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82
  • 80
  • 15
  • 6
  • 2
  • Tagged with
  • 103
  • 103
  • 68
  • 28
  • 25
  • 22
  • 22
  • 18
  • 18
  • 18
  • 18
  • 18
  • 17
  • 17
  • 1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自我統整及生活適應之研究

湯梅英, TANG, MEI-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艾瑞克森所倡心理發展的觀點,運用標準化的測量工具--少年人格測驗 自我發展量表,比較犯罪少年與一般少年在自我統整及生活適應上之差異。根據研究 結果,探討影響少年犯罪的因素,期能有助於各國中、高中或高職瓶問題少年施予適 當的輔導與諮商,並提供輔導犯罪少年之參考。 本論文計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旨在說明研究問題的重要性、研究動機及目的。第 二章為文獻探討,乃就少年犯罪、自我統整及生活適應三方面,深入探討其涵義與理 論基礎,以為本人研究之根據。第三章為研究方法,依序說明研究對象、研究工具、 調查步驟及資料處理方法,第四章結果與討論,就所得之資料,進行統計考驗,加以 分析與討論,第三章為結論與建議,根據理論分析與實證發現,提出結論,並據以提 陳建議,以供參考。
12

家長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之探討 / A study of parents dealing with premarital birth to adolescent girls

陳美磬, Chen, Mei 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青少女未婚懷孕的現象引起國內許多研究者的關注,有鑑於家長為懷孕青少女的重要他人,對於生育決策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本研究以家長的角度出發,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針對家長如何處理青少女的未婚生子事件進行探討,透過本研究可瞭解:一、懷孕青少女的原生家庭樣貌以及親子關係;二、家長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之考量、態度與方法;三、家長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所發揮的功能和扮演的角色;四、青少女未婚生子事件對於家庭的影響。本研究使用立意抽樣,選取符合條件的家長進行訪問,樣本來源包含機構引薦以及透過友人介紹。 依據研究目的,研究者與八位家長一對一進行深度訪談,研究結果如下: 一、家長處理青少女未婚生子是做全面性的思考以及整合性的考量,主要考量含括四個層面:(一)青少女:發現時懷孕的週數、重視青少女的學業、衡量青少女撫養小孩的能力、受到青少女意願之影響;(二)家長:家長想終止懷孕的事實、家庭支持的有無和多寡;(三)男方:男方處理事件的態度、男方對於婚姻的看法;(四)社會:顧及社會觀感及眼光、順應社會期待。 二、家長於事件主要扮演五個角色:協助決策者、法定代理者、資訊蒐集者、教育者、照顧者,每個角色執行該角色所應該發揮之功能。 三、本研究主要從「懷孕階段」以及「留養階段」來瞭解事件對於家庭的影響,在「懷孕階段」家長因為一時無法接受而產生「情緒上的衝擊」,隨著孫子即將到來,也需面臨「角色的轉變」,未婚生子事件會牽動整個家庭,使得「家庭系統改變」,在「留養階段」,多數家庭面臨「經濟負擔沉重」、「家庭成員需協助承擔照顧責任」的議題。 四、青少女的未婚生子事件可能造成家庭的壓力,本研究採用家庭壓力理論,並結合社會環境的觀點,瞭解家庭目前擁有的資源多寡以及對於事件的解讀,相互影響形成壓力程度,連結相關資源並裝備家庭能力以渡過壓力和危機。 五、針對未婚生子青少女之家庭與家長的需求對實務工作、服務體系以及未來研究此三方面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未來實務工作、政策制定以及研究之參考。 / The phenomenon of premarital birth to adolescent girls has drawn a great attention from many researchers in Taiwan. Due to the par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pregnant adolescent girls in terms of possess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over reproductive decision making, the study takes stance of parents’ perspective and em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discuss how parents deal with the premarital birth to adolescent girls. We can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s through this study: 1.The original family and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pregnant adolescent girls. 2. The concerns, attitudes and methods taken by parents when dealing with premarital birth to adolescent girls. 3. The function and role played by parents when dealing with premarital birth to adolescent girls. 4. The influence of premarital birth to adolescent girls on the family. The study employs purposive sampling to select eligible parents for interview. The source of samples comprises agency referrals and through introduction by friend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one-to-one in-depth interview with eight parents. The study results ar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s: 1. Parents deal with premarital birth to adolescent girl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thinking and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mainl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following four dimensions: (1) Adolescent girls: number of pregnant weeks upon discovery, emphasis on the academics of adolescent girls, evaluation on the ability of adolescent girls raising the child, influence by the intention of adolescent girls. (2) Parents: parents wishing to terminate fact of pregnancy, availability and amount of family support. (3) Male: how male handle this incident, male views on marriage. (4) Societ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ocial perception and opinions, conforming to social expectations. 2. Parents mainly play five roles in this incident: Assisting decision makers, statutory agent, information collector, educator, and caregivers. Each role should execute the supposed functions to be played by the role. 3. The study mainly gets an insight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cident on family through the “pregnancy stage” and the “baby raising stage.” At the “pregnancy stage, parents will face with “emotional impacts”, because they are temporarily unable to accept the fact. However, following the coming of their grandchildren, they also face with “changing roles.” The incident of premarital birth will affect the whole family, causing “family system to change” and most families face with issues such as “heavy economic burden” and “family members needing to assist with care-taking responsibilities” during the “baby raising stage.” 4. The incidence of premarital birth to adolescent girls could cause pressure to family. The study adopts family pressure theory and combines with the views of soci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owned by famili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to the incidents, affecting each other to form the degree of pressure and connecting relevant resources in order to equip the family with ability to get through the stress and crisis. 5. The study has proposed relevant recommendations on the practical work, service system and future resear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from families of adolescent girls with premarital birth and the parents. Such recommendation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future practice, policy making and research.
13

澳門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相關因素研究 / Study of adolescents' career self-concept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Macau

陳彩霞 January 2007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4

單親青少年喪親經驗中的悲傷與復原生命故事敍事之研究 / Grief and recovery experiences among teenagers who have lost one parent, narratives of life stories

馬佩雲 January 2008 (has links)
University of Macau / Faculty of Education
15

非行からの離脱過程における教育機関への移行――更生保護施設在籍者へのインタビュー調査から――

大江, 將貴 23 March 2022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新制・課程博士 / 博士(教育学) / 甲第23643号 / 教博第271号 / 新制||教||208(附属図書館) / 京都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環専攻 / (主査)教授 岡邊 健, 准教授 石井 英真, 教授 高山 敬太, 教授 久保田 真功 (関西学院大学) / 学位規則第4条第1項該当 / Doctor of Philosophy (Education)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16

家庭傳播形態與青少年的政治知識與興趣之關聯性研究

張慧心, ZHANG, HUI-X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國內青少年,是否會因為家庭傳播形態的不同,而在政治人物 知識、政治事件知識、和政治興趣方面,也有所差異。而在審視「家庭傳播形態」和 青少年「政治知識」、「政治興趣」之間的關聯性時,有幾個變項,如「就讀高中、 高職或五專」、「就讀公立或私立學校」、「學業成績」、「性別」等,筆者認為也 不妨一併考慮,因此本研究也將這幾個變項納入統計。 二、研究文獻: 本章分兩章,第一節敘述「家庭傳播形態」。研究的由來、過程和內容。第二節引述 五篇國內外相關研究的重要論文。茲將其中較重要的兩篇論文概述如後: (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大傳研究中心的傳播大師-菲(CHAFFEE) 如麥克里德(MC LEOD),在一九七三年,研究生活在四種類型的家庭傳播形態下的青少年,是否在政 治知識、政治興趣、政治參與程度上也有所差異?結果發現,多元型家庭的子女,政 治知識程度最高,政治興趣最濃厚,政治參與程度也較高。 (二)國內政治大學聞研究所吳建國在民國七十年,研究國中生是否會因為家庭傳播 形態不同,而在政治知識、興趣和接觸傳播媒體的頻率,是否也有不同,結果發現, 概念取向(多元、一致型)家庭的子女,政治知識較豐富,政治與趣較濃厚,也較常 接觸大眾傳播媒介。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全台灣一百一十六所公私立高中、高職、五專 的青少年,最後得到的有效問卷是四千八百一十份。 (二)研究問卷:本研究問卷主要分自變項「家庭傳播形態量表」、和應變項「政治 人物知識」、「政治事件知識」、「政治興趣」幾個部份。其中「家庭傳播形態量表 」是依據查菲和麥克里德等人所設計的量表為本,再依國情和國人說話的語氣,修飾 而成。至於「政治知識」方面,則依據國內較引人注意的新聞事件為題。 四、研究發現摘要: 結果發現:受訪的青少年,的確會因為家庭傳播形態的不同,而在政治人物知識、政 治事件知識和政治興趣方面,也呈現差異,以上均符合本研究假設。不過納入前述幾 個變項之後,本研究假設僅獲得部份支持。
17

家庭傳播形態與青年傳播行為之關聯性

錢莉華, GIAN, L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播研究過去一直偏重於效果的研究,因此常將傳播行為本身當作自變項,而以效果 為依變項,尋找在受界身上產生的認知、態度或行為的改變,而在把傳播行為本身當 作依變項的研究上。卻相當的缺乏。由於這種傳播研究的不均衡現象,很容易的就會 高估了傳播的效果,因此,將傳播行為當作依變項,而去尋求影響它的因素,可以使 得我們對傳播效果有便深入的認識。 過去研究傳播行為,除了使用性別、年齡、智商、社經地位為其預測變項之外,學者 們也一致認為,社會關係可能是最值得去探討的範疇,而在這一方面的研究,卻以查 菲等人(CHAFFEE ET AL.)的“家庭傳播形態”(FAMILY COMMUNICATION PATTERN) 研究最為著名,他們把家庭傳播形態,分為“多元型”、“放任型”、“一致型”、 “保護型”四種,在他們的研究中,以及其它後續的研究中,都顯示這四種傳播類型 ,與青少年的傳播行為具有關聯性。 本研究即藉著問卷法,收集台北地區青少年家庭傳播型態與其傳播行為之資料,據以 驗證兩者的關聯。 經資料回收,加以統計分析後發現,家庭傳播型態影響青少年傳播行為的假設,得到 了部份的支持,換句話說,不同家庭傳播形態的青少年,在若干的傳播行為上的表現 ,確實有所不同。這些不同,主要出現在以下幾方面:媒介使用量、媒介內容偏好、 以及媒介使用動機。 由於本研究發現家庭傳播型態不同,則青少年的傳播行為也會有所不同。因此,若是 為人父母者試著去調整親子溝通的方式,可能可以使得他們的子女,表現出一些父母 比較期盼看見的傳播行為。因此,這項研究的結果,對為人父母者,特別具有意義。
18

「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1918∼1925)」

陳正茂, CHEN, ZHENG-M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十四萬字,除緒論、結論、附錄外,共分八章,廿八節。 第一章:『少年中國學會發起之背景』,主要以晚清民族主義之傳承,及受五四新文 化運動影響為經,以留日學生救國團罷學歸國事件為緯,來論述『少中』成立背景。 第二章:『少年中國學會成立動機之探討』,係以對新時代的要求,舊人物的失望, 救國家的動機,改造社會的企圖四點子目來論其動機之原委。 第三章:『少年中國學會發起的經過』,分醞釀、成立三個時期來說明『少中』成立 之經緯。 第四章:『少年中國學會的活動與發展』,『少中』的活動與發展,主要偏重於創辦 刊物輿論宣傳與成立分會和通訊社,至於另一項社會活動『工讀互助團』,則因經費 和實際問題,效果並不彰。 第五章:『少年中國學會之分裂』,『少中』分裂肇始於民國十年南京年會之時,始 而是政治活動與社會活動之爭,後來卻演變為共產主義與國家主義之鬥,兩派僵持不 下,遂使學會終至分裂瓦解。 第六章:『少年中國學會與反宗教運動』,主要是探討『少年』在二○年代反宗教運 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反教思想的理論基礎何在。 第七辛:『少年中國學會與收回教育權運動」,重點放在討論少中內部的國家主義份 子,提倡國家主義的教育,對二○年代中國收回教育權運動的影響與貢獻。 第八章:『少年中國學會之影響』,『少中』最大的影響有三。一、為其與五四之關 係,二、為其對民國政局的影響,如中共、中青之成立,三、為其對婦女解放、文學 革命等之影響。 最後結論,則以綜合全文,對『少中』做一個較明確的歷史評價。
19

青少年消費學習態度與新產品採用過程之研究

李麗卿, LI, LI-G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約六萬餘字,其內容共分為五章十四節。主旨在探討青少年對創新產 品之消費學習行為。 第一章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及研究問題,包括青少年對消費息的搜集,產品屬性的評 估、和品牌偏好;以及青少年之性格角色與自我概念對消費學習行為是否有差異。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與建立觀念架構。內容共三節,包括:(一)國內外相關研究之報 告。(二)提出本文之觀念架構,亦即心理與人口變項透過社會中介機構(如家庭、 媒體及同儕等),而影響消費行為。(三)發展一系列假設,預測各項間之關係。 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內容敘述在台北市抽樣,以問卷方式進行,對象是十 三至十九歲女生。問卷內容是以一組產品(清潔保養品)詢問她們的消費行為,以及 接觸社會中介機構的情況。問卷共發出壹仟份,回收率幾近百分之百。國中生及高中 生(包括高職、專科等)各占一半的比率。 第四章詳細報告本研究的結果。內容共分二節,包括(一)研究結果,以及(二)這 些研究結果在行銷上的意義。 第五章為結論。並提出進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議。
20

少年家庭照顧者之生命故事

吳宇娟, Wu,Sophi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旨在於由少年家庭照顧者的觀點,詮釋自身之照顧歷程。透過敘事研究法深入少年家庭照顧者的內心世界,探討少年家庭照顧者角色形成因素、照顧歷程之主觀感受與經驗詮釋、承擔照顧責任對少年發展的影響、因應壓力方式以及社會福利層面及個人之需求,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國內家庭照顧者服務及少年福利服務之建議。 本研究共訪談四位有效受訪者,經過整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少年家庭照顧者角色形成的因素,包含「文化規範」、「交換的報答回饋」、「情感性因素」、「潛在照顧者的缺乏」及「家庭系統分工考量」五個層面。 少年照顧者的感受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少年失去了童年與少年時期應享有的福利;2.成年家屬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在失能家屬身上,忽略了家中其他成員;或因轉而對少年照顧者產生過份的期待;3.永無止盡的工作常令少年家庭照顧者感到疲累不堪;4.失能家屬往往會有突發狀況發生,照顧者必須隨時隨地陪伴在失能家屬左右,沒有自己的時間與空間;5.少年家庭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除了負擔家務照料失能家屬外,少年仍必須工作賺取薪資。 照顧角色對少年發展的助益包括:少年照顧者會建立出一套個人對生活、責任、情感的架構,將負面情境視為對生命的正向考驗,且較其他同儕更為實際與成熟的思考態度與挫折容忍適應程度,且因未來的規劃而產生自我督促的力量。另外少年照顧者較具同情心與利他主義,對於自身存在的價值有高度的評價,亦更具有關懷弱勢者與體恤他人的能力。 對少年發展的限制方面,少年家庭照顧者不易保有自我的自主性及獨立性。受訪者產生心理分離的矛盾與衝突,既渴望保有自我獨立性,卻又無法放下家人的負擔。而日以繼夜的制式化生活,可能有礙個體發展自我獨特的心理社會價值觀。另外,角色逆轉導致少年照顧者承受角色衝突,出現焦慮、怨恨的情緒。 照顧責任對少年家庭照顧者生活的影響包括:家庭凝聚力與成員間親密感增進;唸書時間與照顧時間互相擠壓而無法兼顧學業與照顧;照顧工作影響少年參與社交活動的時間;對未來的考量安排必須符合現實生活的所需。 少年照顧者感到一般壓力情境包括:遭遇到生活事件改變或接踵而來的事件;人際關係的壓力以及課業成績的壓力;因照顧責任所衍生的壓力則包括受照顧者的不合作與責備、父母不合理的期望、家庭經濟壓力,擔心未來沒有人照顧失能家屬,社會他人的異樣眼光、及外人與社會道德期待也都是少年照顧者因為照顧者角色所必須額外面對的壓力。少年照顧者因應壓力所採行的策略包括:透過傾訴宣洩情緒、轉移注意力,找其他的事作、暫時離開現場、積極地強調正面意義,或以快速轉換念頭的方式調整負面情緒。最後研究分析少年家庭照顧者所使用的社會資源及其需求,少年家庭照顧者的人際支持網絡十分薄弱,使用的資源有限。絕大多數的社會支持均以經濟層面的協助為主。少年照顧者的需求包括:替代性照顧服務、期待社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失能家屬、充足的資訊和心理輔導以及能夠獨處喘息的時間。 因應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政策及實務上之建議,首要保障少年照顧者身為 少年的人權,提供符合少年照顧者需求之福利服務,並結合所有相關單位共同合作滿足少年照顧者的獨特需求。 / The purposes of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nclude: (1)Analyze the factors of young carer’s becoming. (2) Understand young carer’s feelings about care experience. (3) Understand what kind of influences when teenagers must care for disabled family members. (5) Analyze young carer’s pressures and how they coping with. (6) Accord to research findings to propose welfare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some suggestions. Four young carer have interviewed.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e factors of young carer’s becoming are including culture standard , exchanging to pay back, emotions with family members, lacked potential carer and family system factors. Young carer’s feeling about care experiences are including they lost their childhoods, their parents have excessive hopes to young carer, too many works made young carer feel tired, and they have no time to play with their friends or to do other things. The influences about teenager care for disabled family members are including the positive and the negative sides. The positive side is young carer have more eympathy and maturation than other same generations. The negative sides are they lost decision-making powers and institutionalized life style will let them feel depressed. Young carer’s pressures are including teenager’s and carer’s pressures. The way that they cope with the pressures are leading off feelings, transfering attention, doing other things, impermanent leaving or to find front meanings. Finally this research discovered young carer with weak support . They need rest time, enough information, and psychology counseling etc. According to research discoveres, researcher propose three suggestions about policy and welfare organzations. ◆ To ensure young carer’s human rights , remember they still are teenagers. ◆ Providing welfare services which fitting in with young carer. ◆ Connecting with all related units to satisfy young carer’s individual needs.

Page generated in 0.01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