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6
  • 106
  • 9
  • 1
  • 1
  • Tagged with
  • 118
  • 118
  • 50
  • 33
  • 25
  • 25
  • 20
  • 19
  • 18
  • 18
  • 17
  • 16
  • 16
  • 15
  • 1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我的人生謠言!

戴麒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謠言,是未經證實的訊息,目的在使人相信並廣為流傳。接收者選擇相信與自身相關的謠言並散播出去;我們每天都在選擇要用怎樣的面貌來面對眾人,讓眾人相信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的人生,也就是一則謠言。 本創作旨在基於對謠言研究的認知,透過攝影作品的敘事能力來呈現「人生即謠言」這個概念。
2

《三國演義》史傳敘述模式的研究

賴志鈞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析中國三大類型之史書──編年體、紀傳體、以及紀事本末體的敘事模式如何制約羅貫中的創作意向,並對情節結構造成了怎樣的牽引作用,進而塑造了《三國演義》獨特的結構形式。並從構成話語的敘事方式與技巧,即敘事主體、敘事視角、敘事時間與人物語言等四方面,探究歷史敘事的基本特徵,以及其對《三國演義》的影響。研究對象以和《三國演義》息息相關的《三國志》、《資治通鑑》、《通鑑紀事本末》為重點,然而在歷史敘事的演變過程中,先秦歷史著作──左傳、國語、戰國策,以及《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亦在論述的範圍內。研究方法將借重西方敘事學理論,同時以其為論文整體框架的區分原則。 論文首章為緒論,提出研究動機、方法與目的,並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整體框架。第二章為《三國演義》的生成背景,陳述中國小說發展中的史傳淵源,《三國演義》形成與流傳的過程及史傳系統中對《三國演義》影響最深的著作,包括:陳壽《三國志》、裴松之注、司馬光《資治通鑑》與袁樞《通鑑紀事本末》,提供文本分析的基本背景資料,以為下章解析文本預作準備。第三章從敘事文本內容的形式的角度,以《三國志》、《資治通鑑》及《通鑑紀事本末》為基本研究對象,探討中國三大史體──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的文體結構,並論述其對《三國演義》組織情節方面起了何種促進作用。第四章從敘事文本表達的形式方面,探究史傳文學對《三國演義》的影響,由敘事主體、敘事視角、敘事時間、人物語言四方面,剖析《三國演義》對歷史敘事形式的承續與揚棄。末章為結論,除論述歴史敘事的侷限性,並強調中國小說的多方接受影響,以及歷史敘事在小說發展過程中的意義。 關鍵詞:三國演義、敘事學、史傳文學、歷史敘事
3

漢譯佛典中帝釋形象的敘事研究

朱秋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 自四阿含以來,各大小乘經典中都有許多關於帝釋與佛陀,以及人天互動的敘事記載,份量之多可說是天神中屬一屬二的,且其深具經典文學的敘事特色與宗教意涵。 二、研究目的: (一)探究出漢譯佛典中帝釋的整體形象、定位與角色功能。 (二)呈現出漢譯佛典中帝釋生命型態的建構及其故事的文學敘事特色。 (三)詮釋出帝釋在漢譯佛典中所象徵的深層宗教意涵。 三、研究架構: 本論文視佛經文體為敘事文學的表現形式,運用敘事學的方法,擇取適用於分析對象的敘事理論,來研究漢譯佛典中帝釋的形象。論文的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文本是如何建構帝釋整體的生命型態;而第五章則選取經典中極富文學的想像性與宗教啟發性的帝釋敘事為底本,進行細緻的文本分析。第六章則總結本論文的研究結果。 研究架構的設計如下: (一)第二章先進行「帝釋溯源」,以作為研究的背景知識。首先,探討帝釋的前身因陀羅在《梨俱吠陀》中的形象與職能。其次,探究因陀羅在佛教神話中的吸納與轉化的具體化過程。最末,對漢譯佛典中帝釋名號作一釋義。初步建構出因陀羅與帝釋的形象、定位與角色功能。 (二)第三章則從「敘事模式」來研究帝釋天神世界的建構。首先,從「重複與積聚」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呈現出漢譯佛典中帝釋天神尊貴的外在形象與「二元補襯」的「圓形人物」之內在特質。其次從「主題化」與「二元補襯」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呈現出帝釋生活世界殊勝與危脆的複調敘事。最末,「從與其他人物關係」的敘事模式為切入點,來呈現帝釋的統轄空間。 (三)第四章從「敘事功能」來探究帝釋在佛典中所具有的「變化功能」的角色作用。首先,從帝釋與佛陀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條件與中介人物」的角色功能。其次,從帝釋與阿羅漢、居士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富貴求道典範人物」的角色功能。最末,從帝釋與阿修羅互動的故事中,探究出帝釋所具有的「鏡像人物」的角色功能。 (四)第五章以帝釋與阿修羅的戰鬥故事、《佛說妙色王因緣經》、《盧志長者因緣經》為研究的文本,從敘事情節、敘事視角、聚焦意象、敘事時間等敘事學的角度為切入點,以彰顯文本的敘事特色,及其所蘊含的宗教意涵。 (五)第六章總結論文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敘事的最終命題是強調帝釋是欲界人天乘眾生中「富貴求道」的典範人物。
4

《金光明經》文學特質之研究

周敏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敘事學角度進行佛經文本分析,藉由對《金光明經》敘事結構、表現形式及其話語的把握,釐清此經之文學特質,並凸顯佛經獨特的敘事性。 第一章 緒論:指出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探討、研究範圍方法與步驟,並說明本研究之架構。 第二章《金光明經》的成立與傳譯:根據學者研究,《金光明經》約於西元三、四世紀間成立,並於北涼玄始年間(A.D.412-427)由曇無讖翻譯傳入中國後,經過多次傳譯。自隋唐至宋代,《金光明經》在中國佛教中頗受重視,尤其是天台宗對此經更多所發揮,直至明代都尚有天台僧人為此經注疏。 第三章《金光明經》之敘事結構為「一鼎三足」的結構:全經以「永恆光明的佛陀觀」作為主軸,崇敬讚美佛陀的信仰內涵迴旋反覆出現,成為貫穿整部經文的主旋律。「普會貫通大小乘思想要義」、「弘揚天神天女信仰」、「強調最勝的世間 / 解脫雙重性利益」則成為主軸之下的三個輔軸,架構起全部經的敘事內容,由此開展出兼顧此岸/彼岸、世間/解脫、理/事圓融的信仰內涵。 第四章《金光明經》之敘事形式:運用敘事學的觀點分析經文的敘事形式形式,著重在探究《金光明經》敘事手段與技巧的運用。首先論述其全知視角的運用,其次分析此經「系列劇式」的敘事情節,藉由眾神的聚會組成一幕幕如序列劇般的敘事模式。最後,探討此經時間與空間敘事的幻化多變的特點。 第五章《金光明經》之敘事話語:首先分析其語言表達方式,探究此經韻散結合的表述形式,以及運用對話、套語的表現手法;再者,分析此經修辭特色,如何在各種修辭法的交互運用下,使經文別具節奏旋律之美。最後探討形象化的文學語言,以意象分析為主,討論經中「光明」、「金鼓」以及「如意寶珠」等鮮明意象所顯露之特色與宗教意義。 第六章 結論:最後指出《金光明經》的文學價值在於(一)別具匠心的藝術結構:「一鼎三足」的敘事結構開展理(宗教理論)/事(信仰/儀式)圓融的信仰內涵;(二)靈活彈性的佛經文學形式:富有彈性的敘事形式-承載深刻佛理奧義和多元的天神信仰內容;(三)創造性模擬的藝術語言:優美生動的敘事話語-展現佛經特有的話語世界。最後考察《金光明經》在中國的流傳,「護國」與「懺悔滅罪護國」二個主題發揮很大的作用,於是此經屢次作為鎮護國家的經典,而受皇室重視;另一方面,它又是懺悔滅罪的盛典,而廣為世人接受。
5

旅行的意義─論旅行書寫之敘事與傳播行動

陳玟錚, Chen,We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敘事典範「人是喜歡說/聽故事的動物」之觀點,思考「旅行書寫」是否具有別於旅遊報導(資訊記實性)與旅行文學(想像文學性)之敘事規則,旨在探析旅行書寫「說什麼故事」及「如何說故事」,除以敘事理論判讀故事內蘊元素外,並以言說分析釐清作者運用哪些技巧及架構組成故事作品。 資料分析顯示,旅行書寫之主題及核心情節均以「旅行場景」為主要描述對象,異地既存資料(如歷史事件)則安排於衛星情節補述。為了呈現故事情節之節奏起伏,不同作者各就核心情節與衛星情節搭配不同技巧組合之「觀景窗」,其中又以「言說時間」為主要操作概念。此外,言說架構分別對應核心、衛星情節觀景窗之互動關係,亦即言說命題與結構運用其所內含「宏觀─微觀規則」之階層特性安排故事素材,藉此凸顯或淡化各項「旅行經驗」而成「旅行故事」。 本研究自故事元素、言說技巧及言說架構之扣連狀態亦發現,旅行書寫之主要敘事目的在於呈現及傳達旅者實際經驗以塑造旅行之語言情境,而非條列式轉述異地基本資料。
6

好萊塢後現代童話電影的敘事轉向分析

呂妮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童話電影的發展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早期迪士尼一系列的經典童話電影,到今日的《史瑞克》、《KUSO小紅帽》以及《曼哈頓奇緣》每每上映皆屢創票房佳績。自此,童話電影作品明顯出現了「後現代」的氣息及風格,它們以符合時代潮流的觀點大幅改編與篡改童話故事,使情節、主題與原初的童話故事大異其趣,重新燃起了閱聽眾觀看童話電影的熱潮。 本研究首先依據時代背景整理出童話電影近百年的發展歷程,歸納近期美國好萊塢童話電影的「後現代特徵」-「顛覆」、「諧擬」、「反諷」。據此,瞭解「後現代童話電影」的敘事結構與模式,是否異於以往「迪士尼古典童話電影」的敘事模式。 研究發現,僅管「後現代童話電影」具有後現代的相關特徵,但是從敘事理論分析上即可看出其主要的敘事結構與「古典童話電影」無異,皆能符合好萊塢古典敘事結構,故事裡的事件皆環繞著迷團和解答的基本架構。 但是「後現代童話電影」可透過後現代特徵的形制,背離傳統童話中強而有力的原始概念,它們藉以「顛覆」、「諧擬」以及「反諷」的手法崩解了過往的童話敘事經驗,解構原初童話故事的風格與意識型態,於重複的解構與重構之中,持續轉向並與現下的時代背景有所關聯。 「後現代童話電影」豐富了古典童話故事,其具備的「後現代」多元風格,引領童話電影走向新的道路,童話電影得以施展魅力、永續長存。
7

由敘事理論角度分析媒介對「二二八事件」的報導

葉斯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解嚴之前,「二二八事件」是個不能公開討論的禁忌。在政治氣氛逐漸開放後,要求公開討論「二二八」的呼聲浮現,媒體自不會外於解嚴後蔓延開來的二二八「討論熱」與「翻案風」,因此,探討解嚴後的大眾媒體(特別是報紙)如何呈現「二二八」便有其價值。本研究以「敘事分析」的角度,探析大眾平面媒介對讀者「說什麼樣的二二入故事」,以及「如何述說」。採取這樣的研究角度,代表了研究者之觀點,認為新聞敘事對事件所提供的意義與其鋪陳意義的方式密不可分,互為表裡。本研究在樣本的取擇上,以「中國時報」和「聯合報」在1991年到1998年間,兩報對「二二八事件」的來龍去脈描述甚詳的10則新聞進行敘事分析。分析架構則從媒介「二二八」敘事的「核心情節」(說什麼故事)與「論述方式」(如何說故事)兩方面著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媒介「二二八」故事的核心情節,乃是從「民眾」而非官方的角度出發,著重描述人民被政府方面莫名逮捕殺害的情節。本研究所分析的媒介內容大都呈現如此的核心情節,而媒介二二八敘事的摘要部分(標題與導言)也都明確指出此-核心情節,我們或可稱這種情節因果連結方式是媒介對「二二八」敘事的「優勢敘事模式」。而與媒介「二二八」優勢敘事模式在事件的因果連結或是觀察角度不同的故事版本,在媒介土要不是隱沒不彰,就是其敘事重點與角度會被轉移到民眾的那一方。 二、媒介敘事文本鋪陳故事主體的方式,乃是要致力配合、強化與彰顯「無辜人民被政府莫名逮捕殺害而受難」的故事核心,這又可從文本中的衛星行動、敘事者與媒介二二八敘事的真實表現等三方面分析: (一)、在衛星行動的描述上,強化「民眾是受害者,政府是加害者」的故事核心,包括:詳細描述當時民眾遭軍警無理暴虐對待甚至殺戮的過程與情景、指出當時政府態度的荒謬、蠻橫與無理、描述民眾作為受害者的善良無辜,以對比於政府態度的蠻橫;以及受雞者家屬在經過二二八之後家道陡落、處境淒涼,甚至禍遺子孫等,同時並以「在民眾被政府逮捕殺戮的情節上著墨甚多」、「在敘述時以『被動態』方式突顯受雞者、主要行動及行動者在二二八故事中的重要性」以及「事件的責任在政府,不能歸咎於省籍」三點深化故事核心與故事教訓。 (二)、在故事的敘事者角度上,著重民眾的角度,呈現民眾版本的二二八故事,讓民眾為故事定位,而不重視官方的解釋觀點。 (三)、在媒介的二二八敘事中,儘管記者未能親眼目睹,但一方面基於新聞必須報導事實的原則,另一方面又為了要配合故事核心,因此必須要以各種方式向讀者證明,媒介所呈現約二二八故事「是事實」。
8

《天公計算機》劇本創作與論述 / The Computers of God: A Screenplay and Writing Notes

黃婉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劇為原創電影劇本。故事意圖捕捉在三十歲階段,年輕人於追求理想抑或現實前途之迷惘。質疑自身天分的主角,徘迴於城鄉之間,在細瑣生活體驗中,思考計算何謂正確的人生進度,前顧後盼地決定下一步。 全文分為創作論述及劇本:創作論述部分,以說明創作背景、研究過程為始;再以結構主義的敘事理論,探討本劇的處理手法;最後,則是作品發表的評量回饋及創作檢討。劇本部分,包含電影本事、角色簡介、故事大綱、分場大綱及全劇劇本。
9

「觸景生情」---一個數位敘事的思考與實驗

郭家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數位時代,媒體的敘事語言產生許多變異與革新,諸多理論、觀念與想像不斷萌發,同時具體的實驗和作品也不斷在數位媒體的發展下產生。本研究嘗試在理論與實務之間,求取一個對話與測試的實踐空間,一方面進行數位敘事的理論整理與思考,一方面則將這些理論想像具體化,建構出一個實際的數位敘事實驗作品。 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關於數位敘事的幾種理論與思考」,包括了數位敘事的理論整理,如互動非線性敘事、後設敘事、互文性與資料庫、解放性書寫、真實與虛擬、銀幕空間、共時性敘事與有機敘事文本等等,並經由一些電玩遊戲和電影文本的觀察,提出了互動非線性敘事需要的可能是如「近文本性」的「無關緊要的敘事結構」、解構敘事元素並重新加以拼貼的「自製電影」式的後設敘事玩法、真實虛擬風格成為數位敘事主要類型文本,以及數位敘事中建構互動故事世界與空間之重要性等等的設想與思考。 第二部分則為具體的「觸景生情」網站作品(http://www.denniskuo.com/)與闡述其製作理念與過程的工作報告。「觸景生情」網站應用了Benjamin的斷裂式回憶與Bachelard的家屋想像於網路空間中,呈現一個家屋與之中的物件,點選每一個物件便會出現其代表的一段回憶,閱讀形式上成為不具前後順序的非線性結構。視覺形式上使用多媒體整合並且如同一個「線上漫畫」,以停格靜止方式提供讀者選擇進而呈現故事。主文本之外並有許多近文本的設計,如網路小遊戲、元電影資料庫介面設計、閱讀動線設計、網路攝影機使用以及對話空間平台等等。除了數位敘事上的實驗之外,最後還包括了以Web2.0為概念所設計出的網路商務模式,網站在主文本之外,有一個介面可以讓讀者上傳自己的影像、聲音或文字素材等等,經由「客制化」或「精緻化」兩種模式的選擇模式,讀者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網路動態明信片」,將想說的話透過網路或下載以多媒體方式向他人訴說。 「觸景生情」的內容在傳統媒體的範疇與定義裡是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在數位網路化世界裡,可以藉由網際網路的特性產生許多趣味變化、閱讀方法、甚至延伸的網路商務應用,思考並呈現了數位時代敘事語言的豐富樣貌。
10

讀者對旅行圖文敘事之想像 / The Imaginations of Readers on Travel Narratives and Pictures

朱思慶, Chu, Szu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許多讀者時常透過閱讀旅遊敘事來認識異地,無論是敘事中的文字或圖片,皆能為讀者建構異地風貌並藉此延伸出許多關於該地的認知與想像。據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讀者在閱讀旅行敘事過程中,對於旅行圖文敘事因何產生想像,是否有特定因素會勾起讀者的想像開關,圖文敘事因何使讀者產生想像。 研究發現,讀者閱讀旅行敘事時,對於具有當地特殊文化背景的物品、人物的故事、動作與對話、歷史背景等特別能夠勾起讀者的想像。文字敘事可利用關於細節的描述、感官、形容詞、生命經驗、故事等喚起想像。此外,非本國文字的使用也可使讀者延伸想像。圖片在旅行敘事中的功能多在印證與具體化,且可能限制讀者想像。 讀者所生成的想像內涵中可發現,閱讀旅行圖文敘事能夠使讀者產生關於空間、修補外在客觀形式、情感、聯想、生命經驗、記憶以及五感聯想中的視覺聯想等。而其他時間、因果、對比、創造新形象以及五感聯想中的聽覺與嗅覺皆少有想像。 / Many readers access to foreign place by reading travel narratives and pictures. While reading travel narratives, many imaginations and affection come out from their mind.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magination of reader on travel narratives and pictures. If there is any element in narratives and pictures can arouse reader’s imagination, and what those elements are. The study shows that when reader found something is unfamiliar with, people’s conversation and story, and the history can arose imaginations. The descriptions, adjectives, life story and experience in narratives do help to arose imagination. In addition, foreign characters also make readers think further. However, pictures in travel narratives limit the imaginations, it makes readers stop imagining. Most of imaginations are about the space, fix objective forms, affection, life story, experience, and visual association. Less do people think of time, causality, contrast, making new image, hearing association and olfactory association.

Page generated in 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