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北市公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行政體制之研究

丁文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論文長約十萬餘字,計分四章,其各章內容提要如次: 第一章:「緒論」,敘及本研究之動機目的與方法、有關問題之現況分析、問卷與基本資料調查之設計與調查對象及研究經過等。 一、研究之動機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動機:蔣總統於行政院長任內曾提示:「教育須與國家建設緊密結合,為國家造就有用人才」,這是我們所秉持的教育方針;而職業教育的一切設施及活動以適應就業需要為最高準則,故職業教育更應與國家經濟建設發展活動密切配合,方能造就更多有用的人才。但就目前工職教育的情況而言,尚未能符合此一要求,即「建」與「教」雙方未能密切配合;筆者任職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職業教育四載有餘,鑒於推行建教合作對發展工職教育暨國家建設具有重大貢獻,而當前卻缺乏完善的行政體制,致使效果不彰著,因此著手從事本項研究工作。 (二)研究目的: 1.瞭解台北市公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之現況。 2.發現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推行建教合作之障礙因素。 3.探求有關工職教育、職業訓練及工業界人士對建教合作行政體制之改進意見。 4.提供教育當局建立建教合作行政體制之改進途徑。 (三)研究方法: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以採用調查分析法為主,理論分析法為輔;理論分析法首先綜覽有關建教合作之文獻,予以整理,藉以歸納建教合作之基本觀念。其研究步驟如左: 1.擬訂研究計畫。 2.蒐集有關資料。 3.閱讀有關資料。(文獻探討) 4.調查基本現況資料。 5.統計及分析基本資料。 6.實地問卷調查、統計及分析。 7.實地訪問。 8.提出發現並作成結論與建議。 二、問題之現況分析 由於本研究係「台北市公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行政體制之研究」,所以先界定「行政體制」之範圍,分從法令、組織、人員配備、經費、激勵、觀念溝通協調及制度之配合等七方面來探討。 三、問卷與基本資料調查之設計 本調查問卷之編制係根據左列來源而設計的: (一)文獻探討及學理分析。 (二)訪問或徵詢現任從事工職教育、職業訓練人員及有關工廠僱主之意見而獲得的資料。 (三)筆者主辦台北市之職業教育,有關建教合作業務亦為筆者職責之一,就平日工作所體驗之心得。 四、調查對象: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對象計有學者專家等九類,以普查或隨機抽樣方式取樣,被調查對象總計五八六人。 五、研究經過: 敘及有關本研究蒐集文獻、編印問卷、寄發問卷、收回問卷、統計分析、實地訪問、撰寫報告之經過。 第二章:「建教合作基本觀念之分析」,敘及有關建教合作之意義、方式及原則、推行建教合作之行政措施、建教合作之規畫工作及其功用,旨在探討建教合作之理論,俾有助於問題之分析。 第三章:「基本資料與問卷調查之分析與說明」,第一部分係根據本研究所設計之基本資料調查表由各校填寫,加以整理分析,旨在瞭解目前實施之現況;第二部份係根據所編製之問卷實施調查,旨在發現建教合作行政體制之缺失,並探求改進之意見。 第四章:「結論與建議」:對本研究之發現作一總結,並提供中央、台北市政主管當局及工職今後改進建教合作之參考。 一、結論:根據第三章之基本資料及問卷調查統計結果,本研究發現建教合作之最大問題在於工業界對於建教合作之成效缺乏信心,對於工職應具有配合建教合作之條件不表樂觀,對於建教合作之制度不盡滿意,致工職推行建教合作困難重重。並分法令規章、組織設置、人員配備、經費、觀念溝通與協調、激勵及制度之配合等七方面加以說明。 二、建議:係根據研究之發現,筆者認為今後建教合作之發展,首在使工業界與工職均能在各種適當與有利條件之下,發揮建教合作之最大功能,玆作成如下之建議,供中央、台北市政主管當局及工職今後改建教合作之參考: (一)法規方面:頒佈具體可行之「建教合作實施辦法」。 (二)組織設置方面: 1.中央及地方均設置建教合作專責單位。 2.中央地方及工職均應設置建教合作設計諮詢或顧問委員會。 3.於行政院經建會設置人力規畫處。 4.成立台北市工職建教合作輔導評鑑小組。 (三)人員配備方面: 1.擴大培育工職師資,並加強在職進修,提高現有師資素質。 2.研擬實施工職與工業界人事交流辦法。 3.明訂工職之建教合作業務由實習就業輔導處主任及科主任負責辦理。 (四)經費方面: 1.寬籌經費補助工職,尤其是私立工職。 2.督促各校編列專款作為推行建教合作之用。 3.研擬妥善辦法俾恢復繳納職訓金,充實職教與職訓經費。 (五)觀念溝通與協調方面: 1.加強宣導工作。 2.加強工職與工廠之連繫工作。 3.定期舉辦建教合作研討會。 (六)激勵方面: 1.制定建教合作獎勵辦法。 2.協助工廠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勞工薪資及社會地位。 3.開闢並保障在職員工進修之途徑。 (七)制度之配合方面: 1.健全工職教育。 2.加強工職與工廠合辦職業。 3.鼓勵工業界附設工職。 4.加強就業輔導工作。 5.厲行職業證照制度。 6.改進技能檢定方式。 7.輔導工職畢業生服兵役期間從事生產工作。 8.實施未就學青年職業補習義務教育。
2

我國青少年建教合作生勞動保護之探討--以高職護校學生為例

楊鳳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衛生署在1995年所做的調查中顯示,國內領有護士或護理師執照的人數達十萬七千六十一人,但執業者僅有五萬七千五百八十五人,執業率只達53.5%,這樣一個數據其實與每年台灣地區女性的勞動參與率相去不遠。我國的女性因為平時需負擔相當沉重的家務責任,所以勞動參與率並不到五成。再加上護理業中的勞動條件與環境不佳,最後就演變成為領有執照之人不願意出來從事護士工作的重要原因。沒有執業的護理人員,有些在接受護理養成教育時即準備將來有轉行的想法。究竟是何種因素讓學生花了三年的時間在學校學習與醫院實習畢業後,甚至於已經通過執照考試後,仍然選擇離開護理業?在此作者想了解的是這套實習制度是否已經讓學生們感到不同程度的壓力與不合理,一旦當護生完成學業能夠自由選擇時,有些人因此會脫離護理業,轉行從事其他工作。 另外,護生的實習過程中與護理人員一樣,也存在著勞動安全衛生的顧慮。在蕭淑銖﹝1997﹞之研究報告中顯示,約有80%的護理人員曾被針頭與尖銳物所刺傷過,且最容易發生的地點在一般病房,就是護生最常出現之實習的地點。而被污染針頭扎傷有可能會被傳染到B型肝炎、C型肝炎、梅毒甚至於可怕的愛滋病等。另外,在病房實習的護生與護士相同,也會遇見性騷擾、醫療糾紛、精神病患….的問題。雖然醫院並非我國中央主管機關所訂對青少年有害之危險工作場所,但環境中所隱含的病菌、工作壓力對護生之身心而言,有怎樣一種影響,是值得深思的。 教育部技職司所編印之「八十五學年度我國技職院校建教合作成果彙編」將各護校歸類於建教合作教育中的一環,其中有實習式、輪調式、階梯式….等。但是護生卻因為建教合作名稱的混亂不確定,造成護校與醫院有漏洞可以規避工資補貼、勞工保險、健康檢查….等對建教生應有的保護。不合理待遇的另一個原因即是護生多醫院少,粥少僧多,各校爭取與教學醫院的合作機會所造成的。與大型醫院合作可以讓學校得到較好的評鑑成績、爭取到較高的招生率….等好處,但卻犧牲學生們受到妥善保護權利,這樣的情形對學生而言是相當不公平的。 再來就是談到醫院與學校間對護生的保護,目前除了建教合作契約﹝很少提到護生的實習保護﹞外,另一就是近年來實習老師的設置,從實際的情況觀察得知,老師幫助醫院監督學生不出錯的功能大於保護學生免於工作危險威脅之功能,因此校方認為最能保護學生的措施在實際的表現上卻讓人有質疑的空間。最後就是談到護生在畢業後對於護理生涯的選擇,升學、執照之檢覈考試、或是回醫院工作後的能力進階制度等與實習制度的關係。總之,護生基本上仍是在學學生,因而應以職業知能的學習為主,因此實習期間的種種保護是必要的,但究竟院方、校方在實習中提供什麼樣的保護給學生,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關懷點。
3

掩蓋在建教合作制度下的勞動真相-台灣建教合作實況的解讀 /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mixture of laboring and learning: the truth of apprenticeship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in Taiwan

翁百成, Wong, Bai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宣稱結合「職業訓練」與「職業教育」的建教合作制度,締造建教合作生、學校與企業三贏的局面,卻因為建教生「教育」與「訓練」、「學生」與「勞工」身分混亂的問題,導致出現了我國建教合作生受到企業以「學習技能」之名,行壓低「勞動條件」之實。 深究其因,由於建教合作學習與勞動難以切割的特性,使得我國主管教育的教育部與主管勞動事務的勞委會,彼此固守於職權範圍,致使建教生的權利受損;而在我國升學主義的普遍氛圍下,文憑「通貨膨脹」,職業學校面對「市場競爭」、以「成本」為考量的結果,普遍未與整體國家人力供需措施相互搭配,逐漸朝向升學為主而非技術導向;而「培育人力辦法」的百花齊放,更使得在追逐「學用相符」的過程中,政府、企業不斷的增加學生「實習」的機會,應該由企業負擔的「訓練成本」便轉嫁到學生身上。 本文以為,為了要解決台灣目前各式各樣建教合作「類似體系」的問題,就廣義而言,這些方案都應該屬於「建教合作」的一環,而不是排除在外。並體認這些學生同時具有學習與勞動的雙重性質,將之建立起「職業教育訓練關係」;同時,透過國家整體動員的力量,在國家層級必須有政府經建、勞政相關部會參與,做為民間力量的工商業總公會、全國級的勞工工會團體也一同進行社會對話,配合國家經濟發展,並將我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與「勞動市場政策」互相結合,建立起屬於我國的職業教育訓練體系(VET)以及資歷架構,進而與國際接軌,充分發揮其「建教合作」的目的與功能。
4

我國建教合作制度及建教合作生勞動權益保障之探討 / A study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labor rights protection of participating students in Taiwan

趙健宇, Chao, Chien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全球化的環境下,經濟與科技的瞬息萬變已對各產業產生革命性的衝擊。在此情況下,人才的培育成為各國在全球化趨勢下,得以維持競爭優勢至關重要之因素。而面對全球化經濟、資本自由流動,我國政府對於推動人才培育政策亦不遺餘力,其中我國經濟建設的大幅成長即與技職教育的日益發展息息相關。而在技職教育體系中,又以建教合作制度最具有發展經濟及安定社會之功能,過去此制度亦培育許多優秀且不可或缺的基層勞動力。 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之方式,訪談5位目前正參與建教合作之學生、3間目前正參與此制度之學校及3間目前正參與此制度之企業。根據本研究發現,建教合作生參與此制度之動機主要係以經濟因素之考量為主,其餘則係依據個人興趣及喜好而投入。至有關建教生勞動權益保障部分,研究發現,即便我國102年施行之《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實施及建教生權益保障法》對於建教生勞動權益之保護已明訂且規範十分詳盡,惟我國建教生對於勞動意識仍相當薄弱,且對於事業機構之違法行為亦賦予合理化之解釋,另對於勞動基本權(如:團結權、團體協商權、爭議權)亦一無所知,究其理由應與我國勞動教育的不普及密切關聯,建教生無法明確區分「學習」與「勞動」。因此,本研究根據結論,分別提出給政府、學校、企業、學生及後續研究者相關建議,希冀能改善我國建教合作制度所面臨之問題,以協助建教合作生在企業訓練期間之勞動權益受到保障,並使建教合作制度得永續發展,使學生得透過此制度獲致相關職業技能。 /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globalization, the rapid substantial change of economy and technology has had a revolutionary impact on various industries. As a result, the cultivation of manpower becomes the key factor for countries to maint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s under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face of the free flow of capital and economy, our government has also spared no efforts to promote the manpower cultivation pla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stantial growth of Taiwan's economy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developing economy and stabilizing the society. In the pas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deed cultivated many excellent and indispensable human capital in Taiwan. In this study, depth interviews were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 5 students who are currently engaged in cooperative education, 3 schools currently participating in the system, and 3 enterprises currently participating in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the motivations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ystem are mainly due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economic factors, while the rest are based on personal interests. In regards to the protection of participating students’ labor rights,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even though the 2013 " The Act of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the Protection of Student Participants’ Right " was legislated to protect students’ labor rights, while the labor consciousness of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are still weak. In addition, the participating students also rationalize the enterprise’s illegal acts, and know nothing about the basic labor rights (eg. right to organize, right to bargain collectively, right to dispute). The reasons should be owing to Taiwan's labor education is not so widespread, so participating students can’t clearly distinguish between "learning" and "labor." In conclus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schools, enterprises,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further research, hoping to improve the problems faced by Taiwan's cooperative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labor rights during the training. Hope tha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an be more sustainable so that students can get skills through this system.

Page generated in 0.0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