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6
  • 14
  • 2
  • Tagged with
  • 16
  • 16
  • 8
  • 6
  • 6
  • 5
  • 4
  • 4
  • 4
  • 4
  • 4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王弼言意之辨研究

吳曉青, WU, XIAO-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本文研究的次第,茲略敘述如下:第一章為緒論,對漢魏思潮的遞變以及「道」的性質作一宏觀概括的介紹;第二章透過聖人的材質說明得「意」體「無」的條件;第三章先王弼的兩種名學方法,進而從名與實、名與形、名與理、名號與字、稱、謂這四方面建構其名學體系,此為廣義的言意之辨的內容;第四章先從理論基礎和內容層次兩方面說明<明象篇>的言意之辨,而歸結於卦義的掌握,此為狹義的言意之辨;第五章總結前文的研究成果,並以歐陽建的<言盡意論>作一參照系,以見二人言意之精麤。
2

<<浮華世界>>與當代言說理論 / Vanity Fair and Contemporary Discourse Theory

周淑娟, Chou, Shu-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兩岸兒童如何談友誼:以觀看喜羊羊與灰太狼為例 / Perception of Friendship between Children in Taiwan and China: Narrative about “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 Cartoon

楊晨希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文化研究為理論基礎,將兒童視為主動的閱聽人,希望從兒童的言說了解他們對友誼概念的觀點。本研究關注四個問題:1.電視卡通再現的友誼概念為何?2.兩岸兒童對電視卡通及自身的友誼概念的言說為何?3.兩岸兒童言說時的言說行為和互動行為為何?以及4.兩岸兒童言說中的異同點為何?本研究透過文本分析、言說分析及比較研究的方式,探究兩岸兒童對卡通文本的言說。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五個發現: 1. 相交相錯的觀點—兩岸兒童對友誼概念的言說具有異同之處:本研究依據所蒐集之言說資料,對兩岸兒童的言說進行分析後發現兩岸兒童言說文本和自身的友誼概念具有一致性、差異性和特性。如他們皆表達「共同活動」的人即為好朋友。 2. 男強女弱與女強男弱—兩岸兒童的性別權力之差異:本研究透過兩岸兒童的言說與互動行為,發現兩岸兒童的權利掌握在不同性別團體。在台灣,男生團體發言次數遠高於女生團體,且話語權被男生掌控;在大陸,男、女生的發言次數不相上下,而話語權掌握在女生團體手中。 3. 互助互爭—兩岸兒童言說時的同儕互動模式:由於現階段兒童表達能力有限,很難完整表達其觀點。因此兩岸兒童與同儕之間形成相互幫助的的關係。但由於某些兒童認為這種幫助是一種來自他人的侵略行為,故透過激烈的方式保護自己的權力,從而形成互助互責的互動模式。 4. 集體意識—兩岸兒童言說背後的意識型態:兩岸兒童的言說與行為透露其具有集體意識,但是台灣兒童的表現是他人集體意識,大陸兒童則是自我集體意識。此外,大陸兒童的言說亦流露「互利」的價值觀。 5. 黑暗中的燈塔—成人與卡通的定位:電視卡通即是兒童的娛樂工具亦是學習資源。成人應以開放的態度引導兒童觀看電視卡通,讓兒童在娛樂中學習,在娛樂中思考,在娛樂中形成批判意識。
4

旅行的意義─論旅行書寫之敘事與傳播行動

陳玟錚, Chen,Wen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敘事典範「人是喜歡說/聽故事的動物」之觀點,思考「旅行書寫」是否具有別於旅遊報導(資訊記實性)與旅行文學(想像文學性)之敘事規則,旨在探析旅行書寫「說什麼故事」及「如何說故事」,除以敘事理論判讀故事內蘊元素外,並以言說分析釐清作者運用哪些技巧及架構組成故事作品。 資料分析顯示,旅行書寫之主題及核心情節均以「旅行場景」為主要描述對象,異地既存資料(如歷史事件)則安排於衛星情節補述。為了呈現故事情節之節奏起伏,不同作者各就核心情節與衛星情節搭配不同技巧組合之「觀景窗」,其中又以「言說時間」為主要操作概念。此外,言說架構分別對應核心、衛星情節觀景窗之互動關係,亦即言說命題與結構運用其所內含「宏觀─微觀規則」之階層特性安排故事素材,藉此凸顯或淡化各項「旅行經驗」而成「旅行故事」。 本研究自故事元素、言說技巧及言說架構之扣連狀態亦發現,旅行書寫之主要敘事目的在於呈現及傳達旅者實際經驗以塑造旅行之語言情境,而非條列式轉述異地基本資料。
5

傅柯對人文科學的考古學解析初探 / The Analysis of Foucault's Archeaology of Human Sciences

柯莉純, Ko, L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對人文科學的考查中,傅柯發現到人文科學其實埋藏了很大的偏差,而這個偏差的主要來源,是傳統的主體哲學的觀點。「主體」(subject)與「人」(man)之間的關係沒有明確地釐清,以致於在這個狀況之下所形構的人文科學,不是一個能表現「人」的科學,而是製造了一個科學的人。即使狄爾泰(Wilhelm Dilthey)已經試圖從自然科學當中,分離出關於人的科學;康德(Immanuel Kant)也承認了人作為經驗實體的有限性,但他們就是不能提供人的科學一個實在的基礎。針對這個人的科學的客觀基礎,傅柯試圖提供一個唯物的認定,而這個實在的根據,就在事物的秩序。事物的秩序被表達在一歷史的過程,這個歷史過程中隱含了三個不同時期的知識型(episteme),這三個時期就包含了兩個斷裂。斷裂是在現實中發生,所以它所提供的是現實的客觀基礎,而不是觀念的基礎。從人文科學在歷史演變中的轉變看來,傳統的對待方式,是將人的知識的問題孤立出來,然而這個方式只是一種主觀的作法,並沒有一個客觀的基礎,傅柯認為必須將人文科學放到歷史的演變中,才有實在的根據。在對人文科學史的演變的分析中,傅柯說明三個知識型之間的轉變。問題的源起是要說明「相似」(resemblance),在文藝復興時的認知方式是相似,古典時期為要說明「相似」如何「相似」,而提出「表象」(representation)作為說明的方式,因為兩者間的相同,故可以互相代表。「表象」預設了能夠表達的能力,為了要表象「相似」,而出現科學的人,所以人才變成現代的主題。為了避免掉入傳統的窠臼,傅柯提出新的處理人文科學的方法。這個方法的產生與法國當代哲學思潮之間,有許多的互動關係,像是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與岡居朗(George Canguilhem)的科學史研究方法,或是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與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的結構的客觀形式,都帶給傅柯很大的啟發。傅柯把他的探究方法稱為考古學,他借用並轉化了結構主義的語言(langue)概念,去處理「言說」(discourse)的領域,言說的特徵在於它具有歷史性,不是一種形式概念,言說的基礎在於知識型,因為知識型擁有「歷史的先驗」(historical a priori)。言說與知識型兩個概念構成了整個考古學的重心,透過這兩個概念的分析,與傳統概念間的對比,考古學顯示了不同於過往的兩個特性:考古學之下的人文科學消解了主體的限制;它同時揭露了一種沒有真理形式的知識觀。
6

論分解法:柏拉圖《哲人篇》中之辯証術研究

陳銘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對柏拉圖著作的解釋,大致有兩種不同的方法取向:一種姑且稱之為反系統的,另一種可以稱之為系統的。就反系統的主張而言,這一派的研究者經常地從整個或部分的柏拉圖著作中,抽離出來某個單篇的對話錄,單獨地去考慮這些對話錄的意義和目的;不像系統哲學的研究者般,將柏拉圖部分或所有的著作當成一個完整的系統來看待,相反,他們□不預設某個統一的思想系統,也不預設這些著作間存在某些有機的關聯。相對於此,就系統的主張而言,在方法的運用上對當代以系統哲學方法研究柏拉圖的學者起決定性影響的,無疑是Schleiermacher在19世紀初為其柏拉圖德文譯本全集所作的總導論中所持的觀點。 即:每一個單篇的對話錄都不能僅僅被視為是一個自身完整的整體,而是同時包含它和其它著作間的連結關係;所以,對於每篇個別的對話錄的解釋,必須要有一個「增補的過程」(supplementary process),去恢復這些個別著作與其主幹間的「本然的連結」(natural connection)。 在這個方法原則的影響底下,這一派的研究者人認為:沒有任何柏拉圖的對話錄可以被視為完整地呈現出柏拉圖的哲學,每個單篇的對話錄都只呈現出柏拉圖真正和最終學說的部分; 因而他們經常地將柏拉圖所有或部分的著作當成一個整體,認為這些著作皆建立在相同的學說之上,而致力於某種與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解釋。 然而,這兩種方法取向都有為人詬病之處。首先就反系統的方法而言,由於過度地強調單獨地去考慮對話錄的意義和目的,因而導致柏拉圖著作中可能存在的思想聯繫被切割來。而就系同研究的方法而言,它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過度地依賴於研究者設定的中心思想,導致「思想決定寫作形式」的困境。 自Gadamer(或許可以把時間向前推至M. Heidegger)以來,研究者採取的方法逐漸地發生轉變,柏拉圖的對話錄被人們以談話的語言(spoken language)、發展中的談論(developing discussion)來理解;文本中的某些客觀或特定的表現形式不再如以往般被重視;相對地,人們更重視談話過程中隱現的東西。 這意謂在此一研究方法底下,研究者對個別對話錄的研究將不再預設某種主宰這些對話錄的內容的思想統一性,也不再將個別的對話錄當成某個完整思想的部分;而是把每個對話錄當成一個自身完整的整體,有獨立的思想開展與形貌;因而每個個別對話錄都有獨立的思想價值,並且其內部有論理上的一致性。在這個意義下,由於每個對話錄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和目的,因而吾人必須承認這種可能性:在不同的談話情境以及不同的議題設定下,對於某些學說的陳述相同,並不代表這些學說的實際內容亦相同;並且在同樣的理由底下,對於某些學說有相異的陳述,也不意謂實際上存在兩種相異的學說。 考慮到這些因素,筆者試圖在這個研究當中採取一種折衷的方法,藉由這個方法,吾人可以看清《哲人篇》在柏拉圖思想發展中的定位而又顧及每個單篇對話錄的內在一致性:以「定義」或言說作為觀察點來考察《哲人篇》,並旁及具有相關討論的其它對話錄,而這個考察必須在每個單篇的對話錄都是自身具有論理上的一致性這個前提底下進行。通過這樣的考察,吾人將可以獲得一個相關談論的比較,藉以釐清《哲人篇》和其它對話錄之間的關聯,並且,通過這個研究,筆者將試圖去回答以下的7個問題: 一、《哲人篇》的目的就竟是什麼? 二、伊利亞的客人在這篇對話錄的開頭對哲人做出的六個定義是否有效?它的方法和最後第七個定義所用的是否相同? 三、是否存在某種「分解」的方法? 四、《哲人篇》核心部分的推論 (Sophist, 251a-264d)的目的是什麼?它是否用以說明了「分解」的方法?若是,那它是否說明了「分解法」? 五、在《哲人篇》中,柏拉圖是否仍主張「相論」(Doctrine of Ideas; Ideenlehre)?若是,那麼這裡的「相論」與柏拉圖主要著作中的「相論」有沒有分別? 六、《哲人篇》成書的年代屬於柏拉圖著作中的哪個時期? 七、能不能通過《哲人篇》證明柏拉圖思想的轉變?
7

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研究 /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diary novel

簡名妤, Jian, Mi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文體論,於第二、三、四章梳理中國現代日記體小說的文體演變歷程,下篇為性別論,於第五、六章擇取性別文化議題為進一步研究的焦點。上篇所分析獲得的文體特徵為下篇性別研究的文體依據。   在文體演變方面,1914年的《雪鴻淚史》為中國的第一篇日記體小說,它吸收域外翻譯文學《茶花女》引用日記剖露實情的概念,更展現出中國傳統小說的創作筆法,從《雪鴻淚史》至1918年之前的諸篇鴛鴦蝴蝶派日記體小說文本雜糅了中西文體模式,為日記體小說演變過程中的萌芽期,此時期的日記體小說已經具有幾項文體上的共同特徵,如日記部分採第一人稱內聚焦限制視角、運用外敘述者設置框架以聚焦、具內在對話性、分時日記錄的時間形式等文體特徵。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前期乃日記體小說的興盛期,此時雅俗刊物中皆湧現大量的作品,且出現探討日記文學的專文,萌芽期所成形的文體特徵在興盛期持續被實踐,部分特徵被推至前台,成為書寫日記體小說的核心規範──「第一人稱內聚焦限制視角」、「分時日記錄的時間形式」,起支配性作用,其他文體特徵則是經常被運用的文體規範,起次要作用。30年代中期以後因世積亂離、時局紛亂,無論作者或讀者皆提倡將眼界向外界社會觀照,致使運用第一人稱內聚焦視角的日記體小說不合時用,文本數量明顯減少,進入衰退期。   在性別研究方面,第五章探討男性話語,男性作家時常運用日記體小說內在對話的文體特徵來自我言說,推動人物作者三個階段的心理成長歷程,而除了男性自我言說之外,男性作家更創作了大量的擬女作品,其中不少作品皆彰顯出男性潛意識的性別二元思維,他們充當外敘述者評判女性人物作者的不當行為,或藉女性人物作者之筆傳達出男性人物的引導話語,讓男性居於優勢地位,而大量的擬女作品中所塑造出的女性形象,則多是男性隨著女性解放的歷史進程所幻想、賦予意義的客體,她們不過是配合時代思潮、流行口味以裝填男性欲望的載體。第六章探討女性絮語,相較於男作家筆下多篇的擬女作品,女性日記體小說中僅有一篇擬男作品,多數的女性日記體小說雖然也會採用社會題材,但她們更為關注自身與周遭女性的命運,藉第一人稱視角來坦言自我情感,呈現與男性日記體小說截然不同的風貌。
8

給我一晚的自由:吉尼•溫特森《魔力書》女性主體的哲學思考 / A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Women's Subjectivity in Jeanette Winterson's The PowerBook

張儀, Chang,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溫特森最新的實驗小說《魔力書》,以網際空間為喻,探討性自由與權力之間的關係;是一本因應千禧年而誕生的作品。故事中的主人翁阿里(Ali),藉由答覆網上不知名的筆友,為讀者揭示女性主體及性慾自主的議題;作者巧妙地將自己擅長的詩意散文、新奇敘事體,融入哲學思維,與網際網路天馬行空的力量相結合。本論文旨在以宏觀哲學的角度分析女性各個不同時期的處境,並指出《魔力書》除了充溢智慧、想像、力量之外,是一本關切女性處境及主體的小說。 本論文以西蒙•波娃有關女性主體論述為主要理論架構。論文主體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分析權力關係的影響,並以書中網路外遇事件為例,彰顯出已婚女性受傳統意識型態箝制,失去性自主的契機。第二部分從敘事者的角度,以女性特有言說方式,持續探討女性情慾自主的議題。最後一部分處理敘事者不同形式的存在模式,並以宏觀角度分析,不同時期(神話、奇想、網際空間)女性主體的變化性。 對照四十年前的女性處境,處於科技時代的摩登女性仍然受制於傳統女性特質的制約,或是受到強勢意識型態所掌控。面對此情境,女性應藉由參與社會或政治活動,承擔起改變世界的責任,來確保個人主體性的完整;女性應對自我有更多的期許及要求。溫特森在《魔力書》中藉由答覆網路筆友的要求─「自由,給我一晚的自由」─其實真正探討的是確立女性主體性的重要概念。 / Winterson’s latest novel The PowerBook (2000) is an experimental work of fiction that uses the metaphor of cyberspace to portray the issue of sexual freedom and power, a book that greets the challenge of the new millennium in Winterson’s design. By answering to an unknown on-line correspondent’s need, the narrator and e-mail writer Ali explores the very issue on women’s subjectivity and the autonomy of femininity, adroitly connecting the power of the Internet (the imaginary and the virtual) with her poetic prose and inventive narrative in conjunction with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My thesis aims to start a complicated analysis of women’s different situations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I think The PowerBook, invested with wisdom, imagination and power, is a book that concentrates on women’s situation and subjectivity. Simone de Beauvoir’s concept on women’s subjectivity constitutes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my thesis.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can be group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ly, I will probe the effect of power relations on a virtual forbidden love affair, manifesting that the married woman is manipulated by the patriarchal ideology so that she ultimately fails to fulfill her autonomy of femininity. Secondly, I will discuss, mainly in terms of a feminist discourse theory, the issue on the autonomy of femininity revealed in Ali’s narrative. Thirdly, the last section of the main body will not only deal with Ali’s various modes of existence, but also aim at exploring women’s selfhood in respect of myth, fantasy and cyberspace. By contrasting women’s situation at present with that almost forty years ago, I will show that modern women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 are still either bound by the myth of femininity, or conditioned by dominant ideologies. Finally, I will conclude that modern women should not only act as independent subjects, but also demand more and expect more for themselves. By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they are able to take the responsibilities for improving the world. It can be interpreted that to answer to the correspondent’s need—“Freedom, just for one night”—is actually to examine the main subject on women’s existence in Winterson’s intention.
9

新聞言說結構對資訊處理策略影響之研究 / Study of News Discourse Structure Influences Strategies of infor- mation Processing.

林珍良, Lin, Chen 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從新聞整體結構與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討論讀者如何處理「兩面俱陳」與「單面呈現」兩種不同的新聞言說結構,希望同時觀照訊息與閱聽人兩個面向,更完整描繪新聞媒體訊息與閱聽人兩者之間傳播過程的面貌。研究發現,當個人對新聞報導事件的議題或主角存有先前態度,則新聞言說結構對讀者的資訊處理策略影響並不明顯。影響讀者如何使用資訊處理策略的關鍵在於讀者的先前態度與新聞內容是否一致。研究也發現,在討論個人的資訊處理流程時,要從不同的資訊處理工作區分開來分析中,因為在不同的資訊處理工作階段,個人的處理策略可能會有差異。   未來研究方向可以同時從整體訊息結構的特質、不同的認知效果以及可能影響訊息與傳播效果之間的中介變項等三個方向來研究傳播現象,所得到的研究結果可能可以更完整地解釋訊息的傳播過程與效果。
10

色情暴動:女性色情的論述結構與情慾能動性 / Porn Insurrection: The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Sexuality Agency of Women's Porn

邱佳心, Chiu, Chia-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色情不只是男性的專利,女性非但有權享受色情,近年來,更發展出一種專為女性打造的特殊色情類型:男性愛(boys' love)作品中具有明顯的性器官暴露或性行為描述之內容者,本研究稱之為「女性色情」。在女性色情中,觀看主體和慾望客體的性別位置受到翻轉,展現長久以來遭受壓抑和漠視的女性情慾。研究從Butler的「言說暴動」(insurrectionary speech)概念切入,探討女性色情是否隱含顛覆父權體制下性別權力結構的另類論述,重新詮釋女性色情背後所具有的社會意涵。 在對女性色情遊戲文本進行敘事分析,並對女性閱聽人展開深度訪談後,研究結果發現:遊戲文本倒置性別觀看位置,將男性身體予以性感化和客體化,且具有超脫異性戀鐵則的情慾思維;女性閱聽人則從其中獲得逃逸和想像的歡愉,一方面逃離現實性別權力結構的壓迫,一方面從性別權力的倒置中重獲觀看權力,以女性的主動觀看,對男性進行性感化想像。此外,她們亦在實踐中展現情慾能動性,並對父權異性戀宰制性意識形態進行反思,開放情慾態度,反對對性別弱勢的歧視。 / This article defines "women's porn" as the productions which depict genitals or sexualities explicitly in the genre of boys' love, and focus on realizing whether women's porn has a metaphor for alternative discourse of subverting the structure of gender authority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article draws from Butler's notion of "insurrectionary speech" theoretically, and uses narrative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o study the discourse in a game of women's porn and the reception of female audiences. The study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game text breaks heterosexual rules by sexing maleness body and overturning traditional viewing position. Second, female audiences get their pleasures from two major parts through the reading experiences: Escaping and imaging. That is, evading from the oppression of gender authority in daily life, and put maleness body in a sexing way by viewing actively which empower them to claim their rights of viewing. Besides, they also reveal their agency in sexuality practices, reflect on dominant ideology of patriarchy-heterosexuality, and open their mind toward multiple gender-sexuality practices which differ from mainstream.

Page generated in 0.04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