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1
  • 1
  • 1
  • Tagged with
  • 8
  • 8
  • 5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王弼言意之辨研究

吳曉青, WU, XIAO-Q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關於本文研究的次第,茲略敘述如下:第一章為緒論,對漢魏思潮的遞變以及「道」的性質作一宏觀概括的介紹;第二章透過聖人的材質說明得「意」體「無」的條件;第三章先王弼的兩種名學方法,進而從名與實、名與形、名與理、名號與字、稱、謂這四方面建構其名學體系,此為廣義的言意之辨的內容;第四章先從理論基礎和內容層次兩方面說明<明象篇>的言意之辨,而歸結於卦義的掌握,此為狹義的言意之辨;第五章總結前文的研究成果,並以歐陽建的<言盡意論>作一參照系,以見二人言意之精麤。
2

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

侯秋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

劉鳳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時代學風對王弼的思想造成影響,時代學風經由王弼的篩選、吸收而反映在他的《老子注》中。作者並不是一部冷冰冰的傳輸機器,不可能毫無選擇性地接收了所有的訊息,又毫無保留或篩檢地將它拋擲出去;作者在吸納時代風氣時,已因個人思想性格的好惡而對時代風氣有所選取、有所拋棄。因此,王弼的《老子注》所呈現的,除了他個人的思想之外,也反映了時代學術風氣的特色。而這樣的作品不僅在魏晉學術思潮中得到了相當高的評價,也對魏晉學術產生影響。 「時代學風對個人著作的影響」和「個人著作對時代學風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循環:時代學風影響了個人著作,而個人著作完成後,又反過來對時代學風造成影響,為時代學風所吸收,成為其中的新要素,推動時代學術風氣的發展變化。王弼《老子注》與魏晉學風即為此一想法之例證。
4

老子的無與王弼的無之比較

孫鳳身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老子》是道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歷代以來有許多專家和學者加以注釋及申論其意。有關《老子》的注釋本可說是汗牛充棟,其中最為通行的版本,首推魏晉時王弼的《老子》注。王弼幼而察惠,通辯能言,雖二十餘歲便因病逝世,但他所註解的《老子》、《易經》等,甚能得其精髓,若欲探究魏晉玄學,王弼這兩本著作可謂是必備的。 可是王弼自老子處所傳承者為何?又筆者為什麼以兩者的「無」作為比較的著眼點呢?在《老子》第一章中,老子言:「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王弼注云:「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註 】。」由此可看出他是這麼斷句的:「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那麼,「凡有皆始於無」,也就是以「無」為天地萬物最終的形上根據,換言之,「無」即等同「道」。但事實確然如此嗎?王弼所言的「無」,有曲解老子「無」的意義嗎?其曲解是有意或無意的?如果是有意,其目的何在? 本論文即希望藉由兩者「無」的比較,釐清「無」的實質意涵,及其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以彰顯老子所傳予王弼者為何,而王弼所承自老子者又為何?並由老子「無」思想的發展,及其與魏晉玄學的關係,一窺玄學之所以稱為「新道家」的因素,進而重估兩者在哲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同時探究其現代學術的意義。
5

王弼與郭象之「性」及其比較研究

許瑞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玄學家思索的諸多問題,皆以「人」為中心,而「性」既為萬物存在變化的本體依據,亦是外在樣態之內在根源。魏晉時期著重的「才性」、「性情」等,皆是藉由探討「性」的本質、意涵,視其如何對「人」產生影響,進而形成人類殊異之外在表現。由於先哲的長久關注、探討,使得「人性」一詞更加顯題化,「人性論」進而成為中國哲學之重心。 較之於他朝思想家,魏晉玄學家更著重所謂「萬物之性」,郭象甚至提出「物各有性」之說。職是之故,相較於「人性」一詞,「性」更能涵蓋玄學家之論性範圍。「性」此一抽象名詞之意義豐富,素來為思想家所關注,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當「性」與其他名詞相結合時,如:才、情、心、命等,其意義雖更易透顯,然也容易因而限制討論焦點,使得「性」意涵之開發受到局限,以至於探討不夠全面。有鑑於此,本研究特以「性」作為主要關注焦點,並旁及其他相應議題,以達凸顯「性」之意涵,亦不忽略與此相應探討的目的。 魏晉人重個性之思想,發展至玄學性論,則強調萬物以自然為性、物各有性與重獨性,此又與人之本質探討有關。玄學家論人性之特點在於:不封閉於人的主體,注意到自然之性、萬物之性,然又能回歸於人,藉以挺立人之主體。此種論性特徵又以王弼與郭象最為明顯,是故文下便以此二人為探討範圍,藉以突出玄學性論之獨特處。
6

王弼義理易學研究. / Moral principles in Wang Bi's study on the Book of Change / CUHK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collection / Wang Bi yi li Yi xue yan jiu.

January 2011 (has links)
羅燕玲. / Thesis (Ph.D.)--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97-204) / Electronic reproduction. Hong Kong :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2] System requirements: Adobe Acrobat Reader. Available via World Wide Web.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Luo Yanling.
7

中國魏晉玄學思想史硏究

趙, ウニル 24 September 2019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文学) / 甲第22023号 / 文博第810号 / 新制||文||679(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献文化学専攻 / (主査)教授 宇佐美 文理, 准教授 池田 恭哉, 教授 武田 時昌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Letters / Kyoto University / DFAM
8

「名教因於自然」如何可能以王弼《老子注》為中心之瞭解

林新建, Lin, Xin-Ji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乃在瞭解王弼《老子注》中,依著境界心靈而展開的自然意義之形上學,是否 可以涵攝具有系統性、歷史性的客觀名教社會之存在,尤其從實踐的觀點探討王弼形 上學可否開出一道家式的社會存有論,由自然境界實踐地證立客觀實有之存立,並將 探討如此的哲學思考型態與漢末至曹魏正始年間士人心態上彼此存在的關聯。全文分 六章: 首章為緒論,略述問題之緣起及「世界」、「境界」、「名教」、「自然」之意涵。 第二章探討玄學發展的社會心理背景,尤其在展示士人自漢末以來對名教社會的心態 ,以做為瞭解王弼玄學之準備。 第三章則分析老子「道」的性格,王弼之學既依道家老子思想而立,故對老子「道」 之瞭解乃一基本的工作,以做為判定王氏理論向度之基礎。 第四章則在說明王弼如何完成其「名教因於自然」之理論架構,以做為對王氏學批判 之準備。 第五章則對以老子思想為骨幹的王弼理論提出兩點商榷,從其形上學及人性論中所含 的局限性而指出其理論之困局,「詔教因於自然」並不可能成立。 第六章結論,對王弼理論的格局再加以批判說明,並回應第二章,點出玄學家之哲學 思考與其對世界之心態之間存在的一致性。

Page generated in 0.01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