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9
  • 9
  • Tagged with
  • 9
  • 9
  • 9
  • 9
  • 6
  • 5
  • 4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大專生獨處狀態及其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陳靜怡, Chen, Ching-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大專生之獨處狀態及其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採用經驗採樣法以自我報告的方式針對國內80位大專生進行為期一星期的生活紀錄,研究者每天以手機傳簡訊3-4次,受試者在接到簡訊後立即在「獨處生活紀錄」小冊子上填答當時的狀態,並以「獨處生活紀錄」小冊子及「研究同意書」、「個人基本資料」、「一般健康量表」、「時間表」編製成「大專生獨處狀態研究問卷」以及「研究回饋單」為研究工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t考驗、皮爾森積差相關顯著性考驗、曲線相關顯著性考驗、一元二次曲線迴歸、多元線性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專生獨處與非獨處(與他人在一起)時之主觀經驗及動機上有差異。 二、不同性別、年齡的大專生在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類型、動機)上沒有差異。 三、不同獨處動機的大專生在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類型)上有差異。 (一)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獨處的時間比例愈長。 (二)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獨處的主觀經驗愈正向 (三)獨處動機愈高的大專生處於「隱匿的」獨處類型比例愈高;獨處動機愈低的大專生處於「問題解決」、「寂寞的」、「自我發現的」獨處類比例愈高。 四、大專生不同的獨處類型比例與獨處狀態(時間比例、主觀經驗)有關係。 五、大專生獨處時間比例與一般身心健康呈曲線相關。 六、獨處狀態各變項對於大專生之身心健康具有預測效果。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由於本研究是國內首次運用連續自我報告一星期的經驗採樣法做為資料收集的方法,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此一研究方法做進一步分析與探討。最後根據本研究的發現與討論,提出對大專生、學校及輔導人員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2

被看重知覺對復原力啟動之研究-以高中課業壓力與身心健康關係為例

汪敏慧, Wang, Min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採取個人是在社會脈絡中產生自我建構的觀點,以被看重知覺對復原力的啟動為主題,瞭解其在高中生課業壓力與身心健康上的調節作用。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法,針對大台北地區十五所公私立高中學生進行調查,共得到936份有效問卷,並以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檢驗與分析。研究主要結果發現:1.青少年被看重知覺的結構,包含人際交流、忽略、重視和珍惜;2.青少年知覺到父母、導師和同學的看重,啟動其個人復原力且發揮作用,進而降低其課業壓力並增進其身心健康。建議從事青少年輔導人員可善用青少年身邊人際資源,以提升其青少年被其看重的知覺,使青少年有機會啟動自身的復原力。
3

大學生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differentiation, stress, an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馬承逸, Ma, Cheng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大學生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主要想探討一、大學生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之狀態;二、大學生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三、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關係中的角色。 本研究為問卷調查法,採用「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日常瑣事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立意抽樣的方式選取北部地區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584名。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積差相關與階層迴歸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是一具有信效度,可測量個人觀自我分化程度之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是參考Chabot情緒分化量表與自我分化量表修訂版中有關個人觀點自我分化的題目,運用極端組檢定、相關分析法、α係數與因素分析,進行選題與信效度考驗。本量表共有四個因素:「我位置」、「情緒為主」「受他人影響」、「理智為主」,共計27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大學生自我分化、壓力感受與身心健康之現況 整體而言,大學生具有中等程度之自我分化、較低之壓力感受與較佳之身心健康。 三、大學生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具有顯著負相關 大學生自我分化程度越高,擁有較佳的身心健康。此外,「情緒為主」、「受他人影響」較「我位置」、「理智為主」與身心健康有較高的相關性。 四、大學生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上具有有條件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以全體樣本探討壓力感受在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的關係中的調節效果時發現,壓力感受不具有調節效果。在刪除較低壓力感受50%之樣本再次進行分析,發現壓力感受之調節效果達顯著,而且在不同壓力組中,自我分化對身心健康的解釋力有所不同。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對未來研究及實務工作提出具體建議。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elf-differentiation, stress, and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included:“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Hassles Scale”, and “General Health scale”. There were 584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nts from north district in Taiwan.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 is designed to measure Bowen's intrapsychic aspect of differentiation consisting of “I-Position”, “emotion-based”, “affected by others”, and “intellectuality-based”were of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2.In the average,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have medium self-differentiation, lower stress, and better health. 3.In support of Bowen family systems theory greater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mong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tte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health. 4.After removing the participants with scores of the Hassles Scales less than 50%,the daily hassles stress was the moderator between self-differentiation and health. In addition, the R square of self-differentiation predicting health was higher in high-stress group than in low-stress group. According to above findings, implications for guidance and parenting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proposed.
4

親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生活適應、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

林玉慈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瞭解背景變項、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與青少年行為表現(行為困擾、身心健康、偏差行為)的關係,以台北市國中學生643人為研究對象,採用個人基本資料及家庭社經地位調查表、親子溝通量表、行為困擾量表、身心健康量表、偏差行為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所需資料,再以平均數差異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青少年所知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子溝通品質。 2. 女生自覺的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男生。 3. 老大自覺的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中間子女。 4. 國一、國二學生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國三學生。 5. 父母婚姻和諧的青少年,自覺的親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母婚姻不和諧者。 6. 父親教育程度為國、高中畢業及大專以上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父親為小學以下程度者。 7. 家庭社經中等及中上地位的青少年,自覺的父子溝通品質顯著高於社經地位中下者。 8.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行為困擾愈少。 9.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愈好。 10. 親子(父子、母子)溝通品質愈高,青少年的偏差行為愈少。 11. 性別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學校生活困擾」與「人際關係困擾」。 12. 性別及父子溝通的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焦慮失眠」與「憂鬱」表現。 13. 家庭社經地位及母子溝通品質,會交互影響青少年的整體行為困擾。 14.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行為困擾,預測力為20.7%。 15.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預測力為12.7%。 16. 背景變項及親子溝通品質,能有效預測青少年的偏差行為,預測力為12.7%。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親子溝通的理論探討 10 第二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2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偏差行為 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6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67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間溝通的差異性 67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的親子溝通 68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之關係 75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影響 77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的預測力 108 第五章 討論 118 第一節 青少年與父、母親溝通差異性之討論 118 第二節 背景變項與青少年親子溝通之討論 119 第三節 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生活適應、 偏差行為關係之討論 123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影響之討論 125 第五節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生活適應、偏差行為預測力之討論 13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結論 141 第二節 建議 149 參考書目 153 中文部分 153 西文部分 159 附錄-研究工具 167 個人基本資料表 167 父子溝通量表 168 活動經驗量表 169 母子溝通量表 170 身心健康量表 171 行為困擾量表 172 圖 表 目 錄 圖2-1 溝通模式圖 13 圖2-2 開放式溝通之過程 14 圖2-3 婚姻與家庭系統的圓形模式 24 圖3-1 研究架構圖 56 表2-1 孩子的錯誤目標及行為模式 49 表3-1 樣本基本資料分配表 57 表3-2 社經地位等級之計算方式 59 表4-1-1 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母子溝通 之差異考驗表 68 表4-2-1 背景變項在親子溝通量表上 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69 表4-2-2 性別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T考驗摘要表 70 表4-2-3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0 表4-2-4 出生序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0 表4-2-5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1 表4-2-6 年級不同的青少年知覺親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1 表4-2-7 父母婚姻狀況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T考驗摘要表 72 表4-2-8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親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9 父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3 表4-2-10母親教育程度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 母子溝通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11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所知覺的親子溝通 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2-12社經地位不同的青少年知覺父子溝通 之事後比較表 74 表4-3-1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行為困擾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5 表4-3-2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身心健康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6 表4-3-3 青少年的親子溝通與其偏差行為之 Pearson積差相關 77 表4-4-1 背景變項、父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78 表4-4-2 性別、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0 表4-4-3 出生序、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4 表4-4-4 年級、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6 表4-4-5 父母婚姻、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88 表4-4-6 父親教育程度、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0 表4-4-7 家庭社經地位、父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1 表4-4-8 背景變項、母子溝通品質不同的青少年 其各項行為表現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93 表4-4-9 性別、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5 表4-4-10 出生序、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4-11 年級、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1 表4-4-12 父母婚姻、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各項行為 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3 表4-4-13母親教育程度、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5 表4-4-14 家庭社經地位、母子溝通品質對青少年 各項行為表現影響之變異數分析 107 表4-5-1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行為困擾之多元迴歸分析 109 表4-5-2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身心健康之多元迴歸分析 113 表4-5-3 背景變項、親子溝通對青少年 偏差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 117 表5-5-1 預測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4 表5-5-2 預測青少年身心健康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37 表5-5-3 預測青少年偏差行為之變項 及其解釋量摘要表 140
5

高中聯考壓力與國中生身心健康之研究

王珮玲, WANG, PE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分為五章十四節,全篇字數約七萬∼八萬字。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有二:(一)主要在探討國中生的身心健康是否隨所面臨高中聯考壓力 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差異情形如何﹖(二)高中聯考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是 否隨個人考試焦慮、社會支援及自我強度的高低,而有所差異,其差異情形如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台北市和台北縣各四所國民中學一、六九九位國中生為研究樣本。以「壓力 量表」、「考試焦慮量表」、「社會支援量表」、「問題解決能力量表」、「刺激忍 受力量表」、「症狀檢核表」、「行為改變」及「一般健康量表」為測量工具;並運 用因素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及多變量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資料。 三、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三學生,的確有因接近聯考時間,承受較大的壓力,而有較多 的生理症狀出現,身心健康比國一、國二學生差。(二)高中聯考壓力對國中生身心 健康的影響隨考試焦慮高低而有所差異,考試焦慮低者,可緩和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 響,考試焦慮高者,易受壓力影響,其身心健康也較差。(三)高中聯考壓力對國中 生身心健康的影響隨自我強度的強弱而有所差異,自我強度強者,身心健康佳;反之 ,弱者,身心健康較差。(四)高中聯考壓力對國中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亦會隨社會 支援的多寡而有差異,社會支援多者,身心健康較良;反之,則較差。 四、建議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在各校中,加強壓力處理的方法,以期協助國中生面對壓力使 其生理症狀減少。
6

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 / Job Stress and Mental Health and Burnout: An Examination of Person-Environment Fit in the Work Domains

陳秀卿, Chen, Hsiu-Ch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傳統認為工作壓力(job stress)與張力(strains)的關係為正相關,但French等人以工作環境資源與個人需求之差距以及工作環境要求與個人能力之差距來定義工作壓力,認為在資源愈小於需求或能力愈小於要求的情形下,個人的張力會愈小,當資源愈接近需求以及能力愈接近要求時,個人的張力會逐漸減小,而在資源大於需求或能力大於要求的情形下,個人的張力會逐漸增加、減小、或維持不變,因此個人─環境契合與張力之間的關係會有三種型態,分別為U型、線性、以及不對稱型。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即是要檢驗不同的工作壓力源所造成的工作壓力與不同的張力之間的關係型態為何,並探討從契合理論來測量工作壓力的優、缺點。此外,由於傳統上研究工作壓力,多針對特殊職業團體來加以探討,為了使研究結果能做不同職業團體間的比較,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一般在職工作者來探討其工作壓力現象。 本研究採用調查法研究,以便利取樣方式收集資料,回收的有效問卷一共799份。所使用的測量工具包括:自編的工作壓力量表,身心健康量表,以及職業倦怠量表。資料分析方法包括相關法以及迴歸分析。所使用統計分析軟體則為視窗版的SPSS。 研究結果發現,一般在職工作者的主要壓力來源主包括:「重用與認同」、「工作複雜度」、「角色明確度」、「工作負荷」與「時間負荷」。而以契合理論的概念來測量上述工作壓力,的確發現工作壓力與張力之關係會因二者向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關係型態。概括來說,「重用與認同」、「工作複雜度」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的關係主要為U型,「角色明確度」與身心健康的關係為U型,而與職業倦怠的關係為不對稱型,「工作負荷」與大部分身心健康指標以及職業倦怠指標的關係為不對稱型,與少部分身心健康指標以及職業倦怠指標的關係為線性,時間負荷與身心健康以及大部分職業倦怠指標的關係為不對稱型,與少部分職業倦怠指標的關係為U型。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所得的結果,討論其意義,並說明本研究的限制,以及對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7

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關係探討

郭肇元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幸福、快樂的人生,自古以來是人類所努力追求的目標,心流經驗(flow experience)以內在動機為基礎,闡述了透過心流經驗的正向感受,提升個體自我成長與生活品質的途徑。本研究主要目的以心流理論為架構,來探討休閒中之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間的關係,並進一步瞭解不同休閒活動種類間的差異。 本研究整理國內外有關心流經驗的文獻,編製「休閒心流經驗量表」與「休閒體驗問卷」,並藉由「身心健康量表」以瞭解互相間之關係,採便利取樣方式,對不同產業之541位上班族群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休閒心流經驗、休閒體驗與身心健康之間,互相存在顯著正相關。而「一致好」休閒心流經驗組型在休閒體驗的表現上,均顯著高於「高估」與「一致差」組型,且在身心健康上亦顯著高於「一致差」組型;然「一致好」組型在身心健康之「不利健康之因應行為」表現上,卻顯著較「高估」與「一致差」組型差。 此外,研究亦顯示「一致好」休閒心流經驗組型所從事的休閒活動,均屬戶外活動、運動、藝文嗜好與益智類主動式休閒,「一致差」組型則較屬視聽與休憩社交類被動式休閒;而從事戶外活動、運動、藝文嗜好與益智類主動式休閒,在休閒心流經驗與休閒體驗上的表現,較從事視聽與休憩社交類被動式休閒來得好。 最後根據研究分析所得結果,本研究討論其意義,並對後續研究、上班族群與相關實務工作者,提出研究方向及建議。 / This study revised the flow state scale(Jackson & Marsh, 1996)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quality of experience(Csikszentmihalyi & LeFevre, 1989) as the scale of flow experience in leisure and leisur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respectively,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flow experience, leisure experience and mental-physical health in 541 adult workers from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flow experience and leisure experience, flow experience and mental-physical health, also, leisure experience and mental-physical health. The patterns of flow experience in leisure are found something different on leisure experience and mental- physical health. The congruence/good pattern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congruence/poor pattern on leisure experience and mental-physical health; and the congruence/good pattern is also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over- estimate pattern on leisure experience. Nevertheless, the congruence/good pattern is significantly worse than over-estimate and congruence/poor patterns on harmful coping behaviors subscale. In addition, results also presented that those who are categorized into the congruence/good flow pattern tend to choose active leisure(eg., outdoor activities, physical activities, hobbies, and mental activities); reversely, those who are categorized into the congruence/poor pattern tend to choose passive leisure(eg., television-viewing and shopping). Moreover, those choosing active leisure are better than those choosing passive leisure on flow experience and leisure experience.
8

台北市參加「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學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身心健康與班級氣氛之研究 / Stress of Accessing to Senior High, Coping Behavior, Health and Classroom Climate for Students Joining " No-Exam Trial Program" ---A Case Study of Taipei City---

黃淑馨, Huang Shu Hs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比較台北市參加試辦「自願就學方案」自學班學生和普通班學 生在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身心健康和班級氣氛之差異性。以台北市七十 九學年度參加試辦「自願就學方案」21所學校學生為取樣對象。共抽取6 所國中﹐一、二、三年級各取「自學班」與「普通班」一班﹐共 36 班﹐ 自學班學生 669 人﹐普通班學生669 人﹐共 1338 人。本研究之工具為 「升學壓力量表」、「升學壓力因應行為量表」、「日常作息時間量表」 、「學生生活經驗問卷」、「一般健康量表」和「學習環境量表」﹐以三 因子變異數分析、三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 考驗 、卡方考驗和 Scheffe' 事後考驗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為︰ (一)普 通班比自學班學生感受升學壓力強度高﹐尤其在自我壓力、教師壓力、考 試壓力、和時間壓力源方面﹐普通班比自學班壓力強﹐呈顯著差異。前途 壓力源強度﹐自學班高於普通班;父母壓力則兩班無差異。 (二)普通班 與自學班學生在作業份量、作業方式、晚上作息時間沒有差異;但在考試 科目、補習科目方面﹐普通班學生顯著多於自學班﹐而睡眠時數﹐普通班 顯著少於自學班。 (三)普通班比自學班學生較多採用「面對問題」和「 置之不理」方式因應升學壓力;其餘「紓解情緒」、「情緒困擾」和「投 射」等方式﹐兩班無差異。 (四)普通班比自學班學生在「社會官能障礙 」、「嚴重憂鬱」、「焦慮不眠」、「生理症狀」得分較高﹐有顯著差異 ;亦即普通班學生身心較不健康。 (五)普通班比自學班學生知覺班級組 織較混亂、同學較競爭;而「教師偏愛」和「多樣性」兩班無差異。 (六)年級、性別對升學壓力總量表和分量表強度﹐有顯著交互作用;而內 外控和學業成績沒有顯著交互作用﹐但有主要效果影響。 (七)年級對升 學壓力因應行為有顯著交互作用;其餘性別、內外控和學業成績只有主要 效果影響。 (八)班級、年級、內外控和學業成績對身心健康僅具主要效 果影響。 (九)班級和性別對班級氣氛有顯著交互作用;而內外控和學業 成績僅具主要效果影響。 (十)一般國中生感受升學壓力高者﹐較常採取 消極因應﹐對其身心健康和所知覺的班級氣氛有不利的影響。本研究綜合 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和教師與父母之 參考。
9

領導才能、決策品質、工作生活品質、身心健康、幸福感、組織競爭力與績效之相關研究 / The Research of Leaders’Competency, Quality of Decision, Quality of Work Lif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Well-Being, 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王立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以Sternberg的WICS模式、以及Hamel與Prahalad的競爭大未來思維為出發點,探討當領導者具備智慧、實用智力、分析智力、創造力、以及競爭大未來思維時,是否能制定較佳的決策,進而影響到員工的工作生活品質、身心健康、與幸福感,最終則對於組織競爭力與組織績效產生影響。此外,本研究也檢驗「領導競爭力之整合模式」,以協助企業組織進行診斷與改善。 本研究以問卷蒐集資料,並採用便利取樣,共蒐集417位員工的有效樣本,與經過信度、效度、與因素分析的檢驗,再進行變項間的關係探討。統計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多數量表皆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93~.97)與效標關聯效度(.14~.88)。此外,本研究以階層迴歸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本研究假設,研究結果顯示:1. 領導者智慧、領導者智力、領導者創造力、與競爭大未來思維,對於領導者決策品質具有正向顯著影響;2. 領導者決策品質對員工工作生活品質具有正向顯著影響;3. 員工工作生活品質對於員工身心健康具有正向顯著影響;4. 員工身心健康對於員工幸福感具有正向顯著影響;5. 員工幸福感對於組織競爭力具有正向顯著影響;6. 組織競爭力對於組織績效具有正向顯著影響;7. 領導者智慧、領導者智力、領導者創造力、與競爭大未來思維,對於組織績效具有正向顯著影響;8. 本研究之領導競爭力整合模式獲得支持。 最後,本研究提出未來之研究建議,以期未來研究能以更完善的研究設計,獲得更完整的領導競爭力之全貌,同時,亦提出本研究之實務應用建議,以作為企業組織診斷與發展的重要參考。

Page generated in 0.02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