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
  • 80
  • 15
  • 6
  • 2
  • Tagged with
  • 103
  • 103
  • 68
  • 28
  • 25
  • 22
  • 22
  • 18
  • 18
  • 18
  • 18
  • 18
  • 17
  • 17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41

從非傳統安全看我國青少年毒品問題 / From the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and Taiwan's narcotics problems amongst youth

廖珮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根據UNODC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研究表示,亞洲已成為最大的製毒化學品來源和用於製造非法藥物的市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14年「全國物質使用調查」發現調查12-64歲民眾中約有23萬人曾經藥物濫用,18~44歲為藥物濫用最多之年齡群,其中18~24歲以使用愷他命居多,而35~44歲則以安非他命為主。2015年反毒報告書指出,去年全國因毒品案件而裁決有罪者共有34,672人,雖然較前年減少7.2% ,但毒品入侵青少年族群的情況卻越來越嚴重,依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度共有1,700名學生遭通報藥物濫用,較2013年2,021件略為下降,其中以疑似施用第三級毒品人數為最大宗,並以高中職1,031人(60.6%)為主,國中582人(34.2%)次之。教育部學生使用非法藥物的通報件數也呈逐年增加的情形,若以 2007年高中職以下學校通報 284件增加至 2013年1,908 件計算,7年內增加了6.7倍之多。毒品嚴重影響年輕一代的教育及健康,其需要付出的成本與代價無法計算,所造成的問題將成為影響社會、國家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如何防制青少年的藥物濫用便成為當務之急。 本文針對聯合國UNODC的角度探討全球青少年毒品問題,並以近年來臺北市青少年各級毒品使用現況與相關性探討,以有系統的歸類、分析,期望結合及彙整青少年毒品危害防制措施、探究其將會產生多種併存問題及發生情形、供日後政府制定藥物濫用防制策略參考。另由全球青少年毒品使用變化與發展對比於臺灣的轉變,再加以探討影響臺灣青少年使用毒品的因素與項目有哪些?與全球青少年所受的衝擊與矛盾是否有相同處?抑或因著地域的不同有不同的效果。最後則再限縮範圍至臺北市校園學生毒品濫用的情形,再導入治安、經濟、社會等變數議題,以文獻分析法試著推導出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探討將會產生多種併存問題及發生情形,並對目前防制困境與策略作為進行探討。 文末則再次回應研究青少年毒品的三個關鍵問題,得出濫用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合成毒品濫用越來越多,加上青少年藥物濫用極可能持續到成年,並會增加未來為上癮者或從事其他犯罪的機會,國家應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預防措施、減少毒品需求、創造有利的健康環境、家庭具有強大防制潛力,應重視家庭教育等做起。所以,要指望毒品問題完全解決是不可能的。既然在短期內現行政府政策不大可能出現根絕的方法,那麼,一旦對青少年藥物濫用採取忽視的態度,將會動搖的國家競爭力與根本。 / According to UNODC South Asia and Pacific Studies, Asia has become the largest source of toxic chemicals and market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illicit drug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In 1994, the National Survey on the Use of Substance found that about 230,000 people aged between 12 and 64 years had been drug abuse and 18 to 44 were the highest age groups for drug abuse, including 18 to 24 The use of Kai Tai life mostly, and 35 to 44 years old with amphetamine-based. The anti-drug report in 2015 pointed out that 34,672 people were found guilty of drug cases in the country last year, although they were 7.2% lower than the previous year. However, the number of drug-invading youth groups was getting wors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tudents were informed of drug abuse, slightly lower than 2,021 in 2013, among which the number of suspected third-class drugs was the largest, and 1,031 (60.6%) were secondary in high school, 582 (34.2%) The The number of informant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use of illicit drugs has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f the number of schools under the senior secondary school in 2007 increased by 284 to 1,908 in 2013, it increased by 6.7 times in seven years. Drugs seriously affect the education and health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the costs and costs that they need to pay can not be calculated. The problems that have arisen will be factors that affect social and national instability. Therefore, how to prevent juvenile drug abuse becomes a top priority. In this paper, the United Nations UNODC point of view of the global drug problem of young people, and in recent years, young people in Taipei City at all levels of drug use status and relevance of the discussion, to a systematic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expectations and integration of juvenile drug harm prevention measures, It will produce a variety of coexistence problems and the situation for the future government to develop drug abuse control strategy reference.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chan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use of drugs in Taiwan, and to explore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use of drugs by young people in Taiwan and what are the same as those of the global adolescents and whether they are the same Have different effects. And finally to limit the range to the Taipei City campus students drug abuse situation, and then into the law and order, economic, social and other variables to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try to derive the impact on national security, will have a variety of coexistence problems and occur Situation, and the current control dilemma and strategy as a discussion.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here are three key questions in the study of juvenile delinquents, a decline in the age of abuse,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drug abuse, and the fact that adolescent drug abuse is likely to continue into adulthood and increase the future as an addict or Other opportunities for crime, the state should start from adolescence pre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demand for drugs to create a favorable health environment, the family has a strong control potenti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family education and so on. So it is impossible to expect a complete solution to the drug problem. Since the current government policy in the short term is unlikely to be the way to eradicate it, then once the attitude of neglecting adolescent drug abuse will shake the country's competitiveness and fundamentals.
42

青少年生涯發展與自我認同狀態關係之探討─學術類與職業類高三生的比較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t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Identity status- comparison between academic and technical adolescents

劉思汎, Liu, Szu-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瞭解生涯發展對學術類及職業類高三青少年自我認同狀態的影響,並根據文獻延伸探討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業成就、社團涉入程度及打工經驗與青少年整體生涯成熟度的關係。以新北市高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採隨機抽樣與自填問卷方式進行資料蒐集,共回收801份有效問卷(學術類:401份;職業類:400份)。接著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相關係數分析進行統計檢定,再由多元迴歸分析解釋生涯發展之認知、態度與能力三構面對兩類青少年四種認同狀態的影響。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兩類青少年的發展軌跡不同: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情形較佳;職業類高三生的各認同狀態程度較高。 二、生涯發展的認知與能力構面皆明顯有助於兩類青少年的認同發展趨向達成狀態。 三、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不影響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尋求狀態;但認知構面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尋求狀態。 四、生涯發展的態度構面是唯一會影響學術類高三生認同早閉狀態的生涯發展構面;對職業類高三生而言,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皆會影響其認同早閉狀態。 五、生涯發展的認知構面會影響學術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生涯發展的能力構面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 六、「性別」會影響兩類青少年的認同達成狀態及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學業成就」會影響兩類青少年的認同混淆狀態;「社團涉入程度」及「打工經驗」會影響職業類高三生的認同混淆狀態。 七、青少年的整體生涯成熟度受「家庭社經地位」、「學業類型」、「學業成就」及「社團涉入程度」的影響;不受「性別」及「打工經驗」的影響。 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青少年工作者可多重視青少年在生涯發展的認知、態度、能力構面的表現,於服務中融入生涯議題的探討,並從生涯發展的認知及能力構面著手,提升其認同達成狀態。 二、協助傾向於認同早閉的青少年反思生涯的重要決定是如何形成的,使其有機會成為自己認同且喜歡的樣子。 三、留意認同發展上的性別差異,以及不佳的學業成就對認同混淆狀態的影響,並為其創造有利參與社團及安全打工的環境。 四、加強學術類高三生的生涯發展認知程度;培養職業類高三生生涯計畫的能力。
43

社區非營利組織少年犯罪防治功能之研究:以台北市五常社區為個案

張世昌, Chang, S. C.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少年問題確實非常嚴重,我國近年來少年犯罪率逐漸上升,犯罪型態也不斷出新,隨著經濟的快速成長,提供了國人富裕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人文素養並未相對的提高,加上社會組織結構急遽改變,傳統的道德觀念淪喪,新的社會價值體系又尚未建立,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尤其是潛藏這各類犯罪之源的少年犯罪問題。社會新聞不斷的報導著少年犯罪事件,殺人、搶劫、強姦、集體械鬥等等暴力事件不斷發生,其犯罪手段兇殘冷酷,簡直已達駭人聽聞的地步。我們的社會病了,而少年團體更是病得最徹底的一群,而痛定思痛,在驚駭之餘,我們不禁要好好思考,要怎麼才能挽救這些沈淪的輕狂少年呢?本論文從社區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從傳統的思維跳脫出來而以另外一種方式來看待少年問題。 壹、研究動機 每十七分二十三秒就有一名少年犯罪!根據法務部的統計,民國八十六年台灣地區確定觸犯刑罰法令的少年與兒童總計有兩萬三千零九十六人,這兩項統計數字足以顯示出台灣地區少年犯罪的嚴重性(台灣日報,民87)。 今日的少年犯,如果處理不當,極可能成為明日的成年犯,而今日非常嚴重的不良少年幫派問題,如不作適當的輔導處理,則易形成為未來黑社會幫派的一部份,危害社會治安。大多數的犯罪少年是由多次微小過錯或偏差行為的累積,逐漸演變形成。因此,當這些問題青少年在還未成為犯罪者之前,如加以輔導,阻止其偏差行為惡化,是防治機構極其重要的工作。因此防治少年犯罪的工作,具備兩個層次:第一是未犯罪前之預防工作,例如由社會機構,警告行為偏差而尚未犯罪的青少年,例如家庭與學校中的問題兒童及青少年,以各種方法加以適當的輔導。第二是對犯罪後之再犯預防,由司法的機構或其他社會團體組織、社區等,對青少年犯做適當的矯治處遇工作,預防他們再次犯罪的可能(蔡德輝,民74)。 而根據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所做的少年犯案空間分佈概況調查發現,青少年犯案與空間有明顯密集的關係,犯案少年的居住地與發生地距離一公里以內者高達四成比例,所以青少年犯罪常常是在家附近(中國時報,民87)。本研究基於這個調查發現,及許多少年犯罪防治專家的建議,認為如果以社區為了解少年犯罪的基本單元,對青少年犯罪預防工作會有正面的效果。國外也有一些實證的經驗,如當時推行的芝加哥區域計劃(Chicago Area Project)即是全美第一個以社區為主的(community- based)少年犯罪防治計劃 (Shaw & McKay,1969)。 本研究選定五常社區,該區塊之社區機能充足,有區域性國中、小學校一,區內大、小型市場林立,居民多以市場攤販或自營生意者居多。人口結構,在地人約佔六、七成,其餘多為外來人口;區塊內的單親家庭比率佔百分之十八以上。社區內之社區性組織缺乏,或功能無發揮,社區的意識疏離。該社區在台北在中山區屬居住地犯罪較密集之區塊,本研究之所以選定這個社區,乃是因為筆者大學由於參加服務性社團常常在該社區帶領青少年的活動,所以對該區的少年問題非常有興趣。同時這個這個社區從八十三年開始就有著許多開創性的活動,使得社區非常活躍,非常值得深入探討。 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大家莫不擔心和關心這項議題,筆者欲從社區著手,重點放在社區非營利組織,研究其組織的運作對少年犯罪防治的貢獻及功能。希望能在今日較注重個案及團體方式的少年輔導工作提供一些不一樣的想法。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希望能先從一些有關社區公益組織的理論與功能進行探討,同時對其少年犯罪防治理論與功能進行分析研究,以檢視當前社區防治少年犯罪之作法及其困境。本計劃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1、探討社區相關理論,包括非營利組織理論、鄰里組織、社區參與理論等;並探討少年犯罪防治理論,內容如犯罪區位學理論、社會控制理論、 差別連結、標籤理論、社會疏離理論。 2、探究社區組織與少年犯罪防治之關聯性。包括對少年犯罪之社區因素,包括社區環境因素及社區結構因素等;少年犯罪社區防治之作法;社區組織在少年犯罪防治之運用等問題的探究。 3、進行個案探訪以了解五常社區之社區組織從事少年犯罪防治相關活動及運作情形,並就其這幾來的防治工作經驗、方法彙集歸納分析為完整的行動之報告,就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在具體方案、技巧、成效部分,彙整為實錄報告等,以供其他社區之組織欲從事少年犯罪防治工作的參考。 參、研究方法 本節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份針對本論文所採用之研究方法,作詳細的介紹;第二部分對於本研究之個案地區概況作清楚之描述。如下所述。 本研究除了對社區相關文獻理論進行探討,尚選定台北市中山區五常社區作為個案研究的對象,實地進行觀察研究。希望能藉由對該社區的深入研究,探討社區組織少年犯罪防治相關行動策略及功能。筆者認為除了基本的文獻分析法外,尚包括深度訪談法、實地觀察法。本研究採用下列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本文所做的文獻分析方面,理論部分先探討社區相關文獻,包括如社區、組非營利組織、及社區參與等。再介紹與社區相關的少年犯罪防治理論作深入的介紹。主要資料來自國內外學術研究成果、報章資訊、中外期刊、及論文等,對其加以蒐集羅列和分析。 2.個案研究法: 筆者將與中山區五常社區內兩個重要的社區組織:「榮星婦女協會」和「五常社區發展協會」進行深入的研究,對其負責人、組織成員及以及與少年非常相關的「學校」和「中山少輔組」兩單位作訪談,以了解該社區有關少年犯罪防治的議題。 3.參與觀察法與深度訪談: 筆者除親赴社區內相關單位作實地深度訪談外(in-depth interview),在研究期間還要參與該社區與少年犯罪防治有關之活動,以進行實地參與(participant observation)的觀察。希望蒐集更多資料以利能更深入地了解。 肆、研究範圍 五常社區,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範圍上以四個里為區域,包括行政里、行孝里、行仁里、下埤里;道路以松江路、民族東路、民權東路、復興北路四大幹線,圍構成一個社區總人口數約三萬五千人左右,社區內有恩主公廟、台北市立第一殯儀館、濱江果菜批發市場、魚產批發公司、榮星花園、五常國小、五常國中、建國派出所、鄰近松山機場,從以上地標型建築物或知名景點,已經很快的將五常社區生活共同的結構顯示出來,共同的大菜市場、共同的學區、共同的大型公園、共同的派出所、幾乎將所有生活內涵。 目 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三節 名詞界定 第二章 理論探討 第一節 社區及非營利組織相關理論 第二節 犯罪理論 第三章 社區非營利組織與少年犯罪防治 第一節 少年犯罪之社區因素 第二節 少年犯罪防治之作法 第三節 社區非營利組織在少年犯罪防治之運用 第四章 個案分析 第一節 社區非營利組織概況 第二節 研究過程及編碼類別 第三節 社區問題分析 第四節 組織層面分析 第五節 工作策略分析 第六節 成果評估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訪問題綱(一) 附錄(二)訪問題綱(二) 附錄(三)少年問卷 附錄(四)訪談資料(一) 附錄(五)訪談資料(二) 附錄(六)訪談資料(三) 附錄(七)訪談資料(四) 附錄(八)訪談資料(五) 附錄(九)組織圖(一) 附錄(十)組織圖(二) 附錄(十一)認輔須知 附錄(十二)地圖(一) 附錄(十三)地圖(二) 附錄(十四)地圖(三) 附錄(十五)地圖(四) 附錄(十六)活動照片
44

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認同 與青少年自我中心關係之研究 /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ing method,self-identity and the adolescent egocentrism

李盈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暸解北台灣地區高中生之自我中心表現與性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認同間的關係,乃以台北市及新北市共5所高中、高職學校之學生466人為研究對象,再採用個人基本資料問卷、「青少年自我中心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自我認同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資料,再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高中生的自我中心傾向、假想觀眾特徵及個人神話特徵皆略高於中等。 二、高中生知覺父親所採用的管教方式以「專制權威」型為最多,其次則為「寬鬆 放任」型,而最少採用的管教方式為「忽視冷漠」型。 三、高中生知覺母親所採用的管教方式以「寬鬆放任」型為最多,其次則為「專制權威」型,而最少採用的管教方式為「忽視冷漠」型。 四、高中生的自我認同傾向以「認同遲滯」型為最多,其次則為「認同混淆」型,而最少傾向於「認同預定」型。 五、不同性別高中生的「整體自我中心」及「假想觀眾」特徵無顯著差異存在。但「個人神話」特徵有顯著差異存在,男高中生比女高中生會有較多的「個人神話」特徵表現。 六、男高中生知覺父母採用最多的管教方式類型為「專制權威」,而女高中生則為「寬鬆放任」。 七、女高中生傾向「認同遲滯」型的多於男高中生;男高中生傾向「認同有成」型、「認同混淆」型及「認同預定」型的多於女高中生 八、性別與父母管教方式並不會交互影響高中生的「整體自我中心」表現、「假想觀眾」特徵及「個人神話」特徵。 九、父母採用不同之管教方式,整體高中生的「假想觀眾」特徵及「個人神話」特徵有顯著差異存在: 1. 父親或母親採用「開明權威」及「專制權威」的管教方式,比採用「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高中生會越常顯露出「假想觀眾」特徵。 2. 父親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比採用「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高中生會越常顯露出「假想觀眾」特徵。 3. 父親或母親採用「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比採用「開明權威」及「專制權威」的管教方式,高中生會越常顯露出「個人神話」特徵。 4. 父親採用「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比採用「忽視冷漠」的管教方式,高中生會越常顯露出「個人神話」特徵。 十、 性別與自我認同並不會交互影響高中生的「整體自我中心」表現、「假想觀眾」特徵及「個人神話」特徵。 十一、自我認同類型不同之高中生的「整體自我中心」表現、「假想觀眾」特徵及「個人神話」特徵有顯著差異存在: 1.自我認同類型傾向「認同有成」型及「認同遲滯」型的高中生,比「認同混淆」型者,較常顯現出自我中心的表現。 2.自我認同類型傾向「認同遲滯」型的高中生,比「認同混淆」型及「認同有成」型者,較常顯現出「假想觀眾」的特徵。 3.自我認同類型傾向「認同有成」型的高中生,比「認同遲滯」型及「認同混淆」型者,較常顯現出「個人神話」的特徵。 十二、整體高中生的「認同有成」、「認同遲滯」之自我認同傾向及父親採用「寬鬆放任」的管教方式等變項,為預測高中生「整體自我中心」表現、「假想觀眾」特徵及「個人神話」特徵的重要變項,預測力分別為12.7%、14.3%及14.7%。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數點建議,以供後續相關實務工作及研究的參考。
45

青少年收容人圖書資訊利用與讀書會參與之研究 /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use of juvenile inmates

張齊家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青少年時期在人生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時期,但往往有時會因觀念的偏差而犯錯,而進了矯正機構。但與成人不同的是,青少年收容人尚處於受教育的階段,未來還具有相當的成長空間,因此矯正機構的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而監所圖書館更是矯正機構中的文教重要機構,如果能夠提供收容人文化教育服務,方能突顯監所圖書館在矯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在了解矯正機構中的圖書資訊利用情況,並探討收容人讀書會的運作情況,以作為未來收容人讀書會辦理的參考。首先透過問卷調查法,了解誠正中學收容人的圖書資訊利用情況,探討收容人對於圖書資源的運用是否符合需求。並透過與收容人讀書會的帶領者進行訪談,了解每個帶領者帶領讀書會的方式,並深入探討帶領者對收容人讀書會的看法與建議。 根據本研究發現,就圖書資訊利用情況來說:一、對於收容人來說,圖書室的利用不甚方便,因此在取得資訊上也有所不便;二、收容人對於圖書館的認同尚有加強的空間;三、收容人在閱讀書籍的學科種類上不甚均衡;四、收容人對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不完全滿意。而就讀書會運作情況來說:一、參與讀書會的確帶給收容人正面的影響;二、同時收容人讀書會也給帶領者帶來正面的收穫;三、收容人讀書會和圖書館間缺乏互動;四、收容人讀書會的參與者變動情形嚴重;五、收容人讀書會缺乏足夠的經費來源。 最後提出下列的建議。對監所圖書館來說:一、機關首長重視圖書資訊利用,增設一位專職圖書館員,並讓圖書館的設置常態化;二、制定館藏發展政策,以求館藏均衡發展;三、重新訂定圖書館利用方法;四、加強與公共圖書館的合作。對收容人讀書會來說:一、尋求外界讀書會的支持;二、維持讀書會參與者之穩定性;三、定期評鑑讀書會的成效;四、提供一個收容人發表心得的園地;五、推動資訊相關科技。除此之外,對國內資訊相關科系來說,若能開設特殊圖書館相關的課程,對於社會上弱勢族群的圖書資訊利用也將會有所幫助。 / Adolescence is a very crucial phase of life. However, adolescents might be sent to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for making mistakes that resulted from conceptual deviation. But, juvenile inmates are still on the stage of education, so there is a great room for them to grow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in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is manifested. Moreover, the prison library is even more important among the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If the prison library could provide the inmates with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service, it could enhance the importance in correctional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use in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study groups of the juvenile inmates , for planning study groups of the juvenile inmates in the future. First, using the questionnaires to investigate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use of the inmates in Chengjheng high school, and to study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meets their demand. Furthermore, interviewing the leaders of study groups of the juvenile inmates to realize how every leader conducts a study group, and to profoundly discuss the leaders’ opinion and suggestion for study group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as for the inmates, the use of library is not that convenient, so it’s rather inconvenient to get information resources. Second, there is till a great room for the inmates to use the library. Third, the available books need more categories. Fourth, the inmate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services the library provides. As for the function of the study groups: First, participating in study groups surel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mates. Second, leaders also get a positive effect from study groups of the inmates. Third, study groups lack for interaction with libraries. Fourth,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udy group of the inmates vary greatly. Fifth, There are not sufficient funds to form study group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As for the prison library: First, the chief of the institution should focus on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use, employ one more full-time librarian, and should normalize the installment of libraries. Second, with a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 to balancing the collection of libraries. Third, the ways of using libraries should be improved. Fourth, the cooperation with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be enhanced. Then, as for the study groups of the inmates: First, the study groups should search for the support of other outside study groups. Second, the participants of study groups should be fixed. Third, the effects of the study groups should be judged regularly. Fourth, a space for the inmates to express opinions should be provided. Fifth, technology related to information should be promoted. If department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aiwan could offer new courses on special libraries, they would also be a good help for the disadvantaged minority in society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use.
46

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 / A study on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劉淑媛, Shu-Yuan Liu January 1992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現況,並編製一份適合國內國中、高中生的「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藉由調查前訪談確定背景變項為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婚姻關係,並由量表的施測資料探討此三種背景變項在父母教養方式及行為困擾上之差異。再利用量表的施測及調查後訪談,進一步了解國中、高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關係。   本研究以617名國中、高中學生做為預試對象,經由預試、統計分析結果、選題等步驟,編製而成「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再利用分層叢集抽樣方法抽取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共1130名國中、高中生為研究樣本,以自編的「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林家屏所編「青少年行為困擾量表」與李閏華所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利用Hotelling T2、one-way MANOVA、multiple regression、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Canonical Correlation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男、女生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二、男、女生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三、男、女生在行為困擾上有顯著差異。 四、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五、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六、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行為困擾上無顯著差異。 七、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知覺的父親教養方式,尤以對開明自主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忽視敵意、疏於管教、溺愛保護、嚴格專制及寬鬆容忍。 八、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尤以對開明自主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忽視敵意、疏於管教、溺愛保護、嚴格專制及寬鬆容忍。 九、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的行為困擾,尤以對家庭生活困擾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人際關係困擾、自我關懷困擾、身心發展困擾及學校生活困擾。 十、青少年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開明自主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寬鬆容忍、嚴格專制、疏於管教及溺愛保護,最低為忽視敵意。 十一、青少年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開明自主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寬鬆容忍、嚴格專制、疏於管教及溺愛保護,最低為忽視敵意。 十二、青少年在行為困擾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自我關懷困擾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學校生活困擾、身心發展困擾、人際關係困擾,最低為家庭生活困擾。 十三、父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開明自主,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低;父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嚴格專制及忽視敵意,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高。 十四、母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開明自主,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低;母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嚴格專制、忽視敵意及寬鬆容忍,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親職教育、教學與輔導及未來研究上之建議。 /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and to develop a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PPSS) for adolescents. Before surveying, an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gend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and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subsequently the PPSS was employed to ascertain the different impacts of the three variables on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An interview was also conducted after the survey. Lastly,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and the interview were used to acquir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617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pilot test and the PPSS was developed from the data of the pilot test. There were 1130 high school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tratify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the subjects from northern, west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Taiwan). The instruments comprise of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Adolescents’ Behavior-problem Scale and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Scal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re Hotelling T2, one-way M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ption of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2.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ption of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3.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4.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5.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6.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7.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The prediction to democracy is the highest, then neglecting hostility,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uthoritarian and tolerance in order.   8.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The prediction to democracy is the highest, then neglecting hostility,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uthoritarian and tolerance in order.   9.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The prediction to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highest, then 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self-concern disturbanc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urbance and school life disturbance in order.   10.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 furthermore their perception of democracy was the highest, then tolerance, authoritarian,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nd neglecting hostility in order.   11.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 furthermore their perception of democracy was the highest, then tolerance, authoritarian,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nd neglecting hostility in order.   12.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and furthermore their self-concern disturbance was the highest, then school life disturbanc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urba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n order.   13.The more democratic a father is, the low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more authoritarian and neglecting hostile a father is, the high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14.The more democratic a mother is, the low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more authoritarian, neglecting hostile and tolerant a mother is, the high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Suggestions for par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is study finding. /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行為困擾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5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量表編製 41 第二節 調查研究 48 第三節 質性訪談 58 第四章 調查研究與訪談結果 65 第一節 基本描述統計分析 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分析 68 第三節 全體受試者之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 87 第四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關係 92 第五節 調查後訪談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書目 124 中文部分 124 英文部分 131 附錄 134 附錄一 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編製之訪問大綱 134 附錄二 調查前訪談之訪談大綱 135 附錄三 調查後訪談之訪談大綱 136 附錄四 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預試題本 137 附錄五 正式施測量表題本 141 附錄六 正式量表施測答案紙 146 附錄七 施測學校一覽表 149 附錄八 資料分析實例 150 附錄九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同意書 177 附錄十 青少年行為困擾量表同意書 178
47

心理臨床における関係性の視点

里見, 聡 23 March 2017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0129号 / 教博第206号 / 新制||教||16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臨床教育学専攻 / (主査)教授 桑原 知子, 教授 岡野 憲一郎, 准教授 松下 姫歌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48

公共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成果評鑑:以臺北市立圖書館為例 / Outcome Measure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Reading Promotion for Young Adults: 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Public Library

藍翊瑄, Lan, Yi Hs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公共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成果評鑑之規劃與執行,研究目的包括:(1)探討公共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成果評鑑方法與指標。(2)應用成果評鑑指標,進行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成果評鑑,評定閱讀素養、閱讀興趣、閱讀習慣與使用圖書館是否提升成效。(3)探討公共圖書館青少年閱讀推廣策略。本研究採用焦點團體訪談建構成果評鑑指標,於執行活動後進行成果評鑑,以問卷及後續追蹤手冊蒐集資料,評估活動辦理成果。 本研究使用之成果評鑑面向包括:(1)活動滿意度、(2)閱讀興趣、(3)知識學習及(4)圖書館使用意願,活動選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翻轉知識系列活動─青少年經典閱讀週」。由本研究研究結論可知,此次成果評鑑面向與指標具有可行性,並經由研究分析之後提出十項結論:(1)後續追蹤手冊回收數量過少,可知學生的後續閱讀及圖書館利用不如預期。(2)成果評鑑面向的研究結果皆顯著。(3)量化分析中,平均數大部分達到四以上,可知對參與學生而言,整體系列活動為滿意。(4)科學主題、表演藝術主題活動想讓學生再次參與相關活動,電影及文學主題能夠影響學生借閱相關書籍或資源的意願。(5)有關學生閱讀行為,閱讀清單的規劃有自主性,以文學類書籍為主。(6)四主題活動參與學生對於圖書館皆有正向的意象。(7)整體研究發現,在活動主題與類型的搭配方面,電影、表演藝術適合帶領人活動類型,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科學、文學主題活動適合規劃為長期活動,以逐步培養閱讀素養。(8)在閱讀推廣策略方面,本次活動透過「與學校合作」並「結合圖書館其他資源」達成綜效。(9)以活動參與者角度進行活動設計,結合生活、課業與未來規劃三訴求選定活動主題。(10)建立長期閱讀素養的初始階段,以「帶領人活動」之活動類型吸引青少年讀者參與閱讀活動。 最後,本研究針對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建議,有關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之建議:(1)與圖書館利用連結的推廣活動。(2)學生自選書單延伸推廣。(3)目標導向閱讀素養培養。(4)推廣紙本書籍以外的閱讀資源。有關後續研究之建議:(1)針對不同活動類型與主題的青少年閱讀推廣活動進行成果評鑑研究。(2)資料蒐集方式可再加強信度與效度。(3)改進後續追蹤設計形式及進行方式。
49

現代校園新詞的研究──以臺北市木柵地區東山高中為例 / Research on Nowaday Brand-new And Popular Vocabularies on Campus──Take Dong-San senior high school in Wenshan district in Taipei as an example

黃音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詞彙是為了人與人交流而生的一種符號系統,研究詞彙可以推知整個時代下的社會脈動。新詞的研究是在詞彙演變的時間軸上選擇其中某一段時間作為討論的範圍,去探討詞彙的發展以及與社會互動的情形。因為筆者工作的關係,將研究的範圍從社會濃縮為高中校園,試著探討高中學生使用新詞的現象。 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校園新詞展現該校的校園文化。筆者所調查的學校使用新詞有幾個現象:各式詞綴大量湧現,以詞綴的方式造成可以替詞彙歸類,是非常方便的造詞方式;三音節化的現象開始出現,過去漢語裡雙音節為主要詞彙的現象依舊,但是多音節的詞彙也有陸續增加的跡象;學生喜歡將各式的語言材料混雜在一起來造詞,所以調查的結果中包含了中文、英文、阿拉伯數字或者符號夾雜等等混合型態的詞彙出現;因為時下追求效率的潮流,東山高中的學生習慣將詞彙縮略成更簡潔的方式去溝通,讓縮略詞也相當盛行;除了追求效率,學生上網的人數比例以及上網的時間也可以知道網路的語言形式大大的影響日常生活的溝通方式,學生不自覺的把網路語言帶入校園生活,讓網路世界裡火紅的「火星文」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我們也注意到學生的性別、家庭成員、生活作息都與新詞的使用程度有某種程度的相關,男、女生在選擇詞彙的差異上還是有性別的差異,家庭成員中如果有講方言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講英語的外傭都會對學生使用新詞產生影響。 校園新詞的研究讓我們大則看到社會時代的潮流,小則看到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價值觀,了解學生求新求變、從眾模仿、避繁就簡、宣洩不滿、挑戰權威、及喜歡賣萌裝可愛的心理,進而提供師長教學與輔導的方向,也能藉由此研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價值觀及正確書面語的書寫規範。
50

單親家庭親子關係、性別角色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蔡松珍, CAI,SONG-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配偶死亡』原為最自然的婚姻解組方式,但近年來『離婚』因素已逐漸取代之,而 為主要的婚姻解組方式。離婚率如此急遽上升,一方面由於社會結構的迅速變遷,傳 統價值觀面臨瓦解,婚姻不再束縛個人的感情;一方面更因為個人主義盛行,女權意 議抬頭;因而以離婚方式解決婚捈不適應問題,成為一種普遍且益趨增加的方式。在 離婚之前通常會有一段時期的分居,或者根本是遣棄性的分居; 加上各地區天災、人 禍、傳梁疾病的頻頻發生,父母離婚╱分居與一方死亡已使得無數家庭瀕臨破碎。這 類單親家庭比例的不斷揚升,對於家庭及社會的影響自是鉅大且長久。 家庭是兒童與青少年成長與生活的重要場所,一旦家庭遭逢分裂,子女失親之痛必然 對其心理和行為產生重大衝擊。這一領域的研究在國外已頗可觀,但在國內並不多見 ;且過去研究結果仍分岐不一,各國因文化、民情的不同,研究結論更是不能任意引 用,遂促使本研究的產生: 據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三: 1 .探討單親家庭之單親背景各因素與親子關系、性別角色、青少年生活適應的關系 2. 探討單親家庭青少年與正常家庭青少年親子關系、性別角色、生活適應的差異 3.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學校教師與單親父母輔導青少年的參考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樣本:抽取台北市五所國中二年級之單親家庭學生(N=118 )與正常家庭學 生(N=141 ),總共為259 人作為施測對象。

Page generated in 0.029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