、精神分裂、主體消失的超現實空間,在這個獨特的空間場域裡,本論文試圖分析紐約人在紐約此一獨特空間之作為:透過行走、書寫、命名、記憶、偵察、地圖認知等方式來定位/重新定位/喪失定位的過程。
悲劇在於,籠罩於後現代的的烏雲下,雖然現代主義式英雄早已是一條死路,但提不出任何新的突破之路的主角們,終究不由自主地,以舊式現代主義英雄式的方法去探究、去找尋,去試圖重整秩序,緊接著便是,在這做玻璃之城裡,去失望、去挫折,去瘋狂,去死亡。 / Space is an influential, even determining factor to establish concerning subjectivity, and vice versa. The modern space and its fairy tale-type ordered/reasoned/omniscient city dwellers and detectives have already proved to be just an illusion. The world is no longer a comprehensible and legible universe. The omnipotent position the humans believe they firmly stand is just an ideological illusion. What exists in New York now is a hyperspace with ambiguity, contingency, self-dislocation, schizophrenia, and pastiche.
Even though Auster’s texts are frequently regarded as postmodern, the Postmodernity is delineated and constructed not upon the illustration/configuration of the late urban capitalism logic which Jameson sees as the dominant features, but upon the textu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fictionality and the self–deconstruction.
But the New York tragedy is, facing with the mental crisis of the new age, the protagonists, or the heroe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very city dwellers living in the “mutation of the built space,” can’t propose any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resolutions. The modernist efforts are proved to be a failure along with the changing of the city. Even though we know the condition is different, we still can’t have a new way to overcome our incapability and incompetents. This failure leads to various crises of subjectivity, ending in disappointment, frustration, disappearance, madness and death.
So, in this dissertation, I will attempt to analyze the behaviors of New Yorkers and the way they take actions: through the ways of writing, walking, naming and remembering, they endeavor to orient/reorient/disorient themselves in this particular the biggest late capitalism metropolis.
|
8 |
Gianni Vattimo 的後現代傳播理論 / Gianni Vattimo's postmodern communication theory范國豪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嘗試引介義大利哲學家Gianni Vattimo的後現代理論,以提供另一種觀點來理解當代的大眾傳播狀況。本文始於以下提問:當代電子媒介的普及使用,強化了人們的言論自由權利,但是這樣的自由是否犧牲了人們之間的相互信賴?另一方面,在資訊爆炸增生的情況下,是否還能找到一個超然客觀的基點,將所有的言論給統合起來、毫無扭曲地再現這些紛雜繁多的意見?
本文認為,之所以需要Vattimo的理論來理解當代的大眾傳播現象,乃是因為他的理論具有以下特點:反對形上學、貼近存有歷史、注重傳播媒介與社會的關聯,並且提供了行動的倫理。Vattimo的理論指出了另一種思考言論自由的觀點,且在這樣的自由觀中,人們的行動不再導向於犧牲他人、壓迫他人,而反倒會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反省自己、關愛他人。本論文主張,Vattimo的理論可以回應一般對於後現代理論的質疑,讓人們知道後現代理論在顧及多元差異的同時,不見得就會忽視歷史連續性、也不見得不具批判性。
本論文第二章,首先將回顧西方形上學式的思維,並勾勒出在形上學框架底下所設想的傳播活動樣貌,以便和Vattimo構想的傳播觀做比較。接著,本論文的第三章則將指出,Vattimo眼中的後現代場景乃是日常生活普遍審美化的狀態;而本論文也會透過回顧Vattimo的藝術理論,闡述Vattimo是如何將藝術品賦予存有學意義,並且藉由此種藝術存有學的觀點,回過頭來說明Vattimo是如何評價後現代生活經驗的普遍審美化之現象。
在第四章中,本論文會提及後現代生活蘊含著不可共量、怎樣都行的危險,並說明Vattimo如何因應這樣一個問題。在Vattimo的思想中,後現代情境是延續著世俗化的歷史發展而來,且帶有一種虛無主義式的歷史特性。順著這樣一種虛無主義特性,Vattimo在其中看到了行動的準則,那便是:對於形上學客觀性的削弱。本論文也會在這樣的基礎上,構思後現代情境中傳播媒介的使用倫理,並以Vattimo的思想為背景,描繪後現代式的言論自由觀。
最後,本文也將點出Vattimo理論中的曖昧含混特性。本文認為,Vattimo的理論不同於形上學式的形式邏輯,而是呈現出一種自相矛盾的態勢;且這種自相矛盾不會讓其理論成了無用之物,而反倒會讓它具有特殊力量,能夠挑戰形上學式的暴力壓迫。
|
9 |
科學典範的後現代轉向及其課程意涵之研究 / POSTMODERN TURN IN SC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黃永和, Huang, Yung-H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7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在人類物質文明的成就,已成為其它所有科學的「模型」,也成了影響人類文化與世界觀的重要來源。在笛卡兒與牛頓等人的引導下,科學家們運用一種機械性的世界觀來發展並精煉他們的概念架構,這種機械性的概念架構被擴展到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根深蒂固地深植在我們的文化裡。課程作為一門正式學術探究領域的誕生也因而感染了濃厚的機械論色彩,奠基於工廠機械生產模式的課程理論不僅成為課程研究的起源,同時也未被加以批判地成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基礎。而更令人驚訝的是,自二十世紀初以來,自然科學在歷經幾次觀念革命,並明顯放棄現代機械典範而朝向後現代有機典範發展的時候,當前主流的課程理論卻仍然固守著過時的機械論思想。為了促進課程理論與實務的變革,我們必須尋求新典範的轉移。本研究的目的,便在藉由科學從機械典範到有機典範的轉移,批判現代課程理論的缺失,並探討後現代有機典範對課程理論的意涵,建議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期以對我國課程的發展與改革有所助益。藉由理論性的課程探究形式,本研究指出如下數點結論:
一、科學從現代典範轉向後現代典範的特徵
綜合對現代科學與後現代科學的探討結果,本研究指出自然科學從現代典範轉向後現代典範的特徵為:(1)從機械論到有機論,(2)從原子論到系統論,(3)從決定論到非決定論,(4)從線性到非線性,(5)從他組織到自我組織,(6)從靜態封閉到動態開放,(7)從簡單性到複雜性,(8)從「主客體二分」到「觀察者參與」,(9)從現實性到潛能性,(10)從物件階層到關係網絡,(11)從二元區分到互補統合,(12)從獨斷支配到謙遜關愛。
二、現代機械典範在課程中的體現與批判
本研究指出,機械典範被體現在巴比特與查特斯的科學化課程編製、泰勒的基本原理、塔巴等人對泰勒模式的補充,以及Gagne、Glaser與Popham等教學設計者對泰勒模式的特殊化,而諸如行為目標運動、能力本位教育運動、精熟學習、成果本位教育、課程本位評量等,也都體現機械性課程的共通樣式,它們都可視為是「牛頓學說的轉世化身」。本研究並進一步分析與批判這些課程理論或模式的機械性特徵。
三、建議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
藉由後現代科學返魅的啟示,本研究建議一種「有機典範的課程觀」,試圖為課程理論與實務指出一條能使學習者恢復主觀性、內在知覺、內在經驗與內在演化能力的道路。此種課程觀的要點如下:
1、課程目標:應是「特定性」與「創新性」交互運作的結果。
2、課程決定:必須「賦權」教師與學生成為「課程的共同創造者」。
3、課程發展:課程必須是在學習的歷程中不斷自我組織與演化成形的。
4、學習經驗的特徵:包括多元整體性、脈胳性與自我組織等特徵。
5、學習經驗的評鑑:多元方式且「互為主觀」的成長性歷程。
四、啟思與建議
基於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我國課程改革提出啟思與建議:
1、應將「課程」的定義直指教室實際歷程的師生互動經驗,將課程標準視為一參考與輔助的架構,將教科書視為教學資源。
2、有機典範的「課程統整」具有下列特徵:(1)課程統整是師生在教室互動的實際歷程中不斷演化開展的歷程;(2)就經驗型式而言,應強調多元與整體的認知參與型式;(3)就經驗內容而言,應試圖去使學科內容產生許多連結,產生脈胳化的意義;(4)應以促發自我組織的經驗統整為首要目標。
3、教科書審查制度必須超越現有的審查規準:好的教科書必須具有適度的不確定性、異例、混沌、不平衡、耗散與生動的經驗,方能激發教師、學生與教科書之間的不斷對話與自我生成,產生創新性的學習目標與探究行動。
4、依本研究探討範疇,建議有助於教師發展與實踐有機課程的專業能力之策略如下:(1)課程專家與教師專業成長團體的協同合作,(2)培養教師有機的自然觀與世界觀,(3)教師在教室情境中與學生共創課程的能力,應作為評鑑教師專業能力的關鍵指標。
5、就未來研究而言,本研究建議有二,一是探討教室實際歷程中的師生共創教育經驗之歷程,另一是開發故事、敘事與隱喻在課程建構中的潛能。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ostmodern turn in scienc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The study employs theoretical inquiry methodology to generate new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ar phenomena and processes. The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science can be re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shift of emphases: from mechanism to organicism, from atomism to systemism, from determinism to indeterminism, from linearity to nonlinearity, from passive matter to active matter (autopoiesis), from static-close to dynamical-open,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from subject-object split to observer-participancy, from actuality to potentiality, from object-hierarchy to relationship-network, from either-or to both-and, and from assertive-control to modest-respect.
2. The tenets of mechanistic paradigm have directly dictated our conceptions of modern curriculum. It is reflected in Bobbitt’s and Charters’ scientific curriculum making, Tyler’s rationale, Taba’s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Gagne’s instructional design. Further more, the study analyzes and criticizes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s of the above curriculum theories or models.
3. With the metaphors of postmodern science, this study proposes an organic paradigm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The main points are: (1) curriculum objectives should include “specific” and “ creative” ones; (2)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empowered as co-creators of curriculum; (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s indetermined; (4) learning experiences should be multiple, holistic, contextual, and self-organized; (5) evaluation should be an intersubjective process with multiple ways for the purpose of growing.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study offers suggestions for Taiwanese curriculum innovation.
|
10 |
尼采的教育藝術 / Nietzsche's Art of Education李克寰, Keh-Hwan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活動的藝術屬性深深由尼采哲學所重新揭示,在此之前,體現該觀點的是古希臘人,於其生活中,感性與理性、個體與群體以及人與大自然係彼此協調,美乃遍佈各項舉措;到了文藝復興,注重身心和諧及全人發展之人文主義再度開顯教育與藝術的親緣關係,同時影響許多教育家立論。秉承古希臘和文藝復興精神,尼采認為徒恃理性、講求規制化的啟蒙教育實為該藝術之淪喪,因這種教育雖滿足充分控約事物的需要,也造成人性失衡與分裂。有鑑於此,根植情感並著重突破法則之藝術性教育頓成其鮮明立場。第二章(教育的誕生)一開始即陳述尼采對現代教育的不滿處,例如高抬知識卻戕害本能,使人產生理性╱感性分裂等等;歸結出尼采『將現代人從現代性的詛咒中釋放出來』,以期恢復人的力與美主張後,接著介紹他從希臘文化發現之兩股動力——代表大自然創生本能的酒神及代表節制、均衡之德的日神;追求有力本能的美之表達,或者說酒神與日神共同形成的意志,便是教育參贊大自然造化之功的藝術性格顯露。而人和文化所擁有之品味、風格,乃美在教育上的具體展現。由於良好教師為施展教育藝術之首要條件,第三章(作為文化建樹者的教育家)遂探討教師角色,於尼采眼裡,教師既是人的形塑者,亦為文化的引領者,人需要偉大教師——教育家,才能展現力與美、達成文化使命。教育家之鮮明標誌,莫過飽含動能的藝術靈魂,他有雙轉化事物的纖巧細手,是自身力量豐盈的創造者和施與者;生命和存在於其藝術地思考下成為美的圖畫,並替人類未來揭示遠景;他更深明愛的藝術,從提高人類素質中使世間獲得救贖。教育家還擅長經營師生關係,將其提昇為指揮藝術、溝通藝術和贈與藝術。但從事藝術創造,瞭解材質誠屬重要,故第四章(人性、極其的人性)論述教育活動據以奠基的人性,有關人性為何的問題,『理性主體』可謂啟蒙運動之最佳宣言,此般人性看待方式除用思維界定自我、強調穩定的自我同一性外,壓抑欲望情感又為其特徵。尼采則返回自然,改賦熱情、欲望予生命原動力的首要位階,聲言人性是各種欲力充斥流動的生命形態,教育須適切引導諸多本能,凝聚成強大的『求力意志』,這股意志也是追求創造的力量,寓存身體,人之身體遂極富藝術性,不斷創新文化價值;出自身體,人的藝術性,尚由『精神三變』所鋪陳。審視人性後,第五章(超人如是說)處理欲對其改造之教育目的,人會變成何種模樣涉及多項複雜因素,有些似乎可做抉擇,有些似乎無法抗拒,設立目標凸顯人不甘受命運擺佈,希冀無盡可能地自我創造。『超人』理想的提出,誠屬尼采此番作為;尤有甚者,他更依力的強弱多寡區分人之類型,與超人美好型態構成強烈對照的為『末流之人』,『酒神人格』與『基督教人格』係另一劃分方式。是否願意迎接橫逆、承擔痛苦,乃測度力量強弱之試金石。至於自我和他人的交往,尼采仍考量力之升降藝術性地措置。擁有理想尚不充分,須提供達成之實質條件,所以第六章(文教的價值內涵)討論蘊含價值的教育內容,尼采認為,能促進力之增長、給生命帶來蓬勃朝氣即價值和美之所在,倘若踐踏人性,文教內涵便頓失意義。各項教育□,培養健全情感是他的首要訴求,倡導力量豐盈且賦予事物光輝形式之狂醉情態。談到知識,主張語文、歷史、哲學的傳授不可離開生活經驗,如此方可得享真正悅樂。關於倫理教育,他疾呼釋放非善非惡又可善可惡的自然本能,進而發展個性和自我立法。針對充滿痛苦的人生,尼采從希臘悲劇汲取智慧,以『永恆復歸』之壯闊情態超克悲苦。除了實質內涵,履行方法亦不可或缺,第七章(創造價值的文教策略)乃探究有助價值創造的策略,相較側重思辯之辯證法,尼采運用的教育策略格外具藝術氣息,包括學習如何看、聽、感受周遭環境,體會事物多面性,形成裨益生命的『視角』。妥為承襲、增生、調節能量,並減少消耗,使身體有限能量在紀律整飭下發揮最大效益。追溯價值概念的產生、流傳和演變,從揭露該過程介入之意義轉變力量替未來繪製新顏。採取距離,用懷疑、批判的態度瓦解價值立說基礎,求能獲得解放,敲響文化先聲。視提昇生命與否,更改既定價值間之排列順序,或者自為立法,創建嶄新價值。第八章(教育機制的未來)申論結合教師、學生、目的、內涵、策略各項目之教育制度,學校為文化之播種處,欲結成文化碩果,應謹慎篩選學生、施加必要規範,好孕育文化菁英;教師和學生間存在著『精神階級』,彼此講求主從次序。紀律嚴明、井然有序的學校,才是尼采心儀之美的機制。不僅如此,社會的和諧運作有賴按人格、智慧、才能劃分的『等級秩序』,高低等級間的『命令—服從』關係與各本能配合凝聚之『藝術身體』原則一貫。但本能更常相互競逐,透過人我競逐兼顧個人提昇及群體利益,便為促進文化之良美政體。
這個研究試圖藉尼采思想闡釋超乎科學駕馭範圍、介於可言說與不可言說的教育本質——藝術,其有別於審美教育或特就教育中之美學要素所做的論述,因後兩者僅將藝術當成教育之一部分來看待。
|
Page generated in 0.02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