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7
  • 17
  • Tagged with
  • 17
  • 17
  • 17
  • 17
  • 4
  • 4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職業訓練之經濟分析─第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個案研究

黃立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的職業訓練,已因經濟的不斷成長、工業的不斷升級、行職業結構的急劇改變,而日增其重要性。但它對私人及社會的利益究竟有多大,頗值得我們研究,這便是本文撰寫的動機。 本論文共分成為五章、十一節。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資料來源與限制等。 第二章敘述職業訓練的性質與目的。 第三章敘述對職業訓練教育之功能作經濟分析之方法論。成本的方法論採用P. Drouet的方法,在計算私人效益時是採用社會效益中減去薪資所得稅扣繳總額而得,此與一般用前者減去綜合所得稅而得之社會效益不同。成本效益分析的計算則採用已考慮能力因素在內,而由A, Ziderman所提出的內在報酬率公式。在成本效益分析的第四個標準--效益成本比中,把康代光與沈曾圻在一九六二年計算高等教育費收益率之公式予以稍作修正,俾使其能更為合理與正確。 第四章對臺灣的職業訓練--第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作個案的實證研究,經過繁復的電腦程式設計與計算後求出社會與私人的三種內在報酬率:(1)不扣除能力因素、(2)扣除一半能力因素和(3)扣除三分之一能力因素的內在報酬率,發現社會內在報酬率與私人內在報酬率分別為14.76%、12.86%、13.86%與15.52%、13.52%、14.34%。社會的效益在扣除二分之一與三分之一能力因素後,所算出的社會內在報酬率比完全不扣除能力因素之社會內在報酬率分別只低了1.90%與1.08%而已,此分明是社會內在報酬率受能力因素之影響不太大。而私人的效益在扣除二分之一與三分之一能力因素之效益後,所算出的私人內在報酬率比完全不扣除能力因素效益之私人內在報酬率分別也只低了2.0%與1.18%而已,此亦顯示私人內在報酬率受能力因素之影響也不太大。由以上的結果,可證明一般人所言能力因素在所獲之效益中佔很大部份之說法是不正確的,只是私人內在報酬率比社會內在報酬率受能力因素的影響稍大一點罷了。私人內在報酬率比社會內在報酬率高的原因之一是該項職業訓練是完全免費受訓,所以私人受訓之直接成本就低得多了。原因之二是很多年齡--所得的資料尚未達薪資所得扣繳額的最低起扣標準,所以私人效益僅比社會效益稍低一點而已。 將上述的社會和私人之內在報酬率與我們所選出的貼現率--中央政府的長期公債利率12%與最近的銀行業三年儲蓄存款利率12%,作個比較後,發現不管是社會內在報酬率或私人的內在報酬率平均比我們所選出的貼現率為高。 這些高的私人內在報酬率,表示家長送他們高中役畢的孩子去接受職業訓練之事是絕對值得的。因任何一個私人內在報酬率均超過13.5%,尤其扣除了二分之一能力因素效益後所算出的內在報酬率仍有13.52%,顯示私人接受職業訓練甚為值得。倘使家長把這筆職業訓練教育經費存入銀行生息,按銀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2%而已,若是把該筆經費拿去買中央政府的長期公債,則其利率亦只有12%而已。因此,就個人言,投資在職業訓練上是完全正確且值得的。由職業訓練私人內在報酬率的大小,可看出社會對某種職業訓練之需要程度,意即可產憑藉此種理論,作為個人擬訂教育訓練計劃的依據。 次論社會的內在報酬率,因任何一個社會內在報酬率均超過12.8%,此社會內在報酬率可反映出現行職業訓練教育的社會利益,高的社會內在報酬率具有一種政策性的隱含,即據此指標,我們可向政府提出加強高中役畢者之職業訓練的建議。因為假如我們只在有限的政府經費下並需關心各種資源的有效運用時,當然要考慮內在報酬率大小的層次問題。前述的社會內在報酬率也不低,此指標可作為政府職業訓練教育計劃的依據,從而我們建議政府主動擴大並加強高中役畢者之職業訓練。 第五章之結論與建議中,綜合了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然後分別對個人與政府提出建議如下: 1.鼓勵私人接受職業訓練。 2.政府應: 1. 普遍成立政府職業訓練機構。 2. 加強擴大辦理各項技能檢定考試并提高已通過職業技能檢定者之待遇。 3. 修訂二年制技專的考試資格,使高中畢業並已接受職業訓練者也有報考的資格。 4. 鼓勵中小企業自辦職業訓練。 5. 加速擴大辦理夜間職業訓練。
2

職業訓練師資培訓制度之研究:以委外職業訓練為對象 / A study on the training institution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instructors in Taiwan: Case on contract-out vocational training

林函瑩, Lin, Han 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觀察近年公共職業訓練辦理情形,以委託、補助方式辦理之比例已超過五成,委外職業訓練師資漸成為我國職業訓練系統主要師資來源。本研究旨在檢討我國委外職業訓練師資培訓現況、瞭解及比較其他國家職業訓練師資培訓情形,並研擬委外職業訓練師資培訓制度與相關做法。 透過訪談分析,本研究發現委外職業訓練師資培訓應以提升教學職能、掌握職訓學員結訓後就業率及對外連結、溝通與人際關係等能力為培訓目標;訓前應落實訓練需求分析,參訓者應具電腦、教學設備操作之先備技能;培訓內容應著重教學職能;訓練方式應重視實作,強調教學實務演練;設置前測及分流機制,依職業訓練師資所任職類個別規劃培訓內容,並以能力為單元進行培訓。培訓課程之訓練評估,應考核訓後行為層面之改變。 建立委外職業訓練師資培訓制度,可提升委外職業訓練師資品質、委外職業訓練機構辦訓品質與競爭力,進而提升我國委外職業訓練整體辦訓水準。依據研究結果,歸納委外職業訓練師資制度面建議如下: 一、研擬主動挖掘委外職業訓練師資問題,並即時處置之機制。 二、建立專門、系統化之委外職業訓練師資品質評核機制。 三、設置委外職業訓練機構之師資參與職業訓練師資培訓課程比例,由職業訓練師資市場需求端進行規範,並設置相關配套、積極輔導,分階段施行。 四、職業訓練師資培訓相關事宜由職業訓練局,或泰山職業訓練中心專責辦理,以落實訓練內容與品質,並維持培訓之公正性、客觀性以及一致性。 五、規劃國家職能標準制度,建立產業職能或技能標準,提升職業訓練師資授課品質。
3

知識經濟下我國職業訓練政策之初探

黃玲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力資源的充分有效運用,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台灣地區由於缺乏豐富的自然資源,推動經濟發展,特別需要致力於人力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潮流下,科技創新進步快速,知識週轉的速度加快,勞工更需要藉由職業訓練,不斷的提升技能,對於職業訓練工作更是需要特別重視。 本論文期能藉由相關學理之探討,說明知識經濟時代職業訓練的重要,另外輔以先進國家成功的範例,檢討我國有關政策、立法及執行等缺失,進而就我國職業訓練之建制提出因應對策與建議。本論文之發現如下: 本論文期能藉由相關學理之探討,說明知識經濟時代職業訓練的重要,另外輔以先進國家成功的範例,檢討我國有關政策、立法及執行等缺失,進而就我國職業訓練之建制提出因應對策與建議。本論文之發現如下: 一、人力資本的投資是發展知識經濟的關鍵。日本充分有效的運用人力資源,才能從二次大戰後快速的重建成長起來。美國自1990年以來展現非凡的經濟實力,也驗證了高素質人力對經濟發展的重要。 二、美國和日本推展職業訓練多年且成效卓著,在因應知識經濟時代來臨美國和日本職業訓練政策方向,由「職業訓練」擴大到「職業能力開發」或「勞動力投資」,均強調勞工生涯發展導向,要能因應勞工不同階段的需求,施予職業訓練,並重視終身學習。在政策的制訂方面,美國和日本均強調「彈性」及「多元」,以因應快速變動的外在環境。同時兩國對經濟、科技等外在環境的變動,均能適時因應,制訂合宜的法令及推動改善相關措施。在職業訓練的實施方面,美國和日本均日趨重視企業訓練,並採取補助措施。 三、我國推動經濟發展,特別需要加強職業訓練。然而政府在職業訓練政策、立法及執行未能因應知識經濟做適時之調整。政府部門和企業的職業訓練之職能未能明確劃分。在知識經濟時代,政府應致力提升勞工的就業能力、勞動的移動能力、學習新知識的機會與能力。
4

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組織功能之研究

郭智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5

我國職業訓練制度之研究-公共職訓委託民間辦理

邱欣怡, Chiu, Hsin-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公共職業訓練委託民間辦理為範圍探討我國職業訓練制度,目的有三: 一、檢討我國公共職業訓練機構的績效及國外職業訓練民營化的經驗以做我國公共職業訓練委託民間辦理的基礎。 二、對於委託辦理的政策規劃進行研究,包括委託的目標、篩選機制、成效評鑑等,希望藉此能使委託民間發揮最大功能。 三、針對目前委託民間辦理的主要方式「專班委外」與「職業訓練券」進行制度檢討,並提出政策建議,提供政府施政參考。 本論文根據研究目的蒐集相關資料進行文獻探討與訪談。從國外民營化的經驗可發現,引進市場機制必須在市場環境成熟的情況下才可奏效,目前我國公共職訓委託民間辦理在執行上面臨許多問題:在我國職業訓練尚未發展成熟的前提下即欲以委託民間辦理來引進市場機制,先天條件上即有不足,加上專班委外及職業訓練券本身設計上的問題,因此委託民間辦理仍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 本論文從制度檢討的角度,將所面臨之重要問題加以歸納分析,提出具體建議,以供職訓主管單位參考。本論文認為政府在委託民間辦理公共職業訓練時,如果一味「推陳出新」,忽略市場環境是否成熟的重要性,那麼就無法使政策發揮最大功效,達到設定之目標。本論文建議政府對於職業訓練應進行全盤的規劃,首先要健全國內的職訓市場,讓職業訓練市場成熟以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各種訓練的提供者能分工合作,特別是讓事業單位提供訓練,以達到訓用合一。因此要委託民間辦理,首先應加強職業訓練市場的成熟以產生市場競爭機制,其次應加強制度設計的分工,再者對於訓練的成效進行評鑑以提供選擇的依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政府與民間皆認為民間參與公共職業訓練為無法抵擋的潮流,唯委託民間並非是萬靈丹,小至委託契約的內容、委託的項目、委託對象的選擇,大至委託民間的篩選機制、成效評鑑等都需要審慎地考量。
6

我國職業訓練政策執行之研究

楊淑瓊, YANG, SHU-GI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職業訓練為提高人力素質最重要的途徑之一,由於過去政府妥善運用人力資源,使得 我國經濟發展,創造開發中國家的奇蹟。而目前正值經濟社會結構轉型之際,現階段 人力發生低度運用、勞力嚴重短缺等問題,我國職業訓練政策能否因應環境變遷作適 度調整?是否達到預期的功能?政策執行活動呈現何種風貌?遭遇那些問題?本文擬 嘗試尋求我國職業訓練政策執行的解釋架構,透過此架構的運用,分析我國當前職業 訓練政策窒礙的問題,並研究問題的癥結所在,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以供未來改 進的參考。 本文共六章,十六節,約六萬字。 第一章,緒論,闡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現狀。 第三章,理論架構,首先界定相關名詞,並介紹政策執行相關理論,接者擬出本文的 分析架構。 第三章,我國職業訓練政策形成過程,首先敘述我國職業訓練政策的發展沿革,接者 引介各國職業訓練概況及對我國的影響,及說明我國職業訓練的概況。 第四章,我國職業訓練政策內容因素,探討我國職業訓練政策目標的明確性及政策資 源的運用情形。 第五章,我國職業訓練政策系絡因素,探討我國職業訓練行政體系的特性及其標的團 體的順服。 第六章,結論。
7

內政部職業訓練局組織與功能之研究

黃淑慧, HUANG, SHU-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屬海島型經濟型態,天然資源缺乏,資本資源不足,為了保持經濟之繼續成長, 培訓技術人力發展技術密集工業實為當務之急。政府在職業政策上原缺乏明確的主管 機關,也沒有統一規劃的機構,致權責混淆,步調不一。因此,政府修正內政部組織 法,於第七條規定成立職業訓練局,復於七十二年底頒行職業訓練法,我國職業訓練 主管機關始得於定型。 本文以系統組織理論的架構探討內政部職業訓練局的組織與功能,共分五章十六節, 約六萬字,內容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架構,並介紹職業訓練的意義與職業訓練局成立 的經過。 第二章職業訓練局的環境與輸入動力。分從社會、經濟的觀點分析職業訓練局的環境 因素,以及環境對職業訓練局輸入的需求和支持。 第三章職業訓練局的組織透視。由組織的目標、結構、人員運用與工作程序四面向闡 述內部的運作情形。 第四章職業訓練局的功能剖析。就職業訓練局的職業探討與其他職業訓練機關的關係 及業務成果。 第五章結論。依前述之說明與檢討,提出改進的建議與未來的展望。
8

公部門職業訓練機構受訓學員訓練需求之研究:以泰山職業訓練中心為例

陳思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我國職業訓練制度發展至今,辦理職業訓練的機構眾多。參加職業訓練的民眾其個人背景、動機、訴求各有歧異,甚至不同背景條件下會衍生不同的需求。訓練需求評估是訓練系統中首要的關鍵,透過訓練需求評估在職業訓練機構學員訓練上的運用,能檢討職訓機構之訓練規劃,此為著手進行本文的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瞭解公部門職業訓練機構內基本資料不同之學員實際參與訓練的情形與感受,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員在訓練需求及訓練成效上認知的差異,發掘學員訓練需求,提出公共職訓中心在辦理職業訓練課程規劃上的建議。 為達研究目的,編製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泰山職業訓練中心的學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調查,透過問卷方式從學員的角度,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驗證研究假設,已獲致各項結果。經研究發現與討論,提出結論: 一、訓練中心學員個人屬性和職業訓練參與概況差異性不大,與職訓中心 之參訓資格、開課類別有關。 二、學員在訓練需求評估認知上對「個人回饋評估」構面認同度高。 三、學員在訓練成效上對「師資與教學」構面滿意度高。 四、班別的不同分別在整體訓練需求評估認知與整體訓練成效認知之各構 面都呈現差異。 五、現階段學員的訓練需求仍聚焦在訓練與就業的媒合。
9

我國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制度政策執行之研究

楊思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我國之勞動市場供需正處於缺工一不均衡狀態,目前除了以引進外勞來補充基層勞動力之不足,而在技術人力資源的尋求上,一直缺乏較明顯的政策措施以玆解決。而從勞動供給面來看,退伍青年不啻為一新人力資源。 我國之退伍青年可分為兩種態樣,一為義務役之退伍青年;另一則為自願提早退休或退役之軍士官,據統計一年所釋放之志願役退伍軍人總數約一萬四千人左右,他們正處於人口結構中之青壯年人口,有工作意願與工作能力,但他們在就業與轉業上卻存在著相當的困難,低度就業之情況相當普遍,造成人力資源之損失。 我國退伍軍人就業輔導制度最早係由民國四十三年成立之「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所負責,隨即擴大服務層面,改制為「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籌辦理就醫、就學、就養及就業等事項。直至八十一年所通過的「就業服務法」,其中第三十一條規定「公立就業服務機關應與當地役政機關密切聯繫,協助退伍者就業獲參加職業訓練」,這成為我國政府必須負起推介志願役及義務役青年退伍後就業服務工作等義務的最主要法源;另國防部亦於民國八十一年規劃 「國防人力移轉培訓案」,開始從事屆退官兵的職業輔導工作,希望能健全並流通軍隊與社會勞動市場間的管道,而我國退伍軍人之就業輔導制度,亦從退伍後延伸到退伍前的人力養成培訓,而有更積極的開展。 本文之研究架構從公共政策之執行面出發,以政策內容、執行機構及標的團體等三項為研究的執行變數,輔之系統理論的分析邏輯來作歸納與變數之間互動之影響,建立起一分析架構,據以從政策執行之意義,探討我國退伍青年之就業與訓練政策之其影響、規劃與執行情況,並獲至下列結論: 一、 政府體系間的整合與合作 1、 加強退輔會與國防部之合作關係。 2、 由勞委會職訓局提供職業訓練或是提供職訓技術與資訊。 3、 健全目前全國人力資源資訊網路。 二、 訓練職類的再思考 配合社會之需求調整訓練課程。 三、 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中就業服務功能的再整合。 據研究發現多數退伍軍人並未至退輔會請求就業協助,原因不外乎不知其服務內容或認為無法獲得滿意的服務,其長期績效不彰,亟需重新調整組織架構或組織功能。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研究背景、目的、方法與限制 第三節 名詞範圍界定與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政策之法源 第二章 相關理論及分析架構 第一節 執行理論 第二節 系統理論 第三節 本文架構之形成 第三章 我國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政策之問題及性質 第一節 從經濟、社會及政治面來探討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問題 第二節 從人力資源開發來探討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問題 第四章 我國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制度政策 第一節 我國目前之就業服務政策 第二節 我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之退伍軍人就業輔導制度 第三節 國防部之國防人力移轉培訓案 第四節 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制度問卷分析 第五章 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政策之執行分析 第一節 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政策內容分析 第二節 退伍青年就業與訓練執行體系之組織能力分析 第三節 標的團體的順服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10

從協力治理觀點探討職業訓練規劃之研究--以中區職訓中心為例

龔青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單一的政府組織已經無法妥善處理複雜的外在環境,社會上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因此,政府在面對公共事務是採取漸進式的夥伴關係進行政府治理,使得一起從事治理工作已經成為時代的趨勢,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中區職業訓練中心訓練課程的規劃過程作一研究與分析,運用協力治理、彈性的規劃方式,掌握業界的脈動與需求。本研究藉著個案分析,去瞭解中區職業訓練中心人才培訓策略聯盟的成立起因、動機及現況,探討協力夥伴的互動關係。主要是經過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出一般訓練業務從需求面、過程面、評估面等建構基礎後,再將協力治理觀點用於職業訓練業務相關議題,並進一步瞭解職業訓練從業人員對公共職業訓練中心提供訓練或實施訓練之模式的看法與意見,由於網絡的成員不只一個,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因此,分析聯盟成員如何取得所需資源,如何建立、維持彼此的關係等等,都作為未來建構職業訓練規劃時可參考之架構。

Page generated in 0.04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