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1
  • 1
  • Tagged with
  • 5
  • 5
  • 5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迷宮與廢墟:論林燿德的小說藝術 / maze and ruins:the art of Lin, Yao De's fiction

謝夢蕾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都市」在許多作家的心目中象徵著罪惡、慾望與權利等負面事物,使人門迷失心志,更是許多作品中攻擊的目標。但是,在林燿德的多篇作品中,他書寫的目的地指向了現代人所居住的都市,以擁抱都市的姿態書寫都市令人生厭一面,他不批判,也不讚賞,僅僅藉由文字引領眾人探索著都市的樣貌。 而在林燿德所有作品中,「小說」的時空經營與意象描繪最令人著迷,更確實的實踐了他的創作理念,不論是轉為原住民視角,重新詮釋二二八事件的《一九四七高砂百合》,或是科幻未來與權利慾望爭奪的《時間龍》與《大日如來》,時間仍然指涉「現在」,空間仍然是我們所生長的「都市」。林燿德惡狠狠的揭示了都市中的現實,企圖解構台灣鄉土作家夢遊式的懷舊作品,每一本小說都是要讀者正視都市所帶來的善與惡,回歸現實的省思,如此才能真正認清自我。 空間不再只是時間的附屬品,不再被動的被時間中的人、事、物所填充,空間意象重新被定義,能主動實踐與再現社會生活與人群間的複雜關係。而人生活在都市之中,都市的空間感更是迅速清晰且立體呈現的,隨著經濟的快速起飛,都市面貌迅疾的變化著,從空間中我們得以窺探都市人群的生活與情感,更反映都市人群的「集體潛意識」。敏銳的林燿德便感受到空間的深層意涵,以獨特的視野掃瞄都市。林燿德從人性中權力、慾望、性愛、死亡等議題著筆,也描述都市的繁華璀璨所帶來的疏離與困惑,人生存在其中,空虛的情緒找不到出口,於是,人生活的都市,成了牢籠般的「迷宮」。林燿德更洞見都市與人類的未來,所有的事物在城市中的命運只能迅速凋萎,而一切繁華經過沖刷,最終仍舊會成為「廢墟」。它們不只是表象意涵,進而立體的承載了都市中人們心靈的荒蕪與控訴,更顯現林燿德對於都市生活的獨特時空觀,也更加確立了研究與探討迷宮與廢墟意象的必要性。 林燿德的小說透過了都市繪圖、歷史神話、科技文明、人心異化、幻滅重建……等主題揭示來深入探討最真實的事物面貌,更運用了後現代、魔幻寫實、後設、解構……等手法來呈現都會文化中生活的流動狀態,他刻畫小說中人物的殊相,進而掌握人類生命的共相。林燿德啟蒙、引導了都市文學,影響力更向四面八方擴展。林燿德的相關研究更有持續深入的價值與意義。因此,希望能透過全面關照林燿德小說創作的歷程與意圖,探討散見於林燿德小說中迷宮與廢墟意象的真正意涵,深入去剖析兩者所承載意義,更希望能藉由此論文定位林燿德小說作品的座標,再一次印證其在台灣文學史上的價值與意義。
2

林燿德詩中標點符號之研究 / The Study of Punctuation Marks In LIN,YAO-DE's Poetry

黃彥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林燿德為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向來被視為「後現代」的里程碑與代表人物,而其現代詩的藝術成就向來被學界關注。而現代詩則是各類文體中,對於標點符號的使用與否擁有特權。本研究以林燿德的現代詩為主要討論範圍,以其他詩人文本相互參照。第二章先敘述標點符號在台灣的發展、流變,再以林燿德的成長及創作背景切入。   第三章開始以「音樂性」、「圖像性」、「語義性」為出發點,解讀標點符號在林燿德詩作中的所展現的功能性,是以「性質」為出發點。四、五章則是以「標點符號」本身為探討對象,討論各個標點符號在詩人作品中的展現方式,主要是以教育部現行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為主逐一比對,楊遠、林穗芳二位學者的專書為輔,列出標點符號在詩人作品中的藝術價值。第六章則與第二章相呼應,探討林燿德的「繼承」、「轉向」、「突破」。   林燿德是台灣文壇「後現代」的開路先鋒,但對於前輩們的成就並不否定,反而是有所繼承,更有所突破,「後現代」只是手段、「突破」是目的。而標點符號在林燿德筆下,除了基本的斷句、標記作用外,還創造出屬於自我的風格,而林燿德現代詩的新穎題材,更是讓他異於前人的的最大後盾。   標點符號發展至此,已非原本單純的工具,筆者希望能盡量以各種角度去解讀林燿德詩作中標點符號的各種可能性,讓林燿德相關研究有另一種切入點。
3

林燿德詩作研究 / To study Lin,yao de's poetry

趙佳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以林燿德的詩作為研究核心,透過詩作主題和藝術技巧的研究分析,試圖重現林燿德的創作面貌,及其在文學上的價值與地位。第一章是緒論,先提出研究動機與目的,接著梳理現有之研究文獻,再界定研究的範圍與方向,最後提出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第二章「林燿德創作的背景」,主要是梳理林燿德的創作背景,先從林燿德的高中時期開始,這時神州詩社與三三集團對他的影響最大,之後神州解散,三三停刊,詩人也來到大學,這時他仍大放異彩,囊括數項大小獎項,又擔任輔大新聞主筆可,謂光芒四射。但詩人並非一帆風順,當他想要正式踏入詩壇時,卻遭遇重重阻礙,因為三大詩社主導了詩壇,林燿德卻不受前行詩人賞識,凝滯住他的腳步,激起他瓦解權力架構,推動世代交替的強烈意圖。直到《草根》大量刊載其詩作後,他才算正式登上詩壇,展露鋒芒。筆者接著探究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他的影響,他又是如何運用這些思想主義來達到他的目的。藉由梳理詩人的創作背景,自然呈現其創作歷程對詩作的影響。 第三章「林燿德詩作的主題」,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在「外在世界」中又分為五個部分:歷史文化的循環、戰爭與政治的批判、都市生活的描寫、資訊科技的省思、宇宙星球的隱喻;「內在世界」則分為三個部分:性、暴力、權力的糾葛、內心的騷動不安、對神秘學的探索。這章是本論文的重點,透過詩作主題的研究與分析,以更深入瞭解林燿德的作品。 第四章「林燿德詩作的藝術技巧」,分從「詩語實驗」、「開拓形式結構」、「配置時空結構」三方面來探討。「詩語實驗」包含後設語言、拼貼與遊戲性、解構的反諷性;「開拓形式結構」為跨文類書寫、大量運用組詩、圖象性的突破;「配置時空結構」則從時間結構的伸縮、空間視角的轉換、時間空間化與空間時間化三個向度來分析。藉以分析歸納詩人如何運用這些藝術技巧來達到創作目的,在書寫不同主題時,又是否有其常用的藝術技巧。 第五章「結論」,綜論林燿德詩作的主題與藝術技巧,總結林燿德在台灣詩壇上的價值地位與影響。
4

林燿德散文研究

許惠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對林燿德這樣一個具代表性的作家而言,相較於豐碩的後人對其創作的評論版圖,有關林燿德散文的深度探索,則更有待較寬廣的空間。本論文首要目的即是釐清林燿德的「破文類」散文觀。探索他如何以跨文類式散文,運用後現代技巧,來建構他自己的都市文學史觀,確立當代文學中的都市精神理想。並以林燿德的散文及文學評論來建構其散文理論,為林燿德的新世代文學論在文學史中找尋更合理適切的定位。 第一章先界定了研究動機及目的,以及研究的範疇和方法說明。並概述前人之研究成果,以說明尚待釐清及架構的研究所在。對於一直被學者認為邊緣化的散文研究,由此概述更能感受,並突顯散文研究之重要。 第二章則針對林燿德之時代背景環境做分析。透過時代背景的脈絡,我們可以了解,八○年代特殊的學術環境,社會的急遽變革,西方文學理論的引進,新世代作家的觀念認同,對於文學新理論的形成有著極重大的意義。釐清了林燿德與新理論及歷史社會的互動面向。 第三章探討的是林燿德的都市文學理論,以林燿德三冊散文作品為主軸,進行文本的分析。側重在於林燿德獨特的散文觀點及所運用的後現代書寫技巧;他主張突破抒情美文的陳觀,打破各文類的固有界域,質疑與顛覆的意味濃厚,由此文本的解析中當可詮釋出林燿德新散文理論的意涵。本文並舉佐了魔幻派大師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來與林燿德散文為對照。 第四章的研究重心為林燿德散文的思想主題及風格呈現。林燿德散文的思想多以呈現都市新風貌為主;散文風格除了呈現出都市心理層面的探索、都市精神的意涵延伸外,他的知性散文冷靜而理性,幾乎完全抽離式的敘述基調,洗鍊而精緻。本章將進一步論述林燿德散文的「新世代風格」。 第五章本章著重在探索林燿德新文學史觀及散文史觀的建塑。林燿德受後現代主義影響,提出斷裂的文學史觀,乃在於對既有文化霸權的挑戰。林燿德重新思考文學史的組織原則,也帶出了台灣現代文學史的新的面貌。 第六章為結論,林燿德提出的正視都市的觀點,已在現今的二十一世紀落實於普羅大眾的創作中。在結論方面總整了本文研究心得,並冀望能藉由釐清林燿德散文的文學定位及意義,為林燿德的散文找尋更合理適切的定位。
5

從「本土」到世界: 張系國、林燿德、吳明益科幻小說研究 = From "native" to global : a study on Chang Shi-kuo's, Lin Yao-de's and Wu Ming-yi's science fiction. / From native to global: a study on Chang Shi-kuo's, Lin Yao-de's and Wu Ming-yi's science fiction / 從本土到世界: 張系國、林燿德、吳明益科幻小說研究 / Cong 'ben tu' dao shi jie: Zhang Xiguo, Lin Yaode, Wu Mingyi ke huan xiao shuo yan jiu = From "native" to global : a study on Chang Shi-kuo's, Lin Yao-de's and Wu Ming-yi's science fiction. / Cong ben tu dao shi jie: Zhang Xiguo, Lin Yaode, Wu Mingyi ke huan xiao shuo yan jiu

January 2014 (has links)
過往研究者主要從主題、文化意涵等角度詮釋臺灣科幻小說的內容,鮮有從宏觀角度探討科幻小說創作與臺灣文學發展的關係。本文以為臺灣科幻小說與臺灣文學的「本土」論述密切相關。科幻小說是源自西方的文學類型(literary genre),它擅於探討跨越國族的普世議題,臺灣作家往往藉由引介和創作科幻小說,開拓他們創作的「世界視野」,並檢討「本土」論述中的民族主義情結。故此,臺灣科幻小說特別強調文化全球化對作家反思臺灣歷史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作家必須正視外國文化對臺灣「本土」的影響,並積極思考臺灣文學與世界文學共同的創作方向。 / 為了深入探討臺灣科幻小說對「本土」議題的反思,本文以三位作家的科幻創作為例,具體呈現科幻小說「從『本土』到世界」的發展過程:(一) 七、八十年代期間,張系國(1944- )以科幻小說審視鄉土小說中的民族主義情結,同時追溯對外省籍作家的身份認同極為重要的國共分裂史;(二) 八、九十年代期間,林燿德(1962-1996)以科幻小說檢討「本土」論述的暴力性質,同時以深受日本流行文化影響的年輕作家的立場,回顧日據時期的殖民歷史;(三) 二千年以後,吳明益(1971- )以科幻小說檢視「本土」論述中的族群文化,探討原住民與自然共處的方式,同時超越特定族群的立場,想像南島民族(Austronesian, 即原住民)遷徙的歷史。通過上述三位作家的科幻創作,本文希望指出臺灣科幻小說逐漸超越「本土」論述的局限,彰顯其普世價值。 /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Taiwanese science fiction, researches mainly adopted the thematic or cultural approaches among the others to interpret the science fiction. Seldom did they study them macroscopically and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kind of creative work and Taiwanese Literature. This thesis proposes that there exists an intertw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ese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native" discours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Science fiction, as a literary genre, comes from the West and is known for its ability to transcend the boundaries of nation and ethnicity to discuss the universal topics. By introducing this genre and creating this kind of literary works, those writers open up the "globe perspective" in their works and examine the Nationalist sentiment in the "native" discourse. Hence, Taiwanese science fiction places heavy emphasis on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upon Taiwanese writers’ reflections on Taiwa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writers must face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s on "native" Taiwan and actively contemplate the common direction for creative works in Taiwanese and World Literature. / To further discuss how Taiwanese science fiction’s reflection upon the concept of ‘Native’, this thesis will study the science fiction of three writers to illustrate the Taiwanese science fiction’s development from "Native" to "Global" as follows: (1) In the 70s and 80s, Chang Shi-kuo (b.1944) examines the Nationalist sentiment in Nativist Literature through Science Fiction while he also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separation between Kuomintang and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immigrant writers’ identity; (2) Lin Yao-de (1962-1996) explores the violent nature of the "nativist" discourse by science fiction. Meanwhi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Japanese popular culture over the young writers, he also reviews Taiwanese Histor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3) After the millennium, Wu Ming-yi (b.1971) investigates the ethnic culture in the "native" discourse and examines the aborigine’s ways to cohabit with the nature. He also transcends the boundary of a specific ethnic group to create the imaginative history of relocation of the Austronesian (that is the aborigines). Through examining the science fiction of the above writers, the thesis would illustrate how the Taiwanese science fiction is transcending the limits of the particular "native" discourse and displays its universality. / Detailed summary in vernacular field only. / Detailed summary in vernacular field only. / 何嘉俊. / Parallel title from English abstract. / Thesis (M.Phil.)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4. /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leaves 143-155). / Abstract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 He Jiajun.

Page generated in 0.03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