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4
  • 38
  • 15
  • 2
  • 1
  • Tagged with
  • 56
  • 56
  • 14
  • 14
  • 12
  • 12
  • 11
  • 10
  • 9
  • 9
  • 9
  • 8
  • 7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民間故事<白賊七的趣話>及其相關問題研究

彭衍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臺灣地區,白賊七的故事家喻戶曉,「白賊七」一詞甚至成為說謊者的代稱。而在眾多相關白賊七的故事中,收錄於《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十一冊《臺灣民間故事》第二集中,由林瑞芳先生所記述的〈白賊七的趣話〉,無非是其中最其代表性者,本論文即是以此則故事為論述中心,並旁及探究相關問題的作品。 就論文架構來說:首先,除了在〈緒論〉中說明研究動機、文獻檢討與研究主旨外,亦將以部分篇幅闡述臺灣民間故事的發展概況:其次,以〈白賊七的趣話〉為中心,一方面向上追溯白賊七故事的來歷,另一方面則對白賊七故事在臺灣地區的演變進行論述;接著,即以〈白賊七的趣話〉為主題,探討與故事本身有關的問題,包括淺析〈白賊七的趣話〉內容和故事人物心理,以及闡發影響故事情節描寫的因素;此外,再旁及探究部分與〈白賊七的趣話〉相關的問題,此方面則有尋究中國境內興〈白賊七的趣話〉情節描寫相類的民間故事,和探討具有「白賊七形象」的中國民間故事人物;最後,總結全文並說明未來綴縮研究的課題。
2

廣告如何說故事? —從符號觀點分析全國電子「足感心」系列廣告 / How advertising tell stories?:semiotics analysis of Chua-Kuo-Tiu-Tzu commercials

吳肇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運用符號學及敘事學作為工具,對全國電子「足感心」系列廣告進行文本分析,希望透過符號觀點的研究,了解企業品牌如何運用廣告來進行故事行銷,以及廣告在文本實作的層次上,其敘事與符號意義指涉的策略為何,故事的說服功能又如何產生。 研究發現,全國電子利用情節的互動,刻畫了貧困家庭在物質需求與親情間的壓抑與拉扯,並藉著敘事上的鋪陳,讓品牌化身為生活難題的解決者。透過故事情境的描寫,全國電子讓原本商業氣息濃厚的促銷宣傳,變成了溫暖有情的企業關懷,品牌也搖身一變成為弱勢族群的扶持者,成功的在目標消費者心中建立起好感度。為了讓這樣的故事更具戲劇張力,廣告中更利用各種符號指標,來形塑角色「勞工階級」的身分設定,呈現其低社經地位、低生活水平的「小人物」特質。此外,故事裡也運用「本土」作為符號選擇的原則,來具體打造廣告文本的氛圍、場景與角色,並訴求相關的社會迷思來幫助敘事的進行。這使得「足感心」廣告文本不僅塑造了鮮明的文本風格,在文化方面,也扣合了台灣社會仍持續發展的本土化運動,博得了更多在地族群的認同。 而藉著「足感心」廣告的案例分析,本研究也從故事行銷的角度出發,將分析所得的發現與文獻整合,並提出一個發想廣告故事腳本的策略流程,供廣告實務人員參考。 / This research takes perspectives from semiotics and applies the methodology of semiotics and narratology to analyse Chua-Kuo-Tiu-Tzu commercials. The main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reveal the brands how to use “story marketing” with commercial films, including the strategy of story-telling and signs-indicating within text, and how to persuade comsumers into buying by stories. The result shows, Chua-Kuo-Tiu-Tzu decipts the poor families’ dilemma of satisfying material demand or considering mutual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takes itself as the resolution of the families’ problems in the story. Through stories, Chua-Kuo-Tiu-Tzu translates business promotion into concern about the the minority, and presents itself as a supporter of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eople,which makes favorable impression on the target comsumers. To make the commercials more dramatic and heart-stirring, Chua-Kuo-Tiu-Tzu also uses lots of “indexs” to build up labor characters in the stories, show their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living standard to express their characteristic of “nobody”. Besides, Chua-Kuo-Tiu-Tzu makes use of “locality” as the principle of signs selection in the stories to establish the scen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comercials, and appeal to the connected myths to smooth the narration of the stories. It makes the commercials distinct and earns the recognition from the local peop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localization in Taiwan. Moreover, focusing on linking story marketing, this research imtegrates the result of the analysis and literature to construct a strategical model that is able to direct the creation of commercial stories for advertisement employees.
3

旅行的意義─論旅行書寫之敘事與傳播行動

陳玟錚, Chen,We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敘事典範「人是喜歡說/聽故事的動物」之觀點,思考「旅行書寫」是否具有別於旅遊報導(資訊記實性)與旅行文學(想像文學性)之敘事規則,旨在探析旅行書寫「說什麼故事」及「如何說故事」,除以敘事理論判讀故事內蘊元素外,並以言說分析釐清作者運用哪些技巧及架構組成故事作品。 資料分析顯示,旅行書寫之主題及核心情節均以「旅行場景」為主要描述對象,異地既存資料(如歷史事件)則安排於衛星情節補述。為了呈現故事情節之節奏起伏,不同作者各就核心情節與衛星情節搭配不同技巧組合之「觀景窗」,其中又以「言說時間」為主要操作概念。此外,言說架構分別對應核心、衛星情節觀景窗之互動關係,亦即言說命題與結構運用其所內含「宏觀─微觀規則」之階層特性安排故事素材,藉此凸顯或淡化各項「旅行經驗」而成「旅行故事」。 本研究自故事元素、言說技巧及言說架構之扣連狀態亦發現,旅行書寫之主要敘事目的在於呈現及傳達旅者實際經驗以塑造旅行之語言情境,而非條列式轉述異地基本資料。
4

「倩女離魂」型故事研究

徐千惠, Xu, Qian-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倩女離魂」型故事旨在探討一系列未婚女子為求愛情圓滿而離魂追隨心上人的作品。此類作品的共同基型,主要涉及「女子離魂」,而離魂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愛情」。筆者認為在諸作中,以元代鄭光祖的《倩女離魂》雜劇名稱最能涵蓋整個類型的特色:「倩女」二字揭示此型故事的離魂者性別——女性,「倩」字則有容貌、舉止均美之意,符合故事中女主角的特質與形象;後二字點明情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離魂,故採「倩女離魂」型故事名之。 此型故事得以一再繁衍,其情節必有動人之處,而故事的被收錄、被流傳,亦或多或少可顯示各時期創作者、編輯者對此型故事的興趣及關注。本系列故事於文學史上的意義,勢將文學作品永無止息傳頌著的「愛情」主題,透過「離魂」的幻設技巧作了徹底的發揮。為了求得愛情圓滿,女子可憑強大的意志力離魂相隨,擺脫外在的一切限制。 然而,此「幻設情結」的出現,與中國對人體組織(即身體觀)的看法不無關係,包括人死後可化分出魂、魄,「魂」多屬氣態,它是不固定的可呈煙氣而滅,亦可離開活的軀體四處遊走,即使後來與身軀翕然合為一體,亦無損身體健康或壽命長短。 承前所述,筆者所見的「倩女離魂」型相關故事,符合第一章設定的母題者有八篇;情節內容雖不直接與此型故事的母題相關,但可分析出類似此型故事發展軌跡的則有六篇,故本文第三章選定此十四篇作內容提要簡介。再者,筆者於第四章探討此型故事之寓意,先就單篇的時代意義、典型意義探討其個別寓意,再整體的來看「倩女離魂」型故事的共同寓意。 又此型故事於文學領域中可能產生的影響,一為文學典故的引用,二為激發文學的浪漫想像,三為外國文學作品的仿擬,四為戲劇「魂旦」角色的塑造。而此型故事的最大侷限,應該來自於此型故事最大的特色----離魂,如何讓讀者在閱讀或欣賞戲劇之時,仍然保有高昂的興味,不至於因為已經知道故事的關鍵處就失掉了好奇心,是創作者沿用前人開展過的主題時的一大挑戰。筆者以為,作者對於離魂角色的設計若能多所變化,或在故事人物的組合上有所調整,應該可營造出不同的閱讀感受,使閱讀興味又能再次被提升。
5

“我寧願相信它是一個童話故事”:論瑪格莉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中童話故事的修訂架構與女性顛覆 / "A fairy tale, I'd like to believe": Revision of the Fairy Tale and Female Subversion in Margaret Atwood's The Handmaid's Tale

林雅琦, Lin,Ya-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瑪格莉特•愛特伍《使女的故事》可視為是對童話故事的改寫,其採用了童話故事的結構及特色,並且印證了女性透過改寫可展現的顛覆力量。自從1970年代起,女性主義評論家對於傳統童話故事的批評主要可分為兩派,相對於早期評論家總是對童話故事中性別刻板印象的描述多所責難,後期的評論家漸漸傾向將童話故事視為是可提供重新詮釋或改寫的場域。對於小說作者愛特伍而言,童話故事中隱含了許多潛在的矛盾及反動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就構成了可供改寫並加以顛覆的空間。透過小說互涉的技巧,愛特伍不只是探究隱含在童話故事中的性別政治議題,同時也將其中的反動因子加以放大,並且加以改寫顛覆。 本文將探討《使女的故事》這本小說對於童話故事以及聖經的改寫以及顛覆。第一章介紹愛特伍、此小說及其與童話故事的關聯性。第二章著重在兩派理論家對於傳統童話故事的爭論(是與父權主義共謀抑或是可提供重新詮釋或改寫的場域),第三章則指出這本小說包含了哪些童話故事的特色,並且探究同時存在於基列政權與童話中的性別議題,也就是父權體制對女性的宰制與壓迫。而第四章分析愛特伍如何藉由突顯出隱含在童話故事中的反動因子,對童話故事以及聖經故事加以解構。最後一章以愛特伍對童話故事的修訂印證了女性重新詮釋或改寫所具有的顛覆力量。 / As a revision of the fairy tale, Margaret Atwood’s The Handmaid’s Tale not only reveals its adop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components of fairy tales but also demonstrates the subversive potential for feminist revision of the fairy tale. While classical fairy tales have long rebuked by early feminist critics as conservative and as reinforcing the gender stereotypes, there has been a critical tendency since the 1970s that the genre of fairy tale can be seen as a site of contestation, which offers the opportunities of reinterpretation and revision. Acknowledging that the fairy tale cannot be interpreted one-dimensionally, Atwood unearthes the underlying disturbing elements within classical fairy tales, which constitute the space for feminist reappropriation and subversion. Through the techniques of metafictional writing, Atwood not only explores the sexual politics in fairy tales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subversive elements, exaggerates them, and revises the tales. This thesis will discuss The Handmaid’s Tale in terms of its revision of fairy tales and the biblical tex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Atwood, the novel,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genre of fairy tale. The second chapter will provide a survey of critical depute on classical fairy tales, such as Perrault’s and the Grimms’, as colluding with patriarchy or as a site of contestation. Chapter Three will point out that this novel can be viewed as a modern fairy tale or a revision of fairy tale in terms of some fairy-ta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at it explores patriarchal domination and oppression of women not only present in Gilead but also inherent in the fairy tales. Chapter Four will analyze that Atwood explores a subtext that she has found in the tale and deconstructs the dominant discourse of the fairy tale and the Bible. The final chapter will conclude that Atwood’s revision of the fairy tales reveals the subversive potential of feminist reappropriation.
6

說故事建立品牌:國家文化、產品品類、品牌屬性之探討

吳宛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良好的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並且會一直地說著自己的故事。過去研究已證實故事能夠使聽者融入其觀點中,加深聽者的記憶,並在聽者心中產生共鳴。不同的故事主體有其不同的管理意涵,而其在品牌管理之意義為何?本研究依據「國家文化」、「產品品類」與「品牌屬性」三層次探討品牌故事在故事主體選擇上之差異。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依據Fortune與Business Week兩個排序之全球百大企業品牌,對其網站「關於我們」(About us)揭露之品牌故事的故事主體進行編碼,並獲得以下結論: 1. 「顧客故事」:能夠觸碰到消費者的情感,增加故事對其相關性與影響力。有形商品會運用顧客故事詮釋消費過程中產生的服務與象徵意義,提升企業對商品無形之承諾;形象品品牌會使用顧客故事給予利益關係人一個明確的使用者形象,增加其使用者聯想與訊息記憶,並提升品牌故事可信度。 2. 「創立者故事」:三個層次構面對創立者故事之使用均有影響力,藉由創立者故事之溝通,低語境溝通文化企業表達其自力自強之品牌人格;功能品品牌企業可強調其在同品類產品中之差異化與功能性;有形商品企業可傳遞其承諾並增加知覺品質。 3. 「品牌代言人故事」:員工故事僅在國家文化構面下有影響力,個人主義國家企業會藉之強調個人之知識與技能;透過名人故事,形象品品牌可建立其品牌形象,在利益關係人記憶中形成長期持久之差異化,有形商品提升無形利益與承諾。 4. 「行銷訊息故事」:低語境溝通文化國家企業會藉由品牌象徵故事作為與利益關係人溝通品牌人格與生活型態之信念。此外,行銷訊息故事的廣泛運用反應品牌經理人面臨在品牌管理上的媒體訊息整合之挑戰。
7

從意識到行動:以《女聲》網站兩位站長生命故事為例

田乙汝, Tien, Yi-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藉由接觸《女聲》網站,研究者得知兩位女性站長獨立經營網站五年多,從中理解站長強調各種女性的發聲權,並以書寫日常生活事件作為論述基調,以及鼓勵女性網友發言,引發研究者對兩位站長本身產生濃厚興趣,欲探討兩位女性站長的女性主義意識發展過程、參與女性運動的經歷,及其與網路科技的密切關係。 本論文採用生命故事研究取徑,透過接觸網站與親身訪談,理解兩位女性站長的生命內涵與故事。本研究發現兩位站長的女性主義意識發展與其個人婦運經驗,呈現彼此辯證的情形,具體顯現經驗與覺醒,或說實踐與意識,兩兩交互影響,以循環或螺旋方式持續進展,非線性走向,不斷歷經微妙或戲劇性轉折;此外,兩位站長與網路科技的關係,則呈現親近與親密的樣貌。換言之,兩位女性的個別經驗與感受,實則展現性別、科技與運動主體性交織的生命故事。
8

《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

陳佩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搜神記》是魏晉南北朝時一本很有名的志怪小說,不僅在志怪小說史上佔有不可輕忽的地位,就是在中國民間故事史上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搜神記》共有四百六十四則,內容包羅萬象,題材廣泛,其中也保存了不少神話、民間傳說和故事。 本研究試圖探析《搜神記》中的民間故事的類型及其演變,但範圍實在太大了,只挑了「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作為考察的對象。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文獻檢討、研究方法及範圍,並對民間故事的分類作探討。 第二章為《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探析,《搜神記》一書中的民間故事類型與艾伯華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及丁乃通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相對照,並參考金榮華等多位學者的意見,共可歸納出:神話故事、幻想故事、神仙故事、傳奇故事、笨魔的故事、動物故事。各大類的故事之下,又可細分為數種不同的民間故事類型。 第三章為「地陷為湖」之考察,偉人產生神話階段,「伊尹生空桑」是強調伊尹的不凡出生;地方傳說階段,說明當地的湖泊是如何產生,可分為預言應驗型、靈蛇復仇型、靈蛇復仇型;到了民間故事階段,注重「故事的本身」的豐富,但也在說明一地湖泊的形成原因;民國以後蒐錄之人類毀滅及再造神話階段,融合了陸沉與兄妹婚兩個原本各自獨立的神話母題,成為「洪水後兄妹結婚再造人類」神話。最後則是將所蒐集的故事比較其演變,探討其現象,並歸納出「地陷為湖」的主題內涵有變化、禁忌、神諭、徵兆、報恩、復仇。 第四章為「羽衣仙女」之考察,最早可推至鳥崇拜時期,然後是人鳥結合的時期。人鳥結合的充實期,最主要有:一、原型,《搜神記》和《玄中記》中的「毛衣女」故事是最早的;二、始祖母型,其特點是以天鵝仙女為某一民族的始祖。故事增益期,又可分為鳥子尋母型、丈夫尋妻型、孔雀公主型,其著重點各不相同。最後是故事演變之比較,並歸納出「羽衣仙女」型故事的主題內涵有變化、禁忌、水意象及沐浴、難題考驗或難題求婚、報恩。 第五章是結論,歸納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另外提出本論文有待發揮之處是在傳說類型的探討。 附錄部分是《搜神記》中的情節單元,由《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一書中摘錄出《搜神記》的情節單元並與條目相對照,可較全面的窺視六朝時代當時民間的各種想像,以及由想像反映出來的習俗和信仰。
9

『西鶴諸國故事』越界之研究 / The Study on the Crossing Boundaries in“Saikaku Shokoku Banashi”

趙心如, Chao,Shin-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西鶴諸國故事』是浮世草子作家井原西鶴於貞享二年(一八六五年)所創作的短篇怪異奇談集。作品的世界以日本全國各地為舞台,不僅空間上的涵蓋範圍廣闊,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亦豐富了故事的內容。本書收錄了作者西鶴的旅行見聞和各地傳說,以及取材自日本與中國的文學作品,由此可以得知西鶴寓創新於古典的寫作精神。西鶴在創作奇聞軼事的前提之下,以誇張諧謔的手法來形塑作品中的眾生相,同時以超現實的怪異元素來反襯出世間的種種樣態。 本論文以「越界」作為解讀、分析『西鶴諸國故事』的切入點。在本書之中,境界並非是限制行動範圍的阻隔,而是連結境界兩側的接點。越界不但深化了境界兩側的接觸與交流,同時亦賦予作品新的可能性。越界的種種現象,透過作品中人物的行止展現出風格紛呈的樣貌。第三章以「異界來訪」為題,考察「傘的神諭」、「雲中的比試」、「狐四天王」、「美女的飛轎」、「紫女」五篇,闡明人類的妖魔性與異類的怪奇如何共同映照出人類的本來面目。第四章以「造訪異界」為題,詮釋「夢路的風車」、「末路的寶舟」兩篇,探討被視為和人類世界具有相似特性的異界如何清楚投射出人類世界的本質。第五章以「現實與非現實的境界—夢」為題,探究「水脈的支流」、「留念的金鍋」、「因果的洞穴」三篇,分析如何透過超越現實與非現實、生與死境界的夢,來將現實中無法滿足的願望、難以平撫的情緒和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非現實之中獲得解套。 在『西鶴諸國故事』之中,藉由越界此一往返於不可思議世界之間的循環過程,可以擁有自我解放與重獲新生的體驗。由於這種越界體驗將會產生新的動力,並帶來新的刺激,因此也成為促成活性化與轉變的契機。越界這個觀點照亮了『西鶴諸國故事』的作品世界,提供一個嶄新的閱讀角度,同時創造出新的觀點與認識,達到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 / “Saikaku Shokoku Banashi” is an anthology of short strange tales written by Ihara Saikaku in 1865. The worlds in the tales are places over all Japan; the geographic coverage is very broad and characters of all forms in the work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tales. This anthology collects what Saikaku saw and heard in his trips and various local legends; the raw material originated from literature of Japan and China. Through this, we learn Saikaku’s spirit in writing was to include innovation in classics. Under the premise of writing strange stories and anecdotes, Saikaku shaped all living creatures by exaggerated and wisecracking techniques and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ed the phenomena of the world by contrast through supernatural and strange elements in the work. This thesis utilized “crossing boundaries” as a cut-in point to interpret and analyze “Saikaku Shokoku Banashi”. In this work, the boundary is not what limits the range of action but the linking part which links two sides of the boundary. Crossing boundaries not only deepens the contact and exchange between two sides of the boundary but also renders the work new possibilities. The phenomena of crossing boundaries are presented as different styles through the behavior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 Chapter 3 “Visited by Different Worlds” investigated five tales “Karakasa no gotakusen”, “unchuu no udeoshi”, “kitsunesitenou”, “sugata no tobinorimono”, and “murasakionna” and elaborated how human’s evil traits and different species’ oddness reflected the original nature of human. Chapter 4 “Visiting Different Worlds” interpreted two tales “yumeji no kazakuruma” and “yukusue no takarabune” and investigated how different worlds with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human world clearly projected natures of human world. Chapter 5 “Realistic and Unrealistic Boundaries--Dream” investigated three tales “mitsusuji no nukemichi”, “nokorumonotote kinnonabe” and “inga no nukeana” and analyzed how to fulfill wishes, calm the emotions and solve the problems which can’t be done in real life through crossing the dreams of real and unreal worlds and also life and death. In the work “Saikaku Shokoku Banashi”, through the cyclic process of going to and fro in the unbelievable worlds the experiences of self-liberation and rebirth can be gained. Because this kind of “crossing boundaries” experience will produce new power and stimulus, it also will become a turning point of promoting act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viewpoint “crossing boundaries” illuminated the world of this work “Saikaku Shokoku Banashi” and provided a whole new reading perspective. It at the same time created new perspective and understanding and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ding the work in a profound state.
10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 A study of death stories in San-Yan

金明求, kim,Myung-Go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實中的人往往囿於當下的生活過程,僅僅關注眼前的人生,而忽略了人生的另一面,就是死亡。每一種死亡方式或死亡類型,以及每一類對於這種死亡方式、類型的體驗與思考,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們對於生命、存在的考慮與反思。其實在小說虛構的情節,在人們生命與死亡故事為基礎下,常常產生活著與死亡的掙扎、衝突並透射在永恆的生命理想故事上,但以正面活著的角度來探究人生的本質、意義,可能會變得非常複雜、模糊,而且掌握得不大明確,反而從人生本質的反面就是死亡的角度來觀察,以生者在世為主的觀念上所忽略或放棄的值得思索的部份,或許會有啟發的可能性。觀察《三言》每一篇中的人物的時候,看起來似乎只是在一寸紙面上活躍,其實在無限的時間、空間上生動地活著。在生命故事中,可以說集中在生與死的關照,所以每一篇無不是對生死的焦慮、掙扎、表現出不斷的衝突,而且他們處理死亡的方式、態度著墨得非常濃厚。小說人物在作品中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死亡態度來對死亡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呈現,進而探索總體的死亡的本質與生命的價值。《三言》人物在面對死亡時候的心理變化、死亡的預備、對死亡的思考、超越對死亡困惑等,了解人生的本源,有很大的啟發性。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小說,更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死亡難以言喻的複雜心理,而提供對人生意義進行深沈的思考機會。《三言》作品的死亡主題,突破以偏重生命為主的有限局面,對深入地了解「人」,應有些幫助。 本論文各章的分類與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作品中表現「重義」死亡觀的不同面貌,如堅持行俠仗義、重視忠烈孝義、呈現結交之義的高尚精神等,雖然在重義的實踐上理想、信念態度不同,但共同觀點是在實現自己理念的時候,或面臨自己義與不義衝突的時候,就誠懇選擇重義的信念。他們將所有生命意志放在「重義」上,來呈現行義的高尚性。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愛與死」強烈精神意志透過人物獨特實現愛情的方式,表現出追求愛情的強烈生命意志。雖然肉體生命不存在、含著冤恨而死、生離死別後盼望重會而堅決守節,但為了心之所愛犧牲自己,在其精神上仍是感到心滿意足的。他們對死亡的態度非常果決,倘若追求不到想望中的愛情,便毫無後悔而實踐死亡。相對而言,一旦愛情出現變化,其所受到的衝擊更不可輕忽,生而無愛太痛苦,所以不得已選擇死亡之路。「愛與死」的主題思想中對於愛情幸福強烈追求的意志更是不容忽略的一環。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超越死亡」方式來試圖「覺悟」可以分成為「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與「佛門坐化」佛教思惟的呈現。人物達到悟境之前,經過道教、佛教的磨練過程前後的自我全然不同,其人生觀、精神價值都改變了。現實上追求功名富貴之心、生死存亡之事,全轉化為「無常」、「空虛」。精神覺悟之前而歸於道仙、佛門,或通過道教、佛教式考驗而得到覺悟過程來看,都有充分地呈現出以精神覺悟來超越生死,而邁向解脫境界。雖然人物「逍遙自在」、「因果輪迴」的悟境方式不同,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突破堅固的現實生死束縛,而實現超越境界的理想世界。 第五章 結論 以《三言》的死亡主題來著手深入地靠近人生的死亡涵意,我們常常迴避而不敢接近的生命的另外一部份會了解得更多,這就是我們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值得切入的面向。《三言》人物的死亡意識並非一味地走向「悲劇性」,反而以獨特的死亡方式來超越生與死的焦慮、解脫死亡畏懼,最後邁向生命理想的國度。雖然每一個人物面對死亡的態度、思考、具體行為不同,但是他們對死亡的思索、困惑、哀傷,比生命的思考更深入、更豐富,所以了解人生本質的時候,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內。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重點在於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如語言文字的溯源、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如喪葬禮俗、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佛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演變過程、宋明理學的死亡觀等。 《三言》的死亡故事探討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8 第三節 《三言》的刊刻及研究概況‥‥‥‥‥‥‥‥‥ 13 第二章 義與死——捨生取義的人格理想 ‥‥‥‥ 17 第一節 行俠仗義‥‥‥‥‥‥‥‥‥‥‥‥‥‥‥‥‥‥ 18 一、 堅持俠義不動情愛‥‥‥‥‥‥‥‥‥‥‥‥‥ 21 二、 以孝道為基礎呈現俠義精神‥‥‥‥‥‥‥‥‥ 25 三、 平不平的義士精神‥‥‥‥‥‥‥‥‥‥‥‥‥ 28 四、 「受恩必報」的價值實現‥‥‥‥‥‥‥‥‥‥ 32 第二節 忠烈孝義 ‥‥‥‥‥‥‥‥‥‥‥‥‥‥‥‥‥ 34 一、 襯托忠義精神之「私」的面貌‥‥‥‥‥‥‥‥ 38 二、 以孝道來發揚重義精神‥‥‥‥‥‥‥‥‥‥‥ 43 第三節 結交之義 ‥‥‥‥‥‥‥‥‥‥‥‥‥‥‥‥‥ 48 一、 併糧之交與雞黍之約‥‥‥‥‥‥‥‥‥‥‥‥ 49 二、 知音之交以實現「彈心」、「聽心」之境 ‥‥ 54 三、 結心以同生死 ‥‥‥‥‥‥‥‥‥‥‥‥‥‥‥ 59 第四節 結 語‥‥‥‥‥‥‥‥‥‥‥‥‥‥‥‥‥‥‥ 64 第三章 愛與死——愛的毀滅與再生 ‥‥‥‥‥‥ 67 第一節 死而求愛 ‥‥‥‥‥‥‥‥‥‥‥‥‥‥‥‥‥ 70 一、 倫理阻隔與愛情期望的落差‥‥‥‥‥‥‥‥‥ 72 二、 「同歸於盡」而消除愛冤之衝突‥‥‥‥‥‥‥ 75 三、 解放愛情的執著 ‥‥‥‥‥‥‥‥‥‥‥‥‥‥ 78 四、 團圓夢境 ‥‥‥‥‥‥‥‥‥‥‥‥‥‥‥‥‥ 79 第二節 非愛冤死‥‥‥‥‥‥‥‥‥‥‥‥‥‥‥‥‥ 84 一、 愛情與長恨的不同呈現 ‥‥‥‥‥‥‥‥‥‥ 85 二、 再生與死亡的「同歸內涵」 ‥‥‥‥‥‥‥‥ 88 三、 不容真情的「怒恨」抗訴 ‥‥‥‥‥‥‥‥‥ 92 第三節 生死恩情 ‥‥‥‥‥‥‥‥‥‥‥‥‥‥‥‥‥ 96 一、 生前之情,死後之戀‥‥‥‥‥‥‥‥‥‥‥‥ 98 二、 悲哀心死,弔喪傷感‥‥‥‥‥‥‥‥‥‥‥‥ 101 三、 「同生共死」信念以實現愛情圓滿 ‥‥‥‥‥ 104 四、 「為愛情而守節」的精神昇華 ‥‥‥‥‥‥‥‥ 109 第四節 生離死別 ‥‥‥‥‥‥‥‥‥‥‥‥‥‥‥‥‥ 114 一、 生離與會合的愛情曲線‥‥‥‥‥‥‥‥‥‥‥ 116 二、 相思難忘,盼望重會 ‥‥‥‥‥‥‥‥‥‥‥‥ 119 三、 分離的悲傷 ‥‥‥‥‥‥‥‥‥‥‥‥‥‥‥‥ 124 第五節 結 語 ‥‥‥‥‥‥‥‥‥‥‥‥‥‥‥‥‥‥ 127 第四章 超越死亡——仙境與悟境 ‥‥‥‥‥‥‥ 131 第一節 鬼域幻境後的逍遙自在——道教思惟的呈現‥‥‥‥ 132 一、 看破「鬼趣」、「變魚」後的精神開悟‥‥‥‥ 138 二、 經過現實歷程後的人生省察‥‥‥‥‥‥‥‥‥ 147 三、 成仙考驗而邁向永生‥‥‥‥‥‥‥‥‥‥‥‥ 155 四、 逍遙遊的精神超越‥‥‥‥‥‥‥‥‥‥‥‥‥ 165 第二節 因果輪迴後的涅槃世界——佛教思惟的呈現 ‥‥‥ 174 一、 覺悟色空而修行坐化‥‥‥‥‥‥‥‥‥‥‥‥ 180 二、 解脫三世輪迴業報以成就涅槃‥‥‥‥‥‥‥‥ 186 三、 周遊地獄後體會「天地無私」‥‥‥‥‥‥‥‥ 194 第三節 結 語 ‥‥‥‥‥‥‥‥‥‥‥‥‥‥‥‥‥‥ 202 第五章 結 論‥‥‥‥‥‥‥‥‥‥‥‥‥‥‥‥ 207 附錄 中國的死亡觀念 ‥‥‥‥‥‥‥‥‥‥‥ 219 第一節 死亡觀念的溯源及其歷史進程 ‥‥‥‥‥‥‥ 219 一、 語言文字的溯源 ‥‥‥‥‥‥‥‥‥‥‥‥‥‥ 219 二、 中國民間死亡觀的透視——喪葬禮俗的死亡思考 ‥‥‥ 227 第二節 先秦諸子死亡觀及其流衍 ‥‥‥‥‥‥‥‥‥‥ 231 一、 孔子的死亡觀 ‥‥‥‥‥‥‥‥‥‥‥‥‥‥‥ 232 二、 老子的死亡觀 ‥‥‥‥‥‥‥‥‥‥‥‥‥‥‥ 241 三、 莊子的死亡觀 ‥‥‥‥‥‥‥‥‥‥‥‥‥‥‥ 245 四、 其他先秦諸子的死亡觀‥‥‥‥‥‥‥‥‥‥‥ 247 第三節 佛教的死亡觀 ‥‥‥‥‥‥‥‥‥‥‥‥‥‥‥ 252 一、 佛教死亡觀的變遷——以佛教經典為中心 ‥‥‥‥‥ 253 二、 輪迴報應的思想起點 ‥‥‥‥‥‥‥‥‥‥‥ 255 三、 關注西方極樂淨土 ‥‥‥‥‥‥‥‥‥‥‥‥ 262 四、 嚮往生死涅槃之境界 ‥‥‥‥‥‥‥‥‥‥‥ 264 第四節 道教的死亡觀及其流衍 ‥‥‥‥‥‥‥‥‥‥‥ 266 一、 道教的變遷 ‥‥‥‥‥‥‥‥‥‥‥‥‥‥‥‥ 268 二、 尋求現世快樂之理想 ‥‥‥‥‥‥‥‥‥‥‥ 269 第五節 宋明理學的死亡觀 ‥‥‥‥‥‥‥‥‥‥‥‥‥ 275 第六節 結 語 ‥‥‥‥‥‥‥‥‥‥‥‥‥‥‥‥‥‥‥ 278 參考書目 ‥‥‥‥‥‥‥‥‥‥‥‥‥‥‥‥‥‥‥ 281

Page generated in 0.26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