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7
  • 7
  • Tagged with
  • 7
  • 7
  • 4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尼采的歷史思想

廉艶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

尼采的真理觀與知識觀--權力意志的一種表現型態

黃尹姿 Unknown Date (has links)
3

尼采的群眾意識

李貴豐, LI, GUI-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主要在於探討一位與群眾最為疏遠的德國思想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 N NIETZSCHE,1844-1900) 如何看待「群眾」的問題。這工作所以能做是 因為尼采的確有許多檢討群眾的文字傳世,而「群眾意識」雖然只是尼采「超人哲學 」的襯托背景,同時卻是左右尼采思想的重要來源。此來源有些或為尼采所自知,並 形諸文字;有些則隱而不顯,甚至連尼采本人都無由察覺。因此有關「尼采群眾意識 」的探究,除了採用尼采的著作之外,還必須瞭解他生存期間的歷史與時代背景。而 經由諸多觀念的排比論衡,再參酌尼采一生重要活動予以考量,方才可以較週全的瞭 解尼采其人及思想。如此考量,可以發現尼采所以關注人類、批判群眾,並非他本人 突發的奇想,而是歷史與時代條件連帶人類觀念的消長有以致之:尼采思想十足是時 代的產物。 自從宗教信仰隕落之後,俗世成為人類的唯一生活空間,廣大的平庸群眾又是人類的 主體,他們了無大志,在人間的舞台上倏爾去來,卻又經常成為偉大心靈的壓力,這 是尼采棄絕天國、投入俗世之後,造成期許與逃避群眾 兩難猶豫心境之原因。「超 人意志」則是尼采抵斥群眾的生命寄托,然而由於尼采悲劇式的發掘出「充滿平庸群 眾的俗世是人類唯一的生活空間」,其心靈的挫折不言可喻。果真如此,「超人意志 」的創獲雖然激勵尼采生命意志的昂揚,但是不可否認,「群眾意識」的潛藏變幻卻 令尼采無法同時獲致心靈的平靜。 本論文一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介紹尼采群眾意識的時代背景,第三章析 論尼采群眾意識之發展,第四章則對尼采群眾意識加以評鑑,第五章結論認為「群眾 意識」固然是尼采「超人意志」的重要來源,卻也是「超人意志」的沈重負擔。
4

尼采的教育藝術 / Nietzsche's Art of Education

李克寰, Keh-Hwan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教育活動的藝術屬性深深由尼采哲學所重新揭示,在此之前,體現該觀點的是古希臘人,於其生活中,感性與理性、個體與群體以及人與大自然係彼此協調,美乃遍佈各項舉措;到了文藝復興,注重身心和諧及全人發展之人文主義再度開顯教育與藝術的親緣關係,同時影響許多教育家立論。秉承古希臘和文藝復興精神,尼采認為徒恃理性、講求規制化的啟蒙教育實為該藝術之淪喪,因這種教育雖滿足充分控約事物的需要,也造成人性失衡與分裂。有鑑於此,根植情感並著重突破法則之藝術性教育頓成其鮮明立場。第二章(教育的誕生)一開始即陳述尼采對現代教育的不滿處,例如高抬知識卻戕害本能,使人產生理性╱感性分裂等等;歸結出尼采『將現代人從現代性的詛咒中釋放出來』,以期恢復人的力與美主張後,接著介紹他從希臘文化發現之兩股動力——代表大自然創生本能的酒神及代表節制、均衡之德的日神;追求有力本能的美之表達,或者說酒神與日神共同形成的意志,便是教育參贊大自然造化之功的藝術性格顯露。而人和文化所擁有之品味、風格,乃美在教育上的具體展現。由於良好教師為施展教育藝術之首要條件,第三章(作為文化建樹者的教育家)遂探討教師角色,於尼采眼裡,教師既是人的形塑者,亦為文化的引領者,人需要偉大教師——教育家,才能展現力與美、達成文化使命。教育家之鮮明標誌,莫過飽含動能的藝術靈魂,他有雙轉化事物的纖巧細手,是自身力量豐盈的創造者和施與者;生命和存在於其藝術地思考下成為美的圖畫,並替人類未來揭示遠景;他更深明愛的藝術,從提高人類素質中使世間獲得救贖。教育家還擅長經營師生關係,將其提昇為指揮藝術、溝通藝術和贈與藝術。但從事藝術創造,瞭解材質誠屬重要,故第四章(人性、極其的人性)論述教育活動據以奠基的人性,有關人性為何的問題,『理性主體』可謂啟蒙運動之最佳宣言,此般人性看待方式除用思維界定自我、強調穩定的自我同一性外,壓抑欲望情感又為其特徵。尼采則返回自然,改賦熱情、欲望予生命原動力的首要位階,聲言人性是各種欲力充斥流動的生命形態,教育須適切引導諸多本能,凝聚成強大的『求力意志』,這股意志也是追求創造的力量,寓存身體,人之身體遂極富藝術性,不斷創新文化價值;出自身體,人的藝術性,尚由『精神三變』所鋪陳。審視人性後,第五章(超人如是說)處理欲對其改造之教育目的,人會變成何種模樣涉及多項複雜因素,有些似乎可做抉擇,有些似乎無法抗拒,設立目標凸顯人不甘受命運擺佈,希冀無盡可能地自我創造。『超人』理想的提出,誠屬尼采此番作為;尤有甚者,他更依力的強弱多寡區分人之類型,與超人美好型態構成強烈對照的為『末流之人』,『酒神人格』與『基督教人格』係另一劃分方式。是否願意迎接橫逆、承擔痛苦,乃測度力量強弱之試金石。至於自我和他人的交往,尼采仍考量力之升降藝術性地措置。擁有理想尚不充分,須提供達成之實質條件,所以第六章(文教的價值內涵)討論蘊含價值的教育內容,尼采認為,能促進力之增長、給生命帶來蓬勃朝氣即價值和美之所在,倘若踐踏人性,文教內涵便頓失意義。各項教育□,培養健全情感是他的首要訴求,倡導力量豐盈且賦予事物光輝形式之狂醉情態。談到知識,主張語文、歷史、哲學的傳授不可離開生活經驗,如此方可得享真正悅樂。關於倫理教育,他疾呼釋放非善非惡又可善可惡的自然本能,進而發展個性和自我立法。針對充滿痛苦的人生,尼采從希臘悲劇汲取智慧,以『永恆復歸』之壯闊情態超克悲苦。除了實質內涵,履行方法亦不可或缺,第七章(創造價值的文教策略)乃探究有助價值創造的策略,相較側重思辯之辯證法,尼采運用的教育策略格外具藝術氣息,包括學習如何看、聽、感受周遭環境,體會事物多面性,形成裨益生命的『視角』。妥為承襲、增生、調節能量,並減少消耗,使身體有限能量在紀律整飭下發揮最大效益。追溯價值概念的產生、流傳和演變,從揭露該過程介入之意義轉變力量替未來繪製新顏。採取距離,用懷疑、批判的態度瓦解價值立說基礎,求能獲得解放,敲響文化先聲。視提昇生命與否,更改既定價值間之排列順序,或者自為立法,創建嶄新價值。第八章(教育機制的未來)申論結合教師、學生、目的、內涵、策略各項目之教育制度,學校為文化之播種處,欲結成文化碩果,應謹慎篩選學生、施加必要規範,好孕育文化菁英;教師和學生間存在著『精神階級』,彼此講求主從次序。紀律嚴明、井然有序的學校,才是尼采心儀之美的機制。不僅如此,社會的和諧運作有賴按人格、智慧、才能劃分的『等級秩序』,高低等級間的『命令—服從』關係與各本能配合凝聚之『藝術身體』原則一貫。但本能更常相互競逐,透過人我競逐兼顧個人提昇及群體利益,便為促進文化之良美政體。 這個研究試圖藉尼采思想闡釋超乎科學駕馭範圍、介於可言說與不可言說的教育本質——藝術,其有別於審美教育或特就教育中之美學要素所做的論述,因後兩者僅將藝術當成教育之一部分來看待。
5

認同與主體:以尼采的系譜學與求力意志為核心之探討

楊尚儒, Yang, Shang-j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嘗試藉由求力意志作為討論的核心,架構出尼采的思想體系,並藉由這個體系來理解,為何當代對於尼采的討論會呈現出兩個不同的面貌:企圖解構傳統形上學的尼采以及作為最後一位形上學者的尼采。並且以這兩種不同的尼采來看待主體和認同之間的問題,便會在該問題上呈現出兩個傾向。 第一種傾向,是較為進步的,而這主要來自於傅柯對於尼采系譜學的使用。這種使用方式同樣解構了傳統主體哲學對於人的預設,並且暴露出認同是被建構的,而非實存的這個事實。故認同是透過對差異者的排除,才能夠被凝聚起來,主體則是在認同的建構過程中一併被建構出來的。 第二種著重於「支配」的傾向,則來自於海德格對於尼采求力意志的詮釋。這種詮釋方式將求力意志視作為尼采形上學的核心,並將人類的意志帶到最高點,而超人就是意欲求力意志並投身於求力意志的最高主體。但這種新的主體建構卻會造成一種新的認同形式的出現,而使得對差異的排除和壓抑更為劇烈。
6

尼采的女性觀及現代女性主義對尼采女性觀之評論 / Nietzsches Frauenbild und die Kritik des modernen Feminismus daran.

潘玉綺, Pan, Yu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尼采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一句:「你要到女人那兒去嗎?別忘記你的鞭子!」使得多數的人認為尼采是一個標準的「厭女主義者」。另外有些人則探究,到底尼采對女性真正的看法是什麼?他崇敬她們嗎?鄙視她們嗎?亦或是兩者皆是?尼采的哲學思想築於個人親身經驗並有著連貫性,唯有對其生平經歷和著作思想有全面徹底的了解,才能客觀的加以評論。   檢視19世紀的歐洲,當時的男性確實比女性來的主動,而女性也視愛情為生命中很重要的經驗。如果考慮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素,尼采在當時對女性所做出的這些批評是可以理解的。他運用一種自我批評和自我嘲諷的手法,將當時社會女人的處境真實的陳述並提出他的見解,希望女人面對自己不利的情況,能夠善用自我的優勢,尋找、創造與提高自我的存在價值,以達到超人的境界。   本文從現代女性主義者的觀點出發,針對尼采一生的經歷及其作品中與女性議題相關的重要著作內容加以整理和分析,從而反思尼采論述中對女性觀的真實面目,以及現代女性主義者對他女性觀的評價。 / „Du gehst zu Frauen? Vergiess die Peitsche nicht!“ – wegen dieses Satzes in Friedrich Nietzsches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veranlasste viele anzunehmen, er sei ein Misogynist. Einige aber versuchen zu ergründen, was genau die Einstellung Nietzsches zu den Frauen ist. Verehrte er sie? Verachtete er sie? Oder beides zugleich? Die Philosophie Nietzsches beruht hochgradig auf eigenen Erfahrungen und hat hierin seine Kohärenz. Das umfassende und vollständige Verständnis jener Lebenserfahrungen und philosophischen Schriften ist mithin Grundvoraussetzung fuer eine objective Diskussion über Nietzsches Philosophie. Betrachtet man das Europa des XIX. Jahrhunderts, so stellt man fest, dass Männer gesellschaftlich aktiver waren als Frauen; diese wiederum betracteten Liebe als wichtige Erfahrung im Leben. Zieht man die damalige gesellschaftliche Situation in Betracht, so wird die von Nietzsche an den Frauen geäusserte Kritik verständlich. Auf selbstkritische und selbstspöttische Art und Weise stellte er die Position der Frauen jener Zeit trefflich dar und bezog Stellung, in der Hoffnung, die Frauen würden ihrer misslichen Lage entgegentreten und lernen ihre Vorteile zu nutzen um ihren Selbstwert zu finden und den Existenzwert ihrer selbst letzlich so zu erhoehen, dass sie ins Reich des Übermenschen transzendieren koennen. Ich versuche im folgenden aus der Perspektive des modernen Feminismus eine Zusammenstellung und Analyse der in seinem Leben gesammelten Erfahrungen und der Teile seines Opus, der sich inhaltlich auf die Frage der Frau bezieht. In Anschluss sollen die tatsächlichen Merkmale des Frauenbildes Nietzschen einem Diskurs unterzogen und der Bewertung seiner Frauensicht durch den modernen Feminismus gegenübergestellt werden.
7

尼采生命哲學及其教育意涵之研究

鐘慧卿, Chung, Hwei-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身為存在主義及後現代主義先驅之一的尼采,之所以對西方文明造成嚴重的衝擊,就在於他毫不留情的抨擊西方傳統的兩大支柱—蘇格拉底精神所代表的理性文明與基督教道德信仰的彼岸世界! 尼采認為人是「尚未定型的動物」,強調人的未完成性與可塑性,主張人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本質,每個人的本質端賴自己去創造。尼采不同於傳統哲學長期以來所重視的「理性人」,卻強調人的本能、情感對人的重要性,高唱戴奧尼索斯(Dionysus)頌歌。而在他心目中理想的人類圖像就是「超人」,其最重要的特色就在於「自我超越」,並將尼采的「強力意志」學說發揮地淋漓盡致。 尼采批評傳統二元論世界觀,認為只有我們生存的這個現實世界!這也正是尼采宣稱「上帝死了」所代表的劃時代意義。尼采的世界圖像是:一方面,只有我們所居住的這個世界;另一方面,受到赫拉克利特斯流變哲學的影響,尼采認為這個世界永遠地變化著,是個生成流變的世界、強力意志的世界:萬事萬物變化不居,這是世界原來的面貌,是與道德無關的,肯定「生成流變無罪」,同時因為萬物皆流,並不存在任何「確定性」,所有的價值、真理,因而也都不具有絕對支配性。同時,這也是個永恆回歸的世界。 尼采要人重估一切價值,而強力意志,或者更確切地說「生命」,正是作為衡量一切價值的新準繩,同時也是人們賴以重估價值的依據!所有價值、真理、知識,都要以「充實生命」為鵠的,都要展現每個人的強力意志。尼采認為佛教的出世觀、羅馬的極端世俗化,或是基督教的倫理生活、工業革命之後的科學生活,都無法克服人生的悲劇性,唯有透過藝術才是生命自救的途徑。他要人以「審美的人生」取代基督教的「倫理的人生」,因為基督教道德於生命為敵,使人的生命力衰退,於是他要我們向古希臘人看齊。 本文以「成為你自己」作為尼采教育目的,其核心概念就在於實現每個人的真摯性(authenticity)—評估自己的處境,並將一切價值化為己有!真摯性與以往哲學所強調的「自主性」(autonomy)最大的不同在於,自主性與理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真摯性卻是要實現完整的人,亦即全人! 在知識教育方面,尼采的「觀點主義」強調一切都是詮釋,所謂的事實、真理並不存在,一切都是主觀的建構。沒有所謂的純粹認識,所有的真理其實都蘊含著價值判斷。知識、真理、邏輯等概念,其實都是人類為了生存所必須的「有用的偽造」,是人類「無可非難的錯誤」。因此,知識教學要重視學生的主觀建構,要讓學生將知識賦予自己的意義,將知識「化為己有」。同時,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充實生命」,知識應當為人生而服務,而不是使人成了「學奴」。 尼采一直強調人要不斷地自我超越,教育當然也要致力於此,舞蹈則象徵了此一教育目的。尼采以「舞者的美德」同嚴肅的精神相對立,認為舞者能輕盈地漫步於傳統之上,以自由自在的舞步踏碎舊有成規,並從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從事創造!在舞蹈中,人不但展現了人性,呈現人類存在的意義;同時也整合了自己的身心、思想與行動,並透過自己的詮釋創造出自己的意義,象徵了全人教育。教育就應當使人獲得這種「舞於當下」的實踐智慧! 尼采生命哲學所描繪出的生命教育之目的,就是要使人獲得人生智慧。人誠然是個悲劇性的存有,尼采卻勉人:面對人生的悲劇性、熱愛生命、肯定生命,連同生命中的一切不幸與痛苦;人生的本質雖然是虛無的與痛苦的,可以藉由藝術的美化作用而獲得人生意義;甚至要學會「笑一切悲劇」。同時,既然生命是與道德無關的,那麼何妨做個非道德者,擺脫對於生命的道德詮釋,自由自在地悠遊於天地之間,好好地享受生命! 尼采生命哲學對當前教育的啟示有四點:(一)生命教育的重視;(二)教育鬆綁;(三)人文與科技的整合;(四)情意智慧的培養。

Page generated in 0.01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