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4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臺灣省社會青年行為困擾之調查研究及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之修訂

沈順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的今日,數字的觀念不但為自然科學所重視,亦為社會科學所重視。在一群混亂不堪的事實中,無論人類有多大的觀察力,亦無法歸納出一個原則,必須經過統計的手續,才可用一個簡單的數字,表示這群事實的理則或狀況。本文以調查方式研究,調查結果需要經過統計的手續,故本文最主要的內容是數字,而文字只是說明的性質。 由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印行的調查表四種,大學用調查表格由胡師秉正完成修訂,高中用的由周幸學長完成,初中用表格由高振權學長完成,餘下只有本調查表。所以研究本題目的主要動機是希望四種調查表在吾國有整套的修訂。 研究本題目的第二個動機即在建立一項社會青年的資料,以作為輔導青年之參考。猶記四年前,胡師講發展心理學時曾說:「目前吾國各項心理研究的資料皆來自國外,現在我們連最簡單的各歲組兒童平均身高體重都沒有求得」。若欲輔導青年,沒有資料,就等於請不識途的人帶路,是很危險的,即使摸索到了目的地,也不知道浪費多少精力與時間了。 目前大家對各種現象之研究尚嫌不足,在求社會青年問題之發現者尤屬稀有:今以微少的經費,下最大的決心來研究這個題目的另一個動機即在拋磚引玉,想引起更多的人,更多的機構,對學校以外的社會青年問題加以注意研究。 社會青年之範圍甚廣,本調查抽樣的對象只限於二十歲以上,三十歲以下,不在學的男女青年。故這裡所說的青年和一般人所說的相同,並非生理學或心理學上所謂的青年。以這個範圍為研究對象有幾個原因: (一)二十至三十歲青年,在心理上正屬青年後期和成年期、事業、婚姻、人格、性、以及社會的適應、經濟的自立等問題特別多,在他們奮鬥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挫折(Frustration),所產生的焦慮(Anxiety)也特別多,此時若瞭解其心理狀況,激發他們從事更高尚的行為,以免除消極的壓抑(Repression),並積極的發揮其能量(Capacity) (二)社會青年調查之取樣甚難,一個個去調查在個人能力、財力、精力方面皆有所不及,只有在這十歲幅度裡的人,就業人數較多,各種社會活動亦大部分由這年齡組的人參加,故取樣較為容易。 (三)此十歲組青年為國家人力資源之中堅,國家的生產建設、計劃之推動、政治的革新等,從現在到以後的二十年間,都要靠這批人去努力、去完成。研究他們可引導他們向正當的方向前進,並可瞭解在人力資源方面,所有的是什麼?所缺的是什麼?需要的又是什麼?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討論孟氏行為困擾調查表之修訂。第一節提到的是原調查表之編製經過、內容、功用、優劣點、及如何應用,第二節談到修訂之預備調查的進行、結果,也討論修訂所根據的原則,且將與原表不同的項目特別提出。 第二章談到正式調查。第一節說明本調查是如何進行,樣本怎樣取得。第二節舉出調查之結果,並將男性和女性、已婚和未婚、城市和鄉下、以及各不同教育程度、各不同職業等青年困擾調查結果,加以比較,以觀其差異是否顯著(Significance),並加以說明。在性別,已婚或未婚、城市和鄉下等之比較,以算術平均數(Arithmetic Mean)和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m)所形成的相對離差(Relative Dispersion)加以比較。各不同教育程度青年和不同職業青年,以變異數分析(Analysis Varian ce)法加以比較。 第三章暫定為結論,將調查結果做一歸結,並略提解決問題的可能原則。至於如何想辦法解決,牽涉甚廣,非本文之範圍。 本論文之完成,端賴多位老師、以及同學的幫忙。其中應特別感謝者是指導教授李錫俊老師,李老師在百忙中,仍全力指導和幫忙,並對本文逐段批改。教育系主任胡秉正先生,除親自寫信到美國購買原調查表,免費供給使用外,鉛印調查表的經費,以及調查旅費的一半皆由胡老師設法補助。教育研究所主任劉白如先生一再的鼓勵與支持;和程法泌老師的教導,在此一併致謝。 調查進行時,幫忙最大的是錢主任嘯辰,及李主任慕農,若沒有錢主任之幫忙,女性青年的取樣無法達到預定數目,若沒有李主任之幫忙,男性青年的取樣也無法取到足額。方總幹事英達及廖修霖先生也幫了很大的忙,救國團陳正雄先生,對調查進行的方式提供寶貴的意見,台灣省衛生處許處長子秋,幫忙提供實際的資料。歐陽秉正秘書、張浩一、陳長助、張志傑、賈路送、王維右、吳運昌、吳昱昶、陳玄宗諸先生、覃瑞蓮、余碧珠兩位小姐等都幫了不少忙。周幸、紀文祥、李緒武諸學長或為指出迷津、或給筆者許多方便,覃富全、池國泰、馮維方、陳基濱、吳世玉、許缽椿、連柏梁、黃振夏、江漢貴、張方慶、徐銘輝、吳四海、李萬源、江大順、施肇基諸同學,皆幫忙畫記,非常感謝他們。我更謝謝這四千多位受調查者的合作。
2

繪畫治療團體對國小適應欠佳學童的自我概念及行為困擾之輔導效果

邱美華, QIU, MEI-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結合繪畫與心理治療的繪畫治療團體,對適應欠佳的國小 五年級學生之自我概念及行為困擾的影響情形。 希望能提供國內國小輔導老師或教師及其他相關機構輔導人員於實施輔導實之參考, 並其能引發進一步的研究。 本研究對象取自台北市武功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小學人格測驗」篩選出二十名在 各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總適應皆低於一個標準差的學童。隨機分派至實驗組和控制 組,每組十名,並徵求其父母同意後,採用實驗組-控制組等組前、後測及後讀測驗 實驗設計,實驗組接受為期約二個半月,十次的繪畫治療團體;控制組不參加任何實 驗處理。本研究以「兒童自我概念量表」及「國小學生行為困擾調查表」為主要評量 工具。實驗組學生另外接受「團體成員感受回饋問卷」調查。其評量結果以共變數分 析統計法來加以考驗。結果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自我概念及行為困擾上街為達顯著 差異,而自我概念後續測量中亦未達顯著差異,但在行為困擾的後續測量中,則除了 「人際關係」為達顯著外,其餘各量表街達顯著差異,可見繪畫治療對國小學童行為 困擾的降低上有延續效果。 而實驗組學生在成員感受回饋問卷中,顯示自己對人、對己、對環境的觀感和處理情 緒上均有積極的作為及正向的改變,故就主觀陳述的評量資料而言,繪畫治療團體在 增進國小適應欠佳學童的自我概念及行為困擾降低上有成效,且在團體過程分析及成 員表現評析上也見進步,因此繪畫治療團體對國小適應欠佳學童是否真有效果存在, 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結束後,研究者並對家長及老師、使用繪畫治療者提出部份建議,期盼能在實 師繪畫治療時予以注意並引發更進一步的研究。
3

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林玉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背景變項、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行為表現(行為困擾、身心健康、偏差行為)的關係,以台北市國中學生643人為研究對象,採用個人基本資料及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親子溝通量表、行為困擾量表、身心健康量表、偏差行為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平均數差異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青少年所知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子溝通品質。 2. 女生自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男生。 3. 老大自覺的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中間子女。 4. 國一、國二學生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國三學生。 5. 父母婚姻和諧的青少年,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母婚姻不和諧者。 6. 父親教育程度為國、高中畢業及大專以上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親為小學以下程度者。 7. 家庭社經中等及中上地位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社經地位中下者。 8.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行為困擾愈少。 9.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愈好。 10.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愈少。 11. 性別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學校生活困擾」與「人際關係困擾」。 12. 性別及父子溝通的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焦慮失眠」與「憂鬱」表現。 13. 家庭社經地位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整體行為困擾。 14.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行為困擾,預測力為20.7%。 15.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預測力為12.7%。 16.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預測力為12.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親子溝通的理論探討 10 第二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2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間溝通的差異性 67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的親子溝通 68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之關係 75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影響 77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預測力 108 第五章 討論 118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親溝通差異性之討論 118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親子溝通之討論 11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關係之討論 123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影響之討論 125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預測力之討論 13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9 參考書目 153 中文部分 153 西文部分 159 附錄-研究工具 167 個人基本資料表 167 父子溝通量表 168 活動經驗量表 169 母子溝通量表 170 身心健康量表 171 行為困擾量表 172 圖 表 目 錄 圖2-1 溝通模式圖 13 圖2-2 開放式溝通之過程 14 圖2-3 婚姻與家庭系統的圓形模式 24 圖3-1 研究架構圖 56 表2-1 孩子的錯誤目標及行為模式 49 表3-1 樣本基本資料分配表 57 表3-2 社經地位等級之計算方式 59 表4-1-1 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母子溝通 之差異考驗表 68 表4-2-1 背景變項在親子溝通量表上 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9 表4-2-2 性別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T考驗摘要表 70 表4-2-3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2-4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0 表4-2-5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2-6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1 表4-2-7 父母婚姻狀況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T考驗摘要表 72 表4-2-8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9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3 表4-2-10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母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11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2-12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4 表4-3-1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行為困擾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5 表4-3-2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身心健康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6 表4-3-3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偏差行為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7 表4-4-1 背景變項、父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78 表4-4-2 性別、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0 表4-4-3 出生序、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4 表4-4-4 年級、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6 表4-4-5 父母婚姻、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8 表4-4-6 父親教育程度、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0 表4-4-7 家庭社經地位、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1 表4-4-8 背景變項、母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93 表4-4-9 性別、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5 表4-4-10 出生序、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4-11 年級、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4-12 父母婚姻、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3 表4-4-13母親教育程度、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5 表4-4-14 家庭社經地位、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7 表4-5-1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行為困擾之多元迴歸分析 109 表4-5-2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身心健康之多元迴歸分析 113 表4-5-3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偏差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 117 表5-5-1 預測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4 表5-5-2 預測青少年身心健康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7 表5-5-3 預測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40
4

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 / A study on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劉淑媛, Shu-Yuan Liu January 1992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現況,並編製一份適合國內國中、高中生的「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藉由調查前訪談確定背景變項為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及父母婚姻關係,並由量表的施測資料探討此三種背景變項在父母教養方式及行為困擾上之差異。再利用量表的施測及調查後訪談,進一步了解國中、高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關係。   本研究以617名國中、高中學生做為預試對象,經由預試、統計分析結果、選題等步驟,編製而成「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再利用分層叢集抽樣方法抽取台灣北、中、南、東四區共1130名國中、高中生為研究樣本,以自編的「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林家屏所編「青少年行為困擾量表」與李閏華所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利用Hotelling T2、one-way MANOVA、multiple regression、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Canonical Correlation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男、女生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二、男、女生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三、男、女生在行為困擾上有顯著差異。 四、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五、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六、三組家庭社經地位之青少年在行為困擾上無顯著差異。 七、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知覺的父親教養方式,尤以對開明自主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忽視敵意、疏於管教、溺愛保護、嚴格專制及寬鬆容忍。 八、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知覺的母親教養方式,尤以對開明自主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忽視敵意、疏於管教、溺愛保護、嚴格專制及寬鬆容忍。 九、父母婚姻關係可以預測青少年的行為困擾,尤以對家庭生活困擾之預測力為最大,其他依序為人際關係困擾、自我關懷困擾、身心發展困擾及學校生活困擾。 十、青少年在知覺父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開明自主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寬鬆容忍、嚴格專制、疏於管教及溺愛保護,最低為忽視敵意。 十一、青少年在知覺母親教養方式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開明自主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寬鬆容忍、嚴格專制、疏於管教及溺愛保護,最低為忽視敵意。 十二、青少年在行為困擾上有顯著差異。青少年在自我關懷困擾之得分為最高,依序為學校生活困擾、身心發展困擾、人際關係困擾,最低為家庭生活困擾。 十三、父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開明自主,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低;父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嚴格專制及忽視敵意,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高。 十四、母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開明自主,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低;母親教養方式越傾向於嚴格專制、忽視敵意及寬鬆容忍,則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困擾愈高。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親職教育、教學與輔導及未來研究上之建議。 /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quo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and to develop a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PPSS) for adolescents. Before surveying, an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gender,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and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And subsequently the PPSS was employed to ascertain the different impacts of the three variables on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An interview was also conducted after the survey. Lastly,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and the interview were used to acquir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617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the pilot test and the PPSS was developed from the data of the pilot test. There were 1130 high school students involved in the present study (stratify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the subjects from northern, west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Taiwan). The instruments comprise of Perception of Parenting Style Scale, Adolescents’ Behavior-problem Scale and 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Scale.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were Hotelling T2, one-way MANOVA, multiple regression, one-way repeated measure ANOVA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ption of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2.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ption of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3.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4.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5.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6.Adolescents among 3 groups of social economic status of family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7.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The prediction to democracy is the highest, then neglecting hostility,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uthoritarian and tolerance in order.   8.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perception of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The prediction to democracy is the highest, then neglecting hostility,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uthoritarian and tolerance in order.   9.Parents’ marit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adolescents’ behavior disturbance. The prediction to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highest, then 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self-concern disturbanc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urbance and school life disturbance in order.   10.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fa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 furthermore their perception of democracy was the highest, then tolerance, authoritarian,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nd neglecting hostility in order.   11.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perceiving mother’s parenting style, and furthermore their perception of democracy was the highest, then tolerance, authoritarian, nonintervention, indulgence, and neglecting hostility in order.   12.Adolesc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behavior disturbance, and furthermore their self-concern disturbance was the highest, then school life disturbanc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disturba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 disturbance,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n order.   13.The more democratic a father is, the low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more authoritarian and neglecting hostile a father is, the high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14.The more democratic a mother is, the low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The more authoritarian, neglecting hostile and tolerant a mother is, the higher adolescents’ family life disturbance is. Suggestions for par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further studies were proposed based on this study finding. /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父母教養方式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行為困擾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25 第三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量表編製 41 第二節 調查研究 48 第三節 質性訪談 58 第四章 調查研究與訪談結果 65 第一節 基本描述統計分析 6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分析 68 第三節 全體受試者之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 87 第四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行為困擾之關係 92 第五節 調查後訪談 10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9 參考書目 124 中文部分 124 英文部分 131 附錄 134 附錄一 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編製之訪問大綱 134 附錄二 調查前訪談之訪談大綱 135 附錄三 調查後訪談之訪談大綱 136 附錄四 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量表預試題本 137 附錄五 正式施測量表題本 141 附錄六 正式量表施測答案紙 146 附錄七 施測學校一覽表 149 附錄八 資料分析實例 150 附錄九 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同意書 177 附錄十 青少年行為困擾量表同意書 178

Page generated in 0.408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