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北縣三重市公所組織與職權之研究楊三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行政院蔣院長一再昭示:「政治的基礎在基層」,並且要「往下紮根」。鄉鎮縣轄市是地方自治的基層單位,為執行政令的第一前線,故欲求政治紮根,必先健全鄉鎮縣轄市。
三重市為一新興都市,近年來由於人口激增,工商業日趨發達,社會結構和各種客觀情勢多有變更,而三重市的自治團體及執行機關—三重市公所,其組織與職權已無法適應現實環境的需要,有待與革之處甚多,筆者有鑑於此,乃從事本文之研究。
本文之研究,除了就有關法令作一探討外,並實地訪問市公所有關的人員,對象包括市長、主任秘書、秘書、課長、課員、人事管理員、里幹事等,使本文在問題的瞭解上,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說明縣轄市之起源、設置標準及其優點,三重市的人文與地理,三重市公所組織沿革。第二章討論市長的產生、地位、職權及市務會議的組成與職權。第三章就市公所內部民政、財政、建設及兵役四課的組織與職掌加以探討,並論及里辦公處的狀況。第四章說明市公所內部秘書室、主計室、各委員會的組織與職掌及人事人員之職掌。第五章討論市公所與台北縣政府、三重市民代表會及其他市政機構的關係。第六章就市公所組織與職權有關的問題如員額編制、權責劃分、財政收支等加以討論。第七章就前述所論及的各種問題提出改進意見,以為全文之結論。
本文得以順利完成,首應感謝張師明誠悉心的指導與匡正,傳師宗懋諄諄的垂詢,董師翔飛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此外,三重市公所諸位先生提供資料不遺餘力,謹此一併致謝。
本研究由於筆者個人學驗俱淺,雖竭盡心力,仍不免謬誤疏漏,尚祈師長先進惠賜指正。
|
2 |
台北縣居住環境之研究黃玲珠, HUANG, LING-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為對於「居住環境」的基本概念,以及台北縣之初步了解的導論。其
次並界定本論文之研究目的與其所探討問題之範圍和層面。
第二章:研究之方法和過程─對於本論文所利用的研究方法與其進行過程之交待。
第三章:台北縣實質居住環境之現況─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對於台北縣一般住宅本身
之實質環境現況,作一詳細之分析。
第四章:台北縣的公共設施與住宅外部環境現況─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對於北縣之公
共設施與住宅外部環境,如噪音、空氣污染……等現況,作一詳盡之分析。
第五章:閭鄰關係與居民對於住宅環境之評估─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對於台北縣一般
閭鄰關係情況加以分析;並參考居民對於住宅環境的主觀滿意程度,對北縣住宅環境
加以分析評估。
第六章:總結─提出台北縣住宅環境改善之課題所在,並試研擬北縣住宅環境改善之
策略方針。
|
3 |
影響投資人投標國有土地意願之因素分析-以台北縣市為例 / 無白孟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之構想來自於「特徵價格理論」,又可稱為Hedonic模型法和效用估價法,該理論認為土地是由眾多不同特徵所構成的,而土地的價格也就決定於這些土地特徵。故如能將各土地的特徵分解並加以分析,應能找出各因素的隱含價格,並以此推斷該土地的合理價格。本研究利用國有財產局北區辦事處網站上所提供之土地標售案為樣本,加入土地之公告現值和信義房屋房價指數等變數,並將樣本依其特性區分為台北縣市、金融海嘯前後期和不同行政區等不同的模型,以Logit迴歸模型和線性迴歸模型,分別探討影響土地標出和其價格的因素。
以Logit迴歸模型分析後的結果發現,在金融海嘯之前投資人會考量該筆土地的縣市別和地面建物,金融海嘯之後則轉為考量土地的底價和公告現值。唯一在金融海嘯前後持續會影響投標人意願的因素是信義房屋房價指數,其對於投標人的投標意願有正向影響。而在縣市別的區分下,對於台北市的土地投標人會考量建物、面積和房價指數;對於台北縣的土地則是注重公告現值。對於大安區和中正區的土地,投資人同樣會考量土地上是否有建物,除此之外,對於中正區的土地投標人還會參考當時的房價指數再決定是否投標。
本研究另以線性迴歸模型分析影響土地標售價格之因素。研究結果發現,在金融海嘯前,土地的底價、房價指數和縣市別三個變數都會顯著影響標售價格。而在金融海嘯後,投標人則改為關注土地面積和公告現值,但和金融海嘯前一樣,土地所在的縣市別依然會影響標售價格。以行政區劃分時,不論是台北縣或台北市的土地,土地的底價和公告現值都會顯著影響其標售價格。另台北市的土地,其標售價會隨建物和房價指數增加;台北縣的土地則顯著受面積影響。中正區的土地標售價隨建物、面積和底價增加,大安區的土地則只有底價影響顯著。
|
4 |
台北縣農業資源利用之研究--都市化與農地變更為非農業使用之相關分析蘇松全, SU, SONG-G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中,針對近年來都市化的趨勢及農地變更為非農業使用之情形,進行問題
的陳述與分析,然後根據分析結果作理論假設,最後確定研究目的。
第二章文獻回顧中,搜集相關之理論與文獻,進行評估述分析,以求建立本論文之理
論模型。
第三章研究方法中,首先選定研究地區,並作現況分析,接著從事研究設計,再進行
資料收集。
第四章實證分析中,為求證都市化是否促成農地變更為非農業使用,本論文就所搜集
的資料,經過人工整理後,藉助電腦之統計分析,然後針對分析結果所發現之問題進
行評述。
第五章效益評估中,針對農地開發為非農業使用,就公、私經濟與非經濟利益,應用
修正後之F ─K ─C 模型進行總效益評估。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
5 |
政治版圖之強度與穩定度分析:以台北縣1995年、1998年、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張世仁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由於目前政治版圖的研究仍停留在資料描述的階段,描述選票在地理區域差異的程度,較缺乏定性與定量以及理論建構的研究。所以本文打算從政治版圖分析出發,借由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嘗試將政治版圖的概念操作化,並嘗試去解釋影響政治版圖變動的因素。本文想要探索的目標有三個,第一:政治版圖的定義,包含的面向,以及測量的方法。第二:嘗試結合目前國內由總體資料從事選舉研究的兩種分析方法-集群分析以及區位推論模型(Ecological Inference Model)。第三:嘗試結合個體資料以及總體資料研究途徑,藉由個體資料研究途徑中投票行為研究所累積的研究發現,解釋政治版圖這個現象。
本文從政治版圖的強度與穩定度兩個面向出發,以台北縣三次立委選舉(1995、1998、2001)為例,分析各政黨政治版圖的變動。並以投票行為研究中影響選民投票決定的三個主要因素:政黨認同、議題取向、候選人評價等因素來解釋政黨政治版圖的強弱以及穩定與變遷。
|
6 |
台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之研究郭殊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五所社區大學的成立經過的情形為何?藉由台北縣社區大學一開始的成立過程,探討民間、地方、中央三方的互動過程;台北縣五所社區大學的發展做為一種社會運動,具有什麼樣的意義?而在這樣的成立過程中,國家(包括地方:如台北縣政府、縣議會,和中央:如教育部、立法院)與民間社會的互動如何?意義又是什麼?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文件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進行,研究的範圍限定於由黃武雄教授策畫的五所社大:永和、板橋、新莊、蘆洲、汐止,而起迄約從黃武雄教授一開始提出構想,到五所社大開學為止。根據這些研究方法所獲得的資料,研究者試圖回答上述問題。
研究結果發現:台北縣社區大學之發展經過可分為四期:萌芽期、籌備期、關鍵期與搶救期;對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做分析發現,社大做為一種社會運動,屬於台灣新興的社會運動後起的一支,其蓬勃發展有其社會背景和情勢,因素包括:台灣知識份子的反省、終身學習風潮促使國家釋放資源、社區大學延續四一0的訴求、提供各社運一個發展的施力點;而它的社運特色從社區大學的實際籌備和理念號召中都可以看出,但這也預示了社區大學將面臨的問題,例如與國家的關係複雜矛盾、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難拉近,社大如何走的更穩健等等;在北縣社大與國家的互動分析方面,首先分析社會運動者眼中的『國家』面貌,包括地方首長、地方政府、地方議會、中央政府(主要是教育部和立法委員)等幾個面向,而對推動社大的民間改革者而言,希望國家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下放國家教育權,轉化為國民教育權的方向:排除國家對於教育內部事項的介入,讓教育的內容決定權還給人民,負起教育『外部事項』整備的義務,做資源上的合理分配,以保障人民的權利。
研究者建議:社大的在發展過程上要注意到的是民眾學習文化的改變與成長,和對於弱勢團體的重視和在地社區的經營,在不犧牲理想性和前瞻性的前提下求取民眾的支持,以及與各級政府間的關係該如何運作以維持一個適當的空間;以民間社會的力量要求國家的配合,但是也能以體制的保障換取發展的前景;研究者最後對本研究限制進行討論並對未來後續的研究提供些許建議。
|
7 |
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組織與職能之研究--台北縣、市實施狀況之比較為例--蘇德全, SU, DE-G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現代工商業社會、人類生活趨於繁雜的今日,如何在積極方面重建人際關係,提高
生活品質,以求物質與精神並重;而在消極方面防止人際衝突,以求社會和諧安定,
當為社會建設之首要。但在現代國家體制之下,此種原應藉道德與禮俗規範實現的社
會關係理想境界,卻往往難以具體的政治作為或法律程序達成同樣的目的;甚至若過
度強調嚴型峻法,將可能使社會正義淪為功利本位。故如何將傳統美德具體化、制度
化,厥為法制上之重要課題。
鄉鎮調解制度,即是由中國固有的傳統美德予以法制化的一種典範。此制是由鄉鎮市
區公所設置之調解委員會,對於地方上所發生之民事事件及刑事告訴乃論事件加以調
解,勸導雙方當事人互相讓步,並就其所達成之合意,作成調解書,依法賦予一定效
力的制度。因其具有自治性、迅速性、合意性及情感性,不但能便民利民,疏減訟源
,輔助補充司機機關功能之不足,更能以彈性而符合情理方式,達到安定社會,促進
地方和諧之目的,所以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制度。
我國自民國四十四年「鄉鎮調解條例」公布施行以來,調解制度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功能一直不很顯著,及至七十一年修正公布施行「鄉鎮市調解條例」後,此種情況
乃漸獲改善,惟對調解委員會組織之規定,仍有未盡理想之處,以致功能尚未充分發
揮,本文即以探討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的組織與職能為主體,採用人員訪問調查法,
以台北縣、市為範圍,從事比較分析,以瞭解其業務機構組織與職能的概況及缺失,
並期有所建言藉以提升調解制度的功效。
本文共分六章,廿一節,計約十萬餘言,內容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將本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範圍與限制,予以概略說明。
第二章、鄉鎮市區調解制度的意義與特質:旨在闡釋鄉鎮調解的意義,並和我國及外
國類似的相關制度作一比較,以見其異向及優劣,同時對調解制度的特徵與性質作詳
細的歸納說明。
第三章、鄉鎮市區調解制度的緣起與發展:乃由行政生態的觀點來說明我國鄉鎮調解
制度之緣起,並對其在我國發展的經過與現狀作一概略的描述。
第四章、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組織的透視:旨在以組織目標、結構型態,員額編制及
運作程序等大項,檢討調解委員會的組織現況及問是所在。
第五章、鄉鎮市區調解委員會職能的剖析:乃檢討調解委員會的職權,以及其重要的
功能。同時,分析若干調解委員會目前功能尚未充分發揮的原因及相關問題。
第六章、緒論:根據前項各章的分析和探討,作一綜合性的評述,並根據個人研究心
得提出改進的建議事項,期能供作今後調解業務推行的參考並有助於增進其制度實施
的功效。
|
8 |
刺激尋求動機與創造力、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楊蕢芬, YANG, KUI-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共壹冊,約七萬字,分成五章十七節。研究的目的有二:
(一)探討刺激尋求動機與創造力、偏差行為的關係,以期對青少年問題提供一個合
理的解釋。
(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和建議,以做為今後青少年教育之參考。
研究樣本包括大台北地區(台北市、台北縣)三九八名國中、高中、高職的男性在學
學生以及一一七名台北少年觀護所的男性少年。研究結果發現:
(一)一般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在刺激尋求、創造力及環境支持的分數上有顯著差異
,犯罪青少年比一般青少年具有較高的刺激尋求動機和創造力,以及具有較少的環境
支持。
(二)高、低刺激尋求者在創造力及偏差行為上有顯著差異。不管是一般青少年或是
犯罪青少年,高刺激尋求者皆比低刺激尋求者具有較多的創造力及偏差行為。
(三)不同環境支持者在偏差行為上有顯著差異。其中以中度環境支持者的偏差行為
最高,並且顯著高於高環境支持者。但在創造力分數上則沒有顯著差異。
根據以上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建議,以做為今後青少年教育之參考。
|
9 |
高中聯考壓力與國中生身心健康之研究王珮玲, WANG, PEI-L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分為五章十四節,全篇字數約七萬∼八萬字。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有二:(一)主要在探討國中生的身心健康是否隨所面臨高中聯考壓力
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差異情形如何﹖(二)高中聯考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是
否隨個人考試焦慮、社會支援及自我強度的高低,而有所差異,其差異情形如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台北市和台北縣各四所國民中學一、六九九位國中生為研究樣本。以「壓力
量表」、「考試焦慮量表」、「社會支援量表」、「問題解決能力量表」、「刺激忍
受力量表」、「症狀檢核表」、「行為改變」及「一般健康量表」為測量工具;並運
用因素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變異數分析及多變量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資料。
三、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三學生,的確有因接近聯考時間,承受較大的壓力,而有較多
的生理症狀出現,身心健康比國一、國二學生差。(二)高中聯考壓力對國中生身心
健康的影響隨考試焦慮高低而有所差異,考試焦慮低者,可緩和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影
響,考試焦慮高者,易受壓力影響,其身心健康也較差。(三)高中聯考壓力對國中
生身心健康的影響隨自我強度的強弱而有所差異,自我強度強者,身心健康佳;反之
,弱者,身心健康較差。(四)高中聯考壓力對國中生身心健康的影響,亦會隨社會
支援的多寡而有差異,社會支援多者,身心健康較良;反之,則較差。
四、建議
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建議在各校中,加強壓力處理的方法,以期協助國中生面對壓力使
其生理症狀減少。
|
10 |
台北縣國民住宅供需關係之研究宋南國, Song, Nan-Gu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共分二節:本章闡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共分六節:本章闡明住宅建設的目標、住宅市場之特性、影響住宅供需因素之
分析、台灣地區住宅問題發生之背景、住宅供需失調之影響、台北縣住宅問題之概況
。
第三章共分九節:本章闡明國宅調查分析,包括台北縣家庭狀況、住宅狀況、居住水
準、居民改善計畫、願意承購、承租國宅之意願及居民住宅財務分析。
第四章共分五節:包括住宅需求之分類、台北縣住宅之人口需求估計,台北縣住宅之
有效需求分析、台北縣住宅供給之分析、台北縣住宅價格及居住費用負擔能力之推計
。
第五章共分二節:包括前項調查之總結及今後國宅政策之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325 seconds