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6
  • 106
  • 9
  • 1
  • 1
  • Tagged with
  • 118
  • 118
  • 50
  • 33
  • 25
  • 25
  • 20
  • 19
  • 18
  • 18
  • 17
  • 16
  • 16
  • 15
  • 1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21

一個「英雄」的誕生──多元文本下的廖添丁敘事差異與文化政治意涵

吳勇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廖添丁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從日據時期至今,相關資料在官方與民間、史料與傳說、雅與俗等方面皆呈現豐富而多樣的面貌,而在學術圈中,關於廖添丁的研究蠭起,更指出「廖添丁」背後必然有其意涵,值得深入研究。 「劫富濟貧」是廖添丁最為民眾所熟知的事蹟,人們將其視為俠盜、義賊甚至是抗日英雄,深受民眾崇敬;而在官方檔案中,廖添丁卻是個嚴重違反社會秩序的人物,是不折不扣的盜賊。不難發現,兩者間的認知存在極大差異,民眾將盜匪視為英雄,本身即是一種自我道德的顛覆,蘊藏著對整體社會的不滿,這對擁有統治權的官方無疑是一大挑戰,亦使得官方必須審慎應對,故本篇論文從官方與民間敘事文本為基礎,結合文化研究理論,試圖分析箇中隱含的意涵。 第一章為緒論,針對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方法等方面,做完整的陳述,並對現今的相關論文做一番檢視,藉以發現研究課題,從而確立論文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以民間文本為研究方向,選取民間傳說故事與歌仔冊為研究材料,而以歌仔冊為主,探究民間賦予廖添丁何種形象?運用何種方式塑造?並分析民間文學所展現的教育、娛樂與社會等功能。 第三章從作家文學出發,以小說為研究範圍,運用敘事理論,分析作家如何塑造廖添丁的形象與描摩其內在心理?並分析作家在創作中所要傳達的意涵。 第四章則從民間信仰的角度做為出發點,首先說明現今民間信仰的概況,再從文獻資料中記載的神化事蹟,探究神化的方式、神化的原因與其中蘊含的心理。 第五章則透過前三章從民間文學、作家文學與民間信仰所得到關於廖添丁的塑造與呈現的意涵,再加上官方資料,試圖分析廖添丁的定位問題,進一步探討官方面對此現象,如何運用政治、經濟、社會等力量進行控制,而民間又如何運用「廖添丁」所產生的文化資本進行反統治,藉以釐清「廖添丁」背後的文化政治意涵,以及法律、正義與社會秩序如何達到平衡狀態,以確保社會結構不至於瓦解。 第六章則為結論,希望歸納出廖添丁這個「英雄」的誕生,其產生的因素乃是時代下的產物,是官方與民間角力之後的結果,是一個具備強烈社會時代性的「英雄」。
22

《史記》中的復仇書寫

林慧君, Lin, Hui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題目為「《史記》中的復仇書寫」,共分有六章,約二十萬餘字左右。首章為緒論,略述前人研究成果與研究動機。第二章討論司馬遷與復仇書寫的關係,由司馬遷的李陵一案為起點,爬梳對司馬遷受刑後的心理,包含心理上的羞恥感、受刑之後的壓抑與苦悶的心理、背負極大的倫理壓力等,這些都使司馬遷難以承受,勢必尋求療傷止痛的途徑。司馬遷有復仇慾望是無可避免的,因此司馬遷提出「發憤著書」說,藉由書寫作為其文化復仇的方式,將復仇慾望昇華為學術生產的內在動力。第三章以迄第五章,對於《史記》中的復仇故事加以整理歸納,得出三大類型:即為己復仇、為親人復仇、為主復仇。並且就復仇事例的歷程,包含復仇者與復仇對象產生衝突,復仇者與復仇對象持續對立,復仇者透過復仇行動的實踐以取得平衡等加以分析。 其中,第三章針對為己復仇來討論,藉由為己復仇書寫之重要事例的梳理,從而分析《史記》中的為己復仇者進行復仇行動的歷程。無論復仇者與復仇對象衝突的導火線為何,復仇者都矢言復仇。復仇者多藉個人力量與第三者力量展開與復仇對象的抗衡,過當的復仇行動成為常態,復仇對象也有擴大化的傾向,復仇者與復仇對象偶有互換的情況,使得復仇行動有循環開展的現象。復仇者身分的多元,展現了復仇現象的普遍,同時復仇行動的完成兼有為己洗刷恥辱的意味。 第四章聚焦於為親人復仇之類型,司馬遷筆下為親人復仇當中,以為父母復仇者最多,尤其為父親復仇遠超過為母親。即使復仇對象與復仇者之間勢力懸殊,但復仇者的決心未曾動搖,有「匹夫報萬乘」的現象。親人遇害是否事出有因,都不影響復仇者為之復仇的行動,甚至復仇對象已死,復仇者仍將復仇利刃揮向復仇對象的子嗣,「父債子償」的現象,與古代禮書中主張的復仇不除害是相牴觸的。和為己復仇相同,為親人復仇也有明顯的過當復仇、循環復仇的現象。 第五章針對為主復仇書寫加以討論。「主」的範圍包含了國君、主君、與恩主。為主復仇者,往往犧牲個人性命,然而卻多能受到輿論的讚美與認同,例如豫讓為智伯復仇,復仇對象趙襄子許為義人。甚至連復仇者之主,都被稱許為能得人,譬如聶政為嚴仲子復仇,聶政之姐以身殉弟,天下人不惟讚美聶政姊弟,還稱頌嚴仲子能得士。加上為君主復仇與否,成為檢視忠臣的標準,在這種復仇氛圍的推波助瀾下,復仇行動也就更加活躍。復仇者之主一旦與復仇者建立恩遇的關係,復仇者即以為主復仇作為回報,也就是司馬遷所提出的「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復仇者在復仇行動中,同時完成了個人生命價值之圓滿達成。 第六章為總結論。從《史記》中的復仇書寫的類型與事例的剖析,歸納出司馬遷採取的敍事策略與修辭效果。司馬遷對於復仇者有意刻劃其正面形象,並呈現復仇對象的負面形象,使復仇行動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得到提升。加上對於復仇事例取材異於其他典籍,流露出濃厚的復仇意識。再者處理復仇書寫時,司馬遷刻意操控敍事時間,對於傳主的復仇行動,刻意描摹,而聚焦於復仇人物的復仇行動。又注意到復仇行動影響極大,牽動國際局勢,將復仇書寫與歷史發展主軸予以連結。並且藉由復仇書寫,建立其「士為知己者死」的論述。 關鍵詞:史記 司馬遷 復仇 書寫 敘事
23

客語抄本〈渡台悲歌〉研究

黃菊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渡台悲歌〉是台灣客家民間文學的瑰寶,也是台灣客家族群發展自覺意識的重要文獻。本研究從新材料和新方法兩個角度切入對〈渡台悲歌〉的整理與詮釋。在新材料的部分,本研究發現〈渡台悲歌〉的第三個版本,並進行文獻的校勘、注解工作。在新方法的部分,本研究從作者、文本、讀者的不同角度詮釋〈渡台悲歌〉,進一步透視作為人類精神活動重要指標的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開放與創新。本研究的重要發現與所解決的問題可以概括如下:1.發現〈渡台悲歌〉第三個版本,並據以為底本,完成校勘工作,校勘本共計380句,2660字。2.詳盡註解〈渡台悲歌〉詞彙175條,深入探討13條重要的文化符碼。3.就淵源而言,〈渡台悲歌〉極可能是繼承〈過番歌〉的敘述形式,而對閩南語〈新刊勸人莫過台歌〉的內容加以增補;就演變而言,〈台灣番薯哥歌〉和〈又題出台灣勸世文〉應是對〈渡台悲歌〉的承襲與精簡。4.〈渡台悲歌〉繼承七言長篇敘事的傳統,在韻腳佈置方面力求整齊,並且以每個韻腳的韻尾做為押韻與否的標準;在用韻疏密的安排上,極為均勻,有171處是隔句押韻。5.〈渡台悲歌〉巧妙地使用對偶、排比、頂針、譬喻、對比、誇飾、道地口語、反諷等修辭手法,增加敘事的文學性。6.運用科恩及夏爾斯將敘事區分為故事與敘述的敘事學方法,探討〈渡台悲歌〉的故事結構和敘述結構,深入討論〈渡台悲歌〉所達到的敘事功能。7.解決〈渡台悲歌〉所描述的渡台路線爭議,提供較為合理可信的路線選擇:家(陸豐河田)→橫流→潮州府→柘林港→台灣。8.從集體記憶的建構、意識形態的透露、他者形象的缺席這些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討剖析〈渡台悲歌〉展示的深層文化結構。9.從巴赫汀「眾聲喧嘩」及「公眾廣場的話語」兩個面向深入闡示〈渡台悲歌〉所呈現的文化審美意涵。
24

以角色的社會網絡為基礎之電影敘事結構分析 / Film Narrative Explor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Characters

余孟芝, Yu, Meng Chih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電影工業的蓬勃發展,以及數位化視訊分析與儲存技術的進步,使用者可藉由DVD所提供的故事分段索引來快速瀏覽及搜尋影片。因此一套能對電影作故事分段的工具是不可或缺的。 /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針對人際關係類型的電影做故事單元的分段。我們提出以角色的社會網絡為基礎的方法,作電影故事單元的分段。此方法包括四個步驟。首先對電影作場景變換偵測。接著,我們利用人臉辨識技術擷取出每一個場景出現的角色。第三,我們考慮角色重要性對分段的影響,利用社會網絡分析中計算角色的網絡中心性,來衡量角色的重要性。最後,以角色為特徵值,比對場景之間的角色來計算相似度,並且利用循序性叢集分析,來達到電影故事單元的分段。我們的實驗針對四部人際關係類型的電影,以切成故事單元來評估分段的效果,實驗顯示以角色的社會網路為基礎的方法,準確率介於0.63到0.94之間。 / With the progress of entertainment industry, and the advances of digital video analysis and storage technologies, users can utilize the indexes of the DVD chapters for quick access, retrieval and browsing of movie content. Therefor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movie content analysis is important. In this thesis, we focus on the romance and relationship movies, which contain the narrativ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eoples. We propose a novel method for film narrative exploration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characters. There are four steps. First, we perform movie scene change detection to segment a movie into scenes. In the second step, we extract the characters as the feature model of scenes by utilizing the face recognition system. Then, we measure the weight value of the characters by the centrality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inally, we calculate the cosine similarity between scenes, and segment a movie into story units by using sequential clustering algorithm. We conduct experiments on four romance and relationship movies.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 that our proposed story unit segmentation method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characters achieves from 63% to 94% accuracy.
25

Vizstory:視覺化數位童話故事 / VizStory: Visualization of Digital Narrative for Fairy Tales

黃詰仁, Huang, Chieh-J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可以隨處見到影像被用到各個地方,像是報章雜誌、網站或是兒童圖畫書中,影像可以加深讀者對文字的印象。對一般人而言,這些影像往往比周遭的文字來的更吸引人。尤其,童話故事的文本若以影像的視覺方式呈現,將更可吸引兒童的注意。 因此,本論文研究將文字形式的童話故事文本轉換為影像的視覺化技術。我們利用童話故事的敘事結構、角色等特性,將童話故事依故事劇情分段。從中找出代表每個段落主題與故事全文的關鍵字,並利用全球資訊網的影像搜尋引擎來找出初步的影像集合。最後再為每一段落找尋適合的影像,進而達到視覺化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本研究所提出的視覺化技術,在還原童話故事的敘事結構上,準確率約70%。 / Stories are often accompanied with images, in order to emphasize the effect of stories. In particular, most fairy tales written for children are decorated by images to attract children’s interes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story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which transforms text of a fairy tale into s series of visual images. The proposed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fairy tales. First, the input fairy tale is divided into seg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ot of the story. Then, global keywords for the whole story and segment keywords for each segment are extracted. Moreover, expanded keywords which are important but infrequent in each segment are discovered. These three types of keywords are fed into Web Image Search Engine to find the initial image set. At last, the proposed system filters out the irrelevant images from the initial image set, and selects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 for each segment.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achieves 70% accuracy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rrative structures of fairy tales.
26

從玩家類型探討敘事在嚴肅遊戲中的影響 /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narrative in serious game on different types of players

陳懷娟, Chen, Huai 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遊戲的敘事特性作為主要的討論元素,企圖從敘事投入的概念而非過去經常使用的愉悅感去理解敘事在遊戲中所產生的機制,以此探討玩家在加入敘事元素後的遊戲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經驗反應以及其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並且根據過去嚴肅遊戲研究所提出的延伸概念,聚焦於嚴肅遊戲可能面臨的潛在弱勢玩家類型-遊戲學習動機低的抗拒型玩家,期望從不同的玩家類型差異討論其在高低敘事遊戲情境中的學習效果。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的玩家類型在敘事投入上具有顯著的差異性,且嚴肅遊戲中敘事元素的加入的確會提升抗拒型玩家的學習效果,這表示敘事元素的加入或許是解決抗拒型玩家使用嚴肅遊戲時學習效果低落的一個方向。未來除了可以進一步比較影響不同玩家類型學習效果的因素,找出嚴肅遊戲可以改進的方向,也可以從敘事以外的遊戲特性、互動機制去思考其它能夠提升嚴肅遊戲學習效果的因子。
27

男人的擬態與女人的不良─太宰治後期女性敘事小說《維榮之妻》《斜陽》《阿三》中之女性表現─ / Mimicry of men and immorality of women─Female representations in Osamu Dazai's later period feminine monologue "Villon's Wife", "The Setting Sun", "Osan"─

陳偉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對於太宰治後期表達女性生命力的作品進行研究。這些作品雖是男性作家所書寫的作品,但是敘事者是由具主體性的女性所發聲而與男性的言論進行對抗,並且重新構築在制度內被他者化‧差別化的女體性。筆者著眼於這些問題點並進行考察。對於在太宰的女性敘事小說中的「男人的擬態」與「女人的不良」這種相對化構造上對峙的女性表現的表象上,檢驗太宰治的性別差異的構造並進行新的定位。
28

《九尾龜》的情色書寫 / “Turtle” the pornography writing

吳桂枝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方法論的操作上,筆者援引了敘事學研究、互文性研究以及文化地理學中的「地景」研究,希冀能運用西方理論為《九尾龜》的文本研究提供新的視野。至於在外緣的時代背景則釐析了晚清的文化語境,其中所涉及的現代出版機制、當代青樓的面向、上海租界的特殊地域環境,以及都市的消費文化型態等,這種歷史張力為文本所激盪出的新面貌。文中即藉由觀照上海妓院的當代面向來發掘文本的敘事特徵。因應上海的經濟發達,與其資本主義特質,金錢至上的拜物思潮實則解構倫理秩序,翻新了言情傳統,由此激發出嫖客/妓女之間新的情欲辨證。 張春帆《九尾龜》一書,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歸類為「溢惡期」的狹邪小說,肇因書中揭露諸多妓女欺騙嫖客的詭詐戲碼。論文主要關注「狹邪小說」特有的敘事結構,以此發掘其特殊意蘊。狹邪小說發展到晚期,人物形象和傳統文本頗有出入。文中考察了書中兩大主角─妓女和嫖客各自形象的衍異,不同於「溢美期」的狹邪小說,嫖客和妓女的人物形象仍不脫「才子佳人」的範式。在《九尾龜》一書中,嫖客多是那瘟生之流,從中寄喻作者將嫖界比喻官場的醒世視角。妓女則是上海租界區艷幟高張的名妓,作為現代性典型的娼妓,她們享用奢華,奔馳在四馬路上的艷麗身影,構築出城市媒體景觀的一環。而連結嫖客和妓女的情欲互動,筆者則聚焦於文本中一再搬演的「妓女從良」敘事情節。妓女往往藉由「從良」的名義而對嫖客行「淴浴」的事實。這場兩性戰爭中,往往由妓女憑藉高超的手段取得上風。歸結這場兩性的角力實則關涉一連串性別/權力的議題,即嫖客和妓女進行的這一場情色投資,實則藉由情欲空間的展演,交織出主/客體複雜的權力關係脈絡。
29

從敘事角度剖析國片海角七號 / A narrative analysis of Taiwanese movie Cape No. 7

林世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片海角七號的賣座創造台灣影壇近年來的奇蹟,其劇本的內容結構乃七封情書加上一個劇情片內容的故事所構成。針對電影類型與結構的探究是研究者剖析劇本受歡迎可能的出發點,因而本研究從敘事角度出發,探討海角七號的敘事問題。本研究的研究方向包括:探討海角七號的影片結構與敘事;探討海角七號影片中的劇情人物元素;探討海角七號的對白與劇情;探討海角七號影片畫面的元素和場景的設計。並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訪問理論與實務界人士,使研究敘事結構層次與海角七號賣座的市場效應能有一對照性探討。 研究結果發現:(一)影片敘事與結構容易使觀眾產生共鳴;(二)人物元素多元、角色個性鮮明,有助激發觀眾與影片之間的互動;(三)對白活潑生動、具創意且貼近生活,有助觀眾對情節的記憶、回顧,甚至引起市場效應;(四)電影場面生動,兼具懷舊與現代感,吸納多元觀影者。 可見,劇情能輕易讓觀眾深刻與記憶,甚至造成口碑效應,是該劇本最引人入勝之處。其背後所隱含的情感性或中日情懷是塑造人物與對白最能使台灣觀眾產生親近性的方式。因而,敘事結構對該片的市場成功影響較深。
30

DVD-ROM資料庫之敘事結構、觀點轉換分析:以迷城計劃「Bleeding Through Layers of Los Angeles:1920-1986」作品為例 / Structure and P.O.V in DVD-ROM database narratives:analyzing "Bleeding through layers of Los Angeles:1920-1986"

劉佳惠, Liu,Chia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敘事如小說透過文字表現,如攝影凍結時間以照片表現,如影片透過蒙太奇將事件以時間序列安排,而數位敘事竟能一次包含上述所有文本於一體,其中奧妙的敘事模式究竟為何?本研究的主體-資料庫,作為數位敘事的一種類型,一種文化形式,如何將傳統敘事元素徹底拆解成數碼格式?又這些傳統敘事元素如何轉換、又如何殘存於資料庫敘事中? 藉由文獻分析之過程,探究傳統敘事理論與數位敘事理論之間的可能關係,並透過所選個案文本【Bleeding Through Layers of Los Angeles:1920-1986】,進行「敘事結構」、「敘事觀點轉換」兩大面向之分析,試圖瞭解在數位的浪潮下,人們說故事的方式、故事的樣貌是否有變化的可能性,以提供數位敘事設計者一些理論與實務上的思考。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1. 開放的敘事結構啟動讀者更多闡釋,2.互為文本的兼蓄性讓敘事有最大程度展示空間,3. 互動敘事達到讀者實質與文本互動。 / Fiction performs through text. Photography performs through images. Movie performs with video; with the help of montage, video has meanings. All of them are traditional narratives, and digital narrative contains all of the above. How does digital narrative work these out? This research aims to discuss “the database narratives”. As a type of digital narrative, how does database narrative completely dismantle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elements into a digital format? By analyzing the reference documents, we could f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ories of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and digital narrative. Through the selected piece of work “Bleeding Through Layers of Los Angeles:1920-1986”,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point of view,"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way of storytelling in digital times. This research concludes with the following: 1. Open narrative structure renders a text more interpretations. 2. Inter-textuality enhances the scale of narrative to the most. 3. Interactive narrative enables readers more interactions with the text.

Page generated in 0.01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